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希浦系折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易  杭州市 《心电学杂志》2001,20(3):184-188
某些激动发出时遇一条径路处于单向阻滞状态时 ,即循另一条传导缓慢的径路传导 ,待其折回原处 ,原单向阻滞区已恢复应激性 ,折回的激动得以通过 ,再次激动原来已激动过的部位而形成折返激动 (reentrantbeat)或回波搏动 (echobeat) ,这便是激动的折返现象。不论解剖的或是功能的折返环路 (reentrantcircuit) ,可以存在于心脏的不同部位 ,例如心房内的3条结间束、房室结传导纤维的迷宫样结构、希氏束的电缆样结构及纵向分离、束支及分支、浦肯野纤维网状结构及其末梢与心室连接处、房室交接区连接其旁…  相似文献   

2.
正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有:(1)折返;(2)自律性增高;(3)触发活动。折返机制引起的心动过速在食管心脏生理检查中既能诱发又能终止,是无创电生理检查的重要内容。折返机制:从心脏某部位发出的激动在传导途径中遇到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则改从另一条传导较缓慢的径路前向传导并通过前者折返回原处,如原部位已脱离不应期就会再次形成激动,连续的折返激动便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当折返条件被破坏后,心动过速立即终止。  相似文献   

3.
一图解概念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3):235-235
本图形象清晰地表述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另一种重要机制。 A.发生折返的三要素:①激动传导方向上有两条径路;②一条径路出现前传的单向阻滞;③传导径路存在缓慢传导,图A中三个条件均具备,折返能够发生并能持续。  相似文献   

4.
折返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中文氏及反文氏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返是指冲动在激动某种心肌传导组织后返回原处并再次激动该处组织的现象。其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解剖或功能上的折返环路,(2)折返环路中具有单向阻滞,(3)环路内充分的传导延缓。上述条件缺一不能形成折返。 一、文氏及反文氏现象的诊断标准 由基本激动折返而引起的期前收缩称折返性期前收缩。通常折返激动是沿着同样的途径按同样的速度进行折返并达到同一终点的,说明折返性期前收缩与其前一次激动关系密切,故而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固定,且其形态也是一致的。如折返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  相似文献   

5.
预激综合征患者伴发的室上速是最经典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具备折返的三要素时才能发生:①激动传导方向上存在双径路;②一条径路出现前传阻滞;③另一条径路  相似文献   

6.
室性早搏折返反复径路的交替文氏传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室或房室交接区冲动折返至心房出现的文氏现象常见;而以室早形式出现的折返未见文氏传导,却在反复径路再次下传激动心室时,出现文氏传导者不多见或未被注意。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室早三联律,室早后出现逆传的P波以及经反复径路再次下传时,在反复径路表现交替文氏传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认为 ,整个心脏传导系统均可能产生纵向分离 ,其形成的双径路传导与折返激动以房室结和希氏束最常见[1 ,2]。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虽公认以折返激动为主要原因 ,但其折返径路内的纵向分离和双径路传导现象却少见报道。自1979年Kinoshita[3]首先报道后 ,国内外相继有零星报道[4~12]。现就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的有关心电学问题作一综述。一、概念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现象是指主导心律 (一般为窦性 )的冲动在心室内折返过程中 ,经一条传入支传至心室某一局部 (灶区 ) ,再经因纵向分…  相似文献   

8.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DAVNP)是一种易伴发假性一度房室阻滞及不典型文氏型房室阻滞、反复搏动、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等多种心律失常的心脏电生理现象(1).动态心电图监测时间较长,较常规的体表心电图采集的信息更为系统与完整.较易显示此现象,本文通过分析与房室结双径路有关的几种心电图表现,其目的是加深对其理解,并对阵发性P-R间期延长做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室内折返激动是引起室性早搏、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 ,多数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QRS形态是一致的 ,少数因折返径路内出现文氏 (Wenchebach)现象、多径路传导 ,致配对间期不等或QRS形态多变。兹对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作一探讨。  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有 8种类型 :   1 配对间期、QRS形态均一致的室性早搏 ,常呈显性或隐性二、三联律。   2 心室内双径路、多径路折返  ①传入双径路 ,可伴蝉联现象 (图 1) ;  ②传出双径路、多径路等速传导 (图 2、3) ;  ③传出双径路、多…  相似文献   

10.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自律性增高(automaticstrengthen)、触发活动(triggeredactivity)及折返激动(reentry) ,其中90%以上为折返激动所致。折返激动既往均指0相去极化电流所致。本文介绍复极2相折返及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0相折返传统折返概念认为折返的产生及其激动的维持均系由于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电流沿折返环路传导所致 ,相毗邻心肌细胞的去极化亦只能由0相电流介导产生 ,即为去极化电流所形成的0相折返。一、折返激动的定义折返激动是指心脏某一激动循一条传导途径传出 …  相似文献   

11.
房室结内双径路间的隐匿折返和蝉联现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永高 《心电学杂志》1989,8(4):212-213
本文报道2例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及结内双径路间隐匿折返和蝉联现象。心电图表现:(1)心房激动持续经慢径或快径下传,(2)跳跃式房室文氏周期,(3)跳跃式房室反文氏周期。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房室阻滞、VVI起搏器植入后3年。 窦性P—P周期匀齐,心房率62bpm。P—R间期由0.28s逐搏延长至0.35s以后出现心房回波,即完全性窦性反复搏动。其产生机制如梯形图所示,房室结存在双径路,快径路前向性单向阻滞,窦性激动沿慢径路下传心室时速度逐渐减慢,并在房室结下部折向快径路,快径路一旦度过不应期,便可逆行上传心房,引起心房回波。有人称之为流产型Ⅱ°Ⅰ型房室阻滞,实际上它属于完全性窦性反复搏动。本例窦性反复搏动的QRS波群之中有一心室起搏脉冲信号,可称为假性室性融合波。逆传心房的激动进入窦房结,引起窦性起搏点抑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8岁,因心悸不适1个月就诊,临床疑诊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显示阵发性室性早搏二联律,早搏的联律间期极具规律性,表现为逐搏延长直至二联律现象消失,周而复始。心电图特征符合室性早搏伴折返径路文氏现象。适时出现的房性早搏下传心室过程中,恰好与折返径路传出的室性早搏相遇,各自激动一部分心室肌,并形成房室室性融合波。  相似文献   

14.
单向阻滞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6,25(2):121-124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激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和激动传导障碍两种,后者多见,其又可分为传导阻滞和折返。而折返激动形成的必备条件是单向阻滞。传导阻滞可分为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中断。正常心肌传导组织不论顺向或逆向都能传导激动,即可双向传导。但在某些睛况下可出现双向传导阻滞,或激动可只沿一个方向传导,而反方向传来的激动则不能通过,称为单向传导或单向阻滞(unidirectional block),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基本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正>折返的定义认为,折返发生需满足三个条件:电激动前传方向上存在双径路,其中一条发生了前传阻滞但能逆传,另一径路存在缓慢传导,当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时将发生折返。有时折返可发生在极为狭细的区域,给人造成的错觉是电传导在同一传导路上发生了又去又回的双向传导,并称为反折,实际这种反折是在狭细区域的两条传导路发生了传出和传回双向传导而形成。A图:折返在一束心肌发生,该区域存在着传导抑制区,使心肌的纵向传导在该区出现严重的减缓,甚至阻滞(红箭  相似文献   

16.
<正>现已明确,呈网状结构的房室交界区,其解剖或功能容易发生分离。当发生横向分离时,房室之间的传导可出现不同水平面的阻滞(双层或多层阻滞),相反,发生纵向分离时,将出现传导速度与不应期长短截然不同的快、慢双径路,甚至多径路。房室结双径路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必需的解剖学基础,当在两条径路出现激动的环形运动时将引发室上速。晚近,有学者提出了与房室结双径路相关的另一种室上速,称为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dual  相似文献   

17.
DAVNNT(151)     
正DAVNNT(Dual AVnodalnon-reentranttachycardia)即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相对少见的一种室上性心动过速,最早于1975年由WuD等报道。[定义]DAVNNT是指房室结区存在快慢两条径路,窦性激动可分别经快慢两条径路下传并先后激动  相似文献   

18.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庄亚纯 《心电学杂志》1997,16(3):157-158
目前对期前收缩发生的机制尚未充分了解,但有几种解释:(1)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激动,(2)折返激动。目前公认折返激动是引起期前收缩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期前收缩有固定的偶联间期,少数情况下可出现折返径路中的文氏、交替性文氏,或反文氏现象而使偶联间期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但作者最近遇到1例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国内外文献仅见零星病例报道,现介绍如下。 患者女,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持续性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在常规12导联中,同一导联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形态基本相同,但偶联间期呈长短不规则交替。从图中显示的几个导联来看,Ⅱ、aVR导联为长-长-短-短;V_1为短-长-长-长;V_5为短-短-长-长。长者520ms,短者410ms,相差甚大。交替找不出规律,偶联间期长短与窦性周期长短也无关系。显示心室内产生期前收缩的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为射频消融的经典适应证。射频导管消融术已被公认为根治 AVNRT的首选方法 ,成功率达 96 .1%~98.8%。1  AVNRT的电生理特点目前 ,有关房室结的解剖结构、组织学形态以及 AVNRT的折返环路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 ,房室交界区存在解剖上或功能上的两条 (偶有多条 )径路 ,即 α径路 (慢径路 )和 β径路 (快径路 ) ,前者不应期短 ,传导速度慢 ;后者不应期较长 ,传导速度较快。组织学上发现快径路为前上组结周纤维 ,位于Koch三角的顶部 ,邻近房室结致密区 ;慢径路为后下…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是心脏冲动的折返。每当一次冲动使心房和心室激动的同时由另一条途径折返并再次激动心房或心室,这种现象称之为折返。单次的折返称为折返搏动,连续的折返则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可发生在心脏的许多部位,常见的有窦房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