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09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按照Gustilo分型,Ⅱ型骨折20例,ⅢA型骨折8例,ⅢB型骨折1例,ⅢC型骨折1例,均急诊行清创、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持续负压引流7~10d,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随访12~24个月,创面中完全愈合30例,无感染病例,骨折骨性愈合28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再行植骨术,无截肢病例。结论:VSD能够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降低伤口的感染率,缩短治疗时间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优点,彻底清创后,采用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及其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防治创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 2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患者创口感染率及其病原菌分布,病原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数据统计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录入分析。结果共166例发生创口感染,感染率为13.8%;不同Gustilo分型骨折患者Ⅰ型感染率为2.1%、Ⅱ型感染率为12.9%、Ⅲ型感染率为18.4%,创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58,P<0.01);上肢骨折感染率为9.4%、下肢骨折感染率为17.3%、颈肩骨折感染率为10.9%、腰髋骨折感染率为13.4%,不同骨折部位患者创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2,P<0.05);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1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0株占40.0%,革兰阴性菌69株占55.2%,真菌6株占4.8%。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创口感染与骨折Gustilo分型和骨折部位明显相关,其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胫骨骨折内侧锁定板固定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对医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采用内侧锁定板固定术的375例胫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同时取感染患者分泌物培养,分析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结果 375例胫骨骨折患者发生术后感染15例,感染率4.00%;共分离出病原菌1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株占73.3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3株占20.00%,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1株占6.67%;开放性骨折感染率高于闭合性骨折,骨折分型与感染率具有密切关系,GustiloⅡ、Ⅲ型感染率明显高于GustiloⅠ型;开放性骨折、术中切口皮肤受损、骨折分型、高龄、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长与胫骨骨折内侧锁定板固定术后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内侧锁定板固定术后感染率较高,影响因素众多,在操作时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切口选择应因人、因材而宜,开放性骨折患者前期清创到位,可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267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开放性骨折的清创时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持续时间和抗菌药物应用与创口感染特点。结果267例中有279例次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49例次,感染率17.56%,创口感染随清创时机延后而增加,SIRS消失前后停用抗菌药物的创口感染率分别为25.58%和13.99%,铜绿假单胞菌(22.58%)、鲍氏不动杆菌(19.35%)、金黄色葡萄球菌(12.90%)、大肠埃希菌(9.68%)是创口感染常见病原菌。结论严格清创、及时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开放性骨折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降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0月胫腓骨骨折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纳入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试验组采用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照组采用外固定器联合传统持续灌注冲洗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效果、术后感染率、创面愈合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骨髓炎发生率、骨折不愈合率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结果试验组骨折愈合临床治愈率70.37%、总有效率98.15%,高于对照组临床治愈率53.70%、总有效率81.48%(P <0.05);试验组术后感染率9.26%、骨髓炎发生率1.85%、骨折不愈合率1.85%,均低于对照组的25.93%、20.37%、18.52%(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创面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第3、5、7、14天的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外固定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显著降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率,更好地促进创面愈合与骨折愈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31例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Gustilo分型ⅢA型17例,ⅢB型11例,ⅢC型3例.术中减张缝合13例.局部皮瓣修复7例,腓肠肌皮瓣修复7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4例.骨折采用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进行固定.结果 31例创面均一期愈合,其中4例有针道感染,换药后治愈.无骨髓炎发生,骨折愈合时间3~19个月,平均(7±1)个月.随访16-80个月,平均(40±1)个月,优18例,良13例,优良率100%.结论 外固定器结合有固定治疗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且微创,可同时处理骨缺损,并促进骨折愈合,但需防治针道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骨折患者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5月887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期间的创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并对其中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并发基础疾病情况、骨折就诊时间、Gustilo分度及治疗方式患者的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87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创口感染27例感染率3.04%;年龄≥60岁、并发基础疾病、BMI>25.0kg/m2、骨折就诊时间>6h、Gustilo分度Ⅲ度、采用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4.99%、8.87%、8.99%、12.20%、5.72%和4.24%,年龄<60岁、无基础疾病、BMI≤25.0kg/m2、骨折就诊时间≤6h、Gustilo分度Ⅰ度和Ⅱ度、未应用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1.83%、1.32%、1.43%、1.57%、1.14%、1.58%和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及预防,可有效降低创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创伤性胫腓骨骨折创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情况、感染相关因素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胫腓骨骨折患者160例,入院后对所有患者骨折创口区的引流液或渗出液标本进行菌株分离及药敏试验检查。结果 160例患者创口感染60例,感染率为37.5%,经细菌培养后共分离病原菌13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9株,占51.88%,革兰阴性菌52株,占39.10%,真菌12株,占9.02%。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75.0%,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最为敏感;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65.0%,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最敏感,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最高。创口感染相关因素方面,创口面积≥5cm~2、创口深度≥2.5cm、创伤至治疗时间6小时、骨折分型中Ⅲ型骨折均是创伤性骨折创口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创伤性胫腓骨骨折创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又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最高;大多数病原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妥布霉素、亚胺培南等药物最为敏感,故在对骨折创口感染预防过程中,应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降低感染发生率,并对骨折及创面进行及时有效处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疗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早期处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67例儿童下肢开放性骨折,其中股骨骨折23例,胫腓骨骨折44例。骨折类型:按Gustilo分型Ⅰ型30例,Ⅱ型27例,Ⅲ型10例,其中粉碎性骨折2例。结果一期闭合伤口49例中47例伤口Ⅰ期愈合,二期闭合伤口者伤口均愈合。骨折均在4~8个月内愈合,膝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儿童下肢开放性骨折早期行简单有效、损伤小的内固定,有利于护理和患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该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医院治疗的1020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对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另选择同期1020例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583例、对照组437例,实验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月内创面细菌转阴率及愈合率。结果 1020例患者院内感染20例,感染率为1.96%;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龄>60岁、损伤程度为ⅢB或ⅢC、治疗间隔>6h、手术时长>2.5h、住院时间>10d、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或激素、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及术后未使用负压封闭引流等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0.93±10.88)d、(211.32±18.03)d和(15.96±2.43)d均短于对照组(19.07±1.69)d、(263.42±20.49)d和(24.01±3.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内细菌转阴率及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具有缩短愈合时间、加速创口愈合、降低医院感染率等特点,治疗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1.
四肢复杂性骨折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肢复杂性骨折的修复与重建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间于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四肢复杂性骨折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41.8岁。包括长骨骨干骨折79例,骨折累及关节41例。经临床表现及X线平片、CT检查确诊。术前先治疗危及生命的合并症,对开放性骨折应首先行清创术,并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88例患者均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坚强内固定术,32例患者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术后所有患者均常规性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及时处理术后出现的问题,鼓励患者行积极的肌肉锻炼和全身锻炼。[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2月,骨折均愈合良好,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12周,患者肢体及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所有患者中无骨折部位感染情况,无骨干严重旋转畸形和成角畸形,无金属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结论]应该根据四肢复杂性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PFN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全部患者采用PFN治疗。结果术后愈合率为100%,术后优良率为95.23%。结论 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不仅愈合率可靠,而且固定强度适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种治疗方法对Ⅲ型Pilon胫骨骨折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对29例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患者,分别用三种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的愈合效果。结果:29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zur评定标准,功能优良率分别为Ⅲa组优良率75.0%;Ⅲb组优良率80.0%;Ⅲc组优良率71.4%;Ⅲb组优良率最高。结论:对于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选择适宜手术时机,对Ⅲa型、Ⅲb型和Ⅲc型骨折采用不同方法,因地制宜,并结合早期功能锻炼,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14.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术后护理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资料。结果患者经临床治疗和良好的术后护理,全部治愈,未出现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褥疮等并发症。结论做好患者术后的心理、疼痛、感染、骨筋膜氏综合症的护理干预及功能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成功率,促进患肢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调查了北京市所有能收治骨折的76所医院1988 ̄1992年髋部骨折的出院病例。为避免遗漏非住院治疗的髋部骨折,在北京城区随机抽样2113名50岁以上妇女进行入户调查以了解过去骨折史。应答率97%。所有资料经多方面、系统的有效性核实。基于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北京市年龄标化后的髋部骨折发生率女性为88/10万,男性为97/10万。用同样方法和人群标化的其它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0例(140个椎体),将术后12个月内再次骨折的15例(20个椎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例给予骨水泥强化治疗,术后抗感染,恢复期给予积极的康复锻炼指导;4例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随访10个月,观察有无骨水泥外漏及抗骨质疏松的治疗恢复情况.结果 11例再次骨折的患者在注射骨水泥过程中均无椎前静脉渗漏及椎间盘渗漏,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3例注射后出现背部疼痛,主要考虑为手术影响到局部神经功能,给予镇痛药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4例抗骨质疏松治疗恢复可,无疼痛和不适症状发生.术后3d所有患者均可下床活动,均于术后1周内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充填剂不良性宿主反应,无再次骨折发生.通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治疗后3d和终末期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3.05±0.55),(0.05±0.15)分比(6.95±0.65)分],且终末期随访时VAS评分低于治疗后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治疗辅以抗感染及康复锻炼指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stimate the gender- and age-specific 10-year and lifetime absolute risks of non-vertebral and osteoporotic (included hip, distal forearm and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in a large cohort of men and women. This is a population-based 10 years follow-up study of 26,891 subjects aged 25 years and older in Tromsø, Norway. All non-vertebral fractures were registered from 1995 throughout 2004 by computerized search in radiographic archives. Absolute risks were estimated by life-table metho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mpeting risk of death. The absolute fracture risk at each year of age was estimated for the next 10 years (10-year risk) or up to the age of 90 years (lifetime risk). The estimated 10-year absolute risk of all non-vertebral fracture was higher in men than women before but not after the age of 45 years. The 10-year absolute risk for non-vertebral and osteoporotic fractures was over 10%, respectively, in men over 65 and 70 years and in women over 45 and 50 years of age. The 10-year absolute risks of hip fractures at the age of 65 and 80 years were 4.2 and 18.6% in men, and 9.0 and 24.0% in women, respectively. The risk estimates for distal forearm and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were under 5% in men and 13% in women. The estimated lifetime risks for all fracture locations were higher in women than men at all ages. At the age of 50 years, the risks were 38.1 and 24.8% in men and 67.4 and 55.0% in women for all non-vertebral and osteoporotic fractures, respectively. The estimated gender- and age-specific 10-year and lifetime absolute fracture risk were higher in Tromsø than in other populations. The high lifetime fracture risk reflects the increased burden of fractures in this cohort.  相似文献   

18.
The time of fall for 429 patients with a hip fracture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prevailing weather conditions. Results show that other than for ground fro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vailing weather conditions and no seasonal variance in the incidence of hip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6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按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11例,ⅢA型8例,ⅢB型3例,Ⅳ型2例。结果本组31例病人出院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15个月。全部患者均获得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个月~8个月,平均时间为4.2个月。根据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进行评定法,对两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髋关节置换组91.8±6.1,PFNA治疗组96.3±8.1,两组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优点突出,只要选择好适应证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6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接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11例,ⅢA型8例,ⅢB型3例,Ⅳ型2例。结果本组31例病人出院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15个月。全部患者均获得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个月~8个月,平均时间为4.2个月。根据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进行评定法,对两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髋关节置换组91.8±6.1,PFNA治疗组96.3±8.1,两组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俨〉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优点突出,只要选择好适应证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