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兔平滑肌细胞和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兔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人血管成纤维细胞,应用^3H—TdR掺入方法,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三种细胞DNA合成的影响。结果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可促进处于静止状态的三种细胞DNA的合成,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在30ng/ml的浓度时成纤维细胞DNA的合成达到高峰,在40ng/ml的浓度时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DNA的合成达到高峰。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分别在PDCF-BB作用24h和36h年到DNA合成的高峰,内皮细胞在48h时DNA合成量最高。结论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可明显促进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兔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人血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效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采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应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氚标记脯氨酸掺入方法,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对人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以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可促进处于静止状态的人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在40μg/L时DNA的合成达到高峰,DNA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作用48h时合成最为显著。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胶原蛋白合成无明显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可明显促进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而对胶原蛋白合成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对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培养的兔动脉 VSMC,应用 3H- Td R的 3H-脯氨酸掺入方法 ,观察 PDGF- BB对兔 VSMC DNA合成以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 :PDGF- BB可促进处于静止状态的兔 VSMC DNA及胶原蛋白的合成 ,并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 ,在 40 μg/ L 的浓度时 DNA及胶原蛋白的合成达到高峰 ,DNA及胶原蛋白分别处于 36 h和 48h合成最为显著。结论 :PDGF- BB可明显促进培养的 VSMC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烟草烟雾提取物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按不同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0、2.5%、5%、10%和20%)分为对照组、低浓度、中等浓度、高浓度和过高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组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的表达,同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用筛选出的最适烟草烟雾提取物浓度处理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时间(0、4、8、12 h和24 h)后,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的变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抗体和最适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增殖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组(P0.05)和中浓度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加明显(P0.01),而高浓度组和过高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在对照组中有少量表达,低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组表达增加(P0.01),中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组达到高峰,高浓度和过高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组仍高于对照组(P0.01)。(2)对照组(不加烟草烟雾提取物组即0 h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有少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低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刺激4 h后细胞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增加(P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于8 h达高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于12 h达高峰。(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抗体可显著抑制5%烟草烟雾提取物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增加。结论低浓度和中浓度烟草烟雾提取物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逐渐增加;高浓度和过高浓度组时促增殖作用反而减弱。烟草烟雾提取物可能是通过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5.
一套系统培养鼠主动脉血管壁细胞简单可靠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套系统培养鼠主动脉血管壁成分细胞的简单、可重复的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植块贴壁法进行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结扎贴壁法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胰酶消化传代;差速贴壁法及自然纯化法进行细胞纯化;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相差显微镜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波形蛋白(Vimentin)抗体两两联合的方式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 组织及细胞活性良好,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周期为10~12天,血管内皮细胞为12~14天.传代培养周期为7~10天.经纯化传代后的细胞纯度达95%~100%.血管平滑肌细胞呈典型的"峰-谷"状生长,α-SMA(+)/Vimentin(-);血管内皮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CD31(+)/α-SMA(-);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形态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不易区分,Vimentin(+)/α-SMA(-),诱导的肌成纤维细胞Vimentin(+)/α-SMA(+).原代细胞传至10代以上仍未见生长活力减退.结论 我们建立了一套系统培养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的简单可靠、重复性好的方法.该法对培养小鼠主动脉壁成分细胞仍然适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黄芪和当归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增殖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其表型转化和增殖,在此基础上,通过Northern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黄芪和当归注射液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上述效应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下调分化型标志基因平滑肌α-肌动蛋白的表达,上调去分化型标志基因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和骨桥蛋白表达,诱导原癌基因c-jun表达及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黄芪和当归可上调分化型标志基因的表达活性,下调去分化型标志基因的表达,不同程度地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DNA合成,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c-jun基因表达有关。二者相比,当归的作用大于黄芪。结果提示,黄芪和当归可从多位点上拮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调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对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调素的影响,采用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磷酸二酯酶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对钙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时间效应。结果发现,平滑肌细胞在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后,细胞内钙调素含量逐渐增加,在9h时出现一个短暂的高峰,随后细胞内钙调素含量逐渐下降。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可促进钙调素含量的增加,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30μg/L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作用最为显著。结果提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可明显促进培养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调素含量的增加,并存在着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及时间反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L-22对人气道上皮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气道成纤维细胞的生理学作用.方法 用实时定量PCR 检测气道上皮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气道成纤维细胞哮喘血清刺激前后IL-22R1 mRNA表达的变化.不同浓度的IL-22(10 ng/ml,100 ng/ml,1 000 ng/ml)刺激气道上皮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气道成纤维细胞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用流式细胞技术(FACS)检测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结果 哮喘血清刺激后气道上皮细胞IL-22R1 mRNA表达降至正常对照组的9%,气道平滑肌细胞IL-22R1 mRNA表达升高至正常对照组的345倍,而气道成纤维细胞IL-22R1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高剂量(1 000 ng/ml)的IL-22刺激气道上皮细胞和气道成纤维细胞12、24 h可显著降低细胞增殖(P<0.05,P<0.01).三种不同浓度的IL-22刺激气道上皮细胞24 h后均导致细胞凋亡显著下降(P<0.05),低浓度的IL-22(10 ng/ml)导致细胞坏死增加(P<0.01).不同浓度的IL-22刺激气道平滑肌细胞后,细胞凋亡和坏死无显著性变化.中、高浓度IL-22(100 ng/ml,1 000 ng/ml)刺激气道成纤维细胞后,细胞坏死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IL-22在支气管哮喘中对气道上皮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并与支气管哮喘的病程相关;而对气道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则可能与浓度及病程相关.支气管哮喘后续阶段,IL-22对气道成纤维细胞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胰岛素诱导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脱氧核苷对培养的Wistar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胰岛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处理培养的Wistar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Northenblot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mRNA表达,并测定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和细胞计数。结果发现胰岛素能明显诱导平滑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和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胰岛素浓度由0.001mg/L增加到1.0mg/L,平滑肌细胞增殖率由10%增加到5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脱氧核苷酸(5μmol/L)能明显抑制胰岛素诱导的平滑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和增殖,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被抑制41.1%(与对照组比较,P<0.01),细胞计数被抑制30.2%(与对照组比较,P<0.01)。提示胰岛素可通过诱导平滑肌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而促进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能有效抑制胰岛素诱导的平滑肌细胞的DNA合成及其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原代联合培养、扩增,鉴定同一来源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的方法,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构建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剩余大隐静脉3 cm~8 cm,组织块培养法原代培养混合血管细胞,DMEM培养液培养、扩增混合血管细胞.倒置显微镜、免疫组化方法对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倒置显微镜显示原代细胞及经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呈现内皮样细胞、成纤维样细胞混合生长的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示内皮细胞Ⅷ因子、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相关抗原呈阳性反应.细胞经3~4次传代,细胞数量可增殖达到8×106~10×106. 结论:使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可获得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三种细胞经体外联合培养、传代可以达到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种子细胞的足够数量.  相似文献   

11.
哇巴因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哇巴因在原发性高血压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方法通过 MTT法、台盼蓝染色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确定不同浓度的哇巴因对ECV-304细胞株的效应.并通过PCNA和NF-κB免疫组化染色加以验证.结果生理浓度(0.3~0.9 nmol/L)的哇巴因能刺激细胞增殖,病理浓度(0.9~1.8 nmol/L)的哇巴因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引起细胞凋亡.结论生理浓度的哇巴因参与维持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信号转导通路与NF-κB有关.病理浓度的哇巴因影响血管内皮的结构及功能,可能参与高血压引起的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2.
哇巴因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阐明哇巴因在原发性高血压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肿法、台盼蓝染色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确定不同浓度的哇巴因对ECV-304细胞株的效应。并通过PCNA和NF-κB免疫组化染色加以验证。结果 生理浓度(0.3~0.9mol/L)的哇巴因能刺激细胞增殖,病理浓度(0.9~1.8nmol/L)的哇巴因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引起细胞凋亡。结论 生理浓度的哇巴因参与维持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信号转导通路与NF--κB有关。病理浓度的哇巴因影响血管内皮的结构及功能,可能参与高血压引起的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3.
14.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血管内皮细胞感染则被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因此,阐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毒病因学说,并可能从感染的最初环节阻断其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类巨细胞病毒在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感染性,为人类巨细胞病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移植物血管病机制研究建立细胞模型.方法 自脐动脉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以1 个感染复数(MOI)的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该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效应,以RT-PCR技术检测人类巨细胞病毒 IE基因在平滑肌细胞内的表达,同时以电镜技术检测平滑肌细胞内的病毒颗粒.结果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后第3天即可出现细胞病变,至第8天已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以RT-PCR技术可从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 AD169株的平滑肌细胞内扩增出预期的产物,经测序验证为人类巨细胞病毒 IE基因,以电镜技术可从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 AD169株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观察到病毒颗粒.结论 人类巨细胞病毒 AD169株可以感染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复制出子代病毒颗粒.为人类巨细胞病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移植物血管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依据及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6.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 is the inner lining of blood vessels serving as autocrine and paracrine organ that regulates vascular wall functio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s recognized as initial step in the atherosclerotic process and is well advanced in diabetes, even before the manifestation of end-organ damage. Strategies capable of assessing changes in vascular endothelium at the preclinical stage hold potential to refin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vitro cell culture is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with various mediators; however, it is often criticized due to the uncertain relevance of results to humans. Although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and progenitor cells opened the way for ex vivo studies, a recently described method for obtaining primary endothelial cells through endovascular biopsy allows direct characterization of endothelial phenotype in humans. In this article, we appraise the use of endothelial cell-based methodologies to study vascular inflammation in 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7.
Human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were obtained from surgically excised tissues and cultured by the explant method. The cultured cells had both active and inactive forms of an angiotensin I forming enzyme. About a five-fold increase in the activity was obtained by trypsin treatment. This renin-like enzyme was also found in abundance in the culture media, mostly in an inactive form. Most of the enzyme activity, either before or after the activation, was suppressed by an antibody specific to human renin. The inactive enzyme was activated to some extent also by acidification and by cold exposure.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inactive enzyme was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49,000 by gel filtr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huma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can produce renin and release an inactive form of renin, and can be a potential source of plasma inactive renin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such as the anephric state.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内皮素1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内皮素1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提取总RNA,采用人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基因芯片(含96个基因),检测内皮素1作用12h后人血管内皮细胞主要功能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与未用内皮素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人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皮素1作用12h后,共有53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其中抗凝血和抗氧化基因等22个基因表达下调,促凝和炎性因子基因等31个基因表达上调。结论内皮素通过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凝血和纤溶系统基因表达失衡、下调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和上调促炎因子基因表达,损伤人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其生物学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