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黄欣  李丽丽  叶加建 《淮海医药》2012,30(5):417-418
目的通过对我院ICU病区非发酵菌感染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ICU患者非发酵菌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3年期间我院ICU病区非发酵菌检出数为358株,前3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60.1%)、鲍曼不动杆菌(23.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3.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药敏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产生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的几率较高。结论我院ICU病区非发酵菌感染率高,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严重,且产生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提示临床应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我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10例入住RICU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行痰及支气管灌洗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RICU中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G-细菌(占73.3%),G-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为主,分别为22.9%,8.6%,6.6%和5.7%;G+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0.5%,真菌占8.6%,以白假丝酵母为主.药敏结果 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和碳氢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结论 非发酵菌是RICU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呼吸道细菌的耐药情况越来越复杂,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难题.除定期、系统地进行细菌的耐药性检测外,还应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正>铜绿假单胞菌(PA)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也是重症监护室(ICU)感染常见的病原菌。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的PA逐渐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广泛使用抗生素,多种抗生素反复使用甚至不合理使用,使PA成为ICU内最常见的病原菌,且耐药性显著高于普通病房[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ICU与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及治疗PA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骆军  魏衍超  林红燕 《中国药房》2006,17(11):839-841
目的:分析我院4年来3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谱的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析2001年7月~2005年6月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数据结果输入WHONET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检出铜绿假单胞菌598株,鲍曼不动杆菌281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09株。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低于30%的有头孢他定、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等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较高,对其它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超过50%;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率较低的有复方新诺明和氧氟沙星。结论:非发酵菌在我院耐药率高,常表现为多重耐药,监测非发酵菌的感染及其耐药性变化,对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定金  周安宇 《北方药学》2013,(10):132-133
目的:回顾性分析17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便于临床预防感染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使用microscan autoSCAN4R微生物鉴定系统,分析175株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对比和统计分析。结果:最为敏感的为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其次为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等,最低的是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重症监护室检出率高。痰液检出率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肺部感染。临床科室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率也有上升倾向。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或联用抗生素,加强对其耐药性的监测,以延缓耐药情况的产生,提高药物对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实施临床药学监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临床药学监护实施前ICU患者1200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药学监护实施后ICU患者1200例为观察组,分析医院感染情况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有46例(3.83%)医院感染,21例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占医院感染的45.65%;对照组76例(6.33%)医院感染,52例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占医院感染的68.42%;耐药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所占比例下降,观察组医院感染率3.83%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率1.7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33%、4.33%(P<0.05).结论:药学监护可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王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74-175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医院感染病例中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抗菌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住的ICU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分析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3年多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共收治患者306例,发生医院感染54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7.64%。分离医院感染病原菌86株,其中前五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溶血性链球菌16株,肺炎克雷伯菌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9株,大肠埃希菌7株。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严重耐药和多重耐药。结论 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其次是真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多重耐药程度较严重,加强ICU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菌株的监测,保护有限的抗生素资源,避免耐药菌在医院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西部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 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10家三甲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细菌培养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情 况、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数据统计及药敏分析采用WHONET 5.6软件。结果 2016—2017年送检菌株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8847 株,检出率7.43%,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768株,检出率4.84%,占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65.20%;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 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80.97%)、分泌物(6.12%)及血液(2.08%),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14.6%)、急诊科(11.94%)、呼吸科 (11.62%)为主;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中,70岁以上的患者最多,共1688例(29.26%),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多重耐 药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普遍较高,其中有7种大于90%,耐药率最低的是阿米卡星为55.7%,其次是妥布 霉素与复方磺胺甲噁唑,分别为67.40%和68.25%。结论 中国西部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尤其是 碳青霉烯类耐药菌,且分布及耐药性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经验治疗可首先考虑选用 阿米卡星,其次是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妥布霉素。各地区医院应加强监测,督促临床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多重耐 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其次各医院实验室要进一步加强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系统性分析研究,为临床及医院感染提供 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及普通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至2011年期间收治的重症监护病房及普通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其痰标本行常规的细菌培养,并对培养出的病原菌分布、构成比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菌株1034株,其中重症组426株,革兰阴性菌329株(77.23%),革兰阳性菌48株(11.27%);普通组705株,革兰阴性菌427株(60.57%),革兰阳性菌142株(20.14%)。重症组病原菌耐药率显著高于普通组,且两组病原菌均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一般的广谱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P<0.05)。结论了解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而合理的选用抗生素,对于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加快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郑建琼 《北方药学》2014,(9):121-122
目的:分析我院临床分离出来的葡萄球菌属、肠杆菌科、非发酵菌的耐药情况和敏感性反应,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临床治疗过程中分离出来的1446个非发酵菌的相关情况展开统计解析。结果:非发酵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总分离率为40.71%。其中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55.49%,大肠杆菌的分离率为31.88%,其他非发酵菌的分率为12.13%。在临床上分离出的这些发酵菌对不同抗生素会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结论:非发酵菌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同时,还表现为对多种不同药物均有耐药性的态势。在临床治疗的时候,要根据这些非发酵菌的耐药情况和敏感性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挑选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危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ICU2006年9月-2008年8月所分离出的病原菌菌株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比较不同时期(A组:2006年9月-2007年8月,B组:2007年9月-2008年8月)病原菌耐药率差异.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55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83株(71.76%),以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科和肠杆菌科细菌为主,主要包括铜绿假单孢菌(58/183,31.69%),鲍曼/溶血不动杆菌(39/183,21.31%),大肠埃希菌(32/183,17.49%)等,多见于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阳性菌51株(20.0%),以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主要见于下呼吸道和腹腔感染;真菌21株(8.24%),包括白色念珠菌(9/21,42.85%)和光滑念珠菌(8/21,38.10%)等.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耐药率呈上升趋势,B组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及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A组显著增加(P<0.05). 结论 ICU医院感染最多见于下呼吸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耐药率呈上升趋势,需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ICU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07.7~2008.12入住ICU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各类标本,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患者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199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美洛培南敏感率为96.2%、阿米卡星敏感率为69.6%、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为65.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61.6%、亚胺培南敏感率为57.2%、头孢吡肟敏感率为32.4%、头孢他啶敏感率为28.3%;通过分析发现,住院时间长、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治疗、呼吸衰竭、手术等均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危险因素.结论:ICU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已十分突出,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建立耐药监控体系,控制耐药的发展及扩散.  相似文献   

13.
陈启 《淮海医药》2014,(4):346-347
目的:了解某院ICU的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细菌分布及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某院ICU患者的308份标本送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统计病原菌分布的构成比及耐药率。结果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占82.56%,革兰阳性球菌占17.44%,鲍氏不动杆菌占55.8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70%。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均在90%以上,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70%,而少数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也敏感。结论某院ICU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鲍氏不动杆菌最为多见,革兰阳性球菌以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最为多见。鲍氏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较高,有少数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ICU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情况 ,探讨ICU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 2 9例建立人工气道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ICU患者的痰增减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 1次痰标本共培养出 6 9株细菌和 12株真菌 ,其中革兰氏阴性菌 46株(72 4 6 %) ,尤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 (2 2株 ,2 7 16 %)。结果 本组ICU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五种主要致病菌对各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针对造成感染的各种因素应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同时对危重患者的抗菌治疗应有效、合理地用药 ,尽早分离病原菌 ,一旦病原菌确定 ,应予以针对性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起重症监护(ICU)病区患者肺部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控制肺部院内感染及治疗提供直接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对ICU病区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痰标本分离培养出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痰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首是鲍曼氏不动杆菌,依次顺序为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鲍曼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最高的是复方新诺明;白色念珠菌耐药率最高的是伊曲康唑;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最高的是青霉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仍是ICU病区肺部感染的主要菌群,特别是鲍曼氏不动杆菌,已成为ICU病区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ICU肺部感染常呈交叉感染,因此预防肺部感染及交叉感染和降低耐药性已成为ICU病区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和普通病区非发酵菌的检出情况及耐药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某综合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ICU和普通病区非发酵菌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共分离到非发酵菌1034株,其中ICU 245株,普通病区789株。ICU和普通病区分离的非发酵菌均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排前4位,后3种病原菌的构成比情况在两个病区存在差异性(P<0.05)。药敏结果显示,除替加环素和氨曲南外,两个病区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明显差异,且ICU分离菌株的耐药率均高于普通病区分离菌株(P<0.05);除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外,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医院临床分离的非发酵菌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ICU和普通病区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应引起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临床药师能够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过程中发挥专业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ICU与非ICU痰中鲍氏不动杆菌的构成比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提醒ICU加强感染控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ICU与非ICU痰标本中分离的细菌,对鲍氏不动杆菌构成比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CU痰培养共分离出1351株细菌,其中鲍氏不动杆菌占37.9...  相似文献   

18.
The role of antibiotic pressure in the selection of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is still under debate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often confounded by scarce data on antibiotic usage. Several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prior antibiotic exposure is likely to increase patient's colonization and infection by antimicrobial-resistant bacteria. Of even more concern is the significant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these infections, in particular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refore, the control of antibiotic usag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CU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Antibiotic stewardship programmes (ASP)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represent a useful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 inappropriate antibiotic usag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A few trials were performed in ICU population with positive results. The major risk we fores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SP for ICU patients is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of local ecology and strict quality indicator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attern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might be ascribed to an inappropriate ASP. European networks to define best strategies and antibiotic-care bundles need to be supported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To optimize antibiotic use in the ICU and to fight against the spread of resistanc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adopt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including ASP.  相似文献   

19.
王剑虹  安文洪  陈微微  黄波 《中国药房》2011,(26):2454-2455
目的:了解ICU院内感染病例菌株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ICU住院患者各类送检标本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感染病例中共分离出病原菌85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17株,占72.1%;革兰阳性球菌164株,占19.2%;真菌75株,占8.8%。革兰阴性杆菌对第3、4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敏感性较好,亚胺培南总耐药率最低。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所占比例有逐年升高趋势,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上有上升趋势,且耐药性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我院ICU下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革兰阳性细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ICU下呼吸道感染临床送检的痰培养的资料,包括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细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药敏试验方法,采用K-B(Kirby-Bauer)法,严格按照CLSI标准判定敏感菌株.结果:共分离到病原菌504株,革兰阳性菌145株,占分离菌的28.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革兰阳性菌的63.4%;革兰阴性菌286株,占分离菌的56.7%;真菌73株,占分离菌的14.5%.药敏结果提示,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1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达100%.结论:革兰阳性细菌是ICU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之一,其耐药现象严重;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是治疗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