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丝间歇式后拽法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对比187例主动脉夹层经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中导丝引导输送器通过弯曲的主动脉弓时输送器单纯推送法和导丝间歇式后拽手法配合输送器推送法的效果。结果单纯推送组输送器于夹层隔膜刺出新裂口并中转手术1例,导致已植入的支架向近端移位2例,导致已植入的支架横向摆动或变形10例,输送器通过主动脉弓或支架内部受阻25例,无法进入预定部位而终止手术2例。导丝间歇式后拽 推送法仅1例支架无法进入预定部位,2例出现已植入的支架轻摆动,无其他受阻情况。结论导丝间歇式后拽法可帮助输送器顺利到达预定部位,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骤、预后凶险的动脉疾病。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最佳治疗方案依然充满争议。尽管B型夹层的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在技术和方法上都有长足提高,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较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血管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释放的概念逐渐进人治疗领域。通过支架型人工血管的释放能修复近端撕裂口,随后诱导主动脉管腔的重塑,从而可避免传统手术。尽管缺乏随机对照的前瞻性实验数据,但现有的临床资料还是表明与药物或手术治疗相比,夹层的腔内治疗具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外科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效果和临床经验,分析影响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8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54例,女27例;年龄19~77岁,平均(41.6±11.7)岁.合并高血压48例,马方综合征15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主动脉窦部扩张、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缩窄各1例.其中二次手术18例,三次手术4例.对再次手术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主动脉弓部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16例,同期Bentall手术7例,升主动脉替换2例,David手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例;胸腹主动脉替换31例;支架象鼻术24例,同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5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成形3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2例,双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胸降主动脉替换9例;内漏修补1例.术后2例死于出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均为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患者,住院病死率2.5%(2/8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6/81例),其中二次开胸止血3例,呼吸功能不全气管切开1例,术后食管瘘开胸探查+空肠造瘘1例,声音嘶哑1例.全组无截瘫及卒中.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马方综合征是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 外科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早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马方综合征是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至2007年10月,我们为3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进行深低温停循环下带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Stanford B型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动脉疾病.随着临床分类的细化及诊断方法的改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逐渐降低.治疗上,腔内修复因其微创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选.对于非复杂性夹层,腔内修复也逐渐取代药物治疗,并显示出良好疗效.开放手术仅适用于不适用腔内修复,修复失败或合并结缔组织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正>得益于基础科学的发展进步,高性能的医学诊断工具如超声、CT、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心电图等已被大规模投入使用,为诊断疾病发挥巨大作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模式为影像医师通过综合判断所获取图像中病灶的解剖位置关系、大小、形状、血流情况、均质性以及CT值、MRI信号灰度值、PET-CT的标准摄取值等信息给出诊断意见,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且遗失了人眼观察及简单测量无法获得的高维度、深层次影像信息,不适应医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126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40例;年龄32~82岁,平均(56±8)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术后影像学随访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26例手术成功,释放支架157枚.所有患者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5%,随访时间3~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8)个月.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12例出现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出现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 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降低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案,但术后远端破口的问题,往往制约了患者远期生存率[1].尽管TEVAR一期封堵了主动脉第一破口,但IRAD注册研究TEVAR术后主动脉扩张发病率为62.7%[2].TEVAR最初目的是防止夹层破裂和内脏及肢体缺血,临床终点由TEVAR后主动脉重塑所决定,因为远端破口直接影响主动脉重塑和破裂事件的发生,所以远端破口是TEVAR术后需要关注的问题[3].本文旨在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的处理方法,以远端破口处理的必要性、远端破口的整体解决方案、远端破口的局部解决方案3个方向为论点,结合本中心研究和既往临床资料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9.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介入治疗创伤虽小,但处理难度大,易堵塞血管或遗留病变;传统外科手术需置换人工血管,吻合口多,心肺转流技术复杂.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我们为5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了深低温停循环下支撑型人工血管植入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9例患者(其中4例行介入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术后和随访结果。结果3例一次性介入治疗成功,2例没有内漏,1例Ⅰ型内漏;随访期间复查夹层闭合良好。1例术中导引钢丝无法从真腔进入远端而放弃介入治疗,另1例因动脉弯曲变形而不宜行支架治疗。结论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方法,近、中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大样本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期疗效。随访43例,随访时间1~30个月。结果:51例手术即刻全部成功,围手术期死亡1例。手术后并发症Ⅰ型内漏8例,肺部感染3例,下肢动脉栓塞2例,逆行性A型夹层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随访期内共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与夹层本身有关。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并发症不容忽视。术后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仍待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13年3~6月采用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41~76(58.3±10.2)岁,分析其疗效。结果20例患者中,治愈18例,自动出院1例,术后死亡1例。随访满3个月者16例,随访率88.9%。全部随访患者支架范同内真腔管径有所恢复,假腔或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TEVAR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瘤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特别是为高龄和合并严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优势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危重症疾病.Stanford分型将其分为A型夹层和B型夹层,其中B型夹层是指内膜破裂处常位于近段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范围仅限于降主动脉或延伸入腹主动脉,而不累及升主动脉.根据症状的时间,B 型夹层通常分为超急性期(≤24 h)、急性期(1~14 d)、亚急性期(15~90 d)和...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而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omplicate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TBAD)则更为凶险,需要紧急外科干预.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对该类疾病定义为起病在14天以内出现血管破裂或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B型AD[1].长久以来,胸主动脉置换开放修复、开放或介入破膜开窗术、旁路血管搭桥等各种手段对cTBAD的治疗都不理想,均因围手术期死亡率高而逐渐被淘汰.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而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则更为凶险,需要紧急外科干预.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对该类疾病定义为起病在14d以内出现血管破裂或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B型主动脉夹层[1].长久以来,胸主动脉置换开放修复、开放或介入破膜开窗术、旁路血管搭桥等各种手段对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都不理想,均因围手术期死亡率高而逐渐被淘汰.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危险的情况就是夹层动脉瘤的假腔破裂,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无机会有效救治;少数患者因这一过程发生在住院期间、假腔破裂突破纵隔胸膜(或后腹膜)进入胸腔(或腹腔)的速度稍慢、胸腔(或腹腔)积液(血)压力暂时与休克状态血压平衡等情况有机会救治,但情况危急,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主动脉夹层在传统意义上是病程超过2周的主动脉夹层,这是根据尸检发现74%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于最初的14天内来确定的急性与慢性的分界[1]。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BAD)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理过程差异很大,其僵硬的夹层内膜片以及相对固化的真假腔形态,使得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的主动脉重塑及假腔血栓化较差,从而影响了TEVAR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病情凶险,可引起急性脑梗死、心包填塞、休克等发生,甚至会造成病人死亡,是主动脉夹层疾病最危重的类型~([1])。发病24~48小时内死亡率每小时增加1%,2周内死亡率高达90%。手术是治疗TAAD唯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真腔闭塞的诊治体会,并探讨导丝进入真腔的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施行手术的15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主动脉造影发现8例真腔闭塞的病例,导丝进入真腔时采取了下列操作技巧:沿途造影法、导丝上下贯通法、左肱动脉穿刺向下探通法及破口多角度造影法等方法确保导丝进入真腔。结果通过上述导丝进入真腔的方法及技巧,7例支架型人造血管成功隔绝夹层破口,被证实为"真腔假闭塞";1例导丝无法进入真腔未能成功实施手术,被证实为真腔闭塞,放弃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结论术前、术中应仔细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利用多种血管腔内技术确保导丝顺利正确地进入真腔,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同期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基层医院施行该手术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对7例复杂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同期杂交手术治疗。男2例、女5例,年龄45~64(50.0±8.3)岁。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示主动脉夹层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mm 4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例,其中1例合并胸主动脉壁多部位钙化,冠状动脉CTA示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约70%。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手术室先期行颈部切口完成主动脉弓分支旁路手术,术毕转送导管室行股动脉切口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同期完成前降支支架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1例术后发生少量Ⅰ型内漏。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CTA证实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支架无明显移位。随访7例,随访时间3~24(12.0±3.6)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恢复正常生活。6例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或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1例少量Ⅰ型内漏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假腔内仍有造影剂显示,但部分血栓形成,假腔程度及范围较术前变小,真腔明显增大,术后6个月复查内漏消失。所有患者未见脑部和肢体缺血征象。结论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同期杂交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