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左胸肋间切口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与特点。方法我院1996年9月~2005年8月共实施经左胸肋间切口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6例,左侧胸骨旁第4肋间前外侧切口6~10 cm进入胸膜腔,使用M IDCAB专用牵开器,分离左侧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吻合。主要有4种情况:①单纯前降支系统病变;②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存在通畅的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桥;③严重的升主动脉钙化;④合并其他左胸手术。单支病变26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7例。既往介入治疗史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为(0.562±0.107)。结果36例均成功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1~4个,手术时间(190.4±44.1)m in。合并激光心肌打孔术2例,合并肺癌切除术1例,食管癌切除术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32例随访1个月~9年,中位数32月,2例远期死亡。2例术后1年再发心绞痛,1例经介入治疗,另1例再次手术,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均没有心绞痛症状。结论经左胸肋间切口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某些特殊类型的冠心病患者是安全实用的选择,非体外循环方式下进行此类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38例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胸,直视下或胸腔镜辅助下,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38~78岁,平均(63.3±11.1)岁.结果 3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20例行单纯旁路移植1支;10例先行支架植入,后行胸廓内动脉至前降支端侧吻合,其中2例行胸廓内动脉与第一对角支、前降支序贯吻合;8例行旁路移植2支,其中3例为序贯吻合,5例应用桡动脉行"Y"形吻合.术后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37例患者获得26~82个月随访,平均(53.2±28.5)个月;无晚期死亡,无再发心肌梗死.心功能Ⅰ级26例,Ⅱ级12例.3例心绞痛复发,2例经药物控制后症状缓解,1例经造影证实吻合口狭窄于术后2年行支架植入.结论 左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较低的病死率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远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胸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26例单支或2支血管病变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进胸,其中14例直视下游离乳内动脉,12例在胸腔镜辅助下游离,肝素化后切开心包,显露病变的靶血管,心脏跳动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26例手术顺利完成,22例旁路移植1支,4例旁路移植2支(1例行序贯吻合,3例桡动脉与乳内动脉行"Y"形吻合).术后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26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16.8月,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Ⅰ级18例,Ⅱ级8例.结论左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要适用于前降支单支病变者,对于合并高危因素,不宜行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多支血管病变病人亦适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目标冠状动脉,切开后置入冠状动脉内血液分流器.一般先做左乳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吻合,其余血管桥先做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心端吻合,然后再做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 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6支,(3.2±0.5)支.术后10 d死亡1例,其余36例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在成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条件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11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验,探讨其手术适应证、优缺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常温、全身麻醉,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特殊心表固定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搭桥3.9支,血管桥为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时间平均为210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平均为4.8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0d,住院费用平均为4.4万元。其中3例术中出现不可逆血压过低、室颤而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老年及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完全替代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前降支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59.6(44~68)岁。所有患者均游离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其中1例因术中探查见第一对角支近端明显粥样斑块且对角支粗大,遂向上延长切口,全胸骨打开,游离大隐静脉行对角支搭桥,近端吻合于升主动脉,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其中1例术中转为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其余18例手术胸骨下段小切口完成,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无乳内动脉损伤、无吻合口漏血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无大出血、二次开胸止血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术后住院4~6 d,监护室入住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常规开胸手术明显降低,术后随访期间无心绞痛复发病例。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较小,安全可靠;而且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掌握及可灵活应变的小切口微创手术,尤其适合于初学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者。  相似文献   

7.
胸主动脉瘤合并冠心病同期外科治疗(附1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方法1999年6月至2002年7月,胸主动脉瘤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均为男性;年龄40~66岁,平均57.2岁;体重60~89kg,平均70.2kg。病种包括主动脉根部瘤5例、升主动脉瘤2例、弓部瘤3例、主动脉夹层5例。经胸骨正中切口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14例;左外侧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股股转流降主动脉置换术1例。结果术后早期30d内死亡1例,随访1~36个月,无远期死亡,无再次手术及冠心病相关事件发生。结论胸主动脉置换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够安全同期进行,同期冠心病的再血管化对预防冠心病相关事件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病人(占医院同期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2.5%)进行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距首次手术(15.1±5.8)年.10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41例采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正中切口43例,左胸侧切口8例.结果 3例行CABG病人手术后呼吸衰竭,需呼吸机辅助.所有病人住ICU(2.2±0.7)天,住院(9.2±2.4)天.术后死亡2例(3.9%),采用OPCABG和CABG者各1例,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呼吸功能衰竭、重症肺炎.完全再血管化44例,其中行OPCABG者6例,CABG者38例.部分再血管化7例,行OPCABG者4例,CABG者3例.结论 CABG和OPCABG行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安全,疗效满意,能达到完全再血管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支动脉桥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该技术推广提供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64例左胸小切口多支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10例,年龄36~77(61.1±8.7)岁。经第5肋间长5~8 cm左胸前外侧切口进胸,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胸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4(2.3±0.5)支,其中45例患者移植2支,17例移植3支,2例移植4支;手术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杂交治疗3例,全动脉化旁路移植62例。术后7 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免于发生MACCE率。结果无患者中转开胸手术,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再次手术2例(均为术后胸腔出血)。术后30 d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2%,前降支旁路通畅率为98.2%。随访1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失访率7.8%(5/64)。36个月免于MACCE发生率为84.9%(95%CI 79.5%~90.3%)。结论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及全动脉化搭桥,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连续11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我院非体外循环下行顺行序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63例,女53例,平均年龄42~80(64.26±9.67)岁。采用左乳内动脉搭桥左前降支,其余各支靶血管以大隐静脉行顺行序贯式搭桥,首先吻合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近端,再顺行序贯吻合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左室后支、后降支。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桥血管吻合数目共436个,平均(3.75±0.53)个/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痊愈。迟发性心脏压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均治愈,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而无明显不适。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非体外循环下采用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节约桥血管长度,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最快恢复心脏供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状动脉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1.
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旁路血管移植材料以自体大隐静脉为最好.静脉和动脉血流方向相反,而且有瓣膜阻止血流由口径较粗的静脉近端倒流至口径较细的远端.因此,用大隐静脉作动脉旁路移植材料时,必须将它全部游离出来,结扎所有属支,切断远近端后反转,即静脉近端吻合于远端动脉,静脉远端吻合于近端动脉.这种反转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已应用40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左胸小切口、经胸降主动脉"Y"形旁路血管向心肌供血,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微创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冠心病病人,经左胸小切口开胸,胸腔镜游离左侧乳内动脉,经胸降主动脉"Y"形旁路血管向心肌供血,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用瞬时流量测定仪检测旁路血管的通畅度.结果 平均手术(103,0±18.4)min.术后平均机械辅助呼吸(5.6±3.2)h,平均ICU滞留(37.3±7.6)h,平均胸腔引流量(190±75)ml,平均输血(150±50)ml,移植血管平均流量Qm为(27±7)mi/min,搏动指数(PI)为3.5±1.4,逆向血流百分比(%Insuf)为(7±5)%.全组病人无死亡,均治愈出院.随访12~48个月,病人病情稳定,身体状况良好.结论 该术式是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一个新途径.尤其适用于升主动脉存在钙化、扩张或粥样硬化斑块者,可避免升主动脉损伤、附壁斑块松动、脱落导致的脑栓塞或冠状动脉栓塞.安全、有效、创伤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微创化.临床疗效显著,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机器人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ao CQ  Wu Y  Yang M  Wang G  Wang JL  Wang MY  Li LX  Zh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923-926
目的 评价da Vincis机器人系统进行胸廓内动脉(IMA)游离、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2007年1月到2011年3月,105例患者接受机器人IMA游离、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77例,女性28例,年龄33~77岁,平均(59±10)岁.患者术前行64排CT检查评估IMA质量,2例患者左LIMA纤细或走行异常弃用.术者于操作台前、三维成像系统下遥控机器人游离IMA并完成动脉桥与靶血管的徒手吻合.其中4例患者旁路移植后接受了杂交技术于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行支架植入术.术中均以超声血流检测仪测量桥血管的波形及血流.术后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性,并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接受上述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平均IMA血管桥血流量为(21±13) ml/min.1例于术后第1天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后痊愈,复查桥血管通畅.1例合并脑梗死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痊愈后出院.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及术后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随访1~51个月,平均(30±12)个月.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复查未见桥血管狭窄或闭塞,心绞痛症状缓解.结论 机器人IMA游离、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是微创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使用体会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使用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血管桥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大隐静脉作为单支桥吻合前降支1例,吻合第一对角支2例,吻合后降支3例,作为序贯桥吻合回旋支和(或)右冠50例。搭桥数目2~5支,平均3.20支。术后腿部切口顺利愈合,无再发心肌梗死,无死亡病例。出院后随访1~13个月,无死亡或心脏性事件。结论不接触技术获取的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具有良好的早期效果,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升主动脉粥样硬化(ascending aortic athero-sclerosis,AAA)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合并AAA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35例,5例联合应用左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脉搭桥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杂交技术);3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其中9例行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1例将大隐静脉桥近端吻合到无名动脉,12例以左乳内动脉为唯一的供血来源,其静脉桥或桡动脉桥吻合到左乳内动脉,8例应用"易扣"近端吻合辅助装置完成静脉桥的近端吻合。所有患者均未应用主动脉侧壁钳。结果3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二次开胸止血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于AAA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结合杂交技术、主动脉不接触技术或近端吻合装置可以有效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6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70岁以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60例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均在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70~85(76.67±2.33)岁。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采用大隐静脉、乳内动脉为移植血管,使用心肌表面局部固定器、分流栓辅助完成。结果全组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应用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桥62例,全大隐静脉桥98例。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1~4年,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明显缓解。结论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好,手术安全,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术中旁路早期通畅性。方法  6 0例 3支血管病变的病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 ,每组各 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组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流量测量。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及各血管旁路流量、搏动指数和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 (3 6±0 6 )支与 (4 3± 0 9)支 (P <0 0 1) ;两组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旁路血流量、搏动指数差异无显著性。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和远端吻合口多 ,血流量较OPCAB组高。两组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结论 OPCAB与CCABG治疗 3支病变 ,两组血管旁路早期通畅性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 方法 将 170例 2支以上血管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不包括瓣膜手术或室壁瘤切除等合并手术的病例 )患者分为 OPCAB组和 CCABG组 ,OPCAB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 ,OPCAB组与 CCABG组间曾行溶栓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和 3支病变的比例分别为 31.8%比 18.3%和 5 9%比 78% ,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3.6± 0 .8支比 4.3± 1.0支 (P<0 .0 1) ,但所用的血管材料两组间无差异。OPCAB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较短 ,住院费用较低 (P<0 .0 5 )。但术后并发症如二次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死、肺部并发症等的发生率 OPCAB组为 9.8% ,CCABG组为 14.6 % ;OPCAB组无手术死亡 ,CCABG组死亡 1例 (P>0 .0 5 )。 结论  OPCAB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患者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但目前尚不能替代 CCABG,其近、远期效果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72例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用于左前降支旁路移植,并切取大隐静脉,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单支或多支病变血管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1.4%),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4.2%)。手术时间195.6±50.6min,吻合口数2.3±0.8个(1~4个);术后气管内插管时间0~364h,中位数11h;住ICU时间1~23d,中位数3d;术后住院时间10.9±5.4d(6~36d,中位数9d);胸腔引流量8.5±5.9ml/kg;47例患者需输血,输血量为1091.3±636.2ml;所有患者胸部切口长9~11cm。术后随访时间36.2±17.6个月,随访率92.9%(66/71),无远期死亡,心绞痛完全免除率65.2%(43/66);明显改善占27.3%(18/66)。结论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小,无须特殊器械;皮肤切口小,美观;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获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充分再血管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机器人辅助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机器人辅助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方法:应用da Vinci机器人系统取左乳内动脉,然后经左胸第2肋间小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本组34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和心肌梗死;术后有4例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结论:机器人辅助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