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当然要从有字处着眼,也有人说,读《伤寒论》要从无字处着眼。我曾表赞同,现在以为有片面性。读《伤寒论》(也包括其它医书),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但是先要从有字处着眼。所谓从有字处着眼,是说读《伤寒论》要读得精,读得细,一句、一字不得放过,要研究其一个所以然。举两个例说明:其一,如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多用于杂病,为什么《伤寒论》出此证此方,且明确冠以“伤寒”两字?过去我只好用伤  相似文献   

2.
近来读您刊有关张仲景原著的辅导文章很有启发,联想到他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有87条、97处见“反”字,是这两书运用率较高的字之一,其意义及其作用安在?笔者初步认为,它既是古代一种行文的笔法,在述证、言脉、论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夹叙夹议,突出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两方面简述于次: 一、意义:综观全书,“反”字的意义除有“相反”之本义外,在某些地方尚可作“又”或“再”解,并无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用“不”字证候,以“否定”形式达到“认证”之目的。此乃仲景论证手法之巧妙,对不恶寒、不欲食、不能食、食不下,不汗出等作了例析。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一书,其注释诠述改校隐微者达百十家之多。其书成于汉际,词短意长,理义深奥,隐曲迴环。无字之间常藏其神,虚字之中多寓其理,自古学者或长医短文,或擅文少医,实难两全。而“文字训释非医家可深究,几几温温剂颈擗地之类,不究其义,于临证施理之际,不能无疑(丹波元胤简语)”。故多辞不能尽其意,辨驳增益者代而有之。笔者取医林所谓“仲景笔法”之说,撷数句于此,同人正之为幸。一、意在言外陈修园曰:读仲景书,若徒泥章句,不能通其意在言外,“终属门外汉。”其求固嫌苛刻,然《伤寒论》言简意胲,透过文  相似文献   

5.
“■”字《内经》全书只出现一次,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但古今注释不一,仅其读音,就有以下几种:1.读dao(导)音。首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朱海玉等编的《医药误读字辨》(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年)从之。2.读che(彻)音。见李戎《中医难字字典》(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3.dao(导)、che(彻)二音并存。见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医籍字典》(江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4.读chi(赤)音。见张登本、…  相似文献   

6.
五版《伤寒论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将助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鞋者,可与大承气扬;不硬者,不可与之”句中的“微”字,作衍文讲。其理由是,去其句中的微字,“不鞋者,不可与之”,正与“大便鞋者,可与大承气扬’倘文字对勘。此有悻原文旨义。考鞋字,准与硬是古今字,但准与梗尚是通假字。《讲义》所以视“微”字为衍文,是将条文中应读梗音的鞋字,误读成硬字所致。“鞋”字,自古就有二个读音,一读硬(ging),一读梗(geng)。读如梗音时,音义均同使,乃阻塞之义,这在《中华大字典》、《中医字典》、《古医籍词义》…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句中“”字生僻,需进一步解读。“”音jiǎo。《广韵·巧韵》:“,腹中急痛。俗作。”可知“”之正体。《说文》:“,腹中急也。从疒,丩声。”凡从“丩”旁的字多有纠缠义。《说文·丩部》“丩(jiū),相纠繚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象形。凡丩之属皆从丩。”本义就是为相互纠结。如“纠”,(纠缠)、“收”(收捕)等字都是从“丩”声,也从“丩”义。由此可知“”就是腹中收引绞痛,也即人们常说的绞肠痧。因此徐锴《说文系传》“今人多言腹中绞结痛也。”王筠《说文句读》也说“…  相似文献   

8.
凡从事中医者,无不读“阴阳五行”也,然对五行中之相乘相侮之“侮”,有读Wu者,亦有读hui者,而读Wu者责之读hui者之错。但笔者却有不敢允同之感,其理是: “侮”,根据五行生克关系为反克之意,系一种病理现象。考诸字典,“侮”本义有欺侮凌辱之意,并未含有“反”义,而悔有懊悔、反悔、悔改之义。因此,读hui其义与五行反侮之义甚为吻合。  相似文献   

9.
<正> 医字在繁体字中有两种写法:一为醫,一为毉?赜谡饬礁鲆阶值姆治?在医史文献里有一些生动有趣的记载。一种说法是古代医术,分为四派:一日按跻,二日砭石,三日针灸,四日汤剂,故古之医字,系按四派组合而成。即“匚”,指按(足乔)也,“矢”,指砭石也,右侧之“殳”,说针灸也,下段之“酉”明汤剂也。在汤剂未发明之前,医字下从“巫”,所以篆书无下从酉的医字。另一种说法是古醫字左上从“匚”,表示一方形袋;“匚”中写“矢”,表示箭矢放置  相似文献   

10.
“身”字,《甲骨文合集》13666号字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文从人而隆其腹,象人有身之形,当是身之象形初字。”可知为身孕,此从人的腹中小身着眼而取其义。“身”字,小篆字形(?),许慎《说文解字》:“身, 躺也。象人之身。”可知为人身体义,此从人的大身着眼而取其义,其中身体义为一般义、常见义,《三国志·华佗传》有“伤身”语,即谓小产(说见清代黄生《字诂义府合按》)。《内经》中“身”凡249见,其中247见为身体  相似文献   

11.
“清”,乃形容同,主表性质.在《伤寒论》中仲景使用“清”字的机会较多,既有“清”字的本意应用,又有实同活用的情况.了解“清”字在《伤寒论》中的具体使用,对于理解有关条文的精神实质不无婢益,兹举证如下.1本意应用1.1清凉、清冷“清”字有清凉、清冷之急.如《伤寒论》91、317、364、366条等,均有“下利清谷”一词。其“下利清谷”,亦即下利清冷而夹杂完谷不化之食物,良由阳微阴盛、肠胃虚寒使然.1.2澄清“清”字有温情之意,与挥法相对.如《伤寒论》56条云:“伤寒,不大便六、六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  相似文献   

12.
<正> 对《金匮要略》越婢汤方名问题,医家多不曾深究,或以“发越脾气”释之,而不能令人满意。今阅江幼李同志“《伤寒论》析义三则”一文(见贵刊今年第2期),对其“越婢”为“治脾”之解也不敢苟同。尚有探讨之必要。观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多以其方中主药命名,或从全方功用着眼,意思明了直捷,并无晦涩之词。因而,我们不妨从“越婢”二字本义探究:《查辞海》释“越”本意为“超出”,汉时书籍亦多取此意;《说文》谓: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通借字、古今字,如果弄不清这些字的意义,往往无法读通,甚或因‘字’害义,误解原文。以通借字而言,甲乙两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但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甲字便被借作乙字,亦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对此,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的“佩”,通倍,古“倍”与“背”通,指愚者相与违背。如作“佩服”之“佩”讲,则文理不通。再以古今字而言,古字和今字有部分意义相通,在表示这部分意义时,古字可以被今字代替。如《素问·调经论篇》“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里的“反”即返回之“返”,若作相反之“反”解,则与原义大相迳庭。由此可见,弄清这些字的音义甚为重要。但目前这类工具书较少,读者常常为解一字费时很多。为此,我们将中医古典医籍中常见的通借字和古今字,注读音、释字义、标出处、示例句,采用字典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以方便查阅。但对我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尝试,犹恐力不从心,衷心希望不断得到同道和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4.
<正> 《扁鹊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乃以扁鹊言入极虢君。”其中“眩”字,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古文》释为:“眼睛昏花”其它书皆因袭此说。我以为这样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应结合上文分析,中庶子言太子暴厥而死,扁鹊说臣能生之,中庶子不相信,扁鹊讲了治疗方法之后,中庶子才“目眩然而不瞚”,说明他对扁鹊奇特的医术及虢太子未死这一事实感到不可想象,而表现出惊异的的神态。若把“眩”作“眼睛昏花”讲,全句译为“眼睛昏花而不能眨动,”显然不合情理。  相似文献   

15.
金栋 《河北中医》1992,14(5):40-41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其一为膀胱。《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āo),即膀胱也。按《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  相似文献   

16.
读仲景书,无论从《伤寒论》还是从《金匮要略》中,均可知晓小青龙汤是主治水寒射肺和外寒里饮的咳喘证之良方。然而在《伤寒论》小青龙汤方后注文中论述小青龙汤或见症的五个加减法时,言“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这就在无形中给仔细研究和学习仲景应用小...  相似文献   

17.
仲景原著中言“急”字处50有余,对启迪后学识证、辨治、择方,有莫大的警诫意义。今择其要而小议之。一、加强辨证效果“急”字在原著中最多的是用来形容疾病所处的状态,具有直观形象、明白畅达、加速认识的作用。如挛  相似文献   

18.
“之”字是重点常用词之一,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既频繁而又广泛。一、“之”字用作动词作动词的“之”字比较少见,一般可译作“到”“去”。例如: 1、予然之,之医所。(鉴药)——我以为他说得对,就到医生工作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19.
《说文》无“髎”字,穴部有“窌”字(音匹貌切,读如砲;段注订正为力救、力到二切,读如溜、闹),解释“窖也”;“窖”字(音古孝切,读如教),解释“地藏也”。即俗所称地窖。二字古书中通用。《吕览》:“穿窦窌”,《礼·月令》、《淮南·时则》作“穿窦窖”。《灵  相似文献   

20.
“荣弱卫强”一词,语出五版《伤寒论讲义》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放使汗出”。此“荣弱卫强”之“强”字应读僵音为是。强字,古与僵假借。《伤寒论广项背强对五”等句之强读但,即源于二字可通借。《素问·玉机真脏论》“名日重强”之“强”读僵,说明响经》时代二字就通假使用。《中华大字典》载:“强(冲ng),气血不顺口强。”又回“但为不柔和貌”。但字义项虽多,而中医学上用僵字.主要用其上述二义,描述机体或某部因病出现功能失常、低下、不足、衰弱,或失去形随意使的功能。“荣弱卫强”一词.是仲景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