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患者通常由于发病时间不确切而延误包括静脉溶栓在内 的超早期治疗,并且WUS与清醒时发病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在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尚存在差异。 因此,了解WUS的危险因素并且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WUS危险因素的研究表明OSAHS是 WU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是OSAHS引起WUS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目前OSAHS与WUS之间关系的 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醒后卒中(Wake-up stroke,WUS)通常指入睡时无症状而在睡眠期间发生的卒中,表现为清晨醒来后已经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1]。约占到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2]。由于其发作时间的不确定性,临床医生在对WUS患者进行及时溶栓干预治疗时存在一定困难,容易造成治疗时机的贻误,从而加重卒中致残风险,以往研究发现:与非WUS患者相比,WUS患者的预后也更差[2~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WUS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觉醒型脑卒中(wake-up stroke,WUS)是一类在睡眠醒来时发现症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因无法获知准确发病时间,常被排除在再灌注治疗之外。近年研究表明WUS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非WUS相似,经影像学筛查后给予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可能使该类患者临床获益。本研究就WUS临床特征、影像学研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觉醒型脑卒中(wake-up stroke,WUS)是指入睡前无新  相似文献   

4.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lteplase,rt-PA)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最有效的治疗药物,然而,静脉溶栓也伴随着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的增加,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死亡。因此,研究静脉溶栓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对于缺血性卒中治疗来说,2015年是革命性的一年,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机械取栓可显著提高颅内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随后,机械取栓治疗方案改写了全球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的指南,这是近20年来卒中治疗史上一座里程碑式治疗革新。可以明确的是,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当发病时间短、影像学上有可挽救的半暗带组织及良好的侧支循环时,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虽然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急性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与觉醒型卒中(wake-up stroke,WU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夜间睡眠监测检查,分为WUS组和非WUS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睡眠呼吸参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共入组96例患者,其中WUS组22例,非WUS组74例,WUS组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0.030)、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P=0.001)、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oxygen desaturation index,ODI)(P=0.001)均显著高于非WUS组,平均血氧饱和度(P=0.002)显著低于非WUS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HI增高[比值比(odds ratio,OR)1.1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7~1.341]是WU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MI、AHI、ODI和平均血氧饱和度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WUS有关,其中AHI是WU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NEJM发表了5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试验,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奠定了支架取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地位。但是,临床上的很多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疑问仍然存在,比如以下情况血管内治疗的价值:治疗延迟、老年患者、症状较轻、不适合静脉溶栓等。为此,5项试验的研究者成立了"多项卒中血管内治疗试验高效再灌注评价(Highly Effective Reperfusio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七城市卒中患者急诊溶栓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是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缺血性卒中救治过程中存在溶栓率偏低的问题,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实际溶栓状况及未溶栓原因。方法 本调查在中国的7个城市31家中心展开前瞻性调查,调查采用标准的登记数据,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院前卒中急救信息、院前院内关键延误时间、溶栓信息等。结果 在研究期间,共有1091例患者确诊符合入选标准,其中754例(69.6%)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共有20例(2.7%)患者溶栓,其中静脉rt-PA15例、动脉rt-PA2例、静脉尿激酶(Urokinase,UK)3例。在静脉rt-PA中,93.3%(14/15)存在方案违背。大部分病例(17/20)在2 h内就到达了医院,院前延迟平均中位时间为1.17 h。急诊接诊到获得检查(CT或磁共振)平均中位时间为0.67 h。未进行溶栓的主要原因除年龄(>80岁或<18岁)(28.9%)、卒中症状太轻(24.0%)、病情迅速恢复(16.5%)、CT影像已有病灶(15.7%)、时间>3 h(15.7%)、卒中症状太重(7.4%)等因素外,患者/家属主观拒绝仍占了18.2%。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比例偏低,溶栓药物使用不规范且存在方案违背,存在院前延迟问题,亟待整合院前急救中心与医院间医疗资源,规范院前转运途径,缩短延误时间,提高溶栓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被激活,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早期脑梗死的复发,减轻脑损伤的体积,降低早期死亡和改善存活者的长期预后。但抗血小板治疗增加非致死性或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阿司匹林是证据最充分且得到各国指南推荐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未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始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血小板糖蛋白Ⅱb/IIIa受体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等单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可能的风险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