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年人小肠各段粘膜层内的淋巴细胞的分布规律,为探讨小肠粘膜的免疫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成年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粘膜层内淋巴细胞的分布并对其计数。结果上皮内淋巴细胞各段间无显著差异,固有层淋巴细胞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绝大部分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分布在上皮细胞核下区,只有少数位于或超过核水平,P〈0.01。结论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多位于核下方,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数量自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小肠憩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薇 《华夏医学》2008,21(2):221
多发性小肠憩室较少见,同时累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者更为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现将2例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 女性,65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2年,于2005年9月来我院就诊.既往进食量多后上腹部不适症状较明显,多次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一直按胃炎治疗,但症状仍不能缓解,目前症状较前发作频繁.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示:于十二指肠、空肠近段可见3个囊袋状影突出肠壁外,最大者4cm×3cm,轮廓光滑有狭颈,其内粘膜影与十二指肠、空肠的粘膜影相连,立位囊内可见气钡平面.  相似文献   

3.
陈春明 《海南医学》2011,22(14):64-65
目的研究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记录每例患者出现相关消化道症状至临床确诊时间,经Kaplan-Meier法计算全组中位发病距临床确诊时间。结果通过对7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发现,3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行病变肠段局部切除端端吻合术,肿瘤靠近十二指肠乳头者行Whipple/Child术;12例空回肠良性肿瘤均行一期小肠切除吻合术。29例十二指肠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行姑息性胃空肠吻合术12例;34例空回肠恶性肿瘤中2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切除距肿瘤10cm以上的病变肠段,相应系膜及供应血管和区域淋巴结在内的整块切除。9例因腹腔广泛种植转移,行姑息性小肠短路手术。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在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藏茵陈对家兔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利胆药物藏茵陈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小肠平滑肌标本离体灌流的实验方法,观察藏茵陈对家兔小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藏茵陈可使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波平均振幅增高,其收缩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05);但藏茵陈对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藏茵陈对家兔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卵蛋白经口致敏的大鼠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形态学及肠道黏膜内淋巴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变化的情况。方法将27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17只)和对照组(10只)。对照组大鼠以无菌PBS液灌胃。实验组大鼠以卵蛋白灌胃,建立肠道食物过敏的动物模型。HE染色观察食物过敏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病理学变化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和体视学方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黏膜CD4+、CD8+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均可见肠绒毛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肿胀、脱落现象,固有层见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绒毛均变短、萎缩(P<0.05或P<0.01);十二指肠、空肠肠腺均增长(P<0.05或P<0.01)。实验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黏膜固有层CD4+T淋巴细胞数密度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黏膜固有层、上皮内CD8+T淋巴细胞数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实验组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黏膜固有层CD20+B淋巴细胞数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卵蛋白致敏大鼠小肠肠黏膜损伤明显,肠黏膜淋巴细胞的变化导致肠黏膜局部免疫失调,在食物过敏变态反应性炎症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复方丹参丸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丸对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小肠平滑肌标本离体灌流的实验方法,观察复方丹参丸对小肠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复方丹参丸可使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的张力与收缩波平均振幅降低,与对照组比较降低;复方丹参丸对家兔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收缩频率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复方丹参丸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邢晓晖  武志峰  鄂林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95-96,98,161
目的对比两种口服造影剂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的应用。方法44例临床患者(40~60岁)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法(碘伏醇水溶液)和改良法(甘露醇+碘伏醇水溶液)进行多层螺旋CT全腹扫描。按影像学解剖将小肠分为6段(1段为十二指肠,2段为空肠近端,3段为空肠远端,4、5、6段为回肠),用双盲法对两组图像中小肠肠腔充盈度进行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法对2、3、4段小肠肠腔充盈度均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5、6段小肠肠腔充盈度,两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改良法对空肠及回肠上端肠腔充盈效果优于常规法,口服造影剂改良法的研究对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小鼠小肠细胞是否能够合成胰岛素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泌胰岛素的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以健康C57BL/6J小鼠的小肠为研究对象,将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部分,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免疫荧光、PCR和Western blot对小肠中的胰岛素进行检测。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小鼠小肠的肠绒毛及肠隐窝有胰岛素、PDX1及ICA-512的表达。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小肠隐窝附近的细胞内有类似胰岛素的分泌颗粒。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小肠中有胰岛素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论:小肠中确实存在胰岛素表达,其中空肠的胰岛素表达水平最高,十二指肠和回肠的表达水平稍低。  相似文献   

9.
小肠出血     
小肠出血不常见 ,约 3%~ 5 %胃肠出血位于十二指肠第二段和回盲瓣之间。除十二指肠壶腹部外小肠出血难以诊断 ,这是因为 :①因少见则较少考虑 ;②小肠长、游离于腹腔 ,且有力的收缩和存在肠袢使诊断困难 ,例如典型的回肠位于腹的右下对角线 ,空肠位于腹的左上对角线 ,但这些部位是变化的 ,由此减低了钡餐检查的诊断率和增加内镜插入的难度 ;③核医学扫描和血管造影虽有较高的诊断率 ,但对慢性、间歇性、少量出血不能肯事定 ;④血管发育不良是小肠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但所有检查方法包括灌肠法均难以作出诊断。1 病因1.1 小肠血管损害 小…  相似文献   

10.
小肠肿瘤的发生率仪占胃肠道肿瘤的5%左右,小肠恶性肿瘤更为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痛的1%.刘宝华等统计国内小肠恶性肿瘸3 887例,发病顺序为回肠32.3%,十二指肠31.1%,空肠28.6%[1].之所以好发于十二指肠降部、空肠近段和末端回肠50cm内,原因可能与位置相对固定,局部存在逆蠕动,肠内容物通过较慢,潜在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 198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原发性小肠肿瘤 5 6例 ,其中小肠恶性肿瘤 4 4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9例 ,女 15例 ,年龄 2 3~ 74岁 ,>5 0岁 31例 ,占 70 .4 %。小肠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回肠 ,共 2 1例 ,占 4 7.7%。肿瘤病理类型和病变部位。见表 1。表 1 肿瘤的类型和部位病理类型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构成比 (% )腺 癌 1 1 5 7 52 .2恶性淋巴瘤 0 4 92 9.6淋巴肉瘤 0 0 1 2 .3平滑肌肉瘤 0 3 4 1 5 .9合 计 1 1 1 2 2 1 1 0 01.2 临床表现 腹痛或腹胀、消瘦、黑便、肠梗阻为主要症状。其中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8例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小肠淋巴瘤患者9例,小肠腺癌患者9例,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后,两种疾病的好发部位、范围及强化模式等情况均有显著差异,据调查数据分析,有2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的病灶部位位于十二指肠处,4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3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5例小肠腺癌患者的病灶位于十二指肠处,3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1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分类、诊治经验,以提高外科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肿瘤位于十二指肠64例,空肠38例,回肠12例,总的术前诊断率为63.2%,包括十二指肠肿瘤术前诊断率为90.6%,空肠肿瘤为28.9%,回肠肿瘤为25.0%,按病理类型,腺癌60...  相似文献   

14.
小肠憩室疾病并不多见,根据憩室壁的组织解剖可分为真性与假性憩室,前者为小肠壁全层突出,后者不含肌层.可先天性也可后天获得.小肠憩室以十二指肠憩室最多,在胃肠道钡餐检查中发现率3%~7%;空回肠憩室少见,发现率低于1%;回肠段Meckel憩室的尸检发生率约为1%.  相似文献   

15.
李锐  陈卫昌 《苏州医学》2009,32(2):79-81
小肠出血是指发生于Treitz韧带以下,回盲部以上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出血,发病原因包括消化性十二指肠黏膜糜烂或溃疡、小肠憩室病、血管畸形、小肠肿瘤、炎症性肠病等,以血管畸形、肿瘤、憩室最为多见。小肠出血临床上并非常见,在所有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占3%~5%。但由于该区域为胃、十二指肠及结肠镜难以抵达的盲区,临床诊断颇为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小肠造影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43例因怀疑小肠疾病进行小肠CT造影病例的影像资料,由两位影像医师共同分析,用分级法判断小肠粘膜、肠壁和系膜血管解剖结构显示。对照临床和病理诊断,评估其影像诊断正确性,总结小肠炎症、肿瘤和血管性疾病的影像表现。结果:43例小肠CT造影,正常25例,良性病变14例,恶性病变4例。43例小肠粘膜、肠壁结构和系膜血管显示良好占69.8%,83.7%和97.7%。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能很好显示小肠粘膜、肠壁结构和系膜血管,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比较正常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黏膜纹状缘氨基肽酶N以及二肽氨基肽酶IV活性的大小。方法 刮取25只SD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通过全自动定量绘图酶标仪测定纹状缘氨基肽酶N、二肽氨基肽酶IV的活性。结果 大鼠空肠黏膜纹状缘氨基肽酶N活性比回肠高,十二指肠氨基肽酶N活性与空肠和回肠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二肽氨基肽酶IV活性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回肠>空肠>十二指肠。讨论 正常大鼠中上段小肠黏膜纹状缘氨基肽酶N活性较高,二肽氨基肽酶IV活性则在回肠最高。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肠恶性肿瘤36例,良性肿瘤6例;其中十二指肠肿瘤7例,空肠肿瘤10例,回肠肿瘤25例,误诊25例,(59.52%)。原发性小肠肿瘤我 于咽肠,临床表现无一定节律性和特征性,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为腹痛、腹块、贫血和消化道出血。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瘤由于缺乏简便、可靠的诊断措施,往往导致误诊和迟诊断,应引起临床  相似文献   

19.
叶丽萍  龚四堂 《广东医学》2008,29(5):746-747
目的比较正常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纹状缘氨基肽酶N以及二肽氨基肽酶Ⅳ活性的大小。方法刮取25只SD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通过全自动定量绘图酶标仪测定纹状缘氨基肽酶N、二肽氨基肽酶Ⅳ的活性。结果大鼠空肠黏膜纹状缘氨基肽酶N活性比回肠高,十二指肠氨基肽酶N活性与空肠和回肠相比均差异无显著性。二肽氨基肽酶Ⅳ活性的两两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论正常大鼠中上段小肠黏膜纹状缘氨基肽酶N活性较高,二肽氨基肽酶Ⅳ活性则在回肠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9月间,26例小肠出血性病变的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表现.结果 26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病例,经CT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间质瘤9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淋巴瘤2例及回盲部外伤性出血1例,阳性率为61.54%(16/26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小肠出血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