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长发育异常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锋  邱勇 《脊柱外科杂志》2003,1(4):237-23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 ,以下简称AIS)是以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侧凸、矢状面上的胸椎后凸减少甚至前凸和脊椎在水平面上的旋转为特征的三维畸形,它是最常见的青少年脊柱畸形之一。如果将诊断标准定为Cobb角大于10°,其发病率是3%左右[1] ,邱勇等[1] 发现AIS占整个脊柱侧凸病因学诊断的80 %。目前AIS的发病机理以及进展机制还不明确,有各种不同的假设。由于AIS的发生发展和脊柱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就AIS患者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AIS的生长发育AIS的出现及加重均在青春期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前后的脊柱结构性侧凸畸形,是一种最常见的脊柱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青春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结构性脊柱侧弯畸形(在冠状面上Cobb角〉10°,且合并有脊柱的旋转),而无其他器质性疾病。AIS在小儿肌肉骨骼系统中是发病率较高的畸形之一,占整个脊柱侧凸的70%~80%。尽管脊柱侧凸临床上已治疗多年,但是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就其遗传、生长发育、神经肌肉、激素、结缔组织等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其病因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青少年较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由于此病在患者成年后治疗十分困难,采取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并且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国内外都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首选非手术疗法。这对于预防疾病发展,减少重度侧凸病人的数量,降低医疗成本和减少手术几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近期文献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非手术疗法进行概括,对治疗机理、治疗效果以及适应症的选择加以阐述,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背景:脊柱畸形患者可合并有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结果异常,但文献中缺乏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UCG异常的比较.目的:比较青少年IS患者与CS患者UCG结果异常的发...  相似文献   

6.
双能量X线吸收测量仪(DEXA)是目前临床测量骨矿物质密度(BMD)及诊断骨质疏松症普遍应用的方法。本研究旨在用DEXA测量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BMD,总体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同龄正常人BMD的差别以及调查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BMD异常的发生率。用DEXA测量了81例12~14岁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及220名同年龄健康对照的腰椎及双侧近端股骨BMD。结果显示,所有三个年龄组脊柱侧凸组BM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45%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BMD水平在正常范围,55%伴骨质稀少或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弧度(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认为Cobb角>10°),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减少的一种脊柱结构性三维畸形.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年龄在1018岁,冠状面上Cobb角>10°伴有椎体的旋转而无其他器质性病变的一种常见病。该疾病能够导致身体外观畸形、疼痛,甚至心肺功能受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在治疗上,对于轻中度的AIS患者常用定期观察、支具等保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延缓侧凸的进展;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达到手术阈值的AIS患者,则建议手术治疗,目前较为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为代表的后路椎体融合术,往往能够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由于物理治疗性脊柱侧凸特异性运动(PSSE)疗法安全有效,越来越受欢迎。目前对于AIS患者治疗的具体适应证正逐渐完善,治疗理念与技术在不断更新,临床疗效也不断得到改善。本文将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方面展开,主要阐述常用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进展和应用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融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的目的是矫正脊柱畸形、稳定侧凸、重建或保持脊柱的平衡。临床上通常根据冠状面的Cobb角、骨骼发育情况、矢状面变化、椎体旋转程度以及侧凸的自然史来判断是否需手术治疗。一般认为,对处于生长期、Cobb角>50°、非手术治疗无效、疼痛、胸椎前凸及伴有明显外观畸形的患儿应选择手术治疗。自1914年首例采用脊椎融合术治疗侧凸以来,确定AIS手术合适的融合节段一直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AIS手术是否成功有赖于对融合节段的正确选择,选择不当易引起脊柱侧…  相似文献   

10.
Zhang Y  Zhao L  Wang R  Ye ZX  Jie Q  Sun XT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29-532
目的评价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并探讨支具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对79例接受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Cobb角,侧凸类型,女性患者初潮与否,坐高,站高,Risser征,顶椎旋转度等。结果随访12~60个月,平均23.9个月。末次随访时21例(26.6%)畸形明显进展,40例(50.6%)畸形维持或稍进展,18例(22.8%)畸形改善。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45°组侧凸进展率较Cobb角≤35°组高,侧凸改善率较Cobb角≤35°组低(P〈0.05);顶椎旋转度Ⅲ°以上组侧凸进展率较0~Ⅱ°组高,侧凸改善率较0~Ⅱ°组低(P〈0.05)。侧凸类型、Risser征等参数不同的患者畸形进展和改善的比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矫形支具能够有效控制或改善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单独借助Risser征预测侧凸畸形变化趋势并不可靠。初始Cobb角〉45°,顶椎旋转度在Ⅲ°以上的患者,如果支具治疗的效果不佳,应考虑尽早手术矫形。  相似文献   

11.
脊柱侧凸旋转畸形矫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转旋畸形矫正在脊柱侧凸手术中的意义、矫正中脊髓的耐受程度以及MEP监测的作用。方法:制作4组(每组10只)大鼠脊柱侧凸模型,MEP监测下矫下旋转。A组矫正50%,固定12h;B组矫正100%,固定12h;C组矫正到MEP潜伏期延长10%,即松开固定;D组矫正至潜伏期延长10%后继续固定12h。结果:A组及C组神经功能正常;B组2只神经损伤,脊柱侧凸随旋转的矫正也是基本矫正;D组4只神经损  相似文献   

12.
朱晓华  徐荣范  胡可 《中国骨伤》2019,32(4):335-338
目的:探讨拨针干预脊柱侧凸支具治疗的临床生物力学原理。方法:根据拨针疗法新的设计思路建立实验力学模型,模拟选择7例脊柱侧凸尸体标本,先采用支具疗法干预测量,再在支具基础上增加拨针疗法干预测量。结果:两种方法实验力学模型能够实现拨针疗法对脊柱侧凸载荷的预测,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有效性,脊柱侧凸原始侧凸程度7例均值为(59.70±3.37)°,经支具矫正为(49.57±2.79)°,采用拨针疗法联合支具治疗,矫正为(39.43±1.94)°,后者具有明显优势(P0.05)。从脊柱侧凸胸腰椎凹侧撑开力V,凸侧压缩力T,支具加拨针比单独使用支具省力45%~46%,旋转力矩M_W和压缩力矩M_V省力达45%~47%,对抗肌肉韧带的张力矩M_T也省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拨针疗法生物力学实验模型的结果证实,拨针干预支具治疗脊柱侧凸能显著降低Cobb角,提高支具校正效率,有利于提高矫正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的特征,探讨其与脊柱侧凸发病的关系.方法病例分为三组: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SS)组2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组16例,非脊柱侧凸(NS)组10例.术中切取两侧椎旁肌组织,统计三组的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并进行对比.结果SS组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和横截面积均小于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组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和横截面积均显著高于凹侧;NS组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显示:(1)凸侧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SS组和AIS组均高于NS组;凹侧Ⅰ型肌纤维所占比例,SS组高于AIS组和NS组.(2)凸侧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低于AIS组;凹侧Ⅰ型肌纤维横截面积,AIS组低于NS组.(3)凸侧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AIS组<NS组;凹侧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SS组和AIS组均低于NS组.SS组中11例观察到椎旁肌Ⅰ型肌纤维群化,凹侧群化程度大于凸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组中8例观察到凸侧Ⅰ型肌纤维群化,无凹侧肌纤维群化和Ⅱ型肌纤维群化.NS组左、右两侧均未见肌纤维群化.结论SS组患者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的特征与AIS组明显不同,提示椎旁肌存在原发性失神经支配,可能与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The aetiology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remains an enigma.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are two opinions: one believes a deviating growth patter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ondition – patients with AIS tend to be growing faster/be taller – while the other opinion assumes that the growth pattern is normal, but its presence is necessary to all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oliosis. We discuss the two stage hypothesis: the natural history of AIS involves an initial stage in which a small curve develops due to a small defect in the neuromuscular control system and a second stage during adolescent growth in which the scoliotic curve is exacerbated by biomechanical factors. Received: 4 March 1999 Revised: 27 January 2000 Accepted: 4 February 20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胸弯及单腰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女性患者的躯体生长发育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339例 AIS女性患者和 3914位同龄健康女孩, 实 足年龄 10~17岁。单胸弯 AIS女孩(端椎位于 T1~T12之间)220例, 单腰弯 AIS女孩(端椎位于 T12~L5之 间)119例;Cobb角为 32°±10°(15°~63°)。测量所有 AIS组和对照组女孩的身高、体重及臂长, 计算体重 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下肢长度, 并根据 Bjure校正公式计算 AIS女性患者的校正身高及校正 坐高。结果 单胸弯与单腰弯 AIS患者的身高及坐高在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 AIS 女性患者的校正身高及坐高均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女孩。同时两组 AIS患者的臂长及下肢长度也显著 长于正常青少年。在 15岁年龄段, 单胸弯 AIS患者的体重显著低于正常青少年, 而单腰弯 AIS患儿的 体重在各年龄段均与正常青少年相似。结论 与同年龄段正常青少年相比, 单胸弯和单腰弯 AIS患者 可能具有共同的异常生长模式;此外, 与正常女孩及单腰弯 AIS女孩相比, 单胸弯 AIS患者体内脂肪含 量偏低的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术中CT导航引导下行小儿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置钉准确率及近期疗效。方法 10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儿,手术时年龄为3~6岁,平均4.5岁。所有患儿均为单发完全分节半脊椎,其中半脊椎1例位于T10,2例位于T11,3例位于T12、2例位于L2,1例位于L3,1例位于L4。术中在CT导航引导下进行置钉和半椎体切除。结果本组病例共置椎弓根螺钉48枚,经术中CT扫描证实位置良好,无穿透椎弓根内侧壁进入椎管者,大部分螺钉刚好穿出椎体前缘皮质骨,置钉准确率达100%。术前半脊椎上下相邻节段侧凸Cobb角为20.0°~60.0°,平均40.5°,术后矫正至1.0°~14.0°,平均矫正至8.3°,平均矫正率为78.5%。在6例胸椎半脊椎病例中,术前半脊椎上下相邻节段后凸Cobb角为23.0°~36.0°,平均29.3°,术后Cobb角矫正至0°~13.0°,平均矫正至8.3°,平均矫正率为69.5%;在4例腰椎半脊椎病例中,半脊椎上下相邻节段后凸Cobb角为0°~2.0°,平均1.5°,术后腰椎前凸恢复至8.0°~18.0°,平均恢复腰椎前凸13.0°。本组病例平均随访5个月,未发生螺钉松脱、折断等并发症,远近端代偿弯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利用术中CT导航系统有利于在小儿患者中准确地置入椎弓根螺钉,能够有效增加矫形力和防止内固定的失败,使得切除小儿半脊椎更加简便和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体内褪黑素合成通路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为遗传标记,用测序法对性别(女性比率分别为77.67%和75.00%,P=0.648)和年龄[平均年龄分别为(15.18±2.15)岁和(15.58±2.50)岁,P=0.217]匹配的103例AIS患者和108例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筛查,对最小等位基冈频率(MAF)≥5%的位点结果 分别用SNPStats软件在线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和单位点统计分析,用Unphased V3.07进行连锁不平衡(LD)检验和单倍体分析.结果 位于功能区的9个SNPs位点中只有rs28936679、rs4238989和rs3760138三个位点满足MAF≥5%,并满足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单位点分析结果 显示,5个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检验的所有P值均>0.05,提示这3个位点与AIS的发病无关;LD检验显示它们之间没有两个处在同一个单倍体块(D>0.8)上,因而无法进行单倍体检验.结论 AANAT基因不是AIS的易感基因,我们需要对其他褪黑素合成相关的酶基因进行筛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僵硬性脊柱侧凸前、后路松解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前、后路松解在僵硬性脊柱侧凸分期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前、后路松解的手术适应证。方法:79例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均为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一期行脊柱前路或后路松解,头颅骨盆环牵引2~5周,平均18d,二期行矫形内固定术。前路松解组40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2例。后路松解组39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9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对两组患者松解术前、术后Cobb角及脊柱畸形改善率、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路松解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Cobb角由101°矫正至61°,特发性脊柱侧凸由96°矫正至53°;后路组先天性脊柱侧凸由106°矫正至78°,特发性脊柱侧凸由89°矫正至63°,脊柱畸形改善率前路松解优于后路松解(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路松解的脊柱畸形改善率明显优于后路松解,前路松解更适合于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一期松解,不适合行前路松解的患者可选择后路松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