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对于乳腺多原发癌(multiple breast cancer,MBC)存在好多疑问.如:MBC是同一癌灶在乳腺内转移的结果还是几个癌灶在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发生癌?相比单发癌,MBC患者是否有更差的预后?MBC是否保乳治疗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适应证?所以本文对MBC诊治进展加以回顾.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的病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阅读文献的方法,对MBC的病因、治疗等进行综述。结果家族史、乳腺癌易感蛋白1/2(BRCA1/2)基因突变、雌雄激素水平不平衡等众多因素是导致MBC发生的危险因素。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在MBC患者中具有可行性。放疗可以控制MBC的局部复发,化疗可能对远期生存率有益。MBC的内分泌治疗原则不能完全等同于女性乳腺癌(female breast cancer,FBC)。结论 MBC的危险因素众多,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均可使MBC患者获益,但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3.
男性乳腺癌(MBC)是一种少见且特殊的男性恶性肿瘤,由于生理因素等差异,其发病率远低于女性乳腺癌(FBC)。多项研究发现,在调整了肿瘤分期和年龄等因素后,MBC的预后与FBC类似,但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Ki-67和BCL2的表达存在巨大差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乳腺癌基因组学的研究前景将更为广阔,对FBC和MBC之间的生物学差异的认识也会逐渐清晰。对MBC患者来说,这些差异对于肿瘤的预后和综合治疗可能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BC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师及患者的了解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是一组在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成分上沿多胚层分化产生异源性成分的乳腺癌,临床十分罕见,现总结我们收治的7例MBC患者资料,结合文献,探讨MBC的临床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男性乳腺癌(M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MBC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MBC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等特点.结果 MBC占同期男性乳腺疾病的25%,占同期乳腺癌的1.19%.患者平均年龄为57.5(30~78)岁.从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1个月至10年,平均13.9个月.53.33%(8/15)的MBC位于左侧乳腺,26.67%(4/15)位于右侧,双侧者6.67%(1/15).肿块<2 em者4例,2~5 cm者7例,5~10 cm者4例.86.67%(13/15)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67%(1/15)为乳头状癌,6.67%(1/15)为浸润性小叶癌.MBC的形态学特点为伴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粉刺样坏死少见.33.33%(5/15)的MBC伴腋窝淋巴结转移.9例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ER阳性6例(66.67%);PR阳性7例(77.78%);CerbB-2阳性4例(44.44%);p53阳性4例(44.44%);Ki-67细胞增殖指数<25%者4例(44.44%),25%~50%者3例(33.33%),>50%者1例(11.11%).结论 MBC发病比例低,年龄偏大,就诊已属晚期,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乳腺区域肿块.组织学上以非特异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具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淋巴结转移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化生性乳腺癌(MBC)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科研探索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有关MBC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分析。结果目前,MBC的发病机制仍不确定。MBC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浸润性乳腺癌相比,MBC的肿瘤体积更大、生长更快、分化程度更低,其局部及远处转移风险较高而淋巴结转移较少见。由于MBC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虽然术前穿刺可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依据,但由于其亚型较多,区分及确诊也较为困难,一些具有特异性的分子靶点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目前治疗仍多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由于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对少见,因而前哨淋巴结活检仍具有重要地位;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新辅助化疗的作用有限,系统性化疗无明显的疗效;虽然放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总存活率并延长无病生存期及控制其局部复发,但是由于MBC分型多,生物学特征独特,治疗效果差异较大。结论 MBC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及分类复杂;临床表现及术前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缺乏统一的治疗指南,预后差;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及制定规范的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7.
大蒜素口腔护理预防重症病人继发真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各种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预防重症病人口腔继发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分离并鉴定危重病人的口腔真菌 ,测定大蒜素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 ;以大蒜素对白色念珠菌的MBC作为给药浓度对 137例病人 (实验组 )进行临床重症病人的口腔护理。并与 119例应用生理盐水者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大蒜素对多种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其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和MBC分别为 15 μg/ml、6 0 μg/ml。实验组继发真菌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 =8.6 9,P <0 .0 1)。结论大蒜素可抑制或杀灭多种真菌 ,临床应用于重症病人的口腔护理可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往往较大,预后较女性乳腺癌差。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增加而越来越被重视。由于本病的特殊性,早期常因被忽视而导致延误诊治。本文就MBC的发病情况、分子生物学特征、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以深层发酵得到的粪鬼伞菌丝体为原料,分别用水和80%的乙醇溶液进行超声波浸提,对浸提液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然后用与总糖浓度相同的多糖溶液和水提液对比进行抗菌试验.结果表明,水提液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为3.2 mg/mL,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6 mg/mL;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为1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BC为25 mg/mL;对青霉和黑曲霉没有作用;醇提液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5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和黑曲霉没有作用;总糖质量浓度相同的多糖溶液和水提液具有等效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因此,粪鬼伞多糖就是水提液中的主要抗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0.
复方壬苯醇醚体外杀菌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壬苯醇醚和聚维酮碘合剂即复方壬苯醇醚体外协同杀菌效果。方法:将壬苯醇醚、聚维酮碘及二者混合制的复方壬苯醇醚分别对白色念珠菌和淋病奈瑟菌进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和最短杀菌时间(MBT)测定。结果:壬苯醇醚单独使用未见杀菌作用,聚维酮碘与复方壬苯醇醚杀菌时间都是2 m in,但单独使用聚维酮碘的MBC要高于复方壬苯醇醚的MBC。结论:壬苯醇醚和聚维酮碘合剂即复方壬苯醇醚有协同杀菌作用且效果优于两者单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MIC、MBC、TIME-KILL曲线及快速杀菌测定,观察PGS在体外对Uu生长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MIC和MBC,利用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Uu生长的抑制和快速杀灭作用。结果:PGS体外抗Uu的MIC为16-32μg•mL-1;MBC为32-64μg•mL-1。16和32μg•mL-1的 PGS对Uu的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64μg•mL-1时可完全快速抑制Uu的生长繁殖。结论:PGS在体外具有抑制Uu生长繁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文献报道其在新发乳腺癌中占<1%[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组织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报告中国MBC约占总体乳腺癌群体的0.31%。鉴于其低发病率,针对MBC的随机对照研究很少,主要以小样本回顾性研究为主,目前MBC的诊治原则多从女性乳腺癌的相关研究中推断而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对比中国和美国黏液性乳腺癌(mucinous breast cancer, 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来预测MBC病人的3年、5年和8年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间我院收治的MBC病人101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情况;同时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结果数据库(SEER)中提取2007~2012年间诊断为黏液性乳腺癌的病人5 671例,与我院的101例病人基线特征进行对比。以SEER数据库中提取的5 671例病人作为建模集,采用Cox等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确定MBC的独立预后因素,然后将这些因素纳入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然后以我院的101例MBC病人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验证构建模型对于中国MBC病人的预测效果,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最后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来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结果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年龄、是否放疗、是否化疗、手术情况、是否第一原发肿瘤、临床分期、T分期均有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MBC)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长海医院21年间收治的41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及病理因素与生存率的关系.40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术11例,改良根治术25例,单纯乳腺切除术4例.结果 临床TNM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19,11,3例.除2例失访外,其余39例(95.1%)随访1~20年(中位7.2年),5年生存率为65.9%.其中单纯乳腺切除术,改良根治术,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72%和72.7%.结论 改良根治术为MBC首选手术方式,手术方式、腋窝淋巴结情况、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ER情况等因素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其中乳腺髓样癌(medullarybreast cancer,MBC)比较少见,而且通常被认为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个亚型,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预后都有其特殊性^[2-3]。目前关于MBC的预后存在一定争议^[4-5],我们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间本院收治23例MBC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附37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 (MBC )的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7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经典根治术 (10例 ) ,改良根治术 (19例 ) ,单纯乳房切除术 同侧腋窝淋巴结摘除术 (4例 ) ,单纯乳房切除术 (4例 )等。结果 上述手术方式的患者 5年生存率依次为 80 .0 %,78.9%,2 5 .0 %,2 5 .0 %;腋窝淋巴结有转移和无转移的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0 .0 %和 93 .3 %;雌激素受体 (ER)阳性和阴性的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是 80 .0 %和 42 .8%(P <0 .0 5 ) ;结论 改良根治术是MBC的首选术式 ,术后可根据情况辅以其他治疗 ;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等因素影响预后 ,其中手术方式和腋窝淋巴结状况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烧伤创面常用外用药对鲍氏不动杆菌(AB)游离菌及生物膜内菌的抗菌活性,以及协同应用氨溴索对AB生物膜内菌的影响. 方法 11株AB均分离自2005年8月-2007年4月笔者单位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呼吸道和血液标本.(1)稀释法测定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和醋酸氯己定溶液对AB游离菌(敏感株、标准株、耐药株)的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2)以LB或TSB培养液培养AB 12、24、48 h形成生物膜,采用MBC的上述2种外用药分别处理30 min(磺胺米隆组和氯己定组),以不加外用药处理的生物膜作为对照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生物膜厚度,计算生物膜内活菌比例.将每个外用药组生物膜混匀并接种于LB培养皿,观察有无细菌生长.(3)另以LB培养液培养AB 48 h形成生物膜,采用MBC的上述2种外用药单独(磺胺米隆组和氯己定组)及分别联合终浓度3.75 mg/mL氨溴索溶液(氨溴索+磺胺米隆组和氨溴索+氯己定组)处理30 min,以不加任何药物处理的生物膜作为对照组,噻唑蓝法检测生物膜内菌增殖情况(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1)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和醋酸氯己定溶液对AB游离菌的MIC分别为25.00、0.03 mg/mL,且每种药物的MIC和MBC相同.(2)各组耐药株生物膜厚度于多数时相点大于敏感株.与对照组比较,2个外用药组各时相点下3种菌株生物膜厚度及膜内活菌比例均有所降低.各外用药组生物膜培养均可见大量细菌生长.(3)对照组耐药株吸光度值为0.776±0.071,磺胺米隆组和氯己定组耐药株吸光度值分别为0.625±0.063、0.420±0.068;氨溴索+磺胺米隆组、氨溴索+氯己定组耐药株吸光度值分别为0.174±0.089、0.178±0.044,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823、16.009,P值均为0.000)和对应的单独用药组(t值分别为9.248、6.681,P值均小于0.01). 结论 耐药AB易形成生物膜,并可阻碍创面外用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创面外用药能起到协同灭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特点及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单发MBC与74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C-NST)患者(74个病灶)的临床资料及病灶超声表现。结果 37个MBC病灶中,32个呈低回声、5个呈囊实性回声;9个呈规则椭圆形,28个形态不规则;14个边缘光整,13个内见点状强回声微钙化,2个后方回声衰减;35个肿瘤均呈平行生长;CDFI示29个为AdlerⅡ或Ⅲ级血流。MBC与IC-NST患者之间,Ki-67表达、雌激素受体(ER)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就诊原因、自觉肿物生长迅速与否、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最大径、回声、形态、边缘、方位及后方回声衰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及肿瘤微钙化及Adler血流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BC临床及超声表现均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A125手术前后变化与乳腺癌术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病人资料,术后转移者作为研究组,同期无转移者入对照组,两组分别65例。统计其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A125结果,分析联合检测在预测肿瘤转移中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3种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种肿瘤标志物单独用于预测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时CEA敏感性最高,其次是CA15-3,而敏感性则为CA125最高。三者中两两联合检测结果表明,对于预测MBC效果敏感性较好的是CEA+CA15-3(66.46%);特异性较好的是CA125+CA15-3组合(92.37%);三者联合用于预测MBC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加之和在各组中最优。结论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A125三者联合检测对于预测MBC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几年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与女性乳腺癌之比为1∶100,男性乳腺癌发病年龄较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我科从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了男性乳腺癌患者8例,取得了一定的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