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庄震  林楠  汪岩锋 《新中医》2007,39(2):17-17
笔者自1998~2005年,运用自拟经验方六香和胃散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与用法大茴香、小茴香各3g,木香、檀香(后下)各2g,丁香1.5g,沉香(后下)1g。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因上述诸药均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 适应症顽固性呃逆症。  相似文献   

2.
<正> 1 顽固性呃逆 吉某,男,43岁。1996年3月28日初诊。半年前因情志抑郁而出现呃逆,呃 声频频,每因情志不舒而呃逆加重。曾多方求治,西医给予氯丙嗪、氟哌啶醇肌注及心痛定、阿普唑仑片口服,均未得到控制。刻诊:患者表情痛苦,伴胸胁掣痛,胃脘胀闷,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阴亏虚,肝郁乘胃,胃气上逆。治宜养阴柔肝,疏肝和胃,降逆止呃。处方:生白芍、炙甘草各16g,枳壳、陈皮各12g,葛根、柿蒂、代赭石各10g,水煎服,服药4剂,呃逆及余症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3剂,诸症均消。迄今两个月未发。  相似文献   

3.
张××,男,40岁。1990—3—26初诊,呃逆23年,日发十余次,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生气后加重,多处求方治,终未根除。来诊时呃声响亮,发作频繁,胸闷,胃脘时痛,患者平素性情暴躁。舌淡红,苔白稍腻,脉弦。此属肝胃气逆,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呃。处方:柴胡、枳实、白芍、半夏、竹茹、旋覆花(布包)各10g,代赭石30g,陈皮、党参各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呃逆即止。嘱患者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至同年11月中旬,呃逆复发,患者自取前方12剂煎服未效。于12—2来诊。患者呃声接连不断,脘闷,纳少,时恶心。舌苔厚腻,脉滑。此属痰湿中阻,胃气上逆,治以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处方:苍术、川朴、陈皮、茯苓、党参各15g,半夏、旋覆花(布包)、吴茱萸各10g,代赭石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3剂  相似文献   

4.
葛喜贵 《山西中医》2005,21(5):50-50
刘某,女,32岁,2003年8月16日初诊.患者于4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起初并未在意,而后日渐加重.曾到数家医院诊治,经各种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用过镇静药、针灸、按摩、中药等呃逆依旧,延至数月,呃逆频频,甚为痛苦.面色黄滞,舌淡紫,脉弦细.月事正常,既往体健.治以活血化瘀,佐以行气降逆.药用:当归、香附各9 g,桃仁、红花各10 g,枳壳、赤芍、柴胡、竹茹、半夏、甘草各6 g.每日1剂,分早、午2次,水煎服.经服3剂后,呃逆明显好转,发作每次不超过5 min.继用上方以炒白芍易赤芍,又服3剂,呃逆消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自拟经验方七香和胃散治疗顽固性呃逆38例,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治疗方法:用中药七香和胃散,组成:大茴香、小茴香、檀香各3g,丁香1.5g,沉香(后下)2g,香附6g。每天1剂,早晚分服。因上述药物多含挥发油,不宜久  相似文献   

6.
例1 赵某,男,64岁,退休干部。1992年1月10日初诊。呃逆20日,呃逆频繁,剧烈时则挟少量食物呕出,右胁疼痛,呃逆时痛甚,夜间因呃逆连连而影响入眠。面色萎黄,眼睑浮肿,舌质边尖赤,舌苔白厚,脉弦。久用中西药及针灸治疗,罔效。询其病史:11年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治愈,今又患慢性胆囊炎3年。证属肝阴不足,胆经湿热,浊气犯胃。治宜柔肝缓急,清热降浊。处方:生白芍250g,甘草30g,黄芩15g,半夏12g。水煎分4次服。服上药1剂,呃逆减轻,能寐;更进1剂,痊愈。经随访,至今未复发。例2 赵某,男,60岁,农民。1979年4月5日初诊。患者肝癌,由省某医院确诊2个月。呃逆9日,经地、县医院多法治疗无效。呃逆频作,气冲胁痛,夜难入寐。面青形赢,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数。辨证肝阴不足,气滞犯胃,治宜柔肝缓急,理气止呃。方药:生白芍125g,甘草30g,竹茹6g。每日1剂,水煎顿服。连服3剂,呃逆止。  相似文献   

7.
张宽智  刘彦 《国医论坛》1998,13(5):14-14
1胃脘痛(萎缩性胃炎)王某,男,56岁,工人,1978年10月6日初诊。胃脘疼痛10余年,近2年来加重,每遇秋冬季节则疼痛明显加剧,纳呆呃逆,口吐清水,肢冷畏寒,倦怠乏力,腹胀便溏。曾在某医院及我院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眼中西药罔效。查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乃中阳不足,脾胃虚寒。法宜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处方:党参12g,炒白术12g,肉桂10g,醋香附12g,焦麦芽12g,制附子10g,茯苓10g,白芍10g,延胡索10g。每日1剂,水煎服。眼12剂,胃统疼痛大减,食欲大增。效不更方,加蒲黄6g,再连服10剂,诸症悉除而愈。随访2年未复发。按:…  相似文献   

8.
顽固性呃逆     
李某某,女,22岁,职工.1994年8月20日诊;5月份因与同事争吵,情绪抑郁,后自觉食道阻塞,胃脘痞闷,呃逆不止,呃声宏亮,连续不断.初投橘皮竹茹汤、旋覆代精汤加减,未效,再用丁香柿蒂等方加减,呢逆依然如故.经x光胸透、食道钡餐摄片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后应用镇静、调节神经、穴位注射疗法,收效甚微、刻诊:呃逆不止,声宏亮,纳谷馨,二便调,舌淡、苔少,脉细弦.仅从敛肝着手,辅以安胃降逆.重用酸味之品,入肝敛阴,和胃生津,配以辛开普降之药,以图调整气机,拟乌海丸方:炙乌梅10g 细辛1.5g 附子5g 桂枝5g 川黄连3g 炒党参15g当归15g 川椒1g 炮姜1g,3剂.复诊诉呃逆显见减少,唯胃纳欠佳,守方再进3剂.三诊诉呃道已止2天,胃院隐隐作痛,大便干结,脉细,舌质显红而少苔.叠进辛辣之剂,灼伤胃络,胃阴受戕.仿叶天士育胃阴和胃络,佐以柔肝理气之品:太子参15g 生白芍15g 甘草9g 石斛15g 天花粉15g 云苓15g 炒白扁豆30g 麦冬15g,5剂后病痊愈.  相似文献   

9.
呃逆治验     
史××,女,37岁。1987年5月28日诊。呃逆已二月,逐渐加重,经某院钡透、胃镜检查均无异常,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症见:呃逆频频,声高气促,捶胸按胃,饮食减少,伴面色晦黯,口唇紫绀,舌质暗红,脉弦涩。平素性情抑郁,时欲叹息,经前乳胀,经行腹痛,色紫暗。此乃肝郁血滞,逆阻中州,胃失和降。方取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赤芍、枳壳各10克,桃仁(打碎)、红花各6克,柴胡、甘草各5克,香附12克,代赭石(打碎先煎)20克,沉香3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3剂后,呃逆渐止,胃纳亦增,神奕。余症稍减。原方再服3剂后,呃逆止,诸症均减,舌脉正常。后予逍遥丸、当归丸各10克,每日二次口服,调治半月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运用自拟止呃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并发呃逆 3 2例 ,取得良好疗效 ,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3 2例均为本院神经科住院病人 ,其中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 41~ 75岁 ;病程 3 h~ 7d;脑血栓 2 3例 ,脑出血 9例。均经临床及 CT确诊。2 治疗方法 止呃汤 :丁香、柿蒂、陈皮、半夏、茯苓各 10 g,龙骨、牡蛎各 3 0 g。痰盛者加枳实、胆星、竹沥 ,心中烦热者加黄芩、生石膏 ,血淤者加桃仁、红花 ,面黄神疲气弱者加白术、党参。日 1剂 ,水煎服。3 治疗效果 服 1剂呃逆止者 5例 ,2剂呃逆止者 4例 ,4剂呃逆者 14例 ,服 4剂以上呃逆止 9例。4 典型…  相似文献   

11.
汪贤昀 《新中医》2005,37(5):80-81
苏某,男,2岁,2002年12月13日初诊。恶寒发热、咳嗽鼻塞2天,体温37.8℃,精神差,鼻塞不通,哭闹不安,腹胀,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浮红。检查:双肺呼吸音粗,心脏听诊无异常,咽稍充血。实验室检查血象正常。诊为感冒。证属风寒袭表夹脾胃湿滞。治以疏风散寒,和胃消滞。方选麻黄汤加味。处方:炙麻黄、神曲各6g,桂枝、炒苦杏仁、紫苏叶、前胡各5g,炙甘草3g。2剂,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症状消失而愈。  相似文献   

12.
1呃逆案王某,男,69岁,因阵发性顺逆半年余于1996年6月12日来诊。患者平素大便干燥,3日~4日1行。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啊逆、服用吗丁批、胃复安及和胃降逆中药治疗,症状暂时缓解,但仍周期性发作。刻诊:患者时作顺逆,呃声和缓有力,舌质红,舌体瘦,苔薄白而干,脉弦细数。辨届阴虚肠操,朋气不通,浊气不降,胃气上逆。治以润肠通便,降逆止崛。方用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20g,杏仁、权实、厚朴、芍药各10g,大黄9g(后下),旋复花12g(包煎)。日1剂,水煎服。2剂后,大使得通,呃逆立止。后嘱患者间断服用成药麻子仁…  相似文献   

13.
小验方2则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2):544-544
①治痰喘:取红茶2g,荔枝肉(干品)25g或鲜品50g,将上述二味加开水300ml,泡5分钟,分3次服,每日1剂。②治胃痛:取生姜、橘皮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完。此方能缓解慢性胃炎所致胃痛伴呕吐或口吐清水等症状。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功专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专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而设,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用该方治疗多种病症,疗效较好,兹举例如下. 1呃逆(膈肌痉挛) 张某,女,50岁,1999年9月11日初诊.呃逆2年.自述2年前曾患急性肠炎而腹泻,经静脉补液及静滴丁胺卡那霉素数日而愈.其后频繁呃逆,食入尤甚,头晕神疲,纳呆乏力.前医以胃气上逆论治,迭进旋覆代赭汤及丁香柿蒂汤,仅有暂时疗效,停药后又发,且越来越频繁,迄今未愈.查舌淡胖苔白,脉弱.诊断:呃逆(膈肌痉挛).辨证:中气不足,胃失和降.治以:补中益气,和胃降逆.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生黄芪15g,白术、柴胡、人参、陈皮、炙甘草、当归、升麻、制半夏、山药各10g,生姜6g,大枣4枚.水煎服,日1剂.连服6剂后,呃逆大减,精神转佳,食欲增强,效不更方,上方继服5剂,呃逆消失,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5.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8):1058-1058
本组用健脾和胃养阴活血汤:党参25g,白术、茯苓、玉竹、炙甘草各15g,陈皮6g,厚朴、沙参、白芍、五灵脂各12g。丹参20g,川芎10g。胃脘痛甚加元胡、川楝子;呕恶加姜半夏;暖气呃逆加旋覆花;湿热加黄连、黄芩;纳呆便溏加淮山药、焦六曲;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加炮穿山甲、白花蛇舌草、  相似文献   

16.
胃病治验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富生 《新中医》2007,39(1):61-61
1胃疾不避用石膏 罗某,女,42岁,1998年4月初诊。慢性胃炎3年,半月前因家事不和,胃痛复作,恶心欲吐,心烦不寐,纳呆,神疲气短,口干喜饮,消瘦,月经正常,舌边尖红、苔少,脉滑。考虑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火犯胃,予以小柴胡汤加味,2剂。药后唯恶心减,余症如前。证乃胃热炽盛,气津损伤,治以清热养阴生津。方以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生石膏(先煎)24g,半夏12g,麦冬1Og,炙甘草9g,白芍30g,党参15g,竹叶、陈皮各6g。嘱煎药时加粳米30g。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服2剂,胃痛止,心烦、口干消失,饮食如常,后以香砂六君子汤2剂善后。随访3年胃痛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17.
袁少先  潘连江 《新中医》1998,30(1):46-46
自1989年3月-1996年10月笔者用自拟丁泻饮治疗中风后呃逆3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39例,均系中风急性期发生呃逆者,该组病例均经脑CT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塞。男23例,女16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0岁。呃逆发生最长者5天,短者1天。临床表现为偏瘫,项强,呃逆频作,声高气粗,腹部胀满疼痛拒按,便干难下,或大便几日未行,口中奥秽,舌红、苔黄燥或黄厚,脉沉实或弦数有力等。2治疗方法丁泻饮方药组成:丁香3g,番泻叶10g。上药入杯中,加沸水约200ml,浸泡30分钟后温服,每剂泡2次,每日1剂。3治疗结果治愈(服…  相似文献   

18.
用枳实导滞汤加减:枳实、穿山甲、莱菔子各12g,大黄(后下)、黄连各6g,白术、陈皮、丁香、云苓、甘草各9g。日2剂水煎服;症状改善,X线示石决明显缩小(或数量减少),改日1剂。胃炎、溃疡并用胃得宁、雷尼替丁(甲氰咪呱)各2粒/日3次口服;用半个月。胃石大行胃镜下圈套器分块取石。结果:治愈20例,有效2例。  相似文献   

19.
临证精华     
郑绍周教授经验方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方术来源]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绍周教授辨证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经验”(赵铎.河南中医,2005,(5):18/罗尧岳博士选评)[适应病症]中风后顽固性呃逆(肝脾不和,胃失和降)。[方术内容]①基本方:当归20g,赤芍25g,半夏10g,藿香10g,全瓜蒌25g,佛手12g,全蝎10g,降香10g,川牛膝15g,麦芽30g。②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3天为1疗程。[临床疗效]①郑绍周教授从事临床多年,用此方加减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多有良效。②典型病例:冯某,男,66岁。左侧肢体运动不遂3d后开始呃逆,呃逆连声,胸闷,伴吞咽困难…  相似文献   

20.
1一般资料28例中,男19例,女9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岁;病程最长26天,最短3天;因受寒引起17例,因生气引起11例。2治疗方法大黄3g~15g,丹皮6g~12g,桃仁6g~15g,冬瓜仁10g~30g,芒硝3g~12g。加减:便溏胃寒者加良姜、元胡;冒火上逆者加生石膏、柿蒂;阳虚者加丁香、白豆蔻。3治疗效果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有效:呃逆止,时有复发,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或病情继续发展。结果:痊愈1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3%。服药最少1剂,最多5剂。4病突举例贾某,男,68岁,农民,1995年10月13日就诊。患者脑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