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为该严重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例哌拉西林舒巴坦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同时在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7月报道的哌拉西林单药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对纳入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原发疾病及治疗情况、皮试情况、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给药方式及剂量、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及主要表现、治疗措施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建议。结果:我院1例患者为肝部分切除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预防术后感染致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检索数据库共获得哌拉西林单药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文献28篇(涉及患者28例)。在所有的29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以50~59岁居多(6例,20.69%);3例患者有过敏史(食物、乳胶手套等),患者原发疾病多为感染性疾病或围术期使用该药;22例患者(75.86%)在用药前进行了皮试且结果均为阴性。27例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患者的可能致敏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药剂量根据原发疾病及严重程度有所差异,其中14例患者(55.56%)在给药0~5 min内出现休克症状;主要表现为系统性过敏反应症状,主要累及循环系统。除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过敏史及皮试结果对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的预示作用有限;在使用该类药物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过敏性休克抢救准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哌拉西林复合制剂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准确诊断药物热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0年我院收集的47例哌拉西林复合制剂致发热患者的用药天数、累积用药剂量和实验室检查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哌拉西林复合制剂导致药物热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其致药物热发生的高峰期约在用药后8~14 d,大多数患者发生药物热时哌拉西林的累积用药剂量为1.6~2.7 g.kg-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作为诊断药物热的参考依据,药物热的发生与用药时间、累积用药剂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配比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在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不同配比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的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血小板计数降低、过敏和腹泻)发生情况。根据治疗方案(复方制剂相关配比)分为治疗1组[采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1)治疗]和治疗2组[采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治疗]。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疾病、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与各不良反应相关性。结果:治疗1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61%(609/765),低于治疗2组(84.55%,47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的复方制剂配比(OR=1.098,P=0.012)、住院时间延长(OR=1.029,P<0.001)是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OR=1.012,P=0.011)、用药疗程延长(OR=1.036,P=0.013)是总不...  相似文献   

4.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归纳和分析国内近几年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报道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所致不良反应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预后等。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所致不良反应主要有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血便、四肢抽搐、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不良反应,确保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属于复方抗生素制剂,由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哌拉西林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钠组成。适用于治疗大多数对哌拉西林耐药并可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所致感染,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β-内酰胺酶强效抑制等特点。随着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有的不良反应还比较严重且罕见。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医药期刊,对其不良反应文献进行了收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属于半合成青霉素类及β类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多用于治疗中重度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皮肤组织感染等疾病。该药不良反应多为药物热、精神障碍、急性肾损伤、骨髓抑制等[1]。本文整理2022年我院收治的1例老年患者因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并搜索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业清  徐传新 《中国药房》2014,(16):1501-1503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2-2013年国内期刊发表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ADR文献进行检索,并就收集到的23例ADR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3例ADR患者年龄分布以老年人为主;发生时间最快为静脉滴注1滴时发生,最慢为连续用药19 d后;以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血液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适应证,实施个体化给药,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情况,发生ADR及时处理,并上报ADR监测网。  相似文献   

8.
张京兰 《首都医药》2013,(20):56-56
目的分析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2∶1)的临床不良反应(ADR)。方法对我院2013年2月16日因"肺部感染"收入院的患者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2∶1)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例患者在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2∶1)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是年龄、体重和基础疾病等。结论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2∶1)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但仍有一些不良反应的特性,因此要合理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2∶1),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提高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血小板增多的治疗,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处理方法.结果 患者因肺炎入院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q8h)治疗,用药前血小板计数(PLT)为285×109·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血液透析患者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致精神异常的病例,评估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因素与用药安全性。结果 此次药品不良反应与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可能有关,经停药和对症处理后,患者未再出现精神异常。结论 肾功能异常患者临床应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时,需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值)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隔,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警惕中枢神经系统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2016-2018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中关于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并对其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ADR 1 909例,关于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57例(2.98%);其中一般不良反应33例(57.89%),新的一般不良反应11例(19.30%),严重不良反应有13例(22.8%),新的严重不良反应6例(10.53%);从发生的ADR的年龄段分析,主要发生在36~59岁患者(26.32%)和>60岁的患者(63.15%);主要累及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68.42%)、全身性损伤(28.07%)和免疫系统(17.54%),主要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潮红、血小板减少;发生ADR患者停药后症状均减轻,痊愈和好转患者55例(96.5%);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很可能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不多,但存在新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应重视其所致的ADR,并加强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张晓庆  胡苹  李霞  张利斌  刘皋林 《中国药房》2010,(32):3014-3017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2例中、重度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g,静脉滴注,bid,3h后给予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qd。B组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g,静脉滴注,bid。C组给予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qd。治疗3d后,B、C组联用其它抗菌药。3组总疗程为7~14d。观察比较3组的疗效和细菌清除率,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d后,A组的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B、C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7~14d后,3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肺部感染的患者,应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快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遂宁市中心医院重症患者哌拉西林/舒巴坦的应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1月—2011年3月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150例,统计、分析基础疾病、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评价用药合理性。结果:在150例患者中,治疗用药112例,有效97例,无效7例,死亡8例,总有效率为86.6%;预防用药38例,有效3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对重症患者治疗有效,为保持有效性应促进其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儿童及成人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 年4 月至2018 年3 月使用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的5 176 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年龄分为0 ~28 d,1 ~12 月,>1 ~12 岁,>12 ~18 岁,>18 ~65 岁,>65 岁6 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及转归等,并对患者血细胞减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儿童与成人使用该药的安全性差异。结果:血液系统ADR 总发生率为2.99%,1 ~ 12 月龄婴幼儿ADR 发生率最高,达14.48%,>65 岁的老年人最低,仅1.38%。898 例儿童中有88 例(9.80%)血细胞(NEU、WBC、PLT)减少,15 例(1.67%)3 ~ 4 级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Logistic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 岁(OR =5.399)是用药后血细胞(NEU、WBC、PLT)严重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在各年龄段儿童患者中血液系统ADR 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成人和药品说明书的报道,尤其是新生儿及1 ~ 12 月龄的婴幼儿,应高度关注其血液系统ADR,加强监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5例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患者,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2.5-5g,每12h给药1次,疗程7-14d。结果1个疗程后,65例患者中28例痊愈,33例显效,3例进步,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85%;细菌学检查检出阳性细菌58株,疗程结束后有51株被清除,清除率为87.9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2%,试验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可作为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安全、有效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并结合临床应用实例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本院采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为主治疗的9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患者血清和尿样中哌拉西林和舒巴坦的药物浓度,分析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结果:复方制剂中哌拉西林钠的cmax为(138.70±25.53)mg/L,消除半衰期t1/2为(0.88±0.39)h,尿药回收率为(43.6±12.3)%;舒巴坦的cmax为(35.10±4.68)g/L,消除半衰期t1/2为(1.02±0.15)h;12h尿药回收率为(41.5±19.4)%。98例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哌拉西林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对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的耐受性良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地塞米松致药品不良反应158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佳新  马满玲 《中国药房》2011,(48):4588-4590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2011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地塞米松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地塞米松致ADR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其次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临床应重视地塞米松的合理应用,以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上报的297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类型、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0.98;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有128例,占43.09%;消化系统和皮肤系统、神经系统的损伤较为常见,分别为28.85%(90例)、26.90%(84例)、12.51%(39例);注射给药引起的ADR最多,为182例,占61.28%;ADR以医师报告为主,占64.65%.结论:ADR在临床药物治疗中较常见,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尽可能避免和减少ADR发生,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中随机抽取222份进行归类、分析。结果:ADR的男女比例为1.37∶1,高发年龄段在21~40岁之间(46.84%);由抗微生物药所引起的ADR最为常见,共127例(占52.70%);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2.09%)、神经系统损害(21.94%)、消化系统损害(15.11%)等。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宣传的力度,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