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正确诊治KD。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96例KD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出现频率依次是:发热、粘膜改变、颈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皮疹、四肢变化。②大剂量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1g/kg单剂、两剂及2g/kg单剂3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恢复率及新病变发生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③治疗后4周冠状动脉扩张恢复情况:轻度38例完全恢复17例(44.7%),中度30例完全恢复7例(23.3%),重度8例均未恢复。结论KD是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要重视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也要重视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总结川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为尽早判断川崎病的病情与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5~2010年住院川崎病患儿133例.分析:1)川崎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2)合并冠状动脉瘤的危险因素.结果 1)133例中男82例,女51例,男女比例为1.6∶1;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5岁以下占82%;发病季节以春季为主;不典型川崎病25例(18.8%).就诊前平均发热时间8.2d,其它症状:口腔粘膜改变(97.7%)、球结膜充血(90.2%)、淋巴结肿大(86.5%).指、趾端脱皮(86.5%),皮疹(71.4%).2)心血管改变:治疗前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共40例(30.0%),住院两周后新发生冠状动脉扩张13例(9.8%);其中7例形成冠状动脉瘤(5.3%).冠状动脉瘤的形成与性别、发热持续时间(〉10d)有关(P〈0.05).结论 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出现较早,经治疗后有9.8%新发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瘤的形成与性别、发热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5.
小儿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进芬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0):878-879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42例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中接受超声心动检查 2 1例 ,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 5例 ,占 2 3.8% ;右冠状动脉扩张 3例 ,占1 3.3% ;冠状动脉壁不规则 3例 ,占 1 3.3%。入院后误诊 2 0例 ,误诊率达 48%。提示 :对疑诊病人进行细致的动态观察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早期做超声心动图可确定心脏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39例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39例川崎病患儿中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 12例 ,其中冠状动脉扩张 4例 ,占 33.3% ;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 ,占 8.3% ;三尖瓣关闭不全 2例 ,占 16.6% ;二尖瓣并三尖瓣关闭不全 1例 ,占 8.3% ;左心室增大 1例 ,占 8.3%。提示 :川琦病患儿在二尖瓣、三尖瓣及左心室的病理改变发生率较高。对拟诊为川崎病的病例 ,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观察心血管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的35例川崎病小儿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6例,病毒性结膜炎7例,猩红热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败血症3例,Still病2例,口腔炎2例,间质性肺炎2例,扁桃体炎3例,急性肠炎3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误诊时间3~9d。误诊的35例有冠状动脉病变10例,发生率28.6%。结论提高对川崎病特别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对发热持续5d以上的患儿,在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川崎病的可能,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8.
9.
小儿川崎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awasgki diseast,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J],其发病率国内外近年来均有增多趋势,其严重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探讨K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总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对KD的疗效。结果56例中,持续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双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发性皮疹、肛周脱屑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0%、76.79%、69.64%、64.29%、55.36%、53.57%、39.29%。病程4~9天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45%。所有患儿均接受ASA治疗,IVIG治疗后48h退热48例,4例在用第2剂IVIG后36h退热,2例加用糖皮质激素并于2天内退热;2例于3~7天内自行退热。结论发热、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皮疹(包括出现卡斑红)、双眼球结膜充血、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有力的佐证。IVIG和ASA对K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 2 5例川崎病临床表现和治疗经过 ,总结不典型临床表现 ,分析漏诊、误诊原因及试验性治疗在川崎病中的价值。结果 :川崎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且临床以不典型病例居多 ,对疑诊病例应按川崎病正规治疗 ,早期联合应用阿斯匹林和丙种球蛋白 ,以改善症状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D)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MP感染并不完全KD的11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11例均有发热;球结合膜充血 8例;口唇改变、手足症状、皮疹各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各7例;CRP增高5例;心脏多普勒彩超示冠状动脉病变(CAL)6例;肺部改变8例.均用阿齐霉素序贯治疗,并及早应用高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9例痊愈,2例呈IVIG不反应,再次予IVIG后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不完全KD,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发热、球结合膜充血是出现频度较高的症状,早期易误诊和漏诊,但对阿齐霉素、IVIG、阿司匹林规范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 diease,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近年来国内外报告的病例有逐年增加趋势,同时也发现部分病例不完全符合KD的诊断标准,而只有其中的几项,故提出了不完全或不典型KD(atypical or incomplete KD)的概念.在国外,不典型或不完全KD基本通用[1~3].  相似文献   

14.
1961年,日本小儿科医师川崎富作接诊一例发热,全身不定形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及口唇、口腔粘膜弥漫性发红,颈部淋巴腺肿大,掌蹠红斑、手脚硬性浮肿、恢复期指趾端膜样脱屑的患儿。之后,类似患儿逐年增多,1967年,他报道了“伴有指趾特异性脱  相似文献   

15.
报告了误诊为传染病的川崎病10例,并分析其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提高川崎病治愈率的护理流程.方法 对我院儿科2001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32例川崎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提出护理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 32例川崎病患儿全部痊愈.结论 整体护理是缩短川崎病患儿病程、提高其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赵林林 《右江医学》2003,31(4):375-376
川崎病 (Kawasaki’s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 ,MCLS) ,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 ,上世纪6 0年代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至今日本已报道 16万该病病例 ,亚、欧、美、澳洲及南非等世界各地均有报道。我国川崎病发病亦逐年增加[2 ,3 ] ,目前在许多国家 ,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4] ,因此引起儿科医生的普遍重视 ,对本病的病因、早期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 ,已成为儿科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5] 。1.历史回顾   196 7年日本学者川崎富…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摘要患女 ,4岁 10个月。因发热 6天伴颈部包块 5天拟颈部淋巴结炎收入院。其母代述患儿入院前 6天无明显诱因发热 39.5℃以上 ,次日发现两侧颈部至耳垂周围包块并迅速增大成板块状 ,边界不清 ,触痛 ,无其它伴随症状 ,疑“腮腺炎”给予抗炎治疗 4天 ,包块明显缩小而高热不退 ,其间在用氨苄青霉素当天出现全身粟粒样皮疹 ,认为是该药药疹 ,停用该药后次日皮疹全部消退。既往无腮腺炎史。体格检查 :T 39.5~ 39.7℃ ,急性热病容 ,无皮疹 ,眼结膜中度充血 ,无异常分泌物 ,腮部无肿胀 ,左下颌角以下颈部触及一约鸽蛋大、边界不清、质中硬…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川崎病10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手足硬性肿胀、双侧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少数肝脾肿大,心电图异常,末稍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血清电泳α_2球蛋白升高,血培养阴性,抗菌素治疗无效为本病特征性表现。本病需与许多儿童发疹性疾病鉴别。治疗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所致心脏炎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方法:对18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顺性分析,统计急性期心肌酶谱(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Holter及十二导联心电图(ECG)、高频心电图(HFECG)、超声心动图(UCG)异常的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急性期约35%的KD患儿伴有CK—MB,cTnI、Holter,ECG、HFECG及UCG的异常,除2例有心功能不全外,其余无典型的心脏炎的表现,在≤10d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占90.66%,经1~9月的随访,血清CK—MB及cTnI,Holter、HEFCG及ECG均正常或好转.瓣膜口反流、左室动度减低、房室扩大及心包积液在3~10周内逐渐消失。未发现遗留瓣膜损害、心脏扩大、缩窄性心包炎及严重心律紊乱等.结论:本研究表明约35%的KD患儿急性期存在轻型—过性心肌、心内膜和/或心包炎症,若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