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6)
目的研究分析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VSD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166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联合组(83例)行VSD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常规组(83例)行外固定架联合常规灌注冲洗治疗,两组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及药物试验,对每例患者在3小时内进行2次标本采集,然后进行常规培养,选取纯菌落并在细菌鉴定仪中进行鉴定。结果 166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共分离16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2株占49.40%,革兰阴性菌共61株占36.75%,真菌23株占13.86%;联合组在治疗后的控制感染时间(10.96±2.03)d、创面无菌时间(21.82±11.39)d、骨折愈合时间(6.26±1.08)月、患肢康复时间(15.93±2.75)周均显著少于常规组控制感染时间(22.39±1.17)d、创面无菌时间(42.05±13.73)d、骨折愈合时间(10.54±3.39)月、患肢康复时间(19.47±3.86)周,联合组治疗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器联合VSD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但仍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清创原则。外固定器安装正确,并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3.
4.
陈浩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20-21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下肢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此类骨折大部分患者是由于高能量损伤造成,比如车祸外伤,重物砸伤或者高处坠落而造成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主要是根据患者是否有皮肤缺损,是否有神经损伤,是否有骨缺损等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开放性骨折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主要是根据患者外伤的情况,比如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严重胫骨骨折患者进行清创,胫骨骨折部位行简单螺钉内固定,三维外固定支架固定,视伤口情况分别行一期或二期皮瓣移植、植皮手术消灭创面。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位置功能均良好,骨折愈合16~24周。伤口甲级愈合33例,乙级5例。结论三维外固定支架联合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能达到有效固定,既有利于骨折愈合,也有利于软组织修复、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功能恢复,是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胫腓骨骨折临床上较常见,最易发生开放性骨折,伴有骨缺损及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应用内固定治疗有相当困难,我院于1998年5月~2000年3月应用山东潍坊生产的三维单边外固定架治疗各类胫腓骨骨折131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131例,男91例,女40例;年龄5~83岁,平均38.1岁。全部是外伤性胫腓骨骨折,单侧126例,双侧5例;开放性骨折68例,闭合性骨折59例,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4例;骨折呈横断型18例,短斜型45例,长斜型5例,螺旋型27例,轻粉碎型32例,严重粉碎型4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的疗效。方法:本次实验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B组患者接受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B组胫腓骨功能恢复情况和治愈率均显著优于A组,且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且术后胫腓骨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交通领域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突发事故造成的踝部骨折有增无减,踝部骨折不仅伤情更严重、更复杂,而且多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严重污染的胫腓骨远端GustiloⅢ型骨折亦不少见。由于足踝部软组织覆盖少,结构复杂,传统的治疗方法容易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如软组织坏死、骨外露、骨髓炎和骨不连等,而且传统的石膏固定、骨牵引及切开内固定治疗不能很好地解决骨折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比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胫腓骨骨折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3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皆是治疗骨折良好的方法,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合并创面重度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2月25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创面重度感染患者,对其感染病原菌和耐药性进行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25例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29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5株占51.8%,与其他的病原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的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35.0%。结论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重度感染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最多,在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时最好选择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调查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分泌物中培养分离病原菌,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对鉴定出的病原菌做抗生素敏感试验,以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 106例感染的分泌物中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75株,排前3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1.33%),铜绿假单胞菌(18.67%)和粪肠球菌(17.33%);抗生素敏感试验表明:分离出的细菌大多对抗生素存在多重耐药性,但亚安培南对G-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万古霉素则对G+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结论应高度重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加强对切口感染的监控,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老年患者感染的控制和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感染的773例老年患者临床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合格标本进行接种、培养、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73例老年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393例、泌尿道138例、上呼吸道106例,分别占50.8%、17.9%、13.7%;培养出病原菌508株,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5.8%、18.1%、11.6%、11.6%、5.9%和5.3%;125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2%、86.4%、84.8%、81.6%和75.2%,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8%、8.0%、13.6%及19.2%,369株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3%、88.6%、83.7%、81.0%和50.9%,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5%和5.4%。结论老年患者感染病原菌耐药率高,且多为多药耐药,除亚胺培南外,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四环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敏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老年患者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外科感染患者细菌分布及耐药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2009年1-12月医院外科感染送检的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结果细菌分布前3位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22.4%、11.4%和11.3%;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达52.9%,呈现多药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2.6%;革兰阳性菌中86.5%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MRCNS,61.2%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MRSA,它们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结论根据对外科感染患者细菌构成分布和药敏结果的把握,进行经验性治疗,一旦获得药敏结果,及时选用敏感药物,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外固定架固定的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多发伤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8例严重多发伤[损伤严重度评分(ISS)> 16分]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损伤控制策略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应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对照组26例应用跟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1个月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及病死率、创面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1个月内ARDS发生率、创面感染率和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6.25%(2/32)、31.25%(10/32)和(21.47±6.84)d,对照组分别为24.00%(6/25)、64.00%(16/25)和(30.26±2.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个月内MODS发生率、病死率、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外固定架固定的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多发伤并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13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创口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清创时机、固定方法、抗菌药物应用与创面感染的特点。结果 132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感染率14.71%,其中Gustilo分型Ⅰ、Ⅱ、Ⅲ型感染率分别为6.25%、7.27%、23.08%,Gustilo分型中Ⅲ型骨折术后伤口感染率与Ⅰ、Ⅱ型骨折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彻底清创,有效冲洗及稳定骨折端、合理闭合创口,早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创面感染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应用与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12月确诊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且确诊前采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应用头孢菌素类9例占39.13%、碳青霉烯类6例占26.87%、青霉素类4例占17.39%、氟喹诺酮类4例占17.39%。结论头孢菌素类或碳青霉烯类单药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易诱导其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为创口感染的临床防治及抗菌药物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收治的969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创口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 969例患者共出现124例创口感染,感染率12.8%,共分离出1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76株占55.9%,革兰阴性菌60株,占44.1%;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较低,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性较低。结论在今后的治疗中,应做好创口感染的预防工作,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以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并使出现感染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U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的3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32例患儿共送检64份标本,检出34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41.18%、23.53%及17.65%,其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病原菌;3种病原菌的耐药率最高的3种抗菌药物为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分别为75.00%~83.33%、62.50%~71.43%、62.50%~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均有其特点,在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009-2010年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9-2010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分泌物及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2009-2010年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3245份标本中,298份病原学培养阳性,阳性率为9.18%,其中脓液的阳性率最高,为90.00%,其次为脐分泌物及洁尿,阳性率为78.65%及51.11%;共分离出病原菌298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0.40%,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0.20%、17.45%;革兰阴性菌占33.89%,真菌占5.7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检出18、13株,检出率为52.94%、38.46%.结论 大多数病原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加替沙星、头孢西丁等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的疗效。方法以8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内固定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外固定组给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外固定组患者成骨性愈合率较高,功能完全正常率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胫腓骨骨折患者给予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