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自发性缺血预处理(IP)对大脑中动脉(MCA)脑梗死的体积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60例MCA脑梗死病例按在一周内有无TIA史分为A组(无TIA史)及B组(有TIA史),A组按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CI)、腔隙性前循环脑梗死(LACI)的脑梗死亚型分为A1组,A2组,A3组;B组按TACI、PACI、LACI脑梗死亚型分为B1组,B2组、B3组,对患者入院第1天及发病后第90天后的神经功能进行NIHSS评分,对发病后第90天脑梗死CT体积按Streiner公式进行计算。分别比较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及A3组与B3组在发病第1天NIHSS评分,发病后第90天NIHSS评分及发病后第90天脑梗死体积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A1与B1组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2、A3组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P〈0.05)。结论自发性IP能缩小MCA区PACI型及LACI型脑梗死范围,减少致残率,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但对TACI型脑梗死的体积和预后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5例MCA供血区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 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法MRA)检查;分别在发病3 d内、3个月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MCA区脑梗死患者TCD检查显示:40例患者有大脑前动脉(ACA)代偿,9例患者有大脑后动脉(PCA)代偿,13例患者既有ACA又有PCA代偿;Tof法MRA检查显示:24例患者有同侧PCA优势(DIPCA)现象.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的患者发病3 d内、3个月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ACA代偿患者与PCA代偿患者,而ACA代偿患者又显著低于PCA代偿患者(均P<0.01).有DIPCA现象的患者发病3 d内、3个月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无DIPCA现象的患者(均P<0.05).结论 MCA区脑梗死患者中,侧支循环状况好的患者病情相对轻,预后较好.前循环代偿较后循环代偿、有后循环代偿较无后循环代偿患者的病情轻、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单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慢性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及对脑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51例.记录临床资料,脑血管造影评价侧支循环,采用PACX软件计算脑梗死体积,随访患者预后.结果 大脑中动脉狭窄组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证实CTA-MIP得到的侧枝循环评分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从而为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根据CTA-MIP对其患者侧枝循环评分;根据90 d的mRS分为预后好组(mRS≤2)和预后差组(mRS2)。利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判定侧枝循环状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15例患者中57例预后好,58例预后差。基线期的NIHSS评分(P=0.001)和年龄(P=0.038)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女性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P=0.003)。侧枝循环评分可以预测患者的转归,超过2分者预后多数好(P=0.023)。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通过CTA急诊获得侧枝循环状态,间接推断半暗带的信息,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侧大脑后动脉偏侧优势(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laterality,PCAL)对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后急性卒中患者梗死范围、卒中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1月-2015年11月,前瞻性连续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CA M1段严重狭窄(狭窄率70%~90%)或闭塞的16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有无PCAL分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及3个月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的差异。结果 161例患者中共76例PCAL阳性,85例PCAL阴性。PCAL阳性组既往卒中者少(P=0.021),基于弥散加权成像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DWI-ASPECTS)更高(P=0.045),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更低(P=0.009),3个月mRS评分更低(P=0.002),临床短期预后更好,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入院NIHSS评分[OR(odds ratio)1.266,95%CI(confidence interval)1.139~1.407,P0.01]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PCAL阳性(OR 0.355,95%CI 0.146~0.864,P=0.022)是预后良好的预测因子。结论 MCA 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CAL阳性者梗死范围更小,短期临床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MCAO)不同结局的临床表现和意义,以期探索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新思路。方法收集邢台市第九医院2016.12-2019.12连续行MRI和MRA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2388例患者。从影像学上除外Willi’s环和其以前的颈内动脉闭塞及烟雾病。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为:MCAO伴恶性脑梗死组;MCAO伴普通脑梗死组;MCAO无症状三组。结果在12388例中有62例MCAO,占检查者的0.5%。62例MCAO伴恶性脑梗死者3例,占5.0%;脑梗死33例,占53.0%;无症状闭塞者26例,占42.0%。结论 MCAO即可有表现为严重的恶性脑梗死,或一般的脑梗死,无临床症状闭塞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侧大脑中动脉(MCA)急性脑梗死对免疫系统的不同影响. 方法 选择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99例急性MCA大面积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分为左侧脑梗死组(n=51)和右侧脑梗死组(n=48),分别对2组患者起病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各分类白细胞比例、1周内肺部感染情况、1周内体温、1个月或出院时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等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肺炎感染率、1周内体温情况、1月内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按肺炎分层时2组患者白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肺炎分层后,2组无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1周内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不同. 结论 未感染肺炎的左侧和右侧MCA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白细胞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提示不同侧MCA脑梗死引起免疫抑制的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与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根据OCSP分型:98例(98/139)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41例(41/139)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据首次CT检查中是否出现HMCAS分两组,HMCAS组58例(58/139);非HMCAS组81例(81/139);所有患者因不符合溶栓指征未行溶栓治疗,其中34例(34/139)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HMCAS组伴出血者21例(21/58),死亡者11例(11/58),非HMCAS组伴出血者13例(13/81),死亡者5例(5/81)。HMCAS组的出血率、死亡率明显高于非HMC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出血率=7.43,χ2死亡率=5.43,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HMCAS,其伴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无HMCAS患者。结论 HMCAS出现可以作为脑梗死预测梗死后出血的指标之一,并可提示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
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制作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三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演变过程的报道分析,对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本研究以宣武医院2006年12月间收治的三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总结其影像学演变的特点,分析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结果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作者将原发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后续出现的脑组织移位和继发性神经结构受损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定义为"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同时,根据继发受损神经结构不同,将该综合征分为三型:即半球型、脑干型和混合型。结论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区域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关于该综合征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灶类型及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及脑MRI、DWI、MRA影像资料,其中进展组71例,非进展组69例.结果 2组脑梗死类型均可见流域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腔隙性梗死,进展组以分水岭脑梗死(45.1%)、纹状体内囊梗死(46.5%)为主,非进展组以流域性脑梗死(44.9%)为主,2组脑梗死病灶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29,P<0.01).结论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易表现为进展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先兆TIA对其后脑梗死体积和临床严重度的影响,探讨TI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0例大脑中动脉区有先兆TIA的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临床严重度以及预后和相同例数的单纯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TIA-脑梗死组患者脑梗死体积为(2.36±1.13)cm^3,单纯脑梗死组梗死体积(3.65±2.03)cm^3,前者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后者(P〈0.01);TIA-脑梗死组梗死后神经功能评分为15.45±4.10,单纯脑梗死组为21.92±4.53,前者临床严重度明显比后者轻(P〈0.01);3个月后TIA-脑梗死组能自理82人,单纯脑梗死组能自理67人,前者预后明显好于后者(P〈0.05)。结论先兆TIA能诱导大脑产生缺血耐受,对脑梗死起保护作用,可明显减少脑梗死的体积,减轻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损害并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局灶缺血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脑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取线栓法建立局灶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大鼠经10分钟短暂预缺血处理.24h后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组只在第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单纯短暂缺血组只在第一次处理时缺血10分钟。各组均在末次处理24小时后用RT-PCR法检测HGF的表达。结果:单纯短暂预缺血组脑缺血边缘区几乎无HGF的表达.预处理组脑梗死边缘区HGF的表达较单纯脑梗死组HGF的表达增强。结论:短暂局灶缺血预处理引起脑梗死边缘区HGF的高表达可能与缺血耐受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对脑缺血损伤组织的保护及修复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高血压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将168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随机分为1、4、12、24h手术组,每组各32只,分别于MCA闭塞后1、4、12、24h开颅手术。另40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使用线栓法复制MCA梗死模型。比较各组大鼠病死率、梗塞灶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以评估不同时间点手术的疗效。结果1、4、12和24h手术组大鼠术后病死率分别为15.6%、12.5%、15.6%和28.1%,均低于假手术对照组(52.5%)(P均小于0.05)。1、4和12h手术组术后1、2周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和24h手术组(P<0.05),4、8周各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1、4、12h手术组术后1、2周梗塞灶体积小于同期对照组和24h手术组(P<0.05),1、4、12h手术组4、8周的梗塞灶体积小于同期对照组,24小时手术组术后第1、2、8周梗塞灶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1h手术组4周和12h组4、8周的梗塞灶体积小于24h手术组(P<0.05)。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后1~24h内开颅去骨瓣减压均可降低病死率。12h内手术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缺血预处理组大鼠钳夹阻断两侧颈总动脉15min;3天后,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线栓阻塞右大脑中动脉8h。非缺血预处理组除不钳夹阻断两侧颈总动脉外,其余步骤相同。右大脑中动脉阻塞8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亚硝酸盐还原法测定大脑皮层及海马的NO含量。结果:(1)缺血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非缺血预处理组有显著改善(P<0.01);(2)缺血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和自身对照侧皮层、海马的NO含量较非缺血预处理组大鼠明显下降(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对随后的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降低了脑组织的NO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及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脑梗死患者27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RIPC组和对照组,RIPC组患者给予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及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 观察2组患者治疗28 d及6个月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记录发病6个月内的脑缺血症状再发生情况,对比2组患者治疗28 d后血清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及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8 d及6个月后RIPC组NIHS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RIPC组的脑缺血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28 d后RIPC组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降低脑缺血再发率,减轻体内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告并评价颌内动脉(MA)与大脑中动脉(MCA)近端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桡动脉(RA)移植MA-MCA搭桥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的变化,结合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这种新的搭桥术式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0例患者中,术后CTA和(或)DSA检查示搭桥血管通畅8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示搭桥血管通畅1例(出院后3个月行CTA检查示搭桥血管仍通畅);术后未复查1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10.3个月,绝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于术后4个月死亡,没有发现与移植物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RA移植MA-MCA 近端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其他术式相比,该术式具有血流量高、移植血管取材短和搭桥路径短等优点,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cerebral artery stenosis,MCA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51例急性脑梗死合并MCAS的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记录1 y内复发的脑梗死事件、采用改良mR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卒中神经功能。结果 151例患者中,大剂量组患者80例,小剂量组患者71例,1 y内再发脑梗死事件大剂量组4例(4/80,5%),小剂量组12例(12/7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随访1 y后,两组mRS评分及mR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更能减少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