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清指标水平的关系及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首次诊断为TIA的54例患者作为TIA组,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随访TIA患者1年内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IA组的IMT及血清hs-CRP、LDL-C、TC、Hcy水平明显增高(P<0.05),且IMT与血清hs-CRP、LDL-C、TC、Hcy水平呈正相关,血清HDL-C、T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TIA组中1年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IMT及血清hs-CRP、LDL-C、Hcy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P<0.05),且IMT增厚及hs-CRP、LDL-C、Hcy水平增高是TIA组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 IMT预测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最佳截点为1.090,敏感性为78.57%、特异性为58.33%。结论 TIA患者颈动脉IMT增厚与血清炎症、脂代谢、Hcy指标水平相关,且对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144例中青年A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均为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清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筛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再根据斑块的不同性质将上述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两组;分别测定86例病例组与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hs-CRP与UA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血清hs-CRP、Hcy、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血清中hs-CRP和UA水平异常升高与不稳定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强化降脂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02例有血脂异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20mg/d)与强化降脂治疗组(40mg/d),每组51例,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6m检测血脂,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变化.结果 治疗后6m,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脂(TG)水平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有升高,强化降脂组较常规降脂组血脂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强化降脂组CIMT、斑块面积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强化降脂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强化降脂治疗能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脂水平,有效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的复发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103例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组(n=61)与易损组(n=42)。比较两组基础资料信息及实验室指标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易损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占比显著高于稳定组,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x-LDL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证实血清TC、TG、LDL-C、HDL-C、ox-LDL均能用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预测,且均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TC≥5.455 mmol/L、TG≥1.305 mmol/L、LDL-C≥2.655 mmol/L、HDL-C≤1.230 mmol/L、ox-LDL≥457.765μg/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为健康管理组(90例)及常规治疗组(9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健康管理组进行连续12个月的健康管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12个月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自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情况。结果健康管理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第6、12个月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第6个月TC、TG、HDL-C及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管理组治疗第12个月TC、TG及LDL-C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健康管理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第6个月Crouse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管理组治疗第12个月Crouse斑块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第6个月Crouse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管理组治疗第12个月Crouse斑块积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长期健康管理干预可以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斑块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42例)、稳定斑块组(58例)及不稳定斑块组(64例);其中Ⅰ、Ⅱ、Ⅲ级斑块各为37、45、40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其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也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血清hs-CRP及血浆TNF-α、IL-6水平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2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内膜增厚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闭塞组。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LP)(a)、载脂蛋白(Apo)A-Ⅰ及(Apo)B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的差异,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严重程度与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C、LDL-C、LP(a)、ApoB、ApoA-Ⅰ及ApoB/ApoA-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LDL-C、LP(a)、ApoB、ApoB/ApoA-Ⅰ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r=0.15,P<0.05,r=0.24,r=0.29,r=0.37,r=0.50,P<0.01),血清ApoA-Ⅰ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1,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C、ApoB/ApoA-Ⅰ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TC、ApoB/ApoA-Ⅰ水平密切相关。ApoB/ApoA-Ⅰ水平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7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及斑块。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UA水平及IMT值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内高尿酸(HUA)组TG、LDL水平较尿酸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脑梗死组内颈动脉粥样硬化亚组尿酸水平比较,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尿酸水平较IMT正常组高(P0.05)。结论 HUA血症可能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与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对发病3个月时结局的影响。共150例非心源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入院时LDL-C/HDL-C比值分为LDL-C/HDL-C≤3组和LDL-C/HDL-C3组,两组患者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危险因素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LDL-C/HDL-C3(OR=1.781,95%CI:1.343~2.374;P=0.001)和NIHSS评分(OR=1.923,95%CI:1.232~5.944;P=0.032)为影响患者发病3个月时预后的危险因素。提示LDL-C/HDL-C比值是一项具有临床价值的实验室预测指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远期结局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人:A组(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氟伐他汀治疗组B组(40mg组)和C组(80mg组),B、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分别口服氟伐他汀40mg、80mg。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6个月后,A组TC、TG、LDL-C、HDL-C、hs-CRP、MMP-9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数量、IMT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B、C两组TC、TG、LDL-C、hs-CRP、MMP-9显著下降,HDL-C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TC、TG、LDL-C、hs-CRP、MMP-9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C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不稳定斑块数量、IMTP明显减少,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下降不明显(P>0.05);三组NDS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炎性因子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以80mg剂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入院的脑梗死患者458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234例与无斑块组224例,测定UA、Hcy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Hcy、UA水平高于脑梗死合并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cy、UA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水平Hcy、UA发生斑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中UA与Hcy具有明显相关性(P0.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膨大处后壁居多,与UA、Hcy水平无关,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UA水平可反映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早期发现和干预Hcy、UA水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脑梗死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检测96例中青年SCI患者(SCI组)及10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hs-CRP、Hcy、尿酸水平。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IMT将SCI组分为内膜正常亚组、内膜增厚亚组、稳定斑块亚组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结果 SCI组血清hs-CRP、Hcy、尿酸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将SCI组患者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6例,内膜增厚亚组34例,稳定斑块亚组28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8例。与内膜正常亚组比较,内膜增厚、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hs-CRP、Hcy和尿酸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hs-CRP、Hcy和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内膜增厚亚组及稳定斑块亚组(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CI组颈动脉IMT与血hs-CRP、Hcy、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891,r=0.757,r=0.531;均P0.01)。结论血清hs-CRP、Hcy、尿酸水平与中青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短期内使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以了解其对脑梗死炎症抑制和颈动脉斑块稳定作用.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60)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60).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强化治疗组60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2w检测血脂及血清hs-CRP、IL-8、IL-6和MMP-9水平.结果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中血脂及血清hs-CRP、IL-8、IL-6和MMP-9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2w,强化治疗组中LDL-C、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著性(P<0.01),强化治疗组中两亚组(尤其是易损斑块组)血清IL-8、IL-6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在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d,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hsCRP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6个月时,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均P0.05)。3组间治疗前内-中膜厚度(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IMT及低回声斑块比率显著降低,高回声斑块率显著增高(均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患者第6个月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3组间NIHSS评分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瑞舒伐他汀的降脂及抗炎作用比阿托伐他汀更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与脑梗死(C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7例脑梗死患者、98例体检健康人群进行血脂测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并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以不稳定斑块患者为主,颈动脉分叉处(BIF)常见。不稳定斑块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的TC、TG、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TC、TG、LD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血脂异常是独立于年龄之外的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联合测定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探讨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为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分为稳定型斑块组64例、易损斑块组86例,另取体检健康者10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dLDL-C、PTX3水平。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dLDL-C、PTX3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sdLDL-C及PTX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易损斑块组TG、LDL-C、sdLDL-C、PTX3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 0. 01),但HDL-C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P 0. 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sdLDL-C、PTX3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血清sdLDL-C和PTX-3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发生及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血脂康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61例有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患者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和粥样斑块大小,并检测血清CRP水平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观察治疗24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血脂康组CRP水平、TC、TG、LDL-C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IMT和粥样斑块变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脂康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进而对脑梗死的发生起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ls 2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7-04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初诊急性脑梗死患者19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性斑块组(n=57)、不稳定性斑块组(n=69)和无斑块组(n=65),同期,选取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Angptl 2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 2水平为(3. 74±0. 97)ng/mL,对照组为(1. 14±0. 1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 871,P=0. 000);不稳定性斑块组TC、LDL-C、hs-CRP和Angptl 2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而HDL-C低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且稳定性斑块组Angptl 2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 2水平与LDL-C和hs-CRP均呈正相关(r=0. 234和0. 618; P=0. 001和0. 000),而与HDL-C呈负相关(r=-0. 183,P=0. 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和血清Angptl 2水平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风险因素(P0. 05);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ngptl 2水平在判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时,曲线下面积0. 900(95%CI:0. 848~0. 953),当血清Angptl 2取4. 16ng/mL时,灵敏度79. 7%,特异度87. 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gptl 2水平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段使用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B组患者在发病36 h内、C组发病36~72 h、D组发病72 h后给予瑞舒伐他汀钙,观察治疗后患者的血脂、炎症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IMT及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经过2周的治疗后发现A组TG、TC、LDL-C水平低于其他3组,HDL-C水平高于其他3组,但差异均不明显(P>0.05),A组hs-CRP、TNF-α、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并且与C组和D组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发现A组IMT值、斑块面积、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但是4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 4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使用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其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