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及自上颌窦自然开口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的疗效比较。方法 在鼻内窥镜下,对70例单纯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患者行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和自上颌窦自然开口摘除囊肿,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 35例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患者经术后随访1~3年,残留及复发4例,出现并发症6例。35例经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患者经术后随访1~3年,均无残留、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能有效减少手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保留上颌窦正常黏膜纤毛运动功能,最大程度的保护鼻腔、鼻窦正常生理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真菌球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鼻窦真菌球在鼻窦内窥镜下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78例鼻窦真菌病中,66例在内镜下经中鼻道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取出真菌球,早期对5例有残留真菌团块的患者加用尖牙窝进路完成手术,后期对单纯经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不能取尽的7例患者加用下鼻道造口取出病灶。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症状消失,内窥镜下创面愈合及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61例术后3个月后复查CT,除7例上颌窦局部黏膜稍增厚外,余均未见异常;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内窥镜下手术操作方便,且术后出血少、反应轻、并发症少,无复发。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改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真菌球上颌窦炎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改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真菌球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经治的25例真菌球上颌窦炎的临床治疗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5例真菌球上颌窦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26~45岁.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有时伴有少量脓血涕、失嗅或头痛.CT检查25例均表现为单侧上颌窦高密度影,其中16例有斑点状或条块状钙化影,有9例表现为絮状影,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9例.25例均采用鼻内镜下改良上颌窦根治术,打开上颌窭前壁,在内镜下清理窦腔内棕色泥沙样及团块状物,保留窦腔的黏膜.在内镜下切除钩突,清理中鼻道病变组织,打开并扩大上颌窦自然孔.术后随访3~12个月,症状均消失,术腔黏膜恢复好,无1例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改良上颌窦根治术是治疗真菌球上颌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朱存云  朱艳 《四川医学》2003,24(10):F004-F004
我院 1994年 7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治 8例筛窦囊肿患者 ,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例中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12~ 5 4岁。 6例同侧眼内眦部隆起和不同程度眼球外斜突 ;2例有头胀痛 ,病程 2个月~ 1年。鼻窦CT扫描 :8例均表现为局限于单侧筛窦内高密度影 ,其中 7例为前筛窦 ,1例为后筛窦 ,CT值 8~ 5 6 7Hu ;6例有眼部症状的患者 ,CT提示筛窦周围骨质破坏和呈膨胀性改变。鼻内窥镜检查 :7例中鼻道粘膜呈长条形突起、质软 ;1例后筛窦囊肿上鼻道无改变。 8例均在术中取组织送检 ,报…  相似文献   

5.
    
周虎军  谢金 《安徽医学》2012,33(12):1626-126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2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其中复发性上颌窦炎伴息肉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5例、上颌窦囊肿12例、出血坏死性息肉2例。泪前隐窝入路解剖或不解剖鼻泪管,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是否去除上颌窦前内下壁骨质,所有患者均行下鼻道开窗。结果随访6个月~1年,复发性慢性上颌窦炎伴息肉病例,术腔局部黏膜囊性泡状隆起;真菌性上颌窦炎窦腔黏膜水肿,3次换药及鼻腔冲洗,创面逐步上皮化。所有患者切口完全愈合,无膜性鼻泪管损伤或面颊部麻木发生,下鼻甲形态正常无坏死,下鼻道开窗口引流通畅。结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视野宽阔,清除病灶彻底,术后换药视窗清晰。该方法为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提供了创伤小、疗效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汤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36-2838
目的:比较保留上颌窦口黏膜和不保留上颌窦口黏膜的两种上颌窦手术方法对慢性上颌窦炎治愈率的差异。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病例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5例,采用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手术。对照组清理中鼻道阻塞因素、切除钩突后,扩大上颌窦骨性窦口并切除上颌窦口黏膜;治疗组清理中鼻道阻塞因素、切除钩突后,扩大上颌窦骨性窦口但保留上颌窦口黏膜贴于骨性创口。结果:随访12个月以上。依照海口1997年标准,对照组72侧,治愈65侧,治愈率为90.3%,治疗组77侧,治愈70侧,治愈率为90.9%;对照组好转4侧,好转率为5.6%,治疗组好转4侧,好转率为5.2%。结论:鼻内窥镜下两种上颌窦炎处理方法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7.
自 1998年始 ,我院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病人 2 7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7例 ,男 9例 ,女 18例 ;年龄 19~ 6 4岁 ,平均32岁。右眼 11例 ,左眼 16例。病程 2~ 15年。手术方法 :先用10g/L丁卡因 2 5mL加 1g/L肾上腺素 4.0mL浸润棉片收缩鼻腔黏膜及表面麻醉。 2 0g/L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溶液做鼻丘黏膜下浸润麻醉。若中鼻甲前端肥大或鼻中隔高位偏曲 ,做中鼻甲前端部分切除或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 ,充分暴露鼻丘部。以钩突为后界 ,以中鼻甲前部附着处为上界 ,用镰状刀向前向下做一 1.5c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角度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病变处理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4例上颌窦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史赛克0°和70°鼻内镜交替引导下完成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病变处理,对104例患者均随访1-2年,分析流程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年,104例上颌窦病变患者均未复发,无溢泪、无头痛、面部麻木感等症状,治愈率100%。讨论:临床证明多角度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病变处理,能最大限度清理上颌窦病变并保留鼻腔正常组织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患者不适感,是治疗上颌窦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我院用烧灼疗法治疗鼻腔前部出血 5 2 0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2 0例 ,男 32 3例 ,女 1 97例 ,1 0~ 1 5岁 1 1 8例 ,1 6~ 2 0岁 1 97例 ,2 1~ 30岁 1 5 3例。 31岁以上 92例 ,单侧出血 31 8例 ,双侧 2 0 2例 ,就诊时出血者 2 1 2例 ,就诊时未出血者 30 8例 ,检查 :鼻中隔梨氏区血管扩张 4 5 2例 ,鼻腔前端底部 32例 ,上中鼻道血管破裂出血 1 1例 ,下鼻甲前端 2 5例 ,伴高血压 66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 2 2例。方法 烧灼前先以 1 %的卡因棉片表面麻醉 ,6~ 1 0分钟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经鼻内镜下不同路径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7例上颌窦囊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4例)。予以对照组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治疗,予以观察组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路径及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效果均显著,且鼻内镜下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陈雪松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61-161,164
目的探讨对鼻内镜下下鼻道开窗术进行改良,以尽量减少上颌窦正常黏膜功能的干扰与破坏。方法对29例(32侧)单纯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行改良下鼻道开窗术摘除囊肿,并行黏膜瓣复位。结果随访半年以上未见上颌窦囊肿复发症状,其中15例一年后复查CT未见复发。结论改良下鼻道开窗术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囊肿,而且能减少对上颌窦正常黏膜纤毛运动功能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11岁,因鼻塞、流脓涕,头痛伴呕吐1个月余,于2004年4月5日入院。入院前一年无明确诱因出现鼻塞、脓涕,近1个月伴头痛、呕吐、嗅觉减退,行CT扫描,示双侧额窦、筛窦、上颌窦密度增高,鼻内镜检查:双中鼻甲水肿,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诊断为双侧鼻窦炎。于2004年4月7日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鼻腔放入收缩棉片,鼻腔黏膜收缩后,切除双侧钩突,开放双侧额窦、筛窦、上颌窦口,并在各鼻窦内抽吸出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术腔以凡士林纱条填塞,手术时间80 min。术后静脉点滴青霉素640万U、地塞米松5 mg,术后6 h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呼吸略急,颜面及颈部皮下气肿,逐渐胸腹部出现大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的优点及方法。方法:在鼻内镜经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39倒,其中7例(7侧)上颌窦自然口狭窄或闭锁。术中予以扩大窦口,5例(6侧)经鼻内镜开放筛房,9例合并鼻中隔偏曲在术中同期予以手术矫正。结果:39例术后随访1—3年,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径路上颌窦囊肿切除术,对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的因素,术中同期予以矫正,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降低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21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后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切除部分肥厚明显的中鼻甲;B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组筛窦,不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尽量保留中鼻甲,特别肥厚者也行部分切除。结果:218例均随访1年以上。按海口1997年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100例,治愈率92%,B组治愈99例,治愈率91%;A组好转9例,好转率8%,B组好转10例,好转率9%。结论:鼻内镜手术范围的关键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是否扩大上颌窦口并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上颌窦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24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鼻腔及上颌窦真菌病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上颌窦囊肿24例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底壁、前下壁,怀疑内翻性乳头状瘤行MRI扫描,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无法清除病变,改用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清除病变,随访5个月~2年,头昏、头痛、鼻出血、闷胀、鼻涕倒流、臭味、流鼻涕等症状逐渐消失,其中,有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口发现上颌窦有新生物,清除并行病理证实为复发,其根用电凝吸引器电凝,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余35例经鼻内镜随访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黏膜光滑,下鼻道开窗口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创伤小,便于上颌窦内病变的观察和清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正常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上颌窦不同部位病变的内镜辅助路径选择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3-11~2006-04间在我科住院治疗,并经CT和上颌窦内镜诊断上颌窦病变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各壁相清应的附加路径.结果 本组12例中上颌窦囊肿4例,上颌窦息肉5例,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经术后随访和复查3~2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1)联合中鼻道及下鼻道开窗适用于上颌窦外侧壁、后壁、前壁,以及上颌窦开口附近病变.(2)柯-陆式小切口联合下鼻道开窗适用于上颌窦底壁基底壁与内壁交界部病变.(3)柯-陆氏扩大切口并上颌窦内侧壁与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适合于上颌窦广泛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双径路与鼻内镜下中鼻道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4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A 组),53例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B 组)。术后随访1~2年,定期行鼻窦冲洗及鼻内镜复查。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A 组治愈36例(90%),好转4例(10%),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B 组治愈45例(84.9%),好转1例(1.9%),无效及复发7例(13.2%),有效率为86.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3,P =0.018)。结论鼻内镜下鼻窦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有效,可先行中鼻道开窗术,对真菌球不能彻底清除者,加用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术并下鼻道硅胶管置入冲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疗效。方法:2005年以来,我们采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术并下鼻道硅胶管置入冲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2周~1个月拔除硅胶管,并获随访资料。结果:22例病人,置入硅胶管24侧,随访6~12个月,治愈16例,好转6例。结论:采用鼻内镜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术并下鼻道硅胶管置入冲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是一种疗效可靠,费用经济,操作简单的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常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3种摘除上颌窦囊肿进路的选择.方法 本组上颌窦囊肿共40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腔情况、囊肿的大小及位置.其中12例伴鼻窦炎鼻息肉者,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行Me s s e r k l i ng术;21例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鼻内镜下经改良柯-陆进路行囊肿摘除术,另7例采用下鼻道开窗进路行囊肿摘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鼻窦C T冠状位扫描或鼻内镜检查,21例经改良柯-陆进路者术后无复发;12例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者,2例复发,1例术后窦口闭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例经下鼻道开窗进路者,1例复发,2例失访.结论 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鼻内镜手术中部分保留钩突与全切钩突对鼻窦术腔黏膜的转归影响。方法将4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例患者右侧鼻腔为试验组,左侧为对照组,试验组为经鼻内镜部分保留钩突的鼻窦开放术,对照组为经鼻内镜全部切除钩突的经典FESS术式。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治愈:试验组38例(88.4%),对照组36例(83.7%);好转:试验组6例(11.6%),对照组8例(16.3%)。术后2个月门诊鼻内镜检查术腔黏膜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筛窦及或中鼻道黏膜囊泡样水肿分别为3例和10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保留钩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开放的术腔在手术后受到气流的直接冲击,减少了气流中夹带的治病物质直接进入鼻窦,减少了术腔黏膜转归阶段发生的新生病变,对鼻腔、鼻窦黏膜的良性转归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