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熊英  金宏柱 《河南中医》2005,25(5):77-7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如何有效的治疗和防治其复发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从发病机理来看,腰椎结构的退变与继发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前提,而腰椎力学失衡则是该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腰椎的稳定性主要是依靠脊柱本身和与之相关联的肌肉系统来维持的,前者是椎间盘和韧带等,后者主要是指腰背肌和腹肌。早有报道指出在人类接近20岁时椎间盘中已有退行性变,20~30岁间有的已有明显的退变,纤维环出现裂隙。椎间盘的退变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腰椎的整体力学稳定性,使腰椎的结构平衡产生紊乱或继发代偿。而此时一旦腰椎旁肌肉功能失调则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若椎间盘存在脱水、变性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脊椎病,通常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是腰椎间盘退变、破裂、突出物压迫或刺激腰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出现的腰腿综合征,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1]。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腰腿疼痛疾患。本文基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从椎间盘结构与功能、力学特性、生物力学研究、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等4个方面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发现椎间盘退变作为诱发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营养障碍、细胞凋亡、力学载荷、免疫炎症因子等危险因素对椎间盘的渐进性损害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潜在病理因素。由此期望对临床工作者深入了解本病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热湿敷法治疗腰腿痛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腿痛是椎间盘源性疾病患者常有的症状,常常引起劳动力的丧失和令人烦恼的痛苦。腰腿痛患者症状加重常与风寒、潮湿等环境改变有关。临床上包括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腰椎后关节紊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关节退变和椎管狭窄。《诸病源候论》则论述腰痛有五种,即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对坐位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应用L3-5正常模型、轻度退变模型与中度退变模型模拟坐位腰椎定点旋转手法,假定椎间盘突出发生于L4椎间盘左后方,行右侧手法操作。分析3个模型中L4椎间盘左后方的应力与位移。结果:手法作用下,L4椎间盘左后方发生向前的应力与位移,退变模型的应力与位移值小于正常模型,最小值见于中度退变模型;自正常模型至轻度与中度退变模型,位移值分别降低36%和59%,应力值降低22.3%和45.2%。结论:腰椎退变影响坐位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退变越重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许多人认为腰腿痛主要是由腰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引起的临床症状。但有人认为,腰椎外源性稳定因素(腰椎旁肌肉)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腰椎力学结构平衡的改变,应是引起腰腿痛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不应仅限于对腰椎间盘退变(内源性稳定)的讨论上。腰椎小关节病变是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很高。在临床上常被椎间盘突出所掩盖。黄德裕在复习了大量文献资料后认为,单纯神经根受压并不引起严重的腰腿痛,只有在椎旁软组织有炎症的基础上,才出现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多年来,我们用脊柱定点正骨复位法纠正腰椎棘突偏歪治疗患者的腰腿痛和腰突症,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正骨手法既不能使已突出的椎间盘回纳,也不能改变突出物的形态,为何患者腰腿痛症状能很快消失?有人解释为手法改善了脊神经根与椎间盘突出物的相对位置,椎管内容积增大,内压降低。我们根据临床治疗观察,在复习了腰脊神经和椎管外有关组织的解剖特点后,分析认为椎管外因素的改变可能是腰腿痛患者致病和治愈的主要原因,现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病因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椎间盘退变、损伤、遗传因素、妊娠、免疫、生理结构以及生物进化因素等多种学说。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是腰椎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棘间韧带的病理学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棘间韧带的病理学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对56例病人术中所取棘间韧带组织和椎间盘突出物进行病理学观察分析。结果:韧带组织中出现裂隙,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形成明显的纤维软骨组织,间质中毛细血管增生、小血管炎,纤维母细胞增多,炎细胞弥漫,并有玻璃样变。结论:腰椎间盘退变加重了棘间韧带的退变,棘间韧带的退变又破坏了腰椎的稳定性,促进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9.
张军  刘秀华 《光明中医》2014,(10):2150-215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脊柱骨科的常见疾病及多发疾病,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椎间盘退变是其内因,急性或慢性损伤是其外因,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腰部或(和)下肢的疼痛。该疼痛的发生与椎间盘的解剖生理特点、压力对神经产生的机械效应以及生物化学物质和神经肽在疼痛中所起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也与神经根受压、水肿产生的炎性反应、粘连和纤维化等刺激神经引起疼痛有关[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我科采用在C臂透视下准确定位予以神经根封闭配合中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内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随着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逐步增多。由于老年腰椎退变明显,其病理特点与手术方式有别于青壮年患者。我院自1995年5月至2004年10月手术治疗60岁以上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5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治疗腰椎旋转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典型腰椎旋转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治疗组)和传统推拿治疗方法(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椎体旋转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从临床疗效看,治疗组有效率94.11%,对照组有效率80.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从腰椎旋转度改善情况看,治疗组改善率90.19%,对照组改善率59.6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能够在纠正腰椎前后移动的同时纠正腰椎旋转,更好的发挥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治疗腰椎旋转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典型腰椎旋转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治疗组)和传统推拿治疗方法(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椎体旋转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从临床疗效看,治疗组有效率94.11%,对照组有效率80.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从腰椎旋转度改善情况看,治疗组改善率90.19%,对照组改善率59.6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结论改良型腰椎后伸扳法能够在纠正腰椎前后移动的同时纠正腰椎旋转,更好的发挥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腰椎曲度的影响。方法推拿治疗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程10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腰椎曲度、VAS评分、ODI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5.0%;治疗后患者腰椎曲度明显增加(P〈0.01),VAS评分和OD I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推拿手法能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曲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针灸腰段华佗夹脊穴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针灸腰段华佗夹脊穴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牵引联合推拿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24/25),对照组为77.3%(17/22),两组对比,χ^2=7.59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日本骨科学协会下腰痛评分(M-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M-JOA)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腰段华佗夹脊穴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刺腰夹脊联合推拿(四指推脊柱调整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LDH患者纳入研究.将其遵循随机信封法等分成联合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腰椎牵引联合常规推拿治疗,联合组则实施针刺腰夹脊联合推拿(四指推脊柱调整手法)治疗.评价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治疗前后腰椎功...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5,(4):433-435
目的:对腰腿康方配合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腰腿康汤剂(杜仲、狗脊、威灵仙、独活、山药、熟地黄、香附、全蝎、三七)治疗本病,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躯体功能情况及临床疗效,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2d、术后5d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而JOA评分则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增加,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CODI评分两组患者仅于术后2d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腿康汤剂配合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术后短期内的躯体功能。  相似文献   

17.
报告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58例,年龄55~78岁.结合临床症状,对其X线片进行了分析,发现有51例(占87.9%)存在不同程度的腰椎侧弯,且腰椎侧弯角的大小与病变程度成正比关系。据此认为:腰椎侧弯角可作为诊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指标和选择治疗方法、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侧弯角大于10°者,需做手术治疗;小于10°者,行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4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至两年,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见跛行得到改善,其中,下肢肌力障碍恢复患者49例(90.7%),肌萎缩患者均有所恢复;48例感觉障碍患者,见完全恢复20例(41.7%),见部分恢复24例(50%),见无明显恢复4例(8.3%)。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术前腰椎滑脱症状均得到矫正,椎弓根内固定位置较好,未见松动。结论:腰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满意,椎弓根内固定可使滑脱椎体复位,并有利于相邻椎体间的稳定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椎间盘炎病人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各种治疗措施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对1983年1月~2003年1月我院收治的椎间盘炎病人156例(男性89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45.74岁)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原发性椎间盘炎5例,继发性151例,腰椎间盘常规手术后97例,腰椎间盘穿刺胶原酶溶核术后31例,经皮腰椎间盘穿刺抽吸术后19例,腰椎间盘穿刺造影检查2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后2例。病人表现为剧烈的腰背痛,腰部活动受限。早期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2周后影像学表现为椎间隙的破坏、变窄,椎体终板早期溶骨性、后期增生性改变,周围软组织肿胀等。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制动、消炎),病灶冲洗、腰椎脊神经后支选择性切断及术后腰椎内固定等。结果:保守治疗4~6个月,手术治疗1~3个月,病人腰腿痛症状缓解。各种治疗措施对病人的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残余症状等方面存在差异。但病人的最终转归是相邻椎体的骨性融合。结论:椎间盘炎应早诊断、早治疗,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及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最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痛证”、“痹证”、“痿证”等范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今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众多,本文总结近五年来治疗现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