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心房颤动并脑卒中抗凝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房纤颤并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住院房颤患者312例,其中风湿性瓣膜病并发房颤74例,非风湿性瓣膜病并发房颤238例,房颤并脑卒中51例。分析合并的疾病及临床抗凝应用情况。结果房颤合并脑卒中发病率16.3%,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非风湿性瓣膜病并发房颤中以高血压、冠心病居多;均口服抗凝治疗,卒中前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25~75mg/d159例,有36例脑卒中,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d 82例,有9例脑卒中,口服华法林71例,有6例脑卒中。结论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剂量应在100—300mg/d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患者抗栓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90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将三组发生出血事件几率、发生脑卒中几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方面,阿司匹林组与华法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发生出血几率为6.67%,华法林组发生出血几率为10.00%,阿司匹林组发生出血几率为6.67%,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房纤颤患者采用华法林或者是阿司匹林进行抗栓治疗,能明显降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但是华法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华法令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芳 《河北医药》2006,28(7):586-587
目的探讨华法令对于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华法令3 mg/d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观察4周,目标INR 2.0~3.0,后每月查1次INR,据INR结果调整华法令口服剂量.对照组30例,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门诊随访记录各类并发症及脑卒中和血栓性并发症,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2例牙龈、皮肤出血,1例脑梗死.对照组1例出血,8例脑卒中,1例动脉栓塞,2组出血并发症无差异(P>0.05),血栓性并发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令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CHADS2卒中危险评分和HEMORRHAGES出血风险评分,观察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心房纤颤患者的抗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CHADS2卒中危险评分3~6分、HEMORRHAGES评分≥2分的心房纤颤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组Ⅰ为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1.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组Ⅱ为阿司匹林对照组,观察各组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的心房纤颤患者,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能有效减少血栓事件发生,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心房纤颤患者通过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持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共120例,根据临床用药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60例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组60例口服华法林,进行临床观察,发生血栓栓塞疾病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循环栓塞疾病并发症发生率,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组明显低于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结论华法林能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治疗中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持续性经超声心电图检查证实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治疗组)60例与阿司匹林组(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初始剂量2.5 mg/d晚饭后口服,依INR目标值(INR 2.03.0)调整剂量。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随访记录2年,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脑卒中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腔隙性脑梗死出现1例(1.67%),症状较轻,无致残。对照组脑梗死5例(8.33%),其中2例致残,脑卒中发病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药13.0)调整剂量。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随访记录2年,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脑卒中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腔隙性脑梗死出现1例(1.67%),症状较轻,无致残。对照组脑梗死5例(8.33%),其中2例致残,脑卒中发病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药12 d后好转。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1例。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颤抗凝疗效显著,安全性与阿司匹林无差异。只要房颤患者合理应用华法林,就能有效地预防脑栓塞栓塞性疾病,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郎琢琳 《河北医药》2009,31(18):2410-2411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为5.0%,阿司匹林组为20.0%,2组差异显著(P〈0.01)。2组病例80%不良反应为出血,但无1例严重出血。两组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较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法华林和阿司匹林治疗房颤的效果对比。方法将100例心房颤动患者按选择的抗栓药物不同分为华法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其中华法林治疗组50人,给予华法林治疗,阿司匹林治疗组50人,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探讨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发现,华法林治疗组的剂量保持在1.75~4.10mg/d,平均剂量(2.15±0.70)mg/d,INR平均值为(2.99±0.68);不良反应方面,华法林治疗组发生脑卒中和脑出血的病例各有1例,少于阿司匹林治疗组为5例和3例,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更加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对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46例来我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华法林单药治疗),每组23例。随访1年,比较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患者的肾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肾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脑血栓发生率较低,出血风险较小,对肾功能也没有严重损害,但与华法林单药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老年心房纤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效果及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77例老年心房纤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8例与B组39例,A组术后给予7.5mg利伐沙班治疗,B组术后给予20mg利伐沙班治疗,对两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及脑卒中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PT、TT、APTT、D-D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组术后无脑卒中发生,与B组10.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较B组30.7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心房纤颤导管消融术后应用小剂量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即可取得良好抗凝效果,可预防脑卒中发生,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用于永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本研究标准的14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治疗组)70例,以华法林2.5mg/d作为起始剂量,阿司匹林组(对照组)71例,阿司匹林100mg/d,早饭后即刻服用。结果治疗组发生出血3例(4.29%),脑梗死2例(2.82%),上腹不适1例(1.43%)。对照组发生出血2例(2.82%),脑梗死13例(18.31%),上腹不适15例(21.13%)。治疗组脑梗死、上腹不适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INR维持在2.0~3.0之间,用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罹患阵发性房颤的老年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每组各90例;其中阿司匹林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口服疗法,华法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口服疗法,两组患者均在治疗过程中依据INR检测值行剂量调整;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出血,消化道反应及过敏发生率等。结果华法林组组患者血栓栓塞,消化道及过敏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阿司匹林组与华法林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严密监测患者INR指标条件下,相较于阿司匹林,华法林用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同强度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把我院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有效随访的23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61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抗凝治疗;第二组54例,采用华法林(INR1.5-2.0)抗凝治疗;第三组63例,采用华法林(INR2.01-2.5)抗凝治疗;第四组58例,采用华法林(INR2.51-3.0)抗凝治疗。最后对四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的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1%,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7%,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严重血事件发生率10.3%,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第一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总出血发生率上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预防栓塞疗效优于阿司匹林,随INR强度上升栓塞事件发生降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升高,INR1.5-2.5时有效且安全,推荐国人采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华法林与阿司匹林用于老年阵发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在我院治疗的NVAF患者46例资料,按照患者用药种类不同进行分组:选择华法林进行治疗的23例资料为治疗一组,选择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23例资料为治疗二组,治疗后按照文中统计指标进行统计,最后统计学方法比较组间疗效差异性。结果治疗一组患者有1例(4.3%)发生脑栓塞,有2例患者(8.7%)有出血现象,数据结果与治疗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与阿司匹林用于NVAF患者抗凝治疗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性,但阿司匹林用药更加安全、方便且具有价格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临床效果及药物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内科住院治疗的NVAF患者96例,随机分为华法令组32例,予华法令1.25~5 mg/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32例,予通心络胶囊0.78 g,3次/d,阿司匹林片100 mg/d;阿司匹林组32例,予阿司匹林片100 mg/d。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脑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随访2年。结果脑栓塞年发病率华法令组(3.33%)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17.2%)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华法令组有1例脑出血;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有4例出现上腹痛、恶心,1例出现牙龈肿痛;阿司匹林组有3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NVAF患者脑栓塞的效果和华法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不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INR。不愿意接受华法令治疗的NVAF患者,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杨梅莉  李雯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260-260,49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入院3d内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抗凝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0例,抗凝组采用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同时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40mg和银杏达莫20mL,均每日1次治疗7d;联合治疗组较抗凝组另外再予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7d;对照组采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40mg和银杏达莫20ml,均每日一次治疗7d;治疗前和治疗7d后患者的肝功能、血小板、凝血机制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比较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d后联合治疗组较抗凝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抗凝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汉族患者CYP2C9基因多态性和年龄对华法林剂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患者细胞色素P450(CYP)2C9基因多态性和年龄对华法林剂量的影响,以利于其剂量的调整。方法: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服用华法林达稳定状态的住院患者161例纳入研究。患者被分为2组:老年组和成年组。老年组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72±6)岁;成年组男34例,女27例,平均年龄(49±8)岁。记录患者所服用的华法林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发生抗凝过量和出血的病例、抗凝治疗达稳定剂量-效应关系的时间;应用ABI3700DNA测序仪检测2组患者CYP2C9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年龄患者华法林的维持剂量、治疗初始阶段抗凝过量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以及达稳定剂量-效应关系的时间。结果:2组患者CYP2C9AA基因型和AC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型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明显低于AA型患者[(2.40±0.96)mg比(2.73±0.65)mg,P〈0.01];在AA和AC型患者中,老年组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均明显低于成年组患者[(2.47±0.48)mg比(3.24±0.85)mg,(2.08±0.71)mg比(2.72±1.04)mg,均P〈0.01]。华法林治疗初始阶段,AC型患者抗凝过量发生率明显高于AA型患者(35.0%比5.7%,P〈0.01);在AA型患者中,老年组患者抗凝过量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组(9.3%比0,P〈0.05)。AC型患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AA型患者(30.0%比5.0%,P〈0.05);在AA型患者中,老年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组(8.1%比0,P〈0.05)。AC型患者应用华法林达稳定剂量-效应关系的时间明显长于AA型患者[(21.4±3.2)d比(10.0±3.5)d,P〈0.01],相同基因型老年组与成年组患者达稳定剂量-效应关系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汉族患者CYP2C9基因型和年龄均可影响华法林的治疗剂量,CYP2C9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结果可作为指导华法林剂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华法林口服,对照组则给予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脏彩超的检查结果,并统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全身性栓塞、大出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全身性栓塞、大出血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可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脑卒中、血管栓塞及大出血。提高心脏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华法林及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及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华法林组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随访时间为2 a。结果阿司匹林组死亡2例,1例为缺血性卒中,另1例为心力衰竭;华法林组1例为猝死。阿司匹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8例,出血并发症3例;华法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3例,出血并发症7例。结论华法林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但出血并发症稍增多,关键是要严密随访INR。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31例);B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30例),各组患者治疗观察12个月,分别随访分析患者出血事件和出血状况.结果 A治疗组5例(16.1%)发生脑栓塞,与B治疗组1例(3.3%)比较发生率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出血发生率A治疗组4例(12.9%)与B治疗3例(1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三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疗效及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