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枕下极外侧经髁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延髓腹外侧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探索合理的手术入路,进一步提高延髓腹外侧区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取枕下极外侧经髁入路,显微手术治疗7例延髓腹外侧区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延髓腹外侧区结构重要,解剖复杂,常规手术入路难以到达,枕下极外侧经髁入路,其切口和骨窗更靠外侧,不必牵拉脑干和小脑,术中可经颅神经间隙,脊髓与颅底和椎管的前壁,从而扩大视野和操作空间,更适用于延髓腹外侧区肿瘤的显微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哑铃型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4例颈静脉孔区哑铃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可以安全切除哑铃型颈静脉孔区肿瘤。术中应注意保护好后组颅神经。  相似文献   

3.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小脑脑桥角(CPA)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CPA脑膜瘤,根据影像学特征及肿瘤生长方式分为3种类型:Ⅰ型肿瘤基底位于内听道附近者(包括向天幕下生长者)12例;Ⅱ型肿瘤基底在CPA和岩尖向中上斜坡及中颅窝延伸者12例;Ⅲ型肿瘤基底在颈静脉孔附近主要向枕骨大孔延伸者3例。Ⅰ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Ⅱ型采用颞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Ⅲ型采用枕下开颅远外侧入路。结果:按脑膜瘤切除Kabayashi法分级:Ⅰ级4例,Ⅱ级6例,Ⅲ-ⅣA级7例。2例于术后2周内因脑干缺血、水肿或肺部感染死亡。20例随访(平均3.8年),19例恢复良好。2例肿瘤复发,行伽玛刀治疗。结论:Ⅰ型经CPA开颅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容易,主要注意保护面神经和听神经;Ⅱ型采用颞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全切除可能性大;Ⅲ型采用枕下开颅远外侧入路肿瘤暴露佳,但要注意后组脑神经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和讨论。方法 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8例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病8例病 ,6例痊愈,2例好转。7例肿瘤病人,5例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面瘫1例,后组脑神经轻度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 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枕下一颞下联合入路切除颞骨良性肿瘤的方法及体会。方法:对3例颞枕骨化纤维瘤、颞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颞骨血管瘤的巨大颞骨良性肿瘤,均采用枕下一颞下联合入路(倒钩形切口)。辅以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手术摘除肿瘤。结果:3例均基本完整切除肿瘤,无颅内外感染、脑脊液漏、迷路及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经术后随访1.5年~2年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采用枕下一颞下联合入路切除颞枕骨良性肿瘤可获理想的暴露,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可避免损伤毗邻的颅神经、血管以及内耳结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肿瘤的合理手术入路,进一步提高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全组手术均在显微外科条件下完成,其中14例取枕下正中入路切除,8例取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结果:本组全切除肿瘤18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讨论:由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重要,复杂,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切除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性质选用枕下正中入路可枕下远外侧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更适合于枕骨大孔区前方和前外侧方肿瘤的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7.
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的优越性。方法 经头颅CT或MRI确诊,手术采取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随访2~8年,恢复原工作26例,肿瘤复发9例,其中恶性肿瘤6例,蝶骨嵴脑膜瘤复发3例。结论 颅眶沟通瘤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的9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采用枕下正中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能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和脑神经保护率,枕下远外侧入路是切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有效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9.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程度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72.7%),次全切除3例。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2例(18.2%),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该入路明显扩大对中颅窝和上斜坡的显露,是切除主体位于后颅窝,同时累及中颅窝的岩斜区肿瘤的良好途径,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和疗效。  相似文献   

10.
17例小脑桥脑角及岩斜坡区肿瘤经乙状窦前迷路后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直径均在3cm以上,不同程度向脑干腹侧生长,跨越岩骨尖达颅中窝。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作者对于手术入路方法、技巧及优缺点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1.
枕下远外侧入路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的相关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用 2 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应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区和前外侧肿瘤 10例。结果 枕骨髁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 ,枕下三角为显露椎动脉的重要标志 ,枕下三角由三条肌肉形成 ,即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及肌支 ,椎静脉丛和颈 1神经。测量寰椎横突孔外缘至椎动脉入颅处距离 ,左侧 (16 .87± 2 .0 8)mm、右侧 (16 .79± 1.90 )mm。枕大孔区肿瘤 10例手术中 ,肿瘤全切 6例 ,次全切 3例 ,大部分切除 1例 ,无手术死亡。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应了解枕大孔区的相关解剖参数和局部解剖结构 ,该入路优点能增加术野空间 ,最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 ,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牵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注意事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头部CT、MRI和全脑血管DSA检查,病变位于中脑和脑桥4例,脑桥11例,延髓1例,直径大小为(1.3±0.4)cm。采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7例,枕下经天幕入路1例,颞下或颞枕入路4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术中行脑神经监护、神经导航引导下切除病变。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有出血史及脑神经症状和(或)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表现。16例中涉及中脑病变手术入路选择以颞下、颞枕或枕下经天幕入路为主;脑桥病变多选择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脑桥前外侧方病变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而病变位于延髓者以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为主。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随访4~48个月。16例均无复发及再出血者。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个体化地选择显微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神经导航导引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把握好手术时机,积极手术治疗,完全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3.
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手术进路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18例患者术前均行神经耳科、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的大小及肿瘤的部位、扩展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即耳内入路6例;耳后入路4例;侧颅底入路、颞下窝入路5例;经颞枕颈联合入路3例。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或大部分切除4例。结果:18例中,14例肿瘤全切除均满意,其中2例术后3年复发;4例部分切除术后残留瘤体放疗后1年复查无变化。随访2~6年,复查纯音测听:6例听力恢复平均24dB,12例听力与术前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CT、MRI复查结果:12例患者的术腔为软组织填塞,未见肿瘤复发;2例术后3年出现患耳耳鸣,经CT和MRI检查见乳突腔有瘤组织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2年随访未见复发;4例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的患者,经术后放疗后2年复查CT、MRI,结果与放疗前瘤体的大小无明显差异。结论:手术治疗是颈静脉球体治疗的有效手段,根据肿瘤大小选择手术入路可以确保肿瘤的完整切除,术前肿瘤局部选择性血管栓塞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对于残留组织可用放疗控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颅鼻沟通肿瘤切除(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鼻沟通肿瘤的显微手术切除与颅底重建的适应症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总结我院收治的38例颅鼻沟通肿瘤,经CT或MRI扫描确诊,手术选择经鼻侧入路或颅鼻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并行颅底修复重建。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随访2~5年,30例病人,22例恢复原来的工作,2~3年内肿瘤复发3例,再次手术切除。1~4年内5例恶性肿瘤多处转移、死亡。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与累及范围选择鼻侧入路或颅鼻联合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或颅底重建是颅鼻沟通肿瘤切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方法 采用经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对5例颅鼻眶沟通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3例,近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5例嗅觉均丧失,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该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具有显露好,颅底重建可靠等优点。突向中颅窝侧方较多的肿瘤则需结合颞部入路,对不能用颅骨内板行骨性重建者采用自体的额骨条重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对60例听神经瘤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经迷路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6.2 cm×6.0 cm,骨窗3 cm×3 cm~5 cm×5 cm,术中注意肿瘤与蛛网膜的边界,并沿该边界分离并切除肿瘤,锐性分离面神经;磨开内听道,神经内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肿瘤。注意保护重要血管、后组颅神经及脑干。结果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83.3%,手术死亡1例。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Ⅳ级31例,Ⅲ级19例,Ⅱ级9例,Ⅰ级1例。随访1年,肿瘤均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能有效切除肿瘤,大大提高了面神经保全率,具有微创特点,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5例骑跨中后颅窝底脑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方法:骑跨中后颅窝底脑肿瘤15例,包括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3例,垂体瘤1例,均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其中11例采用硬脑膜内入路,4例采用硬脑膜外入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切除骑跨中后颅窝底肿瘤的理想入路之一。结合各类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邻近结构、生长方向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并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有机地结合是取得最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7例小脑桥脑角及岩斜坡区肿瘤经乙状窦前迷路后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直径均在3cm以上,不同程度向脑干腹侧生长,跨越岩骨尖达颅中窝,肿瘤全切作1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作者对于手术入路方法,技巧及优缺点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中能够直视肿瘤、无脑组织牵拉,已广泛应用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突破了传统的限制,提高了鞍上肿瘤及海绵窦区域肿瘤的切除率。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是目前关注的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内镜下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结合国内外该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0例均实现肿瘤全切除,无死亡病例。15例无任何并发症,4例出现1项并发症,1例出现2项并发症。仅1例术后新发视力、视野损伤;2例新发一过性尿崩;2例出现新发垂体功能减退;2例术中保留垂体柄,垂体功能并未见明显变化;2例术后感染,予抗生素治疗控制良好。术后随访:2例在术后8、18个月垂体核磁示可疑复发,其余最长随诊时间12个月复查时没有任何复发迹象。保留垂体柄的患者术后7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均比较乐观。颅底重建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手术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斜坡区脊索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2015年4月收治13例斜坡区脊索瘤患者,运用鼻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位于颅底斜坡的脊索瘤,未能全切除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杀灭残留的肿瘤组织。结果经鼻蝶内镜下全切肿瘤6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 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0 例,无明显缓解3例,术后辅助放疗。随访3个月至4年,4例术后2年复发,行再次手术,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行漏口修补后好转出院,其余患者肿瘤无复发。术后3例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患者年龄大,一般情况较差,未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主要位于中,上斜坡的脊索瘤,手术入路短,术中深部结构辨认清晰,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该入路创伤小、安全、用时少,疗效满意。是斜坡脊索瘤治疗的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