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又称应激蛋白(stressprotein),是一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根据分子量大小和同源程度可分为HSP110、HSP90、HSP70、HSP60、小分子HSP和泛素等。HSP60作为热激蛋白的重要家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新近国外报道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能促进炎症反应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从而引起粥样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炎症反应在其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的重要因素.炎症因子可通过参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促进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和破裂及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等多种途径作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动的炎症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脂质被动浸润过程.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炎症介质白介素对慢性血管炎症有重要影响,其中白介素-10在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和稳定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子.现拟对粥样斑块的形成机制及白介素-10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因子C-反应蛋白(CRP)已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预后意义的指标[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迅速进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血栓形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过程,局部及全身的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冠状动脉内膜炎症的发展高度相关,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可能是造成斑块不稳定和破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冠心病(CHD)的主要发病原因。病变特征是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1/2的人表现为血脂增高。因此,Ro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了这种假设。许多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冠脉)局部或全身的炎症与免疫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所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与易损斑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基本上都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直接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病变过程中,直到最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伴随着内皮细胞的损伤。按照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病理过程一般分为脂质条纹、粥样斑块和纤维斑块期(图1)。  相似文献   

8.
严红 《内科》2007,2(3):432-433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冠心病(cor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发病原因,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50%的人存在血脂增高。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晓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86-508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多因素作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继而造成冠脉阻塞和痉挛,导致动脉所灌注区域心肌严重缺血甚至坏死的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冠脉事件与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证明炎症在粥样硬化和ACS中起了关键作用.ACS患者整个冠状动脉系统都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而不仅局限于梗死相关血管[1].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炎症相关性疾病[2].大量研究证实[3],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破裂,在心血管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CS是炎症触发的斑块破裂,炎症反应是ACS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4].血细胞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主要含下列三个部分: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机制的研究发现,从早期脂质条纹形成到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斑块破裂过程中,炎症因子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参与斑块从稳定向不稳定状态的转化,及在继发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IL,白介素)是淋巴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300例,正常对照组60例。冠心病患者分急性冠状脉综合征(ACS)组180例以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20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采用Gensini评分。酶联免疫法测定MCP-1浓度,PCR-RFLP方法检测MCP-1-2518G/A位点多态性,研究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1)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ACS组GG型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较SAP组及正常对照组升高[GG型基因:ACS组(33.4%),SAP组(24.2%),对照组(15.0%)。P〈0.05;G等位基因频率:ACS组(51.1%),SAP组(40.4%),对照组(31.7%),P〈0.05],ACS组AA型基因及A等位基因较SAP组及正常对照组降低[AA型基因:ACS组(31.1%),SAP组(43.3%),对照组(51.7%),P〈O.05;A等位基因频率:ACS组(48.9%),SAP组(59.6%),对照组(68.3%),P〈0.05]。(2)三种基因型间MCP.1浓度比较,GG型MCP-1浓度较AG型及AA型升高[GG型基因:(153±22)ng/L,AG型基因:(136±18)ng/L,AA型基因:(124±15)ng/L,(P〈0.05)]。(3)多元回归分析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MCP-1GG型基因成正相关(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MCP-1-2518G/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MCP-1-2518G/A基因多态G等位基因能通过增强MCP-1表达参与冠心病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基因第3外显子C+373G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PECAM-1(sPECAM-1)水平与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三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97例和冠脉狭窄〈50%的同期非冠心病患者89例。采用Pyrosequencing基因测序法检测PECAM-1第三外显子C+373G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血浆中的sPECAM-1浓度。结果(1)冠心病组(CAD组)中GG型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6.3%:14.6%,P=0.047)。(2)CAD组sPECAM-1显著低于对照组[(61.14±34.57)p.g/L vs (33.62±38.58)μg/L,P〈0.001)。(3)在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浆sPECAM-1水平在各基因型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势[CC:(41.68±33.60)μg/L;CG:(47.17±38.15)μg/L;GG:(53.18±46.51)μg/L,P=0.433)。冠心病亚组中,sPECAM-1水平在基因型中的分布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CC:(23.64±16.90)μg/L;CG:(27.68±30.16)μg/L;GG:(53.97±54.90)μg/L;P=0.0123。结论PECAM-1 C±373G位点的突变是严重冠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遗传易患因子。sPECAM-1同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因61A/G多态性与结肠癌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ABSE、CJFD、CBM、CNKI、VIP及WanFang Data,检索时间截止至2013年2月28日,收集关于EGF 61A/G基因多态性与结肠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采用RevMan5.1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病例-对照研究,839例患者和844例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3个遗传模型中EGF基因61A/G多态性与结肠癌风险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G+AG vs AA:OR=1.43,95%CI:1.10~1.84;GG vs AG+AA:OR=1.67,67%CI:1.10~2.53;GG vs AA:OR=2.17,95%CI:1.54~3.06],而在AG vs AA遗传模型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6,95%CI:0.89~1.53)。结论 EGF 61A/G基因多态性与结肠癌易感性相关,基因型GG和AG+GG可增加罹患结肠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17A基因-121G/A(IL-17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早发冠心病(CAD)发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重测序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520例早发CAD患者和480例非CAD对照者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三种基因型(GG型、GA型和AA型)在早发CAD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6.9%、12.2%和0.9%,在对照者分别为81.2%、17.8%和1.0%,两组间的基因型分布皆符合Hardy-W e inberg平衡定律,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0.68;95%可信区间为0.49-0.94;P=0.02)。按性别进行亚组分析,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CAD和对照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1.56;95%可信区间为1.04-2.28;P=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7A基因-121G/A多态性是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存在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性。IL-17A基因-121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早发CAD的发病存在相关关系,G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CAD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转运基因[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2(SLC6A2)]启动子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合并心力衰竭(EH+HF)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6例心功能Ⅲ-Ⅳ级的EH+HF汉族患者,及与之按性别、年龄±4、居住地相匹配的心功能Ⅰ-Ⅱ级的高血压病患者(EH组)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各17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SLC6A2启动子3的A/G多态性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D)]多态性基因型。结果:卡方分割显示EH+HF组SLC6A2-P3-AG/GG基因型频率(41.48%)显著高于EH组(26.70%)和正常对照组(22.16%),x2=7.937,P=0.005;EH+HF组ACE-DD基因型频率(26.14%)显著高于EH组(12.50%)和正常对照组(10.80%),x2=17.897,P〈0.001。Logistic回归以EH组为参照系,调整混杂因素后,SLC6A2-AG/GG,ACE-DD型,DD+AG/GG的OR值分别为1.905(95%CI:1.138-3.188,P=0.014),1.908(95%CI:1.009-3.609,P=0.047),3.356(95%CI:1.188-9.475,P=0.022)。结论:携带有ACE-DD型、SLC6A2-AG/GG型可能是高血压病合并心力衰竭独立危险因素,DD+AG/GG的危险性和预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α-435G/A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NAFLD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12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法对上述研究对象外周血TGFα-435G/A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AFLD患者TGFα-435G/A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NAFLD患者中AA和GG基因型频率(39.2%和16.3%)和等位基因频率(61.4%和 38.6%)与对照组之间(分别为25.7%和 35.3%,和45.2%和54.8%)存在显著性差异(x2=15.43,P<0.05;x2=16.32,P<0.05);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程度NAFLD患者AA、AG、G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即重度脂肪肝患者纯合体(AA和GG)比例相对较高。结论 TGFα-435G/A多肽位点基因突变与NAFLD患者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且不同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病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方法用电阻抗法测定108例高血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前后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电阻抗值(ohm),判定患者阿司匹林疗效,分为阿司匹林敏感、环氧化酶型阿司匹林抵抗,环氧化酶旁路型阿司匹林抵抗;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βFg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依据多态性结果分为GG基因组和GA+AA基因组,比较不同基因组纤维蛋白原浓度以及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结果高血压患者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39、0.324、0.037,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01、0.199。GA+AA组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GG组(3.30±0.98vs2.93±0.70,p〈0.05)。环氧化酶型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GG组、GA+AA组分别为13.04%、7.69%(Х^2=0.282,p〉0.5);环氧化酶旁路型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GA+AA组显著高于GG基因组(61.54%vs34.78%,Х^2=5.841,p=0.016)。结论βFg基因-455G/A启动子区携带A-455等位基因高血压患者环氧化酶旁路型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A-455等位基因与环氧化酶旁路型阿司匹林抵抗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AS基因多态性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2月—2012年10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的243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同时选取512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通过改良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分析MRAS基因rs3755751和rs9289559位点的多态性,对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卒中组(243例)rs3755751位点基因型AA、AG和GG的频率分别为7.4%(18例)、37.0%(90例)和55.6%(135例),与对照组(512例)基因型频率[6.4%(33例)、36.9%(189例)和56.6%(290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rs9289559位点基因型AA、AG和GG的频率分别为7.0%(17例)、42.0%(102例)和51.0%(124例),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6.1%(31例)、37.9%(194例)和56.1%(28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进一步构建效应模型[(AA比(AG+GG)和GG比(AG+AA)],卒中组与对照组rs3755751和rs9289559位点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析不同基因型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显示青年缺血性卒中组rs3755751位点GG基因型亚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AG+AA基因型亚组(OR=6.80,95%CI:2.18~21.27,P=0.001)。结论 MRAS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遗传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rs3755751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相关蛋白(AT1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ARAP1)基因的常见多态rs2787594,rs11795066,rs13298677和rs4837129与高血压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选择503例高血压病例和49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所有个体均为中国北方汉族人。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校正协变量前后,所有SNPs均与高血压无关联。单体型分析也没有发现与高血压关联的单体型。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年龄和性别的作用,比较不同基因型个体的体重指数(BMI)、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差异。rs2787594多态CC纯合子与升高的血糖水平显著关联(CC/TT+TC,6.09+0.24vs.5.54+0.08mmol/L,P=0.0296)。在显性模型中,rs11795066 A等位基因显著升高了个体的BMI水平(GA+AA/GG,24.81±0.29vs.24.07±0.19kg/m2,P=0.0331)。rs13298677多态G等位基因与较低的BMI水平(GG/GA+AA,22.84±0.74vs.24.37±0.16kg/m2,P=0.0438)以及TG水平(GG+GA/AA,1.34±0.06vs.1.50±0.05mmol/L,P=0.0413)显著关联。结论 ARAP1基因4个SNPs与高血压无显著关联,但与对照个体的血脂、血糖和BMI关联,该基因变异可能影响了我国人群血脂、血糖的代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217G/A和-152G/A多态与上海地区汉族男性早发性冠心病(CA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重SNaPshot反应,在100例男性早发性CAD患者和100名健康男性对照者中,对AG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217G/A和-152G/A多态进行基因分型。结果:-217G/A多态AA、AG和GG基因型在CAD组中的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39),CAD组的A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亦显著增加(P=0.012),A等位基因携带者早发性CAD的发病危险是非携带者的1.913倍(95%CI1.151~3.182)。-152G/A多态的基因型分布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其A、G等位基因频率2组相比有差异(P=0.044)。在多支病变组中,-217G/A多态的基因型分布及其等位基因频率2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0和P=0.005),且A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多支病变的危险是非携带者的2.307倍(95%CI1.274~4.179)。结论:在上海地区的汉族男性人群中,AGT基因-217G/A和-152G/A多态可能是其早发性CAD的遗传性危险因素,且-217G/A多态可能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