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胜 《黑龙江医药》2002,15(5):413-413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不同部位的胆管狭窄或闭塞,而致临床上产生黄疸的一组病例。其被发现时多已晚期,能做外科根治术的也仅占7%左右,姑息性分流术也仅适用于19%的病例。且外科分流术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相当高。自1974年国外开始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以来,已成为对该病姑息治疗的一种常用方法,使无法行旁路分流术的病人亦获得减黄的治疗机会,但它存在着携带引流袋及引流瓶的缺点。给病人带来心理和生活方面的负担,病人因引流损失大量胆汁,导致消化不良征候群等缺点。80年代后期,金属内支架(金属内涵管)的问世,解决了胆道内支架长期放置的问题。由于金属内支架组织相容性好,不易被胆汁阻塞,可长期保持通畅,不易脱落,且操作简单,置放途径灵活,病人痛苦小  相似文献   

2.
秦好朴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811-1812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经皮经肝胆汁引流(PTB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患者43例行ERCP,40例行PTBD.结果:ERCP内引流成功38例.所有FTBD术全部引流成功,引流术后2周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较治疗前下降.生存时间最短26 d,最长16个月.结论:ERCP或PTBD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降低黄疸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MR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常见病,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经皮经肝胆道引流和支架置入为主的介入治疗由于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高,且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已成为目前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术前的MR检查尤其是MRCP技术的运用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在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中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以往在某院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用术患者40例,应用统计学描述和统计推断分析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结果:采用术前术后对患者的主要肝功能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ALT、AST、ALP相比术前均显著降低(t=22.38,30.02,20.86;P0.01);术后TBIL、DBIL亦显著降低(t=17.89,8.71,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不仅安全并且有效,其术后并发症也明显较低,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接受PTCD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的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46例患者黄疸明显减退,腹胀缓解,肝功能改善.食欲提高;4例患者黄疸减退较慢.结论:PTCD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等优点,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3例,男30例,女23例,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全部行PTCD治疗。结果 53例患者均胆道穿刺成功,置入引流管。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50μmol/L以下46例,无明显下降5例,升高2例。结论 PTCD缓解梗阻性黄疸效果明显,为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方法,但对于合并肝细胞性黄疸患者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7.
<正>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不同部位胆管的阻塞或受压狭窄所致。此类肿瘤常见有: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以及肝门部转移癌等。本文通过对72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术临床应用的总结,对PTCD术在阻塞性黄疸患者中的可行性和成功率进行分析探讨,以利提高PTCD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书庆  毛家仁  潘晓琦 《江苏医药》2012,38(19):2310-2311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PTCD)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观察和评估PTCD术后联合化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3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加或留置内支架引流管临床资料,观察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的变化.符合化疗标准患者,根据病理诊断选择化疗方案给予化疗,2-3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6例患者均经皮经肝穿刺手术成功.PTCD治疗后TBIL、DBIL和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0例患者术后符合化疗标准,CR 0例,PR 7例,SD 3例,PD 10例,总有效率(CR+PR=35%);临床反应率(CR+PR+SD=50%).结论 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创伤小、安全、有效,是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同时为化疗创造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RDB)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对比56例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症状及检查指标。结果 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ERDB后自觉症状均明显改善,并且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明显下降。结论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来说是简便、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乔娜  刘进鸽 《河北医药》2012,34(3):462-463
恶性梗阻性黄疸常见于胆管癌、胰头癌、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以及肝门淋巴结转移等原因压迫、侵犯肝管和(或)胆总管所致.患者除皮肤、巩膜黄染外,还有皮肤瘙痒、厌食,反复的恶心、呕吐,大便色浅、尿色深、精神差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存期以及生存质量影响极大[1].采用介入放射学技术,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或金属内支架置入术(PTBS),对于不能手术切除肿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地缓解黄疸症状的方法[2].我科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PTCD联合PTBS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施行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共置入12枚支架,其中2例胆道多段狭窄置入2枚支架,国产自扩式金属内支架10枚。10例均先行外引流3~7d后再植入支架。有6例肝门部病变在右肝内胆管置入支架后,黄疸症状改善不明显,行左肝管穿刺外引流后黄疸消退。本组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结论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相比外科姑息性胆肠吻合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操作容易,创伤小,更容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应用胆道支架置入治疗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T后再行胆道腔内RFA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并发症、黄疸消退情况、术后6个月胆道支架通畅情况及患者生存期。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无胆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胆道支架通畅率为71%(5/7)。结论 PTCD胆道腔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是针对胆管癌及周边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新的标本兼治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36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包括经皮肝穿胆道引流、胆道支架置入、碘-125粒子腔内照射的综合性介入治疗.其中胆管癌15例、肝转移癌10例、胰头癌5例、壶腹肿瘤4例、胆囊癌2例.3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其中3例行经皮肝穿胆道外引流、5例行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13例行胆道支架置入、15例行胆道支架置入 碘-125粒子腔内照射.结果 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36例患者中,12例显效,21例有效,有效率91.7%.黄疸、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并发症有菌血症、胆道感染、血性胆汁、肝区疼痛,经处理2周内症状消失,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综合性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微创、有效、安全的优点,而碘-125粒子腔内照射可减少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阻塞的可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恶性梗阻性黄疸通常由胆管癌、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肝癌以及胃转移癌等引起的胆道狭窄和梗阻引起,通常采用介入治疗如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术(PTBD),能有效地解除胆管梗阻,改善肝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替代传统外科姑息治疗的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由于患者临床症状较重,住院时间较长,围术期护理至关重要,因此,我们3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PTBD围术期有效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林贵、王小林等于1987年首先提出的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疗法”(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的基础上,结合对引起胆管阻塞的肿瘤病灶进行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田。我院自1998年6月至2001年12月共对6例胆囊癌伴梗阳.性黄疸患者实施“双介入疗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介入性经皮胆道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对 43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内引流方式有内外引流管、金属内支架或塑料内涵管。结果 单纯内引流者 2 8例 ,2 5例置入金属支架 ,3例置入塑料内涵管 ;置入内外引流管者有 15例。术后 1周血清总胆红素 (TBIL)从术前的 5 0 1 6± 198 4μmol/L降至 2 30 7±138 5 μmol/L(P <0 0 0 1) ,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 (P均 <0 0 0 1)。 3例于术后 1个月内死亡 ,均与胆道引流无直接因果关系。跟踪随访 36例 ,平均随访 5 9个月 ,7例仍存活 ,2 3例(6 3 9% )总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引流术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可明显缓解黄疸、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并可改善肝脏功能 ,有限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UG-PTCD)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利弊因素,以便切实有效地改进操作过程,以期提高UG-PTCD的成功率及时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方法:梗阻性黄疸疾病33例,均采用超声引导的PTCD术治疗。结果:PTCD术穿刺1次成功32例,2次成功1例,无失败,无显著并发症发生。结论:UG-PTCD术是一种比较安全、简便、经济、可靠的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方法,可以取代X线下引导的PTCD。  相似文献   

18.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胆道金属内支架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对80例恶性胆管梗阻患者选择适当的胆管穿刺,成功后利用导丝引导置入胆管支架。术前术后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结果术后造影所有病例胆道均开通,术后2周TBIL由36~410mol/L降至16.2~53.8mol/L,较术前有明显下降,AKP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结论经皮肝穿刺置入内支架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创伤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杨运遥 《医药世界》2009,(11):727-728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和金属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对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2000-10/2008-12行PTCD和金属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2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效果满意。结论:此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是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较好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黄涛 《云南医药》2023,(1):64-67
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12月本院接诊的120例MOJ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治疗组行超声引导PTCD治疗,对照组行ERCP胆道支架植入。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低位梗阻黄疸缓解率低于对照组(P <0.05); 2组总黄疸缓解率相比(P> 0.05); 2组术前TBIL、DBIL、GGT、CRP、WBC相比(P> 0.05),术后TBIL、DBIL、GGT、CRP、WBC均明显低于术前(P <0.05); 2组术后TBIL、DBIL、GGT相比(P> 0.05),治疗组CRP、WBC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对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RCP支架植入、超声引导PTCD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