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中鼻甲的处理与疗效分析。方法:对136例(254侧)患者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对比是否行中鼻甲部分切除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鼻内镜鼻窦手术术中是否行中鼻甲部分切除与术后疗效及术后鼻腔的通气情况无相关性。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应在处理不可逆病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的生理结构,这样既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也能保证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鼻腔粘连的原因,提高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112例198侧随访6~14个月,观察鼻腔粘连的情况,分析其原因。结果:术后鼻腔粘连29侧,予以鼻内镜下分离,修整中鼻甲,解除鼻腔异常结构,加强术后换药,最终有4例鼻腔粘连未愈。结论:鼻内镜围手术期的激素治疗,中鼻甲恰当的处理,鼻腔异常结构的解除,术后定期术腔清理,粘连及时处理,可降低鼻内镜术后鼻腔的粘连率。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028-1029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和经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李化静收治的鼻腔鼻窦乳头状瘤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或联合柯-陆式上颌窦入路切除肿瘤,其中鼻腔肿瘤21例,鼻窦肿瘤15例,对其临床疗效行追踪随访24~36个月,对手术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36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变组织,3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复发率为8.3%,经二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后治愈,无1例术中或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病变范围及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术中准确判断切除瘤体的根蒂部对保证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技术在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4mm0°和30°鼻内镜,去除鼻腔、鼻窦内病变组织,矫正解剖变异,使鼻中隔居中,维持中鼻甲、下鼻甲的形态。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痊愈15例(37.5%),好转19例(47.50%),无效6例(15%)。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例,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结论:黏膜接触点性头痛多由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引起,鼻内镜技术诊断和治疗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正>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常用手术,内镜术野的出血是影响鼻窦手术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控制术中出血至关重要~([1])。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对104例鼻窦炎患者术前应用普米克令舒鼻腔雾化吸入治疗,以减少内镜鼻窦手术术中出血效果。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将104例行内镜鼻窦手术的鼻窦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龄18~  相似文献   

6.
<正>鼻呼吸不畅,除鼻腔、鼻甲、鼻窦病变外,前鼻孔和鼻瓣区、鼻阈的结构异常也是影响鼻呼吸的重要因素。矫正这些异常结构,扩大重塑前鼻孔和鼻瓣区形态结构,可消除鼻呼吸的障碍,恢复生理气流流场。现将我们对60例前鼻孔和鼻瓣区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鼻内镜下功能性鼻窦手术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如何做到既治疗病变又保持鼻腔正常功能,既保留中鼻甲又能防止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鼻内窥镜手术中鼻甲及其病变如何处理,我们对32例手术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32例病人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11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鼻腔黏膜接触点头痛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患者,经鼻窦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评估鼻腔解剖异常情况,通过鼻内镜手术纠正解剖异常,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鼻腔黏膜接触点以鼻中隔偏曲及鼻中隔棘突与中鼻甲、下鼻甲接触最常见;多数患者存在两种以上解剖异常,且异常结构间或异常与正常结构间相互接触挤压。鼻内镜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率为69.81%,好转率为20.76%,总有效率为90.57%,无效率为9.43%。结论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能较准确地发现接触点的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功能性内镜进行鼻窦手术,中鼻甲成形和去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灶,开放各组鼻窦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86例,并对术中处理中鼻甲的方法及对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痊愈71例(82.5%),好转11例(12.8%),无效4例(4.7%)。嗅觉功能恢复或改善74例。结论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彻底清除病变,恰当取舍黏膜,合理处理中鼻甲,使窦口及邻近鼻道保持通畅的引流和通气,恢复鼻腔和鼻窦的生理功能是鼻内镜下治愈慢性鼻窦炎的关键,加强术后随访及处理对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慢性鼻窦炎指标中鼻内镜鼻窦手术连续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92例,采用双盲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试验组另辅以连续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术后1年开展随访,观察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各症状改善缓解时间、鼻腔鼻窦评分、嗅觉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的78.26%,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的21.74%,试验组各症状改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试验组鼻腔鼻窦评分低于对照组,嗅觉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鼻窦炎指标中鼻内镜鼻窦手术连续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俊昌 《四川医学》2006,27(6):649-650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鼻窦爽鼻息肉鼻内镜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资料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500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确诊。术式采用Messerklinger方法和中鼻甲前端部分切除。合并鼻中隔偏曲和下鼻甲肥大者同时行矫正术和部分切除术。结果慢性鼻寞炎鼻息肉Ⅰ、Ⅱ、山型治愈率分别为97.7%、83.6%、69.8%。无鼻腔粘连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准确诊断和评估慢性鼻寞炎鼻息肉,熟悉解剖,增加手术的彻底性。对鼻腔鼻窭框架结构异常的及时处理,可提高鼻内镜手术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鼻腔鼻窦内镜手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廖首本 《微创医学》2007,2(6):564-565
内镜鼻腔鼻窦手术是鼻科学领域相对较新的治疗方式,也为慢性鼻窦炎疾病增加了新的手术治疗手段。内镜鼻腔鼻窦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鼻腔鼻窦的基本功能。本文复习有关鼻腔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文献,对手术的解剖、鼻窦CT、鼻窦内镜手术中中鼻甲的处理、鼻中隔的处理、围手术的处理及手术并发症防治等方面作一综述。1解剖内镜鼻腔鼻窦外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与之相关的鼻腔鼻窦应用解剖学的研究。研究手段已发展到结合现代先进技术(三维图像分析、影像导航等)对鼻腔和鼻窦及毗邻结构进行更为精确、准确的三维空间测量、定位及新解剖…  相似文献   

13.
孙晓鹏  雷文静  白茹  何珍  王红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1):1553-1554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是当前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常见手术,鼻内镜手术可直接观察鼻窦深部以彻底切除病变减少复发,但术中较剧烈出血可能明显影响术者对鼻窦手术标志的判断而造成严重并发症,故而严格控制出血在术中非常重要,我们通过手术前短期小剂量静脉使用地塞米松和抗生素,观察到使用地塞米松和抗生素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微创手术的疗效.方法 鼻源性头痛患者75例,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确定解剖异常的部位和程度,进行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结果 75例中鼻中隔偏曲54例,钩突肥大压迫中鼻甲26例,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反向弯曲15例,鼻丘气房过度发育压迫鼻中隔11例,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解剖异常者47例.在鼻内镜下行相关手术,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37例,好转32例,无效6例.结论 鼻内镜技术结合鼻窦CT检查可以提高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率,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是治疗此类头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行鼻内镜手术的同时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处理与术后鼻腔粘连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260侧)鼻窦炎、鼻息肉伴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其中79例(132侧)行单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对照组),另77例(128侧)行鼻内镜手术的同时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处理(处理组).术后对两组的鼻腔粘连等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随访6~24个月,处理组鼻腔粘连发生率为18%,中鼻道粘连发生率为15.6%,窦口粘连发生率为23.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7.8%,51.5%和48.0%.处理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同时处理结构变异的中下鼻甲与鼻中隔,对减少鼻腔粘连、改善鼻腔通气引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少儿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30例少儿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结果 30例治愈16例(53.33%),好转11例(36.67%),无效3例(10.00%),总有效率为90.00%.术后头昏痛缓解23例(23/25,92.00%),鼻塞缓解19例(19/21,90.48%),黄脓涕缓解20例(20/23,86.96%),嗅觉减退恢复6例(6/8,75.00%).术中术后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出现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2例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3例因出现鼻窦闭锁无效.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少儿慢性鼻窦炎疗效确切,但术中应注意黏膜的合理取舍并积极处理中鼻甲,从源头上减少鼻腔粘连及鼻窦瘢痕闭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92例及不伴鼻息肉32例,且鼻腔解剖结构均有异常患者,全麻下行内镜鼻窦手术:经鼻内镜前筛切除术、全筛切除术、全蝶筛切除术及上颌窦口、额窦口扩大术等;并同理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行鼻中隔矫正术、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钩突切除术、鼻中隔鼻甲切除术等。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并判定疗效。治愈94例(75.8%),好转26例(21.0%),无效4例(3.2%,其中2例再次手术后好转)。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对彻底清除病变、提高手术疗效、防止术后病变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结构性鼻炎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128例结构性鼻炎患者,结合其症状、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在鼻内镜下进行鼻腔结构的功能性重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①鼻中隔鼻成形术;②功能性下鼻甲手术;③中鼻甲成形术;④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5个月。痊愈90例(70.31%),有效35例(27.34%),无效3例(2.34%),总有效率97.65%。结论结构性鼻炎是由于鼻腔结构异常所致功能异常的疾病,鼻内镜下鼻腔结构的功能性重塑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武陟县妇幼保健院就诊的92例CRS患者分为A、B两组,各46例。A组接受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B组接受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黏液纤毛清除率(MTR)、糖精清除时间(CT)、黏液纤毛清除速率(MCT)、鼻呼吸面积、嗅觉功能评分。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术后6个月时的SNOT-20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治疗后MTR、MCT水平高于A组,SCT水平低于A组(均P<0.05);B组术后鼻呼吸面积和嗅觉功能评分均高于A组(均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A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治疗CRS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鼻腔、鼻窦功能快速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对60例接受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方式、手术疗效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60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经手术治疗均获得临床治愈,无明显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2年,1例复发。结论:鼻腔鼻窦粘膜肿胀造成的局部引流障碍与真茵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密切相关,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茵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方法,彻底清除病变及术后鼻窦引流通畅是影响疗效及转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