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修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扩大切除创面的新方法。方法 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肿瘤直径2.5 ~ 5.5 cm,切除后创面直径为12.5 ~ 17.5 cm。针对扩大切除后的巨大创面,利用筛状皮片及负压辅助闭合技术,修复创面。结果 8例患者筛状皮片均一期存活,无感染、无积液、无坏死。随访3 ~ 40个月,无1例复发,创面外形与功能均较满意,瘢痕平整,增生不明显。结论 负压辅助闭合技术在修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扩大切除创面中的应用,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溃疡的治疗方法,为下肢慢性溃疡寻求系统的治疗模式。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整形外科的30例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传统治疗组(A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组(B组),在控制患者原有疾病的基础上,A组给予常规清创换药处理,采用中厚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创面;B组清创后使用VSD治疗(1~2)个疗程,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给予植皮修复加VSD治疗,即VSD-SG(植皮Skin grafting)-VSD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组平均创面准备时间为(8.50±1.63)天,A组平均创面准备时间为(10.9±5.33)天;B组总换药天数(5.73±3.19)天,A组总换药天数(17.00±12.38)天;B组总住院天数为(18.40±5.40)天,A组总住院天数为(27.13±15.00)天,通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11、3.41、2.21,P 0.05)。B组的治愈率为86.6%,A组的治愈率为67.3%,(χ~2=3.89,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χ~2=1.29,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以上各项观察指标,B组的治疗方式明显优于A组。结论对于下肢慢性溃疡的治疗,在控制患者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应用VSD-SG-VSD模式治疗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PTEN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隆突性皮肤性纤维肉瘤中PTEN的表达情况,探讨它的意义.方法:使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法检测39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30例皮肤纤维瘤(DF)中CD34、PTEN的表达情况.结果:CD34蛋白在DFSP中表达明显高于在DF的表达;而PTEN蛋白在DFSP中的表达低于D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直线相关分析表明:CD34和PTEN蛋白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PTEN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除CD34外,可作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与皮肤纤维瘤鉴别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发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根治性切除和即时修复的理想方法。方法对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根据缺损创面基底和局部情况,选择不同的材料和组织即时修复。结果11例患者治疗后,随访1~7年无1例复发,移植组织全部成活,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应用现代整形外科技术,可有效修复局部广泛切除复发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后的较大创面缺损,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p75NTR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皮肤纤维瘤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石蜡标本17例、皮肤纤维瘤石蜡标本15例,检测BDNF及其受体TrkB、p75NTR的表达.结果:BDNF及其受体TrkB、p75NTR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皮肤纤维瘤中的表达(P<0.01);BDNF与TrkB、p75NTR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BDNF通过其受体TrkB以及p75NTR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2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误诊情况,病理表现,影像学(包括胸片、彩超、MRI)及治疗和转归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中男9例,女12例;初诊误诊13例(61.90%),21例均以扩大3cm进行手术切除,术后放疗,随访1~5年,复发2例;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以单一红色结节为原发皮损,容易误诊,不易发生转移,行扩大切除术+辅助放疗是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汗腺修剪术与小切口微创搔刮术对腋臭患者术后创面美学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某医院收治的80例腋臭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A组采用大汗腺修剪术治疗,B组采用小切口微创搔刮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创面美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术后创面美学效果优率高于A组,良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创面美学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A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大汗腺修剪术相比,腋臭患者采用小切口微创搔刮术治疗术后创面美学效果较优,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易误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的认识,减少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曾被误诊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7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不典型,曾分别被误诊为瘢痕疙瘩、皮肤纤维瘤、表皮囊肿、神经鞘瘤。误诊时间1年~25年。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少见,易于误诊,提高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认识及警惕性有助于确诊及减少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联合综合护理模式在慢性难愈性压疮创面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难愈性压疮创面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SD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VSD组患者采用VSD技术,并联合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的创面愈合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总费用、住院天数和细菌培养情况,统计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VSD组治疗后2周、4周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合并感染例数高于V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VSD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VSD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而住院天数、换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创面的细菌培养结果表明,VSD治疗组患者细菌阳性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慢性难愈性压疮创面实施VSD技术联合综合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起源于皮肤并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的局限性低度恶性的纤维肉瘤,临床少见。我科收治1例成年女性胸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报告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女,36岁,因右颞部红色结节1年就诊。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颞部结节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给予手术切除,术后半年随访无原位复发。  相似文献   

12.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生长缓慢、起源于皮肤并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的局限性低度恶性纤维肉瘤.我所诊断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男,71岁。左上胸部淡红色无痛性结节3年余。患者10年前在胸部左上方发现一个“良性肿物”,后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3年前手术切口右下方出现淡红色结节,逐渐增大,无瘙痒、疼痛等。皮肤专科查体:左上胸部靠近锁骨中段可见淡红色结节,大小约 2 cm×2.5 cm,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触之质硬,边界清楚。结节组织病理示:表皮明显萎缩,真皮中下部可见大量梭形肿瘤细胞,肿瘤细胞未见明显异型性,细胞核呈梭形或长柱状,排列成席纹状或漩涡状。免疫组化染色示:真皮梭形细胞Vimentin(+),CD34(+)。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诊断明确后行结节扩大切除+带蒂复合组织瓣及任意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恢复顺利,创面愈合良好。目前在随访中,未发现复发。  相似文献   

14.
16岁男性患者,右前臂淡红色肿物缓慢增大10余年。1年前,肿物中央出现"火山口"样凹陷,底部少量黑褐色痂皮。曾于外院临床诊断为角化棘皮瘤,先行CO_2激光切除术+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后组织病理提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建议行免疫组化确诊。但由于多种原因,仍继续进行了多次ALA-PDT治疗,疗效欠佳,皮损再次出现,此时补做免疫组化示CD34阳性。综合临床表现,确诊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该例患者的诊治过程提示部分临床医师对青少年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认识度较低,忽视了组织病理检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VSD(vacuum sealing drainage)负压引流在拉网式植皮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1月因皮肤恶性肿瘤行植皮治疗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VSD负压引流者20例为观察组,传统碎纱加压包扎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换药次数、换药时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总花费及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皮片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换药次数及感染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换药时疼痛指数及视觉疼痛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瘢痕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家属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相对于传统的碎纱加压包扎,VSD负压引流在植皮的后期恢复疗效总体较佳,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3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发病情况,同时复习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分析3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根据皮损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最后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患者均行皮损扩大切除术,随诊无复发。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少见,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以确诊,治疗可以手术扩大切除。  相似文献   

17.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男性,35岁,头皮起紫红色结节1年半,多次手术均复发,病理检查证实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18.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的间叶细胞恶性肿瘤,以局部复发率高和远处转移率低为特点.近年研究发现,除了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可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外,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及皮肤镜和皮肤CT(反射式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均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断、治疗及评估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对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手术治疗为扩大切除手术或Mohs显微外科手术,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术后可辅助放疗、免疫综合治疗;冷冻治疗对复发患者有效;对不能手术或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需联合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治疗.另外,抗雌激素(如他莫昔芬)或新型靶向药物乙酰肝素酶抑制剂roneparstat(SST0001)可能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A (TrkA)、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在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皮肤纤维瘤中的表达。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石蜡标本17例、皮肤纤维瘤石蜡标本15例中NGF及其受体TrkA、p75NTR表达。 结果 NGF及TrkA 在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及皮肤纤维瘤中均呈高表达,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1,0.02, P值均 > 0.05);而p75NTR在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皮肤纤维瘤 (χ2 = 32,P < 0.01),且 NGF与p75NTR在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表达呈正相关(R2 = 0.623, P < 0.01)。 结论 NGF可能通过其高亲和受体TrkA及低亲和受体p75NTR在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77岁。右足跟黑色斑块40余年,反复破溃渗液半年。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皮肤黑素瘤。入院后予相关术前检查,未发现明确肿瘤转移。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后行右足跟皮肤黑素瘤扩大切除术,术中行多点病理监测,显示创面无肿瘤组织残留。术后创面予封闭负压引流(VSD),待肉芽组织增生良好后行二期游离植皮修复。经治疗,患者创面愈合良好,外形及功能基本保留完好。术后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