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肝开窍于目”是中医眼科发展史上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它强调目的生理病理由肝所主,目病从肝论治。但从根本上讲,其视瞻活动由肾所主宰,所谓“眼虽属五脏,而五脏之中肾最为贵”。本文就肾在“肝开窍于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探讨。1“肝开窍于目”的渊源和含义“肝开窍于目”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文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认为目是肝与外界相通的窍道。东方为阳气升腾之位,阳升而风生;目为人体阳气之会,所谓“清阳出上窍”,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2.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认知,认为“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 上注于目而为明”,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肝病及眼”“眼病及肝”的中医辨证与辨病理论基础和诊疗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和眼两大脏器之间在生理、病理诸方面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这些生物学联系印证了“肝开窍于目”理论。因此,“肝-眼生物轴”的提出,既得益于“肝开窍于目”中医脏腑理论的启示,具有深厚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又是人体脏器与眼部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通路与靶点和复杂而紧密的生物学关系的客观判断。“肝-眼生物轴”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完善,必将为提升眼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上网、打游戏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常常忽略了眼睛的养护,从而易患近视、干眼症、结膜炎等眼病.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人眼睛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滋养.  相似文献   

4.
眼有神 老年人目光闪烁是精气旺盛的表现,特别是心、肝、肾功能良好的征象。 声息和 说话声音宏亮,呼吸从容不迫,说明老人的肺功能良好,抵抗能力强。“正气存内,邪气不可干”。  相似文献   

5.
目暗是指两目昏暗,视物不清,或伴有眼前黑点浮动的症状,为眼科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眼睛所以能发挥其视觉功能,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上行灌注于目,使眼睛得到营养的结果。所以《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这后一个“精”字,便是指的视力精明。但在诸脏腑中,与目视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肝、肾两脏。肝能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养,方能视物正常。因此《内经》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藏精、主水。眼的瞳视(又称水轮,包括瞳孔及其后方眼骨组织,如晶状  相似文献   

6.
杨旭 《求医问药》2013,(9):49-50
预防疾病,除了要重视日常养生以外,还应根据健康人的生理特征来预测自己是否患了疾病,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疾病消灭于萌芽之中.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表现证明你健康呢? 1.眼睛有神所谓眼睛有神, 是指目光明亮,视物清楚,眼球转动灵活.从西医的角度讲,一个人的目光炯炯有神,说明他的视觉器官与大脑皮质的生理功能良好.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中医认为"神藏于心, 外候在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意思是眼睛是否有神,不仅能反映出心脏功能的强弱,还与体内五脏六腑功能的强弱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仙娥 《基层医学论坛》2012,(32):4352-4352
根据中医五轮学说,瞳仁在脏属肾,肾主水,故有水轮之说。现代医学的眼底病和玻璃体混浊都属瞳仁疾患",肝开窍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银海精微.序》曰":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朦眩晕",说明肝肾和眼的关系密切。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常用滋补肝肾法治疗玻璃体浑浊,疗效尚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6月6日是第24个全国爱眼日。文学家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医生则说"眼睛是身体健康的一面镜子"。眼睛不仅能显示一个人的心理精神世界,而且还能反映人的健康及辨识人的疾病。由此可见,关注眼睛健康是何其重要。中医认为,"目为肝窍,为神之外候",若两眼明亮灵活有神,是身心健康、脏腑功能正常,患病预后良好的征兆;若瞳仁呆滞无神,目光晦暗,则是失神,是体弱多病、症情  相似文献   

9.
肺开窍于鼻是中医形体和官窍理论学说的重要内容,对肺系有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望通过阐明肺与鼻窍在临床表现上的密切关系等内容,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预防疾病,除重视养生外,还要经常根据健康人生理特征来预测是否有了病患,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消除于萌芽状态。健康人生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眼睛要有神。所谓有神,是指目光明亮,视物清楚,眼睛转动灵活,人们常常用"水汪汪"来形容。目光炯炯有神,说明人体视觉器官与大脑皮质生理功能良好。俗话说:"眼是心灵的窗户。"即中医所谓"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祖国医学认为,眼与人体五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医药家孙思邈是一百多岁的高寿者。他在耄耄之年仍然精神饱满、耳目聪明、身轻步健,连唐高宗见了也向他请教长寿的奥秘。这里介绍的是他应用推拿保养眼睛的方法。眼属五官之一,为视觉器官。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眼的每个部位都通过经络与脏腑相关连。《素问》中说:“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灵柩》中有“五脏六腑之稍气,皆上注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对于眼睛的保养,孙思邈指出:一要闭目休息,二要自我推拿。  相似文献   

12.
眼部:眼睛巩膜(即白眼球上的一层膜)发黄,是传染性肝炎的一种常见表现.祖国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肝开窍于目”的记载,认为肝脏与眼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各种各样的眼部表现都与肝脏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报》2013,(11):1726-1728
目的:探讨中医开窍法在防治中风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通过查阅主要中医经典及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结果:醒脑开窍法、通腑开窍法、补肾开窍法、通络开窍法、发汗开窍法等为中医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为中医药防治中风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结论:开窍法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风的防治中,开窍法不能仅限于醒脑开窍,应当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开窍法。  相似文献   

14.
朱红梅 《肝博士》2005,(2):31-32
肝脏与眼睛有着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中脏腑学说指出“肝开窍于目”。因此肝功能正常时,眼睛能看清物体、辨别物体的颜色和长短大小,且眼猜光彩奕奕。一旦肝脏病变肝功能受损时,眼睛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眼病,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常有视物模糊或夜盲;肝阴亏损,常有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经风热,可有目赤痒痛,迎风流泪。  相似文献   

15.
秦庆云 《泰山医学院学报》1989,10(2):241-242,238
肝开窍于目,肝郁火旺上冲于目而致眼病,应“木郁达之”,用丹枝逍遥散加减治疗,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比较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和单纯醒脑开窍的疗效优势,提出针刺优化方案。方法将72例合格受试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组(试验组36例)和单纯醒脑开窍组(对照组36例),分别给予不同方法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使用统一相关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BI指数评分均有改善,2组自身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确切,优于单纯醒脑开针法。  相似文献   

17.
试论“肝开窍于目”阎振立,孙刚,邬国龙(河南省商丘县公疗医院,467300;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主题词中医名词,注释《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强调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但就其脏腑的生理功能与临床病理变化对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语出《素问·金匮真言论》,但不为中医界所重视的“心开窍于耳”之论,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耳与心的重要关系。并列取验案2则,证明了“心窍于耳”之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强调在重视肾窍于耳的同时,不可忽视“心开窍于耳”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通腑开窍方联合食醋保留灌肠辅助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肝性脑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肝性脑病治疗,观察组给予通腑开窍方联合食醋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氨、ALT、AST水平及治疗后的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氨、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血氨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腑开窍方联合食醋保留灌肠辅助治疗肝性脑病疗效好,可有效降低血氨浓度并缩短扑翼样震颤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20.
朱迪 《大家健康》2009,(5):54-54
来自外界的信息,九成由眼睛来接收,尤其现在的职业女性,一整天面对着电脑——这对于眼睛是炼狱般的考验。俗话说“眼不在大,有神则明;目不在尖,健康则灵”,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养出明亮双眸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