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触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并观察抗房颤起搏程序对其影响.方法:对24例植入抗心房颤动起搏器(Vitatron 900E)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的情况,比较诱发房颤组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并观察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程序对房颤的预防作用.结果: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房颤组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分别为(352.3±30.4)和(421.8±42.5)ms]、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分别为(963±109)和(733±124)ms]、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分别为(34.8±18.9)和(12.7±8.7)次/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房性期前收缩后长间歇触发的房颤用心房超速起搏,17例通过启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6例尚需配伍用可达龙(0.2g/d)控制.结论:房性期前收缩触发阵发性房颤与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期以及房性期前收缩或房颤前2min内的房性期前收缩频率有关,抗房颤起搏程序能有效防治房性期前收缩等触发的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2.
我科于 1999年 9月成功地对 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实施了三腔起搏器植入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人 ,男 ,5 5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慌、胸闷 3年 ,加重 6 0 d入院。心电图示 :房性期前收缩、房内传导阻滞、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并窦房传导阻滞。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内传导阻滞、阵发性心房颤动。经药物治疗无效 ,行三腔 (双房右室 )起搏治疗。治疗方法和结果 :病人平卧位 ,常规消毒双侧锁骨周围皮肤 ,10 g/ L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 ,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 ,沿静脉放置起搏电极于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房复极波(Ta波)增大在触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DCG)观察PAf启动前Ta波增大(观察组155例、731阵)的发生率和Ta波增大的导联,诱发PAf的房性期前收缩(PAC)的联律间期(CI)和提前指数(PI)、PAf发生前心动周期和心率、PAf持续时...  相似文献   

4.
人们心脏的期前收缩是很难避免的,但期前收缩的出现并不都是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比房性或结性的临床意义大,因为室性期前收缩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而且往往可以触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那么如何鉴别室性期前  相似文献   

5.
覃绍明 《广西医学》2001,23(5):1044-1045
目的:为探讨阵发性房颤及房性心律失常患者P波离散规律;方法:观察32例阵发性房颤(AF)及40房性心律失常(AR,含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或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伴或不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AF组和AR组的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P波离散度可用于预测AF和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针对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心内科进行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24例,在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后,均予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心肌缺血及各类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做出相应的应用价值评估。结果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心肌缺血、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窦性停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分别为89.52%、84.68%、73.39%、16.94%、11.29%、4.03%、9.68%、8.87%、34.68%;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心肌缺血、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窦性停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分别为50.81%、49.19%、39.52%、2.42%、3.23%、0.81%、2.42%、2.42%、1.61%。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及各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更加准确,临床上应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能够提高检出率,及时做好预防处理,防止因冠心病导致的猝死。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4岁。主因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4年,加重半个月于1995年12月1613入院。患者4年前开始出现阵发性房颤,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在2h以内,多自行终止,发作间隔不定,发作终止后偶有房性期前收缩。近半个月来房颤发作次数增加,1~3d发作1次,偶有每13发作2次。既往有冠心病病史5年,平素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双嘧达莫等药物。入院查体:T37℃,P84次/min,BP135/90mmHg。神志清楚,无发绀,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84次/min,律不规整,可闻及期前收缩,8次/min,无杂音。心电图提示:房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8.
黄世琼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2944-2945
目的:观察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心悸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其中女性132例,男性88例,年龄15~60(46.6±20.48)岁,均为阵发性心悸就诊的患者。结果:(1)220例患者DCG检查发现各种心律失常202例,检出率91.82%,其中室性期前收缩(PVS)178例,房性期前收缩(PAS)202例,交接性期前收缩(PJS)5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1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1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阵发心房颤动1例,部分患者有2种以上心律失常合并存在。(2)心悸发作即刻DCG记录到各种心律失常128例,占全部病例的58.18%,男性76例(占59.38%),女性52例(占40.63%),心悸发作时检出率女性明显低于男性。(3)220例ECG检查发现各种心律失常30例,检出率13.64%。结论:心悸的发生与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 通过Lorenz心电散点图定性诊断各类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AAR)患者的Lorenz心电散点图特征研究尚是空白。目的 探讨肌袖性AAR的Lorenz心电散点图特征,为快速分析此类Lorenz心电散点图奠定基础。方法 对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Lorenz心电散点图中符合肌袖性AAR特点的31例患者Lorenz心电散点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择30例DCG符合频发非肌袖性AAR特点的患者Lorenz心电散点图为对照组,分析总结其Lorenz心电散点图特征及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31例肌袖性AAR患者Lorenz心电散点图总体特征是窦性心律+频发短联律间期房性期前收缩(部分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心室)+反复发作性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不规则下传)+反复发作性短阵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构成的Lorenz心电散点图组合,且其组合镶嵌在弥散性分布的散点背景当中;30例非肌袖性AAR患者Lorenz心电散点图是窦性心律可与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部分未下传心室)、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中的两项或多项进行Lorenz心电散点图组合,但散点分布集中,未镶嵌在弥散性分布的散点背景当中。结论 Lorenz心电散点图若符合窦性心律+反复发作的多种房性心律失常构成的Lorenz心电散点图组合镶嵌在弥散性分布的散点背景当中的特征,高度提示肌袖性AAR,此特征可用于快速识别肌袖性AAR。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前出现房性早搏218次,占88.98%;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8次,占7.35%;窦性心动过缓5次,占2.04%;长R—R间歇1次,占0.4t%;其余3次占1.22%。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中房性早搏最常见,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充足的依据,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Af)与无器质性心脏病伴阵发性房颤的诱因,探讨Af的诱发机制。方法将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出Af的病例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观察组)与无器质性心脏病组(对照组),分析Af发作前房性早搏的特点。结果观察组由房性早搏诱发的Af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器质性心脏病Af多由房性早搏诱发,并且引起Af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更短,早搏指数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左房增大同时合并房性早搏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方法 根据心脏彩超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将120例房性早搏患者分为左房增大合房性早搏组(A组n=80例),无左房增大合并房性早搏组(B组n=40例).对比两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及发生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触发情况的比较.结果 左房增大合并房性早搏组阵发性房颤发生显著高于无左房增大组,P<0.01(x2=20.44);左房增大患者中由房性早搏触发阵发性房颤显著高于无左房增大组,P<0.05(x2=4.083);由“P' on T”现象的房性早搏触发阵发性房颤发生显著高于非房性早搏触发的阵发性房颤.结论 左房增大同时存在“P' on T”现象的房性早搏患者更易发生阵发性房颤,应早期药物干预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冷盐水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初步疗效。方法:选择6例阵发性房颤行肺静脉及大静脉电隔离术。常规穿刺成功后做电生理检查同时行房间隔穿刺,用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的肌袖电位,并确定与心房之间的传导关系。用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肺静脉及腔静脉,并于术后服用胺碘酮或普鲁帕酮,连续服用3个月,临床症状减轻且无房颤发生则可停药。结果:6例房颤患者中共隔离肺加上腔静脉22条,左上肺静脉8条,左下肺静脉6条,右上肺静脉4条,右下肺静脉2条,上腔静脉2条,平均每人3.7条。平均随访8个月。术后3个月1例无任何心律失常,2例有间断发作,2例有房性早搏无房颤发生(Hoher证实),1例术前持续性房颤术后为间歇发作.3个月后偶发。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都明显减轻甚至无症状。1例发生术中心包填塞,无1例行2次手术。结论:阵发性房颤采用冷盐水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对绝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对另一少部分可以减少发作。  相似文献   

14.
陈奎 《实用全科医学》2007,5(9):777-778
目的 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分析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方法 分析156例老年人的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老年人房性早搏发生率居第1位,为96.79%,室性早搏发生率为83.97%,房性心动过速为39.10%,房颤发生率为10.90%,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分别为14.74%和11.54%,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28%。结论 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各种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发生率高于室性早搏发生率,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阻断剂(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blockade,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ARA)治疗前后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的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治疗前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方法]联合ARB、ARA治疗9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连续病例6个月,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其治疗前后进行程序刺激并测定心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差异.[结果]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治疗前后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早搏刺激下治疗前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0.05)、相对不应期缩短(P<0.05)及房间传导时间缩短(P<0.05).同一组病例治疗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由原来的90%降至63%(P<0.05).[结论]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本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主要异常,联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可能通过改善心脏电重构而纠正心房颤动患者的这些电生理异常,从而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者及正常人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者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18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结果】①食道心房调搏术对阵发性房颤者的诱发成功率高达95.6%;②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两组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③早搏刺激下阵发性房颤者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正常人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房颤患者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②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房颤但又缺乏心电图证据的患者食道心房调搏术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经食道心房调搏诱发房颤21例的心房生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房颤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食道心房调搏诱发的阵发性房颤的心房电生理特性。结果:程序刺激、分级起搏诱发10例房颤,均有明确房颤史,猝发电脉冲诱发的11例中5例有明确的房颤史。房颤组21例与正常对照组19例相比,心房有效不应期偏短,相对不应期区域扩大。最大房间传导时间延长。结论:食道心房调搏确定临床症状与房颤关系以及房颤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石红梅 《中外医疗》2013,(30):42+44-42,44
目的探讨左房增大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及P波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108例患者分成左房增大及心房内径正常组。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所有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情况,同时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并探讨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左房扩大的患者,其PD和Pmax均较心房内径正常者显著增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左房增大是引起心房电生理紊乱、产生房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左房内径变化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非心房颤动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人左房内径增大者,心房颤动及二尖瓣返流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房内径正常者(P〈0.01)。结论冠心病人左房内径增大者,心房颤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