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传导检测对肘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根据患病肢体分为患侧组(51条)和健侧组(同一患者对侧正常肢体, 39条)。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双侧尺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比较两组运动神经传导分段检测结果[起始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潜伏期、感觉传导波幅及感觉传导速度(SCV)]及同侧肘-上臂与腕-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患侧组起始潜伏期长于健侧组,腕部、肘部、上臂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均小于健侧组,腕-肘、肘-上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慢于健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组与健侧组潜伏期、感觉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组感觉传导波幅(11.62±5.46)μV小于健侧组的(14.14±4.38)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例尺神经感觉神经波形未引出, 7条出现感觉传导速度减慢, 19条出现感觉传导波幅降低。健侧组肘-上臂与腕-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组肘-上臂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2.
耿建波  张晴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80-2480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CUTS)患者尺神经的电生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6例患者及30例正常人,应用短段传导时间测定法(SSCT)对两组进行运动传导速度测定及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检测。结果:36例患者37条尺神经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小指-腕段异常35条,占94.5%,腕-肘段异常18条,占48.6%;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本组病例中,肘段传导均慢于前臂段。从各表中可以看出,患者组各段的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慢,感觉电位潜伏期(Lat)均较对照组延长,波幅也均较对照组降低。采用SSCT测定嵌压部位肘上2cm处12条,肘下2cm处10条,肘部15条。结论:应用SSCT后.通过每2cm为一个刺激点。测定具体嵌压部位,使嵌压点定位精确在2cm以内,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72侧CT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和电位测定,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查。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运动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的异常率分别为100%、71%、45%、85%和67%;肌电图(EMG)检查的异常率高达79%,均与正常参考值有显著差异。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CTS诊断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30例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患者诊断的敏感性.方法:对30例CTS患者的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肌电图(EMG)进行分析并与30例正常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腕管的正中神经不同程度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以SCV异常率较高,严重病例于外展拇短肌记录到失神经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肌电图(EMG)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 检测48例患者的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小指展肌、拇短展肌及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应用EMG仪测定支配肌肉的EMG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运动单位电位进行研究,并观察肌肉的自发电活动,同时测定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结果 48例患者中,不完全损伤30例,完全损伤18例;根以下受损33例,根性受损15例.结论 EMG诊断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定位、定性分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朝晖  丁银姬 《河北医药》2010,32(4):413-415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及与神经根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58例四肢麻木疼痛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24例和神经根病组134例,进行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测定、F波、H反射及肌电图检查,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组110例(88.7%)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其中76例(61.2%)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34例(27.4%)为腕管综合征;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程度大于运动神经,下肢重于上肢。神经根病组神经传导异常22例(16.4%)。其中合并腕管、肘管和腓总神经损伤15例。神经根病组92例(68.6%)H反射及肌电图异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有效的捡查方法,并与神经根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以表面电极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F波测定财GBS诊断的作用及优点。方法对30例GBS患者采用表面电极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面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远端潜伏期、传导速度、远端、近端CMAP波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F波出现率,潜伏期。结果以个体为单位计算,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的有24例,其中有远端潜伏期延长者16例,有CMAP波幅减低者14例,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9例,有2条以上神经CMAP完全无法引出者9例;感觉神经传导异常者16例,其中传导速度减慢14例,波幅减低者7例,感觉神经传导异常者几乎均合并有运动神经传导异常;F波出现率减低者26例,其中单纯F波出现率减低而无其他神经传导异常者5例。结论以表面电极进行神经电图检查诊断青兰-巴雷综合征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测在诊断腕管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神经传导速度和同心圆针极肌电图的检测。结果30例患者中有3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未引出诱发电位,26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25例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2例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30例环指潜伏期差值均大于0.4ms,6例拇短展肌见神经源性损害。结论肌电图检测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在腕管综合征患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症(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对50例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及拇短展肌针机肌电图(EMG)测定。结果 5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30例,单侧病变20例。50例CTS患者80条患侧的正中神经中,54条感觉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或)感觉传导速度减慢,26条感觉传导测定未引出动作电位;70条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波幅下降和(或)运动传导速度减慢,10条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时和诱发波幅正常。60块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结合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改变特点可对CTS作出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26例GBS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针极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测。结果26例GBS患者检测均以周围神经脱髓鞘为主的特点。神经传导表现为末端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及波形离散,其中上肢MCV异常率(23%)低于下肢MCV(44%)(P〈0.05),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高于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率(P〈0.05);15例患者检出肌电图异常,表现为出现正锐波、纤颤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数减少或运动单位时限延长,大力收缩时募集电位减少等神经源性损害改变;77%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出现率降低或消失。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作为GBS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并可作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测定特点并进行临床分析,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2月一2012年12月收治的腕管综合征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研究。测定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传导末端潜伏期(DSL)、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跨腕关节感觉传导速度(SCV)、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ML)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从感觉传导到运动传导逐--N量。正中神经压迫试验5min后再重复测量上述指标。结果观察组正中神经DSL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L虽有延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尺神经和对照组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各参数均无显著改变(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DSL和DML均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P〈0.05),两组尺神经DSL和DML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腕管综合征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因正中神经的受压使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末端潜伏时间明显延长,通过神经传导测定有助于对早期腕管综合征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贺婕 《中国基层医药》2014,(14):2123-2125
目的探讨电生理参数异常分布用于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电生理检查。记录肢体两侧、上下肢及远近端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和感觉传导速度(SCV)。结果F波潜伏期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分别为18.3%、6.2%和5.3%,合计29.8%;F波出现率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分别为9.3%、9.8%和15.6%,合计66.9%。感觉传导速度异常率为57.5%,运动传导速度异常率为75.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4,P〈0.05)。双侧胫神经检测显示轻、中、重型患者H-反射异常率分别为78.0%、80.9%和100.0%,三者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c=1.47,P〉0.05)。近端和远端运动神经重度受损率分别为48.3%和74.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6,P〈0.05)。上肢近端神经重度受损率为51.4%,显著低于上肢远端的71.6%,下肢近端神经重度受损率为44.2%,显著低于下肢远端的8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86、12.43,均P〈0.05)。结论电生理参数检测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准确反应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50例诊断为肘管综合征的患者,按dellion分级标准:轻度20例,中重度30例。随机将轻度(A组)平均分为A1、A2两组,各10例。中重度(B组)分为B1、B2两组,各15例。A1、B1组患者采用单纯肘管松解术。A2B2组患者采用神经松解加肌内前置术。结果A组中A1A2组神经恢复良好率分别为100%、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中B1的神经恢复率为53.3%。B2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轻度肘管综合征采用单纯松解术与松解加肌内前置术效果相当,但对于中重度患者,采用肌内前置术效果优于单纯松解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腓总神经卡压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腓总神经卡压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进行分析,并作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测和分析。结果 21条患病神经中1条神经波形消失。其余有不同程度的传导速度减慢,尤其是跨腓骨小头段,波幅降低,传导时间延长,42块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中有30块出现失神经电位。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腓总神经卡压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核型异常及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的频率,并探讨无精子因子(AZF)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染色体G显带及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84例无精子症(30例)和严重少精子症(54例)的不育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及Y染色体基因检测。结果84例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核型异常者19例,占22.6%,异常核型中最常见的核型是克氏综合征(47,XXY),总发生率为7.1%,占所有异常的31.6%。AZF区域微缺失9例,总缺失率为10.7%。其中30例无精子症患者AZF缺失率13.3%(4/30),高于54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缺失率9.3%(5/54)。AZFc区微缺失率3.6%高于AZFa区(1.2%)和AZFb区(1.2%)。结论AZFc基因缺失是导致男性无精子及少精子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胞遗传学检查与AZF微缺失无相关性,不能反应Y染色体上AZF缺失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石膏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分析术前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以及肘关节功能恢复的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7个月。全部病例手法复位成功,未有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肱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及尺神经损伤发生,优良率74%。结论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丽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175-176
目的:探讨病因治疗对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意义,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8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56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卒中后继发性癫痫38例,对38例患者给予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病因治疗及抗癫痫治疗。结果:38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26例(68.4%),有效10例(26-3%),无效2例(5.3%)。总有效率为94.7%。结论:病因治疗可减少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的损害程度,减少神经细胞的异常放电,对治疗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临床上重度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卡压的手术松解范围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 根据病情及电生理检测分度,筛选出腕管综合征中重度压迫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给予不同的手术神经松解范围,术后随诊2年,定期进行肌电图复查及临床体征、症状观察.结果 治疗Ⅱ组拇短展肌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示中环指感觉神经电位SNAP的潜伏期及波幅恢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体征、症状缓解更好.结论 手腕部腕横韧带、远端掌腱膜部+卡压段神经外膜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既有效解除了正中神经主干、返支卡压,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神经外膜的连续性及神经自体血供,明显提高了CMAP、SNAP的恢复,从而促进神经传导运动、感觉的恢复,对重度腕管综合征疗效最好,并发症率、复发率最低.但对于卡压时间过长、拇短展肌已明显萎缩者,术后虽能明显促进末梢感觉恢复,但运动功能恢复欠佳,部分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高频超声检测其钩骨钩水平腕横韧厚度和正中神经在豌豆骨的截面积。结果 CTS组正中神经在豌豆骨的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正中神经在豌豆骨水平的截面积0.09cm2为阈值,其诊断准确性为86%,诊断敏感度为89%。结论高频超声在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带伴行血管蒂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至2009年3月,应用带伴行血管蒂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治疗肘管综合征共50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9.8个月,按肘管综合征评分系统评定:优43例,3例良,可1例,差3例,优良率92%。无术后复发病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带血管蒂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治疗肘管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