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及D-二聚体与COPD患者肺动脉收缩压(SPAP)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180例我院治疗的COPD患者,分为:研究组,85例,存在肺动脉高压;对照组,95例,肺动脉压力正常。检测外周血TAT、PAP、D-二聚体的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SPAP值,分析SPAP与TAT、PAP、D-二聚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TAT、PAP、D-二聚体水平显著较高(P〈0.05)。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PAP、D-二聚体与SPAP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92,P=0.032;r=0.346,P=0.038;r=0.418,P=0.021。结论:TAT、PAP、D-二聚体的水平与COPD患者SPA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研究自身输血后与凝血、抗凝、纤溶相关的三个重要指标(1)凝血酶原片段(F1+2);(2)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3)D-二聚体(D—D)的变化,为术中回收式自体血液回输技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出血量超过500ml手术病人和急诊内出血超过500ml手术患者共4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前者分别于麻醉前和回输完自体血液后30min抽取股静脉血液,后者分别于麻醉前和术毕或异体血液输完后30min抽取股静脉血液。采用SPSS12.01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F1+2均有升高(P〈0.05);两组病人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浓度均有显著降低;两组病人D-二聚体前后对比观察显示有增加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指标组间比较显示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后三种指标变化主要与手术创伤有关,而术中回收式自体血液回输本身不会引起机体凝血和抗凝系统明显变化,实验组变化与对照组变化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证实术中回收式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上疑似DIC患者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作为诊断金标准分为DIC组41例和非DIC组51例,并以40例健康体检者...  相似文献   

4.
宋仁义  黄晖  孔勇 《广西医学》2022,44(20):2342-2347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RHD)伴左房血栓患者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90例RHD伴左房血栓患者作为血栓组,90例无左房血栓的RHD患者作为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及左房血栓清除术,无血栓组患者只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房内径、二尖瓣口面积(MVO),以及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水平。分析血栓组患者入院时、术毕、术后7 d血浆TAT、TM、PAP、t-PAI-C水平变化。术后随访2年,根据预后情况将血栓组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术后7 d血浆TAT、TM、PAP、t-PAI-C水平。结果 入院时,血栓组患者的LVESD、左房内径大于无血栓组,而MVO小于无血栓组,血浆TAT、TM、PAP及t-PAI-C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均P<0.05)。术毕,血栓组患者血浆TAT、TM、PAP及t-PAI-C水平高于...  相似文献   

5.
采用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a_(2-)纤溶酶抑制物(a_(2-)PI)检测方法,检测96例冠心病患者。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AMI,n=44)TAT和a_(2-)PI)水平分别为(16.00±13.20)μg/L、(1.40±0.46)kU/L,陈旧性心肌梗塞(OMI,n=16)分别为(8.76±6.74)μg/L、(1.22±0.41)kU/L;不稳定性心绞痛(UA,n=21)分别为(13.80±8.95)μg/L、(2.05±1.62)kU/L,稳定性心绞痛(SA,n=15)分别为(7.30±4.67)μg/L、(1.18±0.40)kU/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32±4.37)μg/L(n=45)和(1.05±0.14)kU/L(n=33)。结论:冠心病患者除SA组外,其他类型冠心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以及纤溶受抑状态,其中AMI和UA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 ,对 3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AT -Ⅲ :A、AT -Ⅲ :Ag、t -PA :A、PAI :A、FPA、DD ,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AT -Ⅲ :Ag低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 ,PAI :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t -PA :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FPA、DD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FPA在发病后即有明显增高。认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在血栓形成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AT -Ⅲ :Ag、t-PA :A、PAI :A、FPA、DD含量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客观血液学指标 ,为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病程分为早期DIC组29例、DIC组34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AP、TAT和TM量,并与32名健康人对照。结果 DIC早期组与DIC组PAP、TAT、TM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与DIC早期相比,PAP、TAT、TM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TAT和TM是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对DIC早期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尿激酶溶栓方案对肺栓塞后血液凝血及纤溶系统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6月尿激酶溶栓方案治疗肺栓塞病例48例的临床资料,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采用2h尿激酶溶栓方案,对照组采用12h尿激酶溶栓方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物(PAI-1)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h尿激酶溶栓方案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肺栓塞后血液凝血及纤溶系统指标,值得在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9.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脓毒症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继发凝血病两种形式。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涉及促凝、抗凝、纤溶系统和内皮功能障碍等方面,临床医师很难早期识别。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诊断标准主要有4个,研究发现其在脓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方面日益显示出不足。近年来研究发现,新的凝血监测方法在早期诊断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本文就脓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诊断和监测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不同透析膜和内毒素对正常人和尿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其可溶性受体p5 5 (TNFsRp5 5 )产生的影响。 方法 与不同透析膜或内毒素孵育后的PBMC培养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总TNF α和TNFsRp5 5水平。 结果 在未用内毒素时 ,铜仿膜、聚砜膜孵育组和对照组PBMCTNF α和TNFsRp5 5生成量无显著差异 ;内毒素刺激后的PBMCTNF α和TNFsRp5 5产生量显著高于相应的未用内毒素刺激组 ,而铜仿膜刺激组又明显高于聚砜膜和对照组 ;尿毒症患者PBMC受内毒素刺激后TNF α和TNFsRp5 5升高幅度明显小于正常人 ;PBMCTNF α与TNFsRp5 5产生量呈正相关。 结论 内毒素和透析膜对尿素症患者PBMCTNF α及TNFsRp5 5合成具有协同作用 ;尿毒症患者PBMC存在着对内毒素刺激反应低下 ;TNFsRp5 5可能是炎症反应的标记物而不是调节剂。  相似文献   

12.
聚砜膜空心纤维透析器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惠霞  周颖  张全新  朱伟 《热带医学杂志》2007,7(5):433-434,441
目的应用聚砜膜空心纤维透析器浸提液配制的细胞培养液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4×104/ml),观察其对L929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细胞计数法和WST-1法。结果和对照组相比,两种试验方法实验组的细胞均生长良好,细胞增殖度均大于75%,为1级反应。结论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评价,该聚砜膜空心纤维透析器对L929细胞形态、生长和增殖没有影响,无细胞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生物材料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不同血液透析膜对血液透析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检测48例不同透析膜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清IL-2、TNF—α和CRP的水平。结果铜仿膜和血仿膜透析后血清IL-2水平增高,聚砜膜透析后对血清IL-2水平无明显影响;铜仿膜和血仿膜透析后与透析前相比血清TNF-α水平增高,聚砜膜透析后血清TNF—α水平亦明显升高,但较铜仿膜和血仿膜组透析后水平降低;三种透析膜透析后与透析前相比血清CRP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处于微炎症状态,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影响透析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提示非生物相容性透析膜可能损害透析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透析膜和内毒素对尿毒素对尿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物(IL-1Ra)基因转录和IL-1Ra合成的影响。方法:细胞和不同透析膜孵育后采用细胞原位杂交检测mRNA水平,PBMC培养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细胞IL-1Ra水平。结果:不同析膜孵育后的PBMC在未用内毒素刺激情况下IL-1RamRNA水平有显著判别,但IL-1Ra合成量无差异。其中正常人仅有极微量IL-1Ra合成;内毒素刺激下的PBMC IL-1Ra合成明显明显高于未刺激组,与铜仿膜孵育后的合成量明显高于聚砜膜孵育后和对照组。结论:内毒素和透析膜对正常人和尿毒症患者PBMC的IL-1Ra的合成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聚醚砜膜透析器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36例,随机分为聚醚砜膜(PES)组18例和聚砜膜(PS)组18例。观察1周,共透析3次。以血肌酐、尿素氮和磷的下降以及透析前后外周血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尿素氮、肌酐和磷均显著下降,且两组的下降幅度相当(P0.05)。两组血尿素氮和肌酐的清除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血磷的清除率(ml/min)为144.57±27.83v.s.117.15±22.77,PES组高于PS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1),表明两种透析膜均能有效清除MHD患者血液中的小分子溶质,对血磷的清除PES膜优于PS膜。而血Hb、Alb和血压等,在两组患者透析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醚砜膜透析器用于MHD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其疗效和安全性与进口聚砜膜透析器相当,对血磷的清除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动态变化,探讨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数据分析。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 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1年12月~2012年4月我院78例静脉血栓病例不同患病时间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静脉血栓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FDP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20~30d下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FDP含量不同时期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静脉血栓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FDP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重要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静脉血栓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血液透析器复用的不良反应,结合黄山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器复用存在的问题,实行安全管理。方法以卫生部《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为指导,加强血液透析器复用规范化培训,制定复用透析器使用操作方法。结果无一例院内感染病例及消毒剂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科学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透析器使用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并通过金字塔模型对质量问题进行管控分析,以监测不良反应,为透析器质量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使用透析器条码和透析管理软件对每个透析器进行编码。收集上海市2家血液净化中一~2012年6月~2013年2月透析器使用情况数据,建立单次治疗中单个病人透析器使用过程的点对点的关联体系,从而实现透析器的可追溯管理。结果利用金字塔型数据模型,通过多维度分析,对质量问题进行归类。结论透析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实现了透析器的可追溯管理。  相似文献   

19.
凝血、纤溶系统功能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玮  刘敏涓  冯莹  周旭红 《血栓与止血学》2007,13(4):157-160,165
目的探讨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4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其24h内尿白蛋白量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21例,微白蛋白尿组15例,临床肾病组7例,另为合并急性并发症组6例。同时选择30例年龄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含量、纤溶酶原(PLG)活性、D-二聚体(D-D)含量、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含量及其活性(TAFIa)。结果糖尿病(DM)患者tPA为14.6±5.9μg/ml和PLG94.4±14.3%,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分别为17.9±6.0μg/ml,101.4±11.7%;P〈0.05);DM组PAI33.2±11.1μg/ml、D—D0.74±0.11μg/ml、TAFI 122.36±47.1%及TAFIa77.3±8.5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25.8±7.9、0.21±0.57、89.2±31.1、27.2±10.3),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分析DM肾病患者白蛋白尿正常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其余4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TAFI相关分析,表明其与患者UAE、PAI、D—D结果呈正相关。结论机体凝血纤溶功能的异常改变与2型糖尿病肾病关系密切,各项目的检验,可反映糖尿病微血管病的程度,从而有助于临床对患者病情与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