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或康复科中风偏瘫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治疗组采取分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后期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应用简化Fugl-Meyer(FMA)进行肢体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MA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积分均提高,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治疗组运动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分期针刺较传统针刺能更好促进脑神经细胞的修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吴威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5):321-32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侧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醒脑开窍基础上采用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结果:两组在Ashworth、CSI痉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指数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明显,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络辨证针剌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O.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疗程满2个月后将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和FMA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I指数和FMA积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这两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临床针刺规律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采用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方法治疗BrunnstromⅡ或Ⅲ期的中风患者,观察其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观察其效果是否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及单纯康复治疗。方法:选取90例符合标准的中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对应与中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1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2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前,2周后,4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1 FM上肢评分、FM下肢评分及FM总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2仅FM总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种方法均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结合针刺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8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醒脑开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为治疗组80例,单纯醒脑开窍针刺组为对照组80例。结果:两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均有效;但两组显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醒脑开窍结合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君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28-43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个月后以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4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的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制定规范化的针刺治疗方法,进行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针刺治疗该病提供科学、客观的临床依据及可推广方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60例,对照组60例(康复训练组),进行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的多中心、盲法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着重从饮水测试评定方法进行评定,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的治疗作用,并从临床的安全性、适应症、禁忌症等内容进行多中心的研究。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针刺组、对照组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P〈0.01),且针刺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1个疗程后3个月,针刺组、对照组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P〈0.01),针刺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治疗1个疗程后3个月与治疗1个疗程后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后3个月与治疗1个疗程后相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用本课题组制定的规范化的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疗效确切,针刺治疗安全可靠,病人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法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进行现代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能力、肢体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进行观察。结果: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在疗效上要显著优于单纯采用现代康复训练的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在运动技能水平、生活能力等方面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法可以有效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水平和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为40例。对照组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药二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31/40)明显小于治疗组(100.00%)(P0.05)。2)2组治疗后Ashworth分级情况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Ashworth分级情况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分别为(36.78±9.59)分、(53.29±12.77)分,治疗组分别为(37.39±10.02)分、(69.05±19.38)分,2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32.00±5.62)分与治疗组(33.27±6.0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73.29±18.8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7.77±14.51)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4)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法偏五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平衡针灸法偏五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30d)后,两组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位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80例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基本治愈50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4例,无变化19例,有效率为76.3%;治疗组基本治愈6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3例,无变化5例,有效率为93.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各项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显著,从脑卒中发病到完全康复各个阶段进行针灸治疗,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任督脉穴位配合局部有效穴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七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分级法、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5周后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麦粒灸任督脉腧穴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A、B、C、D组,A组健侧针刺,B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C组患侧针刺,D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比较各组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留有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100例住院患者据其住院号的单双随机分成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拮抗肌经络腧穴治疗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Ashworth评价量表(MAS)、Barthel指数评价量表(MBI)评价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在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配合拮抗肌群透刺治疗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肌张力恢复总有效率及患肢运动功能、痉挛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CS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2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d、治疗30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5d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d后2组Ashworth评分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5、30d后2组下肢Ashworth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