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诊断和后续介入或外科夹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维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48例患者52个脑动脉瘤,分别采取了手术夹闭、栓塞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三维DSA与常规脑血管造影比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也为脑动脉瘤的外科夹闭或介入治疗提供了丰富信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2009年1~4月我科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20例,在夹闭动脉瘤前后应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对动脉瘤、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进行常规检查。结果5例(25%)患者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MDU发现血流异常,调整动脉瘤夹后血流正常。15例术中MDU监测显示血流信号正常,与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等检查结果存在一致性。18例(90%)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动脉瘤术中常规应用MDU有助于减少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夹闭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吲哚箐绿(Indocyanine green,ICG)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32例35个颅内动脉瘤采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夹闭前后均行吲哚箐绿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所示,如瘤颈有残留、载瘤动脉及其远端分支有狭窄则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如术野区其它血管有痉挛变细情况则采用罂粟碱浸泡,28例术后复查CT、3D-CTA或DSA以判断有无脑梗死及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术中发现动脉瘤残颈3例,载瘤动脉狭窄4例,远端分支狭窄2例,术野区动脉痉挛变细4例,侧裂静脉变细3例.本组死亡2例.术后3D-CTA或DSA见动脉瘤夹闲完全,载瘤动脉通畅,与术中ICG造影显像一致,CT示小面积脑梗死3例.结论 术中吲哚箐绿血管造影对于判断动脉瘤颈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及其远端分支有无狭窄以及术野区其它血管有无痉挛变细有重要价值,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和运城市中心医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展开研究分析,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是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对患者颅内动脉瘤图像资料、自身状况和合并颅内病理状态进行有效分析,并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是手术的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 80例确诊88个颅内动脉瘤数,手术治疗28例,其中,26例为单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两个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介入栓塞治疗52例,其中,48例为单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两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三个颅内动脉瘤。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2个肿瘤误判,其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100.0%、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6.2%。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与C臂CT结合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旋转DSA及3D-DSA和其中8例需急诊开颅手术患者的C臂CT资料,通过对47例患者进行术前模拟手术入路,均行翼点人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将术前DSA模拟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术,术前3D-DS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瘤顶指向、瘤颈宽窄,有无仔瘤、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和骨性结构的关系,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8例术前行C臂CT患者中6例显示不同程度脑积水及脑室内出血.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39例,4分6例,3分1例,1分1例.结论 3D-DSA技术及必要的C臂CT检查和手术模拟对成功夹闭脑动脉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通过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观察术后即时栓塞效果,并随访1年,统计动脉瘤复发率。结果填塞完毕后造影,Ⅰ级栓塞26例,Ⅱ级栓塞8例,Ⅲ级栓塞3例,有效栓塞率91.9%。术中2例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患者术中载瘤动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8.1%。所有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无1例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动脉瘤复发4例,复发率10.8%。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能提高动脉瘤的即时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9月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于1周内进行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经螺旋CT血管成像共发现88例患者存在动脉瘤,DSA发现87例,CTA与DSA检查吻合率为97.70%。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具有无创、快捷、准确,降低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多种三维后处理方法等优点,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首次头部CT未见出血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对治疗的影响。方法:总结12例头部CT阴性的SAH患者,抗凝治疗后造成二次大量出血或虽有病情一度好转,但头痛不缓解,腰穿及脑血管造影(DSA)后采取瘤颈夹闭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首次头部CT阴性,而疑诊颅内动脉瘤破裂的SAH,腰穿是重要的补充手段,DSA检查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并判定疗效,指导治疗。结论:首次头部CT阴性的SAH的早期诊断对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观察及急救护理经验。方法对3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救护理进行分析,做好急救抢救准备,监测生命体征,对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的观察,控制好血压和心率,仔细观察压迫症状,防止瘤体破裂,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等。结果患者转科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4例,死亡9例,死亡率32.1%。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病死率高,在手术前急诊科观察和急救工作护理十分重要,作为急诊护理人员,应对该病特征要有充分的认识,把每项护理工作做好,尽快转入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64例在我院完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 64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手术及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全部患者痊愈出院。结论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大大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率,对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顺利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在脑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寻找最佳护理模式.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或缩短,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专科护理评分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护理措施可显著缩短脑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同时还可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分别给予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与传统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26例,2例患者术后再次出血死亡,其余28例患者20个月内未出现复发;参照组患者动脉瘤栓塞成功18例,随访期内复发4例。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彻底有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临床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早期介入治疗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1年的随访,分析早期介入治疗对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结果早期治疗组患者血管内治疗之后栓塞的程度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患者(P<0.05),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在术后肢体活动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介入治疗组患者(P<0.05),在术后随访期间其他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后早期介入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栓塞介入治疗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2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资料,对其发病情况,栓塞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7例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无1例再出血.24例均恢复良好,1例肢体偏瘫,1例死亡,1例转院后未获随访.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袁冬娥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20-121
目的: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印象,对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更全面地了解。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接收的78例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其护理进行相关分析和总结,对于护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程序和护理体会进行简要介绍。结果: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进行精心治疗和护理,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并且无1例死亡患者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患者均恢复了正常行走能力,7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缓解或者消失。根据随访回馈统计数据表明,63例患者表示效果显著,仅有15例患者表示恢复较慢,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良率为76.7%,手术效果满意。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缓解老年患者的病痛和生理功能的改善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护理对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中护理这一环节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老年人和非老年成人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岁以上的32例患者和60岁以下的96例患者进行了1年的术后随访,随访的内容主要包括术后并发症、出院后对生活护理的需求、SF-36以及AOFAS评分。平均随访时间是16.2个月。结果本组128例患者分别术后1、2、3、6、12个月获访。随访12~36个月,平均16.2个月。能完整随访到的是78例,老年组27例,非老年组51例。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滑脱。老年组患者术后初期需要生活护理15例(55.6%),非老年组2例(3.9%)老年组出现并发症11例(40.7%),非老年组4例(9.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踝关节骨折手术后早期与非老年人相比有较差的临床疗效,然而,远期的临床疗效,两组是相似的。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老年人踝关节骨折手术策略的制定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69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4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6例,主动脉瓣成形8例,主动脉瓣置换4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6年,平均随访27.6个月,心功能Ⅰ~Ⅱ级,复查心脏彩超无主动脉窦瘤复发或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成形术后有2例轻-中度反流。结论外科手术是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有效治疗方法,修补技术是防止术后窦瘤复发、残余分流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