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80例颌面部牙源性瘘管资料回顾分析,对牙源性瘘管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进行总结,探讨牙源性面颊瘘的治疗原则。方法对颌面牙源性瘘管的病灶牙采取拔除患牙、根管治疗、瘘管搔刮与切除术等彻底去除病灶以及根尖刮治术和牙根截断术等方法行颌面部瘘管病灶牙的处理。结果80例病例均取得良好疗效。患者经根管治疗,瘘道搔刮以及根尖刮治术和牙根截断术后达到临床愈合,瘘道消失,患者能进行正常咀嚼功能,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和继发感染等症状。结论准确诊断、彻底去除病灶是牙源性面颊瘘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牙源性面部皮肤瘘管17例治疗观察霍玉梅,王怀亮由牙体、牙周组织的炎症或智齿冠周炎引起的面部皮肤瘘管并不少见。皮瘘造成面部皮肤凹陷畸形影响美观和健康。现将我科近年门诊收治的17例牙源性面部皮瘘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7例面部皮瘘中,男性...  相似文献   

3.
颌面部皮肤瘘管多见于牙源性感染,与相应部位的患牙关系密切,常因牙源性感染治疗不当或感染过程症状隐匿而延误治疗形成皮瘘。我们对21例引起颌面部皮瘘的病因牙进行牙体牙髓治疗。牙周治疗或拔除对皮肤瘘管进行搔刮术或切除术,疗效不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颌面部牙源性皮瘘的治疗。方法:对33例牙源性颌面部皮瘘的治疗的回顾。结果与结论:建议拔除患牙,皮瘘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牙源性皮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6例牙源性皮瘘患者的临床和治疗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及结论:牙源性皮瘘应及时治疗,防止出现病灶牙和局部感染。  相似文献   

6.
牙源性面部瘘管的常规治疗是手术切除瘘管和拔除患牙,但因失牙而影响咀嚼功能。其保守治疗是根管治疗加瘘管切除,然而复发率很高。本研究对34例非智齿性牙源性面部瘘管进行改进保守治疗,其中25例采用瘘管和根端切除或瘘管和患牙髓底及牙槽纵隔切除,并植入羟基磷灰石颗粒。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引起牙源性皮瘘的病因,总结牙源性皮瘘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牙源性皮瘘多发生于下颌,下颌第三磨牙所致皮瘘发病年龄为青壮年,牙周疾病所致的皮瘘发病年龄多为老年。对不同皮瘘应诊断明确,对病源牙给予合理彻底治疗,较大瘘口需做梭形切口,清除坏死组织。结论根据不同病因对牙源性皮瘘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方能彻底治愈皮瘘。  相似文献   

8.
谢占录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7):487-488
目的总结牙源性皮瘘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牙源性皮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引起牙源性皮瘘的原因多为慢性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深龋,残根、残冠等,经过对病灶牙根管治疗或拔除病灶牙后,病变均痊愈。结论牙源性皮瘘多由牙病引起,治疗应仔细诊治病灶牙。  相似文献   

9.
牙源性皮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元峰 《广东医学》2006,27(2):256-257
目的 总结牙源性皮瘘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30例牙源性皮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结果。结果牙源性皮瘘原因为慢性根尖周炎、冠周炎、深龋等,经行病灶牙根管治疗或拔除病灶牙后病变均痊愈。结论牙源性皮痿多由牙病引起,治疗应针对病灶牙。  相似文献   

10.
房小云 《华夏医学》2012,25(3):352-353
目的:总结牙源性颌面瘘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分析15例牙源性颌面瘘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结果: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或拔出病灶牙,彻底清除局部感染病灶,面瘘均痊愈。结论:颌面部皮瘘多由牙病引起,治疗应针对病灶牙才能彻底治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牙源性瘘管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 2 80例牙源性瘘管病例进行分析及总结 .[结果 ]经治疗后痊愈 186例 (6 6 4 % ) ,好转 79例 (2 8 2 % ) ,无效 15例 (5 4 % ) .[结论 ]治疗牙源性瘘管时首先应准确地找出病灶牙 ,然后对病灶牙进行积极的治疗 ,以避免瘘管经久不愈或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面颊瘘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预防方法。方法:分析2000-2007年诊治的45例面颊瘘。结果:牙源性感染是引起面颊瘘的主要原因。结论:正确彻底治疗牙源性感染是预防面颊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牙源性面部瘘管的常规治疗是手术切除瘘管和拔除患牙,但因失牙而影响咀嚼功能.其保守治疗是根管治疗加瘘管切除,然而复发率很高.本研究对34例非智齿性牙源性面部瘘管进行改进保守治疗,其中25例采用瘘管和根端切除或瘘管和患牙髓底及牙槽纵隔切除,并植入羟基磷灰石颗粒.另9例仅作根管治疗加瘘管切除.术后1,3,6,12个月复诊,观察瘘管有无复发和患牙稳固情况,经临床和X线检查,前者有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唐文龙  刘存院  白鹏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6):679-680,698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11例,肝管损伤或坏死2例,胆囊管残端瘘1例,拨T管后胆瘘6例,T管早期脱落2例,T管安置不当1例。保守治疗14例(60.9%),再手术治疗9例(39.1%),均痊愈出院。结论:胆瘘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道手术及拨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胆道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等有关。胆瘘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有无胆道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改进手术方法、缝合材料、尿道支架等方式,提高尿道下裂成形术后尿瘘1次修补的成功率。方法 分析、总结56例尿道下裂成形术后尿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瘘口(瘘口直径大于3mm)38例,小瘘口(瘘口直径小于3mm)18例。大瘘口采用双皮片法或带蒂阴囊皮瓣修补,小瘘口采用横Y-V皮瓣修补。支架管采用多孔硅胶“管中管”。结果 1次修补成功率达87.50%,其中大瘘的修补成功率达86.84%。结论 保证修补皮瓣的血运、合成可吸收线的使用及尿道支架的引流等可提高修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收集各种类型的胆囊胃肠道瘘17例,以胆囊十二指肠内痿(64.7%)最常见,其次为胆囊结肠内瘘(23.5%)和胆囊胃内瘘(11.7%)。本文就胆囊胃肠道痿的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结合国外文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改良的经会阴肌、皮瓣间置修补尿道直肠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道直肠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1991年1月-2000年11月采用改良的经会阴肌、皮瓣间置修补8例尿道直肠瘘的治疗结果。结果 8例尿道直肠瘘患者,2例为先天性,6例为后天性(其中5例为外伤性,1例为医源性)。8例行改良的经会阴肌、皮瓣间置修补尿道直肠瘘,即5例把部分球海绵体肌、3例行去表皮会阴阴囊隔皮瓣转移间置于修补后的尿道直肠之间,均获得治愈,结论 采用改良的经会阴肌、皮瓣间置修补尿道直肠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徐立群  穆向明  孙鹏飞  邓荣 《河北医学》2010,16(10):1203-1205
目的:探讨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13例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术前确诊11例,手术时确诊2例。除1例保守治疗成功外,余12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小肠切开取石加胆囊切除、瘘口修补术7例,胆囊切除、瘘口修补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1例,单纯行小肠切开取石4例,手术12例中除1例死亡外余均康复出院。结论: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术前通过CT、B超及腹部X线可以确诊。胆囊十二指肠瘘致胆石性肠梗阻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不强求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5T高场磁共振成像(MRI)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临床诊断为肛瘘的患者,术前应用磁共振体部相控阵线圈进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的多种序列检查。结果MRI成像均符合临床诊断,其中经括约肌肛瘘9例,括约肌间肛瘘16例,括约肌外肛瘘1例,括约肌上肛瘘5例;单纯性肛瘘11例,复杂性肛瘘20例;能够正确显示内口位置27例。结论应用高场MRI能准确定位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