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虹口区8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入组的2342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服药依从性好者为2159例(占92.2%),服药依从性差者为183例(占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形式缓慢(OR=2.230,95%CI:1.374~3.619,P=0.001)、自知力不全(OR=6.027,95%CI:1.769~20.533,P=0.004)或缺失(OR=9.306,95%CI:2.146~40.360,P=0.003)、病情严重程度评分 10分(OR=3.229,95%CI:1.765~5.910,P0.001)、就诊方式为未门诊(OR=15.413,95%CI:5.912~40.180,P0.001)、不定期复诊(OR=19.838,95%CI:11.914~33.032,P0.001)、监护情况差(OR=2.156,95%CI:1.402~3.318,P0.001)、近期有心理生活应激事件(OR=9.112,95%CI:2.854~29.085,P0.001)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不利因素。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起病形式、自知力、病情严重程度、就诊方式、复诊及时性、监护情况和近期心理生活应激事件,需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以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2年的服药依从性和复发情况以及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71例,自制调查问卷,回顾性调查出院后第1年及第2年时的复发率、服药认识、依从性、就诊及工作/学习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出院后第1年及第2年复发率分别为32.9%(122例)和40.2%(72例)。出院后第1年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对服药的认识、依从性、复诊频率及坚持正常工作/学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年复发组对服药的认识(χ2=17.554)、依从性(χ2=62.514)、复诊频率(χ2=4.131)及坚持正常工作/学习(χ2=9.806)方面均明显差于未复发组(P0.05或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1年及第2年对服药认识积极、服药依从性好及能坚持正常工作/学习的患者复发风险更低(OR=0.152~0.376,P0.05或P0.01);而第1年的依从性、服药认识与第2年复发无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对服药认识积极、依从性好、定期复诊及能坚持正常工作/学习可有效降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在自然非干预状态下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复发率的因素,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1年的服药依从性和复发情况.方法 在全国4家精神卫生中心随机抽取规定时间跨度内(2009年1-8月)任意2个月各中心出院的精神分裂患者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历调查和电话采访的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1年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为依从率和出院后1年复发率.结果 共完成有效调查问卷537份,患者出院后1年服药依从率为57.9%,复发率为40.8%.服药依从者与不依从者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从性与复发情况有关联(x2=34.62,P<0.01;OR =0.31,OR值95%可信区间为0.21~0.46);经济水平与依从性有关联(x2 =12.43,P<0.05;OR =2.59,OR值95%可信区间为1.51 ~4.42);共同居住人情况与复发率有关联(x2=12.37,P<0.05;OR =0.31,OR值95%可信区间为0.11 ~ 0.91).结论 接受调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1年后的用药依从性较高,复发率与国外研究相当;依从性、共同居住人情况可能影响复发率,经济水平可能影响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43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按照服药情况分为服药依从性较好(GMC)组和服药依从性较差(PMC)组;对影响服药依从性的个人及家庭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PMC组未婚/离异、文化程度高中以下、家庭关系紧张、未认识服药重要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GMC组,服用经典抗精神药率明显低于GMC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中以下、家庭关系紧张、药物不良反应、未认识服药重要性、婚姻5个因素是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OR=11.353、OR=3.857、OR=3.329、OR=2.058、OR=1.788,P均0.05)。结论: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家庭关系、药物不良反应、对服药的认识及婚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并探讨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设计.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0~14 d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出院后继续随访6个月.计算出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DVT发生率.通过比较卒中后并发DVT与卒中后无DVT的患者多种相关因素,筛选出卒中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急性期DVT发生率为4.49%,其中有DVT症状者为51.6%,无症状者为48.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63,95%CI 1.08~2.84)、卧床(OR=4.85,95%CI 2.65~9.68)、Wells评分≥2(OR=3.96,95%CI 1.86~7.86)、下肢NIHSS评分≥3分(OR=4.56,95%CI 2.07~8.85)、D-二聚体水平高(OR=3.45,95%CI 2.01~8.52)、Barthel指数(BI)评分低(OR=2.98,95%CI 1.52~6.47)、是否康复治疗(OR=1.82,95%CI 1.22~3.43)、是否抗凝治疗(OR=1.91,95%CI 1.34~4.92)是急性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保护因素;卒中随访期DVT发生率为1.51%,年龄(≥70岁,OR=1.82,95%CI 1.21~3.98)、出院后仍卧床(OR=5.12,95% CI 2.82~11.32)、出院时下肢NIHSS评分≥3分(OR=4.25,95%CI 2.11~7.87)、出院时BI评分低(OR=2.18,95%CI 1.18~6.23)、急性期有DVT(OR=3.81,95% CI 1.87~7.48)是随访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DVT多发生于老年患者,48.4%DVT无症状,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对有上述危险因素卒中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必要,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可能能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情况,为卒中二级预防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纳入乌鲁木齐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242例,记录患者从住院开始到出院12个月内的服药情况、停药原因.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12个月时抗血栓药物服用率为55.8%(135/242),民族(OR=4.007,95%CI=1.768~9.080)、文化程度(OR=2.953,95%CI=1.493~5.840)、支付方式(OR=0.189,95%CI=0.060~0.594)、血脂异常病史(OR=0.424,95%CI=0.217~0.831)与依从性相关.患者在出院12个月时调脂药物的服用率为59.9%(145/242),文化程度(OR=3.613,95%CI=1.844~7.082)、支付方式(OR=0.254,95%CI=0.091~0.711)、血脂异常病史(OR=0.340,95%CI=0.179~0.648)与依从性相关.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在出院12个月时降压药的服用率为71.9%(138/192),合并糖尿病患者出院12个月降糖药物的服药率为64.8%(59/91).抗血栓药物、调脂药物依从性差主要原因为症状改善停药、认为无须服药等.降压药物、降糖药物依从性差原因主要为检查指标好转、认为无须服药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普遍偏低,提醒临床医生应对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加强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PS)急性期治疗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影响因素。方法:158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APS单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测量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血脂、血糖,以治疗后体质量是否增加≥7%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APS致患者体质量增加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8周后,有39例(24. 7%)患者较治疗前体质量增加,各种药物发生率依次为氯氮平43. 6%、奥氮平30. 8%、利培酮23. 1%、喹硫平2. 6%;男性发生率(32. 4%)明显高于女性(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药物、基线BMI是体质量增加的危险因素(P 0. 05或P 0.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量增加与性别(OR=0. 033,95%CI:0. 006~2. 185; P 0. 001)、药物(OR=2. 013,95%CI:1. 405~2. 883; P 0. 001)有关。结论:性别、药物是APS急性期治疗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2年内维持服药情况,探讨影响维持服药的各种因素.方法:随访29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停药情况,以停药前服药时间为指标探讨可能影响维持服药的因素.结果:出院后1年内停药129例,停药率为44.79%(95%CI:39.05~50.53%),2年内总停药175例,停药率为60.76%(95%...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病患者早期改善对临床疗效的预测。方法:80例首发从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只接受奥氮平治疗(奥氮平组,39例)和利培酮治疗(利培酮组,41例),疗程8周。每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精神症状进行评定。结果:利培酮治疗第2周(OR=0. 001,95%CI:0. 000~0. 154;χ2=6. 188,P=0. 033),奥氮平第3周(OR=0. 002,95%CI:0. 000~0. 216:χ2=6. 583,P=0. 010)精神症状的改善是药物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利培酮组第2周和奥氮平组第3周的早期应答均能有效地预测药物治疗第8周的结果,早期治疗的改善可以作为预测药物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病率以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3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不同性别患者伴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NAFLD患病率为41.1%(130/316),其中男性患者为42.1%(82/195),女性患者为39.7%(48/1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345,95%CI=1.159~4.743)、体重指数高(OR=1.445,95%CI=1.296~1.610)、甘油三酯高(OR=2.715,95%CI=1.709~4.31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OR=1.019,95%CI=1.002~1.037)、住院时长长(OR=1.099,95%CI=1.040~1.162)、合并糖尿病(OR=2.879,95%CI=1.225~6.768)是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NAFLD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11.
4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为改进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对象为以自愿形式参加的北京市4家二级医院中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调查其住院期间以及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况.结果 人选患者共458例.其中408例完成3个月随访.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率为93.7%,3个月随访发现.抗血小板药物的院外治疗依从性差,应用率明显下降,为69.6%(P=0.003);男性(OR=1.708),95%CI 1.083~2.691及TIA患者(OR=1.954,95%CI1.046~3.649)成为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的促进因素.结论 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临床医生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 方法 研究纳入18岁以上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药物依从性被定义为随访期间规律服 用所有出院时所带的二级预防药物。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影 响因素及出院3个月药物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共纳入2768例病例,平均年龄为(62.3±11.4)岁,女性988例(35.7%)。3个月随访 时,药物依从者2016例(72.8%),非依从性者752例(27.2%),药物依从性最高的是抗血小板药物 (95.3%),随后是降糖药物(90.9%)、降压药(90.2%)和降脂药物(85.4%),抗凝药的依从性最 低(73%)。糖尿病史(OR 1.40,95%CI 1.14~1.73,P =0.0016)和降糖药物使用史(OR 1.43,95%CI 1.14~1.79,P =0.0022)可能是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但校正年龄、性别后两者对药物依从性的影 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性别、医保类型、吸烟、疾病史、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 结果显示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是出院1年的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36,95%CI 0.14~0.91,P =0.03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药物依从性良好是1年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电话随访对院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给予两组常规的出院健康教育并告知定期门诊复诊;在此基础上干预组于出院1周时及此后每2周电话进行随访和健康教育,共12个月。分别于出院时和出院后第1、3、6及12个月时给予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及治疗依从性评定,统计复发率。结果:两组间各时间点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183,P0.01),时间与组别间交互作用显著(F=17.280,P0.01);两组间PSP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18,P0.01),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894,P0.01);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显著(F=14.383,P0.01)。干预组服药依从性和复诊依从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复发率(12%)明显低于对照组(26%)(χ~2=4.000,P=0.046)。结论:电话随访式健康教育虽不能显著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社会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AS)评分≥5分为界将22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暴力组(62例)和非暴力组(158例);对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比较;采用多元Logitic回归分析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暴力组比较,暴力组患者更年轻、内向型人格比率低、既往有暴力行为史、有敌对情绪、被害妄想、兴奋易激惹的比率高(P<0.05或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暴力行为史(OR=2.169,95%CI:1.095~4.296)、有敌对情绪(OR=2.561,95%CI:1.117~5.869)、非内向人格特征(OR=1.496,95%CI:1.021~2.191)和被害妄想(OR=3.800,95%CI:1.592~9.070)进入方程。结论:既往暴力行为史、有敌对情绪、人格特征和被害妄想是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及卒中急性期治疗对其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入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并且无癫痫病史且于2014. 9至2017. 2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患者。经过调取入院病志及电话随访,确定入组患者并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Logistic回归用于评估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的影响因素及卒中急性期治疗对其的影响。结果共有1224例患者入组,其中28例(2. 3%)患者出现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经单因素分析,在TOAST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病灶累及皮质及急性期使用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降压药物)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与病灶累及皮质(OR=2. 494,95%CI 1. 094~5. 686),急性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OR=0. 177,95%CI 0. 047~0. 657)、他汀类药物(OR=0. 145,95%CI 0. 051~0. 418)、降压药物(OR=0. 337,95%CI 0. 123~0. 921)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病灶累及皮质的缺血性卒中更容易发生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及降压药物治疗或许可以降低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倾向性匹配法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45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缺血并发症54例。以1:1比例基于倾向性匹配法对混杂因素进行均衡处理,匹配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各52例。比较匹配前后缺血并发症发生与未发生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匹配后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2.04%(54/245);年龄(OR=2.959,95%CI:2.009~3.910)、有吸烟史(OR=3.196,95%CI:2.095~4.298)、有饮酒史(OR=3.572,95%CI:2.252~4.891)、合并糖尿病(OR=3.873,95%CI:2.568~5.178)、合并高血压(OR=4.255,95%CI:3.041~5.468)、合并高脂血症(OR=4.802,95%CI:3.428~6.176)、动脉瘤直径(OR=6.848,95%CI:5.233~8.463)、术前动脉瘤破裂(OR=7.501,95%CI:6.066~8.935)、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子社区管理对出院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6例按出院顺序交替分为研究组102例和对照组10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及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电子社区管理,观察1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Mom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服药依从性量表在入组时和1年后分别进行测评,评价患者的心理健康、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结果:经电子社区管理1年后,研究组SCL-90各项评分(t=2.31~5.72)、MRSS各项评分(t=2.19~5.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χ2=12.67,P0.01),复发率(28.43%)低于对照组(42.30%)(χ2=4.33,P0.05)。结论:电子社区管理能显著提高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社会功能及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00例符合难治性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与同期的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人格诊断问卷(PDQ-4)、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量表以及生活事件量表对入组的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和评定,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难治性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是:应激性生活事件(OR=3.725,95%CI:1.684~7.282),社会支持差(OR=4.257,95%CI:1.790~9.887),神经质(OR=4.124,95%CI:1.776~8.231),伴人格障碍(OR=4.875,95%CI:2.432~10.245),伴人格解体(OR=0.384,95%CI:0.156~0.898),伴强迫症状(OR=0.401,95%CI:0.219~0.976),1年内未及时治疗(OR=0.406,95%CI:0.206~0.844)。结论:具有应激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差、伴人格障碍、神经质(EPQ-N量表分)、伴人格解体症状、伴强迫症状、1年内未及时治疗是难治性抑郁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201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192名患者为对象,随访3年,了解患者恢复期的复发情况,运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基础资料、临床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复发影响因素。结果1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年内复发93例,复发率48.44%,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家庭支持一般、差,未婚、离婚,偏执型患者,病程1年,有精神病家族史服药不依从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有精神病家族史(OR=4.837,95%CI:2.514~7.326),服药不依从(OR=3.159,95%CI:1.745~4.467)是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受到遗传、服药依从性、家庭环境、疾病的病程、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该针对上述因素来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市精神专科联盟机构入院的4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欧洲营养不良风险筛查2002标准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因素。结果 4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营养不良患者占19.11%(86/4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有无配偶、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症和是否拒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5.066、9.608、5.399、4.712、11.10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1.446,95%CI=1.148~1.823)和拒食(OR=4.306,95%CI=1.865~9.944)是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而体重指数高(OR=0.871,95%CI=0.782~0.871)是患者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