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50岁.该患于1964年4月因疲乏,上腹不适,脾大肋缘下6cm,化验白细胞总数(220~380)×10~9/L,经骨髓检查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用马利兰口服,2~4mg/d.40天后白细胞降到8×10~9/L左右,症状消退出院.出院后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用PSE治疗晚血脾肿大伴脾亢20例,经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所有患者的症状都减轻或消失,脾脏明显缩小,脾亢征象得到基本纠正。白细胞由术前(4.30±1.30)×10~9/L上升为术后的(5.99±0.50)×10~9/L;血小板由(90.30土20.50)×10~9/L上升为(181.90±33.20)×10~9/L;血小板由(90.30±20.50)×10~9/L上升为(181.90±33.20)×10~9/L:血红蛋白由88.60±10.40g/L上升为103.0±10.80g/L。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明显缩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减轻。术后主要副反应有发热、左侧胸腹部疼痛、左侧反应性胸膜炎,均于短期内消失。结果提示PSE为治疗晚血脾肿大伴脾亢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360例病程5天至8个月。初诊时血常规白细胞数(0.6~3.8)×10~9/L,血红蛋白(32~101)g/L,血小板(8~86)×10~9/L。按单渊东分类法,原发病为造血系良性病(缺铁贫、巨幼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61例,造血系难治性疾病(再障、PNH、MDS等)  相似文献   

4.
本组28例APL在RA诱导分化治疗过程中4例高白细胞(白细胞数>100×10~9/L)阶段。兹将其临床特征和处理作如下报道。一.高白细胞白血病期的临床特点和实验资料本组4例诱导分化期WBC>100×10~9/L,符合高白细胞白血病期。WBC值为110×10~9/L~164×10~9/L。该4例入院时WBC分别为3.1、8.5、20、44.6×10~9/L。WBC高峰值在服用RA后的第7~14天,高峰持续6~18天(WBC由峰值降至50×10~9/L以下)。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出现分化迹象,非特异性颗粒基本消失,核染质结构模糊,异常凝聚,核仁不清或消失。同期外周血中早幼粒细胞百分数为0.77~0.95,其中包含部分分化的幼粒  相似文献   

5.
40例患者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化疗结束24 h后即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3μg·kg~(-1)·d~(-1)(一般100~150μg/d),连续3d;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第1~5天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4.0×10~9/L,即每日皮下注射G-CSF2~3μg·kg~(-1)·d~(-1),连续3d或至白细胞≥4.1×10~9 L。结果:G-CSF可有效防止白细胞过度下降,并可使其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6岁,因右颈淋巴结肿大伴发热4天,于2000年11月13日就诊,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2.9×10~9/L,GR 60.8%,LY 36.1%,MO 3.1%,RBC 4,18×10~(12)/L,HGB 123g/L,PLT 129×10~9/L。后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均低,给予头孢唑啉钠静滴10d,仍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7.2~39.5℃之间,遂行右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报: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以“坏死性淋巴结病”给予环丙沙星静滴4d,患者因消化道反应而停药,给予强的松45mg/d口服,5天后患者仍发热、颈部淋巴结仍肿大。复查  相似文献   

7.
例1,男,30岁。因解黑便一周,呕吐咖啡样物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中仅见胃粘膜轻度糜烂及渗血。输血1200ml,症状无改善。近10天心慌、头昏进行性加重,伴耳鸣、听力减退、胸骨痛,1988年7月26日以“贫血原因待查”转我院。查体:重贫血貌,胸骨压痛明显,创口愈合好,肝脾不大.次日查大便OB(一),血Hb25g/L,WBC11×10~9/L,BPC24×10~9/L,血片异常早幼粒细胞60%.骨髓象:早幼粒细胞占71%,并可见成束Aure小体,诊断“急非淋白血病(M_3型)”. 例2:男,54岁,因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三天,伴解柏油便6次,1983年11月8日入院。查体:贫血貌.肝大2cm,脾大3.5cm.查血Hb 80~95g/L,WBC 4.5~5.7×10~9/L,髓象因早幼粒占82.5%,可见Aure小体,诊断“急非淋白血病(M_(?)型)”. 例3,男,20岁。1984年5月5日突然呕吐咖啡样物以“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检查:贫血貌,血Hb80g/L,WBC 4×10~9/L,可见少数幼稚细胞,骨穿发现原+幼淋85%,POX(-),诊断“急淋白(L_3型)”.  相似文献   

8.
自1998年以来,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辅助激素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1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2例均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符合1981年全国儿科肾脏疾病科研协作组制订的诊断标准),男10例,女2例;单纯性肾病7例,肾炎性肾病5例;初发6例,复发6例。12例均为难治性肾病(激素耐药8例,频繁复发4例),9例呈高凝状态。实验室检查:血小板300~600×10~9/L9例、200~300×10~9/L2例、<200×10~9/L1例;胆固醇>11.0mmol/L8例、6.11~1mmol/L4例;白蛋白<20g/L9例、20~28g/L3例;10例测血浆纤维蛋白原,>4g/L9例。  相似文献   

9.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自然生存期3~5年,急变后生存期6~12个月,急变为一种细胞类型,我院血液科收治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生存10年余,相继发生急粒、急淋变。急粒变后生存8年余,急淋变后1个月内死亡。 患者,男,39岁,1984年10月出现头晕、疲乏无力,并发现左侧腹部肿块来院检查,脾脏肋下8cm,血常规:WBC83×10~/L,中性分叶核0.21,中幼粒0.08,晚幼粒0.22,杆状核0.33,L 0.10,Hb110g/L,BPC280×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45∶1,粒系极度增生,原粒0.005,早幼粒0.08,中幼粒0.22,晚幼粒0.26,杆状核0.265,分叶核0.07,红系、淋巴系增生受抑,巨核细胞全片30只。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给马利兰治疗,体力基本恢复,脾脏回缩,门诊不定期检查,白细胞<15×10~9/L时停服马利兰。1986年10月病人再次出现头晕、疲乏无力和脾脏肿大,血常规:WBC2.9×10~9/L,N0.46,L 0.32,M 0.06,E 0.02,B 0.04,幼稚细胞  相似文献   

10.
许多作者记载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白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变化。90%AMI患者胸痛发作后白细胞增多,通常不超过15.0×10~9/L,多为10.0~12.0×10~9/L。白细胞增多的程度取决于  相似文献   

11.
1990~1992年,我们用病毒唑治疗200例病儿,结果引起白细胞减少10例(1~12岁)。用药至白细胞减少的时间为6~9天,白细胞由治疗前的7.8~9.8×10~9/L降至2.6~3.5×10~9/L。多经及时停药加用升白细胞药物使其升至正常。  相似文献   

12.
病历摘要:男,41岁.因腹痛、呕吐、粘液血便,以菌痢收入传染科.一年内曾患肠炎2次住院.此次入院时为粘液便,白细胞1~2/HP,红细胞0~2/HP,脓细胞1~2/HP.末梢血象:红细胞2.4×10~(12)/L,血红蛋白170g/L,白细胞10.6×10~9/L,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2岁。因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伴恶心呕吐4天入院。有鼠、蚤接触史。查体:体温40.1℃,脉搏120次,呼吸22次,血压16/11kPa。患者精神萎靡,醉酒貌,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及双腋下有数枚出血点,双肾区叩痛。化验:尿蛋白(++)。白细胞及管型少许;血白细胞3.9×10~9/L,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4.69×10~(12)/L;血小板60×10~9/L,大便潜血强阳性;肝功谷丙转氨酶654U,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为1:320  相似文献   

1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化疗后继发恶性淋巴瘤,近来已有个案报告,亦有报告继发其他恶性肿瘤者。我院自1983年5月至1991年4月发现了3例。例1,男,13岁,因腹胀、消瘦、乏力伴肝脾肿大1月于1979年7月28日入院。化验:Hb75g/L,WBC298×10~9/L,早幼粒0.03,中性中幼粒0.04,晚幼粒0.49,杆状核0.20,plt216×10~9/L。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为主,NAP积分为“零”,诊断为慢粒。给予马利兰治疗,病情控制,白细胞计数10~15×10~9/L出院。以后视白细胞计数高低,间断予马利兰维持量。4年后,发现颈部淋巴肿  相似文献   

15.
1988~1989年,我院收治12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均按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诊断),经强的松1~1.5mg/(kg·d)治疗6周,血小板仍低于正常(≤20×10~9/L2例、≤30×10~9/L5例、≤50×10~9/L2例、≤80×10~9/L3例),且均有不同程度出血症状,女性则月经过多,1例出现血尿,但肝、肾无异常。为此,我们联用小剂量丹那唑试治,即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患者朱××,男性,34岁,干部,因反复发热、乏力8个月伴右侧睾丸疼痛肿大1个月于1988年2月6日住院。查体:体温38~40℃,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肝肋下刚及,软,触痛。脾肋下1cm右肾区叩痛。右侧睾丸肿大(7×5×3cm),无红肿,质硬,压痛。血红蛋白116~38g/L,白细胞0.9~1.95×10~9/L,血小板40~7×10~9/L,嗜酸细胞计数为0.血NBT试验阳性率13%。尿常规正常。骨髓检查粒:红=0.95:1,意见为增生性贫血。2月27日胸骨骨髓原淋10%,幼淋29.2%,3月25日骼后骨髓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14岁。因高热2天,皮疹1天入院。体检:体温39℃,脉搏90次/min。四肢、躯干可见融合成片的猩红热样疹。眼结膜充血、口唇潮红、口腔粘膜充血,草莓舌。心肺(-)。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5g/L,红细胞4.72×10~9/L,白细胞9.1×10~9/L,中性0.93,淋巴0.7。初诊为猩红热。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治疗10天,全身脱屑出院。出院后,因体温仍持续在37.5~38℃,颈、耳后淋巴结大而再入院。查血红蛋白10.9g/L,红细胞3.78×10~9/L,白细胞18.6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6岁。因全身乏力伴周期性发热、皮疹、双足疼痛1个月,加重2周,于2001年10月22日入院。2001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发热,体温高达40℃,双足疼痛、肿胀,伴全身皮肤散在红色皮疹,以颜面及四肢多见。曾于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9×10~9/L,红细胞1.84×10~(12)/L,血红蛋白75 g/L,血小板39×10~9/L,给予多种抗生素、消炎止痛及输血治疗无效。检查:体温  相似文献   

19.
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于1985年5月23日因腹部胀痛12天,诊断“胆囊炎”,住本院治疗。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10~9/L(7600/mm~3),中性72%,淋巴26%,单核2%,血红蛋白120g/L(12g/dl),血小板110×10~9/L(11万/mm~3),血沉13mm/h,十二指肠引流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用庆大  相似文献   

20.
胸腺切除术后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2岁。(?)(?)行性面色萎黄、乏力半年,于1994年4月27日入院.患者1993年5月体检时发现左前纵隔有一7cm×1lcm×12cm肿物,并于同年7月1日在北京肿瘤医院做切除手术.手术前血象Hb128g/L,RBC4.42×10~(12)/L.WBC8.3×10~9/L,BPC230×10~9/L,术后病理报告为胸腺瘤混合细胞型,经放射治疗1月半后血象Hb126g/L,RBC4.38×10~(12)/L,WBC3.1×10~9/L,BPC178×10~9/L.自10月2日出现面色萎黄、乏力、心慌症状,在张家口医院附属医院查血Hb53g/L,RBC1.78×10~(12)/L.WBC5.8×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21.6:1.粒系细胞0.855,形态正常,红系增生低下,占0.04,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