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胎儿脐动脉血流速度波形监测胎儿状况1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清  李慕军 《广西医学》1998,20(4):576-578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正常妊娠妇女109例(正常妊娠组)胎儿宫内生长迟缓36例(IUGR组),胎儿脐动脉血流速波,多普勒指标包括血流的收缩末期峰值(S)与舒张末期峰值(D)的比值(S/D),脉搏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IuGR组脐动脉血流各指标随妊娠进展逐渐下降,但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则明显长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当S/D≥3,PI〉1.0,RI〉0.6时,围产儿预捂不  相似文献   

2.
监测胎儿脑,脐血流阻力指标预测胎儿宫内缺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预测胎儿宫内缺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47例孕妇进行详细观察。结果:胎儿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S/D值〈4、PI〈1.4、RI值〈0.6(S/D、PI、RI值简称阻力指标);脐动脉(UMA)血流S/D值〉3、PI值〉1.7、RI值〉0.8;PI、RIMCA/PI、RIUMA〈1时,提示胎儿宫内缺氧。妊高征组和伴IUGR的妊高征组缺氧发生率与正常组缺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相似文献   

3.
运用彩色多普勒监测正常妊娠,妊高征,妊高征合并IUGR3组胎儿腹主动脉血流的S/D值,PI值,RI值,结果表明,妊高征组(合并或不合并IUGR)胎儿腹主动脉血流S/D值大于4,PI值大于1.8,RI值大于0.8时,围产儿结局异常占50%。当血流阻力指标异常高时,应考虑有IUGR或胎儿窘迫发生,当异常波形出现时,表明血流阻力指标升高,血流量减少,胎儿缺氧严重,宫内状况差,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高。此  相似文献   

4.
郑红 《广州医药》1996,27(5):44-45
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对102例晚期妊娠妇女进行胎儿脐血流频谱检测,计算血流的收缩末期峰值(S)与舒张末期峰值(D)的比值(S/D)。结果:正常组S/D=2.30±0.30,当S/D≥2.70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胎儿宫内窘迫(FD),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增加,围产儿预后不良占45.0%,提示:对胎儿脐血流进行检测,可监护胎儿宫内状况,并对围产儿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运用彩色多普勒监测正常妊娠、妊高征、妊高征合并IUGR3组胎儿腹主动脉血流的S/D值、PI值、RI值。结果表明,妊高征组(合并或不合并IUGR)胎儿腹主动脉血流S/D值大于4、PI值大于1.8、RI值大于0.8时,围产儿结局异常占50%。当血流阻力指标异常升高时,应考虑有IUGR或胎儿窘迫发生。当异常波形出现时,表明血流阻力指标升高,血流量减少,胎儿缺氧严重,宫内状况差,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高。此监测方法可及早发现胎儿异常,及时处理以降低围产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脐动脉血流速度化值评估胎儿宫内生长迟缓与脐带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23例孕妇进行了650人次脉动脉血流速度波收缩期末(Systolic,S)与舒张期末(diastolic,D)比值(Systolic-diastolicratios,S/D),测定值为2.31±0.37,发现S/D值异常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阳性预测率为82.76%(24/29),而对脐带异常的阳性预测率为65.79%(25/38)。IUGR组S/D值异常中有58.6%胎儿预后不良(14/24),而S/D值正常中0%胎儿预后不良(0/5)。脐带异常组S/D异常中52%胎儿预后不良(13/25),而S/D正常中仅7.5%胎儿预后不良(1/13)。另外,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脐带异常组与正常对照30例(孕周37~40周)相比S/D值明显升高(P<0.001),提示:S/D值可作为诊断IUGR、脐带异常的一种重要工具,并对判断其胎儿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脐血流测定在妊高征治疗前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妊高征治疗前后脐血流多项指标的观察对比,提供判断临床疗效的依据。方法采用脐血流检测仪对56例妊高征孕妇在治疗前后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末血流速度的比值(S/D)、阻力指数(RI)、波动指数(PI)、快速血流量比(FVR)进行测定。结果妊高征在经过解痉、扩容、降压等治疗后,S/D、RI、PI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FVR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脐血流阻力指标可作为妊高征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可直接反映子宫、胎盘、胎儿血供等情况。对了解胎盘功能及胎儿宫内安危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妊高征(PIH)时,肾内小动脉(INRA)和胎儿脐动脉(FUA)多普勒血流频普变化。方法:用彩超分别检测63例第三期妊娠和12例非妊娠妇女上述血管S/D(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值)、RI(阻力指数)和PI(搏动指数),用t检验统计。结果:在重度PIH时,FUA的S/D和PI较其它组高(P<0.05),RI_(inra)/RI_(fua)≤1;该值与PIH血压呈负相关。在PIH组,INRA的S/D、RI和PI与对照组分别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PIH时,肾循环与胎儿胎盘循环在出血动力学方面有区别,为预测PIH预后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查197例孕妇的胎儿脐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最大值(S)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最低值(D)的比值(S/D比值),并进行随访观察,以了解其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同时与B超检查进行对比,了解其预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及巨大儿的价值。结果显示:①脐动脉S/D比值与新生儿体重呈负相关。②脐动脉S/D比值预测IUGR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71.43%、95.59%和62.50%;预测巨大儿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75.76%、80.67%和46.29%。③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预测IUGR和巨大儿的价值与B超相似,若两者联合使用预测的准确性明显提高。提示:脐动脉S/D比值可反映胎儿生长情况,可用于预测IUGR和巨大儿,若与B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应用99mTc-RBC门电路心血池显像(GBPI)结合超声心动图(UCG)对10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Ⅱ期)病人和42例正常人进行左室舒张功能测定,发现:(1)高血压组的GBPI的最大充盈率(MFR)与正常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2)UCG的A/E比值,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A/E与LVMI或其他指标均无相关;(3)高血压组的MFR低于正常均值(2.41EDV/S)的占86%,其中LVMI高于正常值(男100.2g/m2,女86g/m2)的占89.0%(77/86);高血压组A/E比值高于正常值(0.69)的占64%,其中LVMI高于正常值的占62.5%。用GBPI的指标MFR结合UCG的指标A/E比值来检测左室舒张功能,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估,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尤以MFR指标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路强  崔巍  高伟  杨晓静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409-1411,1536
目的:观察PBEF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视网膜前膜中的表达,探讨PBE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行玻璃体手术切除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前膜(Preretinal membranes)7例应用HE及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PBEF和CD31蛋白表达及定位。结果:HE染色显示视网膜前膜中含有多种细胞成分和新生血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BE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前膜中有强阳性表达,PBEF与CD31共表达,说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BEF。结论:在PDR患者视网膜前膜中PBEF的异常表达增高可能促进了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前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外伤性网脱合并PVR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各4例病例的视网膜前膜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表明:3组病例视网膜前膜中均见有MCP-1阳性细胞,其细胞大小、形态无明显差别。提示:MCP-1存在于PVR和PDR的视网膜前膜中,并参与这两种病变的形成,表明PVR和PDR的发病机制与趋化细胞因子及局部免疫反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芪丹通脉片(QDTMT)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动脉壁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QDTMT的抗AS机制. 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模型组(model)、空白对照组(control)、阳性对照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QDTMT低剂量组(QDTMTL)、QDTMT中剂量组(QDTMTM)、QDTMT高剂量组(QDTMTH). 采用高脂饮食配合口服维生素D3建立大鼠AS模型,各组动物ig给药. 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动脉壁匀浆中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分析造模及各药物组ICAM-1和VCAM-1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及各中药组均能减少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P<0.01-0.05),且QDTMTH的作用明显优于QDTMTL(P<0.05). 结论: QDTMT能下调实验性AS大鼠动脉壁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QDTMT抗A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患者血清黏附分子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72例DCM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n=36),均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输注,2组均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比较2组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CAM-1、ICAM-1、hs-CRP均明显下降,左心室功能及结构明显改善(P〈0.05)。结论黄芪能明显降低DCM患者的血清VCAM-1、ICAM-1和hs-CRP水平,改善其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延缓DCM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和血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8例,予巴曲酶3d(20BU)并予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18例,除未予巴曲酶外,余用药同巴曲酶治疗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卒中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1b、CD18、CD62L、CD54的表达以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巴曲酶治疗组卒中患者在发病24h后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下降(P<0.05),单核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8、CD62L、CD54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的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有限,提示降低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可是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夏斌  赵忠新  张玲珍  方平  黄坚  王文昭 《医学争鸣》2003,24(14):1317-1320
目的:检测有或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外周血粘附分子的水平。方法: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2例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SCAS)、38例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ASCAS)和21例对照组患外周血淋巴和单核细胞CD18,CD50,CD54,(2D49d,CD29,CD62L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P—选择素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CAS和ASCAS组单核细胞CD54阳性百分率及可溶性VCAM-1,P—选择素浓度升高;SCAS组单核细胞CD49d阳性百分率及可溶性ICAM—1浓度升高.SCAS和ASCAS组可溶性ICAM—1,VCAM—1浓度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SCAS组可溶性VCAM—1,P—选择素浓度高于ASCAS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证实可溶性VCAM—1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粘附分子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VCAM—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细胞黏附分子(CAMS)浓度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62例DR病人血清CAMS和OX-LDL浓度的变化,并与82例非DR(NDR)糖尿病病人及68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对32例增殖型DR(PDR)病人与30例非增殖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随机地选取15例瓣膜置换病人,于体外循环(CPB)前、CPB开始后15min、CPB结束、CPB结束后1h及术后第1天晨5个时段抽取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的血浆浓度。结果:本组病人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浓度在CPB前在正常范围,CPB结束后显著增高(P<0.05)。术后第1天晨、sICAM-1浓度下降至CPB前的基础水平,而sVCAM-1及sP-selectin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结论:CPB可引起血浆多种粘附分子浓度增高,这可能与CPB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并成为CPB术后再灌注损伤及术后心肺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细胞粘附分子(celularadhesionmolecules,CAMs)在炎症角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角膜炎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了18只炎症角膜、3只正常角膜和2只圆锥角膜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leukocyteantigenDR,HLADR)、CD11a、CD11b、CD18、CD2和CD20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正常角膜中,ICAM1主要表达于角膜缘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角膜内皮细胞中仅有微弱表达或不表达。炎症角膜中,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ICAM1表达增强,尤其在炎症细胞浸润处最为显著;原不表达ICAM1的上皮细胞亦出现异常表达;ICAM1和HLADR常共同表达于同一部位,炎症明显组角膜ICAM1和HLAD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炎症轻微组;炎症浸润细胞中表达LFA1(CD11a/CD18)的细胞较表达Mac1(CD11b/CD18)的细胞多;浸润淋巴细胞以T(CD2)淋巴细胞为主;属非炎症性病变的圆锥角膜中I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抑制单核内皮细胞粘附的机制。方法:以硝普钠作为NO的供体,用细胞粘附实验、流式细胞仪荧光强度测定、细胞ELISA、Northernblot等方法分别从细胞、蛋白表达、基因表达方面研究NO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celadhesionmolecule,V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NO抑制IL1α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粘附,抑制IL1α诱发的VCAM1的表达并呈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NO在粘附分子VCAM1的基因表达水平上亦呈现抑制作用。结论:NO抑制VCAM1的表达是其抑制单核内皮细胞粘附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