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α-helical CRH(9-41)与消炎痛联用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解热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受体拮抗剂α-helicalCRH(9-41)与消炎痛联用对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的影响。方法:静脉给药,用WRY-B型微机热原测温仪测定家兔的结肠温度。结果:(1)静脉注射消炎痛(5mg/kg)明显抑制家兔ET(02μg/kg)性发热,5h发热反应指数(TRI5)显著降低(P<005)。(2)静脉注射ET(02μg/kg)引起家兔体温明显双相性升高(双相热),提前5min静脉注射α-helicalCRH(9-41)(25μg/kg)显著抑制家兔ET性发热,且双相热第一峰消失,第二峰明显降低。(3)α-helicalCRH(9-41)与消炎痛联合用药显著抑制家兔ET性发热,其解热效果显著超过两者单独用药。半剂量消炎痛(5mg/kg)和α-helicalCRH(9-41)联用解热组与全剂量消炎痛(10mg/kg)解热组比较,TRI5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CRH可能参与ET性双相热的形成抑制。CRH受体拮抗剂与化学解热剂消炎痛联用可能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解热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热清(NRQ)口服液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方法:复制大肠杆菌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模型,用数字温度计测量家兔的直肠温度,并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的含量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同时取肺、肾、肝组织,观察形态改变。结果:①NRQ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有显著的解热效应(P<0.01);②NRQ可明显抑制发热家兔内皮素、TNFα的含量上升(P<0.01),同时可降低PAI活性(P<0.01)、提高t-PA的活性(P<0.01);③光镜显示,NRQ可减轻发热家兔肺、肾、肝血管扩张充血、淤血病理形态的改变 。结论:NRQ可能通过调节发热家兔促凝和抗凝物质的平衡、抑制致热性细胞因子释放达到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二甲亚砜(DMSO)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影响。方法:以健康封闭群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组。经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ET)和DMSO,用WRY-B型微机热原测温仪测定家兔的结肠温度。结果:静脉注射ET引起家兔结肠温度双相性升高,其发热反应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静脉注射ET10min前注射不同剂量DMSO组,家兔发热反应指数明显低于静脉注射内毒素组,并呈剂量依赖关系。静脉注射ET(0.4μg/mL,1mL/kg)10min后注射DMSO(60%,1mL/kg)组,发热反应指数同样明显低于静脉注射内毒素组。结论:DMSO明显抑制家兔内毒素性发热。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给家兔静脉注射分离纯化的EC,,观察了EC对正常体温、ET性发热时体温及血清Fe~(2+)、Zn~(2+)、Cu~(2+)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EC能降低正常体温及ET性发热时升高的体温;同时,EC能抑制ET性发热的第二热峰的形成;但EC不能拮抗ET引起的血清Fe~(2+)、Zn~(2+)、Cu~(2+)含量的改变。上述结果提示,EC可能参与了正常及发热时的体温调节过程,但可能不参与ET所致的其它急性期反应调节。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拮抗剂[D-Trp7,Ala8,D-Phe10]α-MSH(6-11)-amide对家兔内毒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性发热的影响。方法:侧脑室给药,ST-1型数字温度计测家兔的结肠温度。结果:(1)静脉注射ET,家兔体温呈典型的双相热;若事先侧脑室注射α-MSH拮抗剂,则体温升高更明显,且热程明显延长,6h体温反应指数(TRI6)显著高于NS+ET组(P<0.01)。(2)侧脑室注射TNF-α引起体温明显升高;事先给予α-MSH拮抗剂,则显著增强TNF-α性发热效应(P<0.01)。而α-MSH拮抗剂对正常体温无影响。结论:内源性解热物质α-MSH在限制发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开灵(QKL)注射液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解热作用和机制。方法:复制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模型, 用数字温度计测量家兔的直肠温度, 用放免法测定下丘脑的IL-1β和cAMP、脑脊液中的cAMP、腹中隔区的AVP含量。结果:QKL+ET组的△T(0.24±0.10)℃、TRI1(1.02±0.81)、下丘脑IL-1β(3.02±0.58)ng/g、下丘脑cAMP(1.37±0.23)nmol/g、CSF中cAMP(14.13±3.80)nmol/L、腹中隔区AVP(25.24±2.61)ng/g, 分别低于ET组的△T(0.40±0.11)℃、TRI1(1.78±0.79)、下丘脑IL-1β(6.08±0.79)ng/g、下丘脑cAMP(2.90±0.40)nmol/g、CSF中cAMP(32.10±4.51)nmol/L、腹中隔区AVP(47.32±3.77)ng/g, 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QKL抑制下丘脑内生致热原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 促进解热物质的释放, 可能是QKL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重要解热机制。 相似文献
8.
PGE、cAMP作为发热介质已被许多学者接受。前列腺素的前身物花生四烯酸从磷脂中释放需磷脂酶A_2的作用,而此酶的活性依赖于细胞内钙的参与。此外,许多激素通过cAMP发挥生物效应时需要Ca~(++)参与调节。 相似文献
9.
许多重症感染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均有发热并伴血瘀征象(包括微观)的皆为温病急性热瘀证的证治范畴,传统的治法一是清热解毒,二是活血化瘀。前者主要针对高热所引起的机体中毒症状,解除因毒素造成的多脏器损伤。后者主要针对热毒深重人于血分,解除热毒瘀结、伤于血络所造成的疾病恶化。因此针对热毒血瘀为主的病变,在控制其传变的过程中,迅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缓解病情防止疾病恶化导致多脏器衰竭的重要措施。清开灵注射液是科技部发布中医药在抗SARS疫情控制中特色优势的8种中成药之一。 相似文献
10.
钙通道阻滞剂对内毒素性发热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新西兰家兔61只,观察钙通道阻滞剂异博定对内毒素性发热及脑脊液中PGE2、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异博定能降低内毒素引起的体温升高及脑脊液中升高的PGE2含量,但不能明显降低脑脊中升高的cAMP含量。作者认为,异博定的降热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PGE的合成而减弱其发热效应的,而cAMP可能不参与其降热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内生致冷原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第二热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内生致冷原(EC)能否影响内毒素(ET)性发热第二热相或热限水平,并确实脑脊液中cAMP水平是否与EC的降温作用有关,作者用90只新西兰兔进行实验。观察:①输注人尿或等量生理盐液对正常家免体温的影响,检测EC效应期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②在第二热峰出现前输注人尿或生理盐液对第二热相的影响,检测EC效应期血浆及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结果表明:①人尿明显降低正常家兔的直肠温度,而等量生理盐液则无此作用,且两者均引起血浆及脑脊液中cAMP浓度的明显下降,提示EC的降温作用与脑cAMP浓度下降可能无重要关系;②人尿(EC)抑制ET性发热第二热相的形成,从而降低热限水平,变双相热为单相热,同量生理盐水无此作用,两者都能降低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的水平,但EC不及NS明显,表明EC抑制第二热相或降低热限水平的作用也与cAMP浓度变化无重要关系,作者推论cAMP不是ET性发热第二热相的唯一成因。 相似文献
13.
大黄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及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发热模型,观察大黄对家兔发热和发热时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大黄组发热效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大黄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组家兔脑脊液cAM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发热效应一致,提示大黄对发热的影响很可能是通过影响中枢介质cAMP含量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素E和cAMP在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第一时相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查明内毒素性双相热第一时相中体温升高与血浆及脑脊液中PGE或cAMP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用20只家兔随机分为内毒素水杨酸钠实验组和内毒素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结果如下:(1)首次注射1.0mM随后灌注8μM/分钟水杨酸钠,可阻断由注射1.0μg/kg内毒素引起的血浆、脑脊液中PGE含量升高,但对其引起的发热效应没有影响。(2)在动物体温升高的同时,脑脊液、血浆中cAMP含量明显升高并与体温升高呈明显正相关,这些变化不受水杨酸钠对PGE含量增高的阻断作用所影响。作者推论:1.在本实验条件下,血浆、脑脊液中PGE含量升高,不是内毒素第一时相发热机制的主要环节。2.中枢cAMP含量升高在内毒素发热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在内毒素第一时相发热中,血浆及脑脊液cAMP含量增多,并非由PGE含量增高所介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清开灵(QKL)注射液的解热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模型,观察清开灵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和用放免法检测下丘脑cAMP及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变化。结果:①ET组的△T为(1.68±0.46)℃、TRI6为29.59±10.39、下丘脑cAMP含量为(2.90±0.40)nmol/g、腹中隔区AVP含量为(47.32±3.77)ng/g,分别显著高于NS组的△T、TRI6(-0.15±4.29)、下丘脑cAMP含量,腹中隔区AVP含量及QKL+ET组的△T、TRI6(13.71±3.29)、下丘脑cAMP含量、腹中隔区AVP含量(P<0.01)。②四组下丘脑cAMP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0.904,P<0.01)。结论:清开灵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生成,同时通过腹中隔AVP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封闭群新西兰白兔28只,观察了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对内毒素性双相热和正常体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先静脉内给予纳洛酮对较大剂量内毒素引起的双相热没有显著影响,但纳洛酮单独给药,能够使正常体温下降达0.46℃。据此作者推论;内源性阿片肽在较大剂量内毒素性双相热的发生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对于维持正常体温则可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嗪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复制家兔内毒素性发热模型,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SOD的活性,用改良巴比妥酸微量法测定血清MDA的含量。结果:异丙嗪不仅完全抑制内毒素性发热,而且降低正常体温,该剂量的内毒素引起发热时,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未见明显改变,而静脉注射异丙嗪(25mg/kg)却引起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内毒素性发热时血清自由基水平未见明显改变,而该剂量的异丙嗪有显著抑制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并影响血清SOD和MDA的产生和代谢 相似文献
18.
α—MSH对内毒素性发热效应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对内毒素(ET)发热效应及下丘脑组织环一磷酸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α-MSH能明显抑制ET引起的体温升高(P<005),同时降低ET引起的下丘脑组织cAMP含量的升高(P<001);而对正常家兔体温及下丘脑组织cAMP含量均无影响(P>005)。结论:α-MSH抑制中枢发热介质cAMP的生成可能是降低ET发热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从而证明发热时中枢神经不但存在正调节途径,也存在负调节途径,体温上升的水平是正调节和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家兔血浆性激素对电针抑制内毒素发热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内毒素(ET)复制家兔发热模型,将动物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按性别分别统计处理实验结果,雌兔电针组体温上升受到明显抑制,比较两组动物的发热高峰(ΔT)及体温反应指数(TRI)其差异性均显著。雄兔电针组的AT和TRI均低于对照组,但其差异性不显著。给雄性家兔去势,去势后1个月、3个月分别用ET复制发热模型,去势后1个月比较电针组及对照组动物的ΔT其差异性显著,而TRI去势后3个月差异显著。去势后1个月血浆雌二醇水平较去势前有明显增加。而血浆睾酮水平去势后3个月明显减少。表明针刺抑制ET发热效应和血浆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热清(NRQ)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复制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模型,观察NRQ对家兔体温的影响;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和脑脊液(CSF)中cAMP及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变化。结果:(1)NRQ+ET组的ΔT[(0.82±0.08)℃]、TRI6(5.73±0.09)、下丘脑cAMP含量[(0.70±0.50)nmol/g]、CSF中cAMP含量[(56.86±1.34)nmol/L]及腹中隔区AVP含量[(11.91±3.47)ng/g],分别低于ET组的ΔT[(1.80±0.16)℃]、TRI6(11.31±0.20)、下丘脑cAMP含量[(1.35±0.21)nmol/g]、CSF中cAMP含量[(66.69±1.82)nmol/L]、腹中隔区AVP含量[(30.80±9.59)ng/g],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2)4组的体温变化分别与下丘脑和CSF中cAMP以及腹中隔区AVP的变化呈正相关(下丘脑:r=0.899,P<0.05;CSF:r=0.991,P<0.01;AVP:r=0.972,P<0.01)。结论:NRQ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与释放,同时通过促进腹中隔AVP释放两种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