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法舒地尔辅助尼莫地平治疗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对脑血流动力学、脑脊液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神经外科行动脉栓塞治疗并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用尼莫地平,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法舒地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脑脊液S100蛋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化烯醇化酶(NSE)水平,评估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Barthel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NFI)评分,统计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30 d脑梗死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MCA与PC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A及PCA平均血流速度均减低,且观察组减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脑脊液S100蛋白及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脊液S100蛋白及血清NSE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GCS、Barthel指数及NF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B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NF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692)。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0 d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5,P=0.038)。结论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脑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尼莫地平控制性降压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30例,根据控制降压药随机分为2组:硝酸甘油组(A组,n=15)和尼莫地平组(B组,n=15),于不同时间段行动静脉血气分析和血乳酸含量测定。结果(1)A组的心率在降压中的两时间点明显快于降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压30min和夹闭后两时间点上,B组的HR明显较A组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组的D(a-jv)O2和D(jv-a)BG在降压30min、夹闭后及停降压30min时3个时间点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降压前比较,B组的D(a-jv)O2和D(jv-a)BG在降压30min和夹闭后两时间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尼莫地平可安全用于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降低脑氧代谢和改善脑氧合,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2月至2014年1月102例颅内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在夹闭动脉瘤后进行脑脊液引流,对照组直接进行硬脑膜缝合,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4例(7.7%)发生脑积水,对照组11例(2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6.339,P=0.042);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5.2±17.6)cm/s和(120.4±21.5)cm/s,发生脑血管痉挛分别为5例(9.6%)和16例(3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t=6.489,P=0.000;χ2=7.812,P=0.005)。结论动脉瘤夹闭术后行脑脊液引流明显可降低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脑血管痉挛(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导致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aSAH患者约有70%以上可出现不同程度CVS。尼莫地平对于预防和治疗aSAH患者CVS的作用已得到公认,但由于考虑存在颅内感染及粘连等拔管时损伤重要结构的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中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532例接受单侧CAS的患者,按照给予药物的不同,分为尼莫地平组(184例,10 mg尼莫地平加入500 ml等渗盐水中,持续缓慢静脉滴注)和法舒地尔组(348例,30 mg法舒地尔加入250 ml等渗盐水中,持续缓慢静脉滴注),观察术中血管痉挛、症状性低血压、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法舒地尔组术中无血管痉挛发生的患者比例高于尼莫地平组(85.1%比77.7%),无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低于尼莫地平组(13.8%比20.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法舒地尔组术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尼莫地平组(10.6%比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症状性血管痉挛、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尼莫地平相比,盐酸法舒地尔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低,同时对血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脑动脉瘤破裂术后以罂粟碱防治脑血管痉挛1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导致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VSP),是脑动脉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症状性VSP,其后果难定。解放军第一○一医院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对12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手术处理后,即在脑底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10d滴入0.12%的罂粟碱稀释液,滴速2ml/h,于术后第3天起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效果确切,操作简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 以尼莫地平为对照,将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n=15)、法舒地尔治疗组(n=20)及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n=20).应用经颅多普勒动态观察发病后3、7、14、21、28 d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变化及Glasgow预后量表评分.结果 三组均能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和预后,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但尼莫地平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低血压发生率大于法舒地尔治疗组.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与尼莫地平相当,两者联用效果并不增强,但是盐酸法舒地尔对血压的影响较尼莫地平小.  相似文献   

8.
罂粟碱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是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罂粟碱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扩张血管的药物,对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尤其是对脑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亦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氧供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开颅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脑动脉瘤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组与介入组,每组各40例,开颅组给予开颅夹闭术,介入组给予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后的Glasgow结果。结果介入组较开颅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增加,住院天数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与介入组相比再出血、脑积水、肺血管痉挛、肺部感染、库欣溃疡、尿路感染、尿崩症及严重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较开颅组相比恢复良好率及轻度残疾率增高,中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及死亡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显著,远期效果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动脉瘤患者10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个月两组Hunt-Hess分级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Hunt-Hess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创伤小、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且术后远期疗效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作为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2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均在临床症状明显恶化后8h内接受28次动脉内罂粟碱灌注。其中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灌注10次,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灌注5次,ACAAI段灌注5次,MCAMI段灌注5次,基底动脉灌注3次,采用质量分数为0.4%的罂粟碱溶液,用微量泵以2-4ml/min的速度动脉内缓慢注入,每支动脉罂粟碱注入量〈200mg,每次灌注总量〈600mg。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治疗前、后痉挛严重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Barrel指数对治疗前、后临床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3例患者(92%)经脑血管造影发现原痉挛血管明显扩张,TCD显示治疗前、后MCA平均血流速度由(192±4)cm/s降至(138±4)cm/s(P〈0.05),术后意识、肢体活动和语言功能明显改善者21例(84%),治疗前Barrel指数为(29±6),治疗后为(49±7),P〈0.05。在颈内动脉局部灌注中,行反复血管内治疗3例,发生低血压1例;在基底动脉灌注时,出现瞳孔散大1例,发生短暂性脑干功能抑制1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严重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良好,但必须注意控制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机制以及尼莫地平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30例)与常规治疗组(30例),在治疗前后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观察原发灶缺血体积,血肿周围及脑部其他区域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结果尼莫地平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原发灶缺血的体积明显缩小,原发灶缺血体积减少值尼莫地平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后原发灶及远隔部位缺血灶rCBF增加值尼莫地平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及远隔区域可出现广泛的rCBF下降,血肿周围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有确切疗效,可改善局部脑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建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SAH+尼莫地平组静脉内应用尼莫地平。观察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电镜结果。结果SAH+尼莫地平组随着尼莫地平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好转、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透射电镜见基底动脉病理改变较SAH组减轻。结论SAH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最佳剂量.方法 将60例原发性SAH患者随机分为SAH1、SAH2、SAH3、SAH4组各20例,分别予2、1、0.5、0.2 mg/h尼莫地平静滴,在第1、3、7、10、14 d观察血浆和脑脊液(CFS)中内皮素-1(ET-1)和NO动态变化,并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各组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 与SAH3组及SAH4组比较,SAH1组及SAH2组血浆和CSF中ET-1水平明显升高、NO明显降低(P<0.05),MCA的Vm明显降低;SAH1组及SAH2组分别有7例(35%)和1例(5%)因血压下降退出试验(P<0.05).结论 1 mg/h尼莫地平(静滴)为防治SAH后CVS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接受手术夹闭的aSAH患者.所有患者术后持续微量泵入尼莫地平,部分患者加用依达拉奉(30 mg,2次/d,连用2周).根据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CVS组和非CVS组,根据CT复查和临床检查结果分为DCI组和非DCI组.收集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b,GCS)评分、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和动脉瘤部位.应用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CVS和D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20例aSAH患者,132例(60.0%)发生CVS;106例(48.2%)发生DCI;123例(55.9%)接受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治疗,97例(44.1%)仅接受尼莫地平治疗;无死亡病例.接受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CVS(51.2%对71.1%;x2=8.962,P=0.003)和DCI(35.0%对65.0%;∥=19.535,P<0.001)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仅接受尼莫地平治疗的患者.CVS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高风her分级的比例显著高于非CVS组(P均<0.05),而接受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比例(47.7%对68.2%x2=8.962,P=0.003)和GCS评分[(11.2±3.1)分对(13.4±2.6)分;=5.492,P <0.001]显著低于非CVS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GC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OR)6.5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凹)1.04~12.96;P<0.001]、高Fisher分级(OR 5.39,95% CI4.09 ~20.15;P<0.001)、高脂血症(OR 4.39,95% CI2.97~34.15;P=0.004)、高血压(OR 3.24,95% CI 1.06 ~ 13.47;P =0.016)是CV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接受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治疗是CVS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9,95% CI0.13 ~0.91;P=0.039).DCI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和高Fisher分级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DCI组(P均<0.05),而接受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治疗的患者比例(40.6%对70.2%;∥=19.535,P< 0.001)和GCS评分[(10.2±2.4)分对(13.8±2.6)分;净10.648,P<0.001]显著低于非DCI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GCS评分(OR 8.92,95% CI 2.48 ~26.94;P <0.001)、高Fisher分级(OR 7.49,95% CI 1.96~20.47;P<0.001)是D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接受尼莫地平+依达拉奉治疗是DCI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7,95% CI 0.08 ~0.97;P =0.020).结论 与单用尼莫地平相比,尼莫地平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CVS和DCI发生率.GCS评分、高Fisher分级和高血压是aSAH患者发生CVS和DC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尼莫地平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痉挛是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切除术中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在切除鞍区占位性病变时,手术路径深狭,毗邻Willis环,术中脑血管痉挛时有发生,而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在鞍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中,通过使用尼莫地平、罂粟碱冲洗术野,以治疗脑血管痉挛(cereberal vasospasm,CVS)。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预处理组(20只),制作模型前15 d灌喂阿托伐他汀(10 mg.kg-1.d-1);处理组(20只),模型制作当天灌喂阿托伐他汀10 mg/kg,连用2 d;等渗盐水组(10只),提前15 d灌喂等体积等渗盐水;正常对照组(10只)。采用枕大池注血法诱导大鼠SAH模型。模型制作后第2天测定血脂水平,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后图像分析系统自动测量基底动脉直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底动脉ICAM-1、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LFA)-1 mRNA表达。结果各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预处理组、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4.3±2.6、22.0±2.9和27.0±0.0,与等渗盐水组的14.2±3.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预处理组基底动脉直径为(169±14)μm与处理组的(146±12)μm、等渗盐水组的(138±18)μm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预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182±14)μm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ELISA结果显示,预处理组ICAM-1、LFA-1及IL-6表达,较处理组、等渗盐水组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RT-PCR结果显示,预处理组基底动脉ICAM-1、IL-6 mRNA的表达,较处理组、等渗盐水组明显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减轻实验性大鼠SAH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SAH后炎症反应、削弱ICAM-1与LFA-1相互作用有关,而与降血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管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01~2018-03 7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MCA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动脉瘤手术夹闭术组35例和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组38例。分析患者的动脉瘤特征、SAH的Hunt-Hess分级、合并颅内血肿、手术并发症(如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术后脑梗死、切口/颅内感染)等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包括动脉瘤闭塞率、术后1个月、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应用DSA或CTA检查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38例,其中37例成功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术,1例介入治疗失败转开颅夹闭术,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27例,次全栓塞9例,部分栓塞2例。夹闭术组35例,其中34例成功夹闭动脉瘤,1例夹闭失败转介入治疗。两组闭塞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介入治疗组术后脑梗死、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夹闭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性MCA宽颈动脉瘤成功率较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但仍需要更大样本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