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芳  黄德益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088-1089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2例,斑块检出率为72.9%,对照组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斑块检出率为24.0%。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数为95处,对照组中斑块检出数为20处,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扁平斑和硬斑的检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斑块组织学特征、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鸿平  李光来 《中国医药》2008,3(8):465-466
目的研究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各亚型脑卒中的进展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方法将21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OCSP分型后分为进展组54例和非进展组164例,比较各亚型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对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亚型,选取18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OCSP各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率以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亚型最高;高血压、高血糖、肺部感染发热、颈动脉狭窄与TACI亚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CSP分型各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各不相同,其中TACI亚型发病率最高;高血糖、颈动脉狭窄、感染发热是TACI亚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牛淑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214-12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脑梗死组60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5例(75.0%),对照组40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例(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8,P<0.01).脑梗死组45例中共检出斑块72个,对照组11例中共检出斑块18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明显多于对照组(χ2=6.88、10.13,均P<0.01),而扁平斑和硬斑的检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χ2=10.73、10.70,均P<0.01).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中斑块的稳定性关系最密切.临床上可根据颈动脉彩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4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80.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8%(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60%,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5%,21%)(P〈0.001)。病例组软斑块检出率(48/84)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3/40)(P〈0.001)。病例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发病有一定关系。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效果.方法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体检者各45例,两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结果 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82.22%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4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轻、重度血管狭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血管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6.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 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01例脑梗死患者63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4.2%;40例非脑梗死者6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2.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及其相关性。方法对9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HDI 4000彩色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与30例正常体检者的彩色超声检测结果对比。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0.2%,颈动脉狭窄程度为50%~80%的发生率为8.8%(8/91)。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10.0%,未发现颈动脉狭窄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管腔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密切的相关性。及时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依据,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狭窄程度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实验组100例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了解有无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10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有56例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正常对照组80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18例,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在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发现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表现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同一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类型,以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并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和非梗死侧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梗死侧斑块数量明显多于非梗死侧,其中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非梗死侧,脑梗死组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非梗死侧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脑梗死的高度预警信号,应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彩超检查经临床确诊的24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组)的颈动脉,测量并记录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大小与数目,并与81例非心脑血管疾病者进行比较,按年龄段分层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的差异性。结果卒中组244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IMT增厚者224例(91.8%),显著高于对照组31例(38.3%)(P〈0.05);卒中组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86例(76.3%),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16%)(P〈0.05)。随着年龄增加,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高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显著较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开展脑卒中筛查及建立相应的干预方案,对高危年龄组人群脑卒中的预防及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循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中低回声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60例,根据临床病情发展分为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组(204例),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2.9%),远高于非进展组(73%),进展组以中低回声斑块(87.5%)为主,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25.5%)。结论颈动脉中低回声斑块与前循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并与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对照。结果病变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37例(61.7%),其中软斑9例、硬斑17例、混合斑11例;颈动脉狭窄13例(21.6%),其中轻度狭窄4例,明显狭窄6例,1例患者出现左颈动脉的闭塞。对照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2例(3.3%),管腔轻度狭窄1例,无管腔明显狭窄及闭塞病例;病变组与对照组CCA分别为(6.88±0.81)mm、(6.01±0.54)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EDV分别为(22.63±6.03)mm、(27.14±5.98)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PSV分别为(56.14±5.33)mm、(77.54±21.53)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呈线性关系,彩超作为一种无创检测,简单易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1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析判断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采取60例无脑卒中者和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情况。结果两组无动脉增厚和斑块形成比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管腔狭窄轻度59例、中度32例、严重7例。两组颈动脉IMT值比较,左右CCA、ICA、ECA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值〉1.0mm,动脉粥样斑块2处以上,或硬斑块1处以上,可以预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50例健康者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探测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7.3%)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18.0%);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患者占55.3%,而对照组颈动脉狭窄者仅占11.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有紧密联系,对高危人群早期做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病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及DS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患者组,75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经颈部血管彩超及DSA检查。结果二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及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1%,对照组仅有13%。颈动脉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动脉颅内段,椎动脉以起始段多见,其次为基底动脉分布,多以病灶同侧多见,易形成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存在关联性:联合颈部血管彩超与DSA能早期准确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了解斑块的狭窄率,对预防或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汪宗  张梅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64-1465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检查,并进行内科干预治疗的临床评价.方法 将1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根据超声检查斑块的特点评价为不稳定性或稳定性斑块,并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5 mg/d)、复方丹参、维生素C,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 mg/d),阿司匹林(150 mg/d),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颈总动脉IMT较发病初以及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颈动脉斑块趋于稳定.结论 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氟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具有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67例患者的颈动脉分叉处,观察颈内、颈外动脉走行,内中膜厚度,了解斑块回声及内中膜厚度,测量相关参数。结果本组567例患者中,颈动脉无病变者308例(54.3%),有粥样硬化者259例(45.7%),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仅表现为内中膜增厚或同时伴有粥样硬化患者125例(48.3%),形成颈动脉轻度狭窄者110例(42.5%),中度狭窄者17例(6.6%),重度狭窄者7例(2.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观察辛伐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6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辛伐他汀20mg/d口服治疗及饮食控制,观察时间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血脂降低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少(P<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的变化。结论辛伐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TIA患者63例(nTIA组)相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TIA组病灶侧颈动脉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x2=12.045,P=0.017);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非病灶侧(Z=-2.494,P=0.013;Z=-3.378,P=0.001);nTIA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IA组的SBP及DBP明显低于nTIA组[(155.95±17.67) mmHg vs (167.38±21.87) mmHg,P=0.001;(84.84±12.06)mmHg vs (90.90±11.56) mmHg,P=0.002],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nTIA组(Z=-5.020,P=0.000;Z=-5.018,P=0.00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前循环TIA发作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及溃疡斑和混合斑块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0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颈动脉内膜的斑块,根据斑块大小、性质分为:中大斑块组、小斑块组、无斑块组。检测各组血压、BMI、空腹血糖( 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血脂、CRP及25-( OH) D3等指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探讨25-( OH) D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颈动脉中大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小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血清CRP水平(4.21±1.61)mg/L,高于小斑块组的(3.41±1.92)mg/L和无斑块组的(2.52±1.18)mg/L(t=1.96、3.14,均P<0.05);血清25-(OH)D3水平(15.28±5.86)nmol/L,显著低于小斑块组的(24.30±7.60)nmol/L和无斑块组的(32.74±8.13)nmol/L(t=4.67、3.41,均P<0.01)。小斑块组血清25-(OH)D3浓度低于无斑块组(t =2.51,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BMI、HbAlc、CRP、LDL-C呈正相关( r=0.45、0.38、0.53、0.47,均P<0.05),与25-(OH)D3浓度呈负相关(r=-0.62,P<0.05);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HbAlc、CRP、LDL-C及25-( OH) D3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为年龄、BMI、HbAlc、CRP、LDL-C及25-( OH) D3,血清25-( OH) D3浓度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