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治与康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苏佳灿  张春才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26-1727,1743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MPS)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发生于人体的很多部位,是腰背痛、颈肩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因。以下从不同方面探讨及分析了MPS的常见病因和病理表现,并对颈后部、腰背部、前臂及手部等3个常见部位MPS的致病原因、诊断、治疗及康复进行论述,同时对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射频热凝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常见病,病人因为损伤的肌筋膜局部粘连挛缩而引起长期疼痛。作者探索应用射频热凝松解治疗,现将初步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经阿是穴针刺治疗后的效果评估价值。方法 应用SWE技术定量测量30例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经阿是穴针刺治疗前后斜方肌疼痛触发点的弹性模量值及弹性评分,并且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针刺治疗前患者VAS评分与斜方肌MTrPs杨氏模量值及弹性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0.572, P<0.001;r=0.474, P=0.008),经阿是穴针刺治疗后,MPS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减低(t=10.02, P<0.001),斜方肌MTrPs超声弹性成像评分 (t=6.34, P<0.001)及杨氏模量值(t=33.36,P<0.001)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针刺治疗后?VAS、?杨氏模量值与?弹性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0.611, P<0.001;r=0.561, P=0.001)。 结论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能客观有效评估颈肩部肌筋膜膜疼痛综合征阿是穴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4.
肌筋膜痛综合征基于脊髓节段性敏感的诊断和治疗(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筋膜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引起神经肌肉骨骼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文将着重阐述基于敏化脊髓节估及周围、中枢敏化的MPS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 SWV)提高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患者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MPS患者80例并定义为MPS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疼痛评定指数(values of pain rating index, PRI)、现时疼痛强度 (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使用声辐射力脉冲(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ARFI)弹性成像观察斜方肌组织弹性并记录SWV值。MPS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的常规治疗,之后将疗效达到显效及以上的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继续以SWV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进行治疗的定义为继续治疗组,不继续治疗的患者定义为停止治疗组。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继续治疗组与停止治疗组治疗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过程中患者VAS值和SWV值均呈下降趋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VAS=3.649,PVAS=0.000;FVAS=2.631,PVAS=0.018)。MPS患者整体治疗的显效率为78.8%。治疗后MPS患者的VAS 、PRI、PP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S组治疗后平均SWV(2.63±1.09 m/)显著低于治疗前(4.35±1.56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84,P=0.000)。继续治疗组累计无复发率(93.33%)显著高于停止治疗组(61.29%),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60,P=0.003)。结论 ARFI的SWV值可以客观反应MP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利用SWV值作为疗效的判定标准可能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针灸治疗肩胛间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于我院接受针灸治疗的肩胛间区MPS患者39例,其中针对肩胛间区疼痛区域行针灸治疗15例(局部对症治疗组),针对颈部肩胛背神经走行区行针灸治疗24例(颈部肩胛背神经治疗组),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2周,应用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并计算总有效率;应用SWE测量治疗前后菱形肌内、外侧筋膜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比较两组治疗前、后Emean及总有效率。结果 局部对症治疗组和颈部肩胛背神经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总有效率为92.3%(36/39),其中痊愈8例,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3例,局部对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12/15),颈部肩胛背神经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24/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局部对症治疗组菱形肌内、外侧筋膜Emean分别为21.09(18.31,32.33)kPa、28.82(18.42,36.49)kPa,颈部肩胛背神经治疗组菱形肌内、外侧筋膜Emean分别为23...  相似文献   

7.
<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是由于肌肉及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躯体疼痛、活动范围下降的一系列症候群。既往对MPS病人治疗中以针刺疗法最为常用,传统的针刺疗法源于中医经络学说,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针刺达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肩背肌筋膜炎是指肌肉、肌筋膜等结缔组织因炎症而发生的疼痛,并伴肌痉挛、压痛、触及硬结或束条,活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其病理基础是:肌筋膜组织突然损伤或慢性劳损后形成的损伤性炎症,受凉受潮是其诱因。肌筋膜疼痛症状是临床常见多发,且有时颇为棘手的问题。笔在吉林省温泉医院工作期间,就350例肩背部肌筋膜炎的矿泉康复疗法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究一次腹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一次牵伸运动练习对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时的即刻镇痛效果。 方法:共54例原发性痛经女性参与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20例)、运动组(18例)和空白对照组(16例),肌筋膜触发点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腹部触发点针刺治疗,运动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时长为30—45min的牵伸运动练习,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采集压痛阈值、Mc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 结果:即刻治疗后,组内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在各个部位的压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Mc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运动组在腹部远端区域见压痛阈值显著提高(P<0.05),在部分腹部近端区域(腰椎左侧、上腹直肌处)见压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McGill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痛经症状积分仅有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与对照组之间仅在腕背部右侧、斜方肌右侧、下腹直肌左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经期时,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可以立即降低机体的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强度,以及缓解痛经相关症状,而即刻的牵伸运动可能提高机体的疼痛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王秋媛  冷雪峰 《妇幼护理》2024,4(8):2015-2017
目的 探讨磁电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本院收 治的 100 例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取生物反馈电 刺激、筋膜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展磁刺激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性功能、盆底肌电位恢复 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症状初次缓解治疗次数、盆底表面 肌电值恢复治疗次数、症状完全缓解治疗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 FSF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磁电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能缓解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的疼 痛程度,改善女性性功能,促进盆底肌电位恢复,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痛因子、神经系统致敏、伤害性感受器"和"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lgogenic substance,nervous system sensitization,nociceptors"。共检索到159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总结,对理化环境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各种理化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表现为各神经血管反应物质增多,炎症递质和致痛因子浓度明显升高。但是国内外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了解仍不深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引导下针刺肌筋膜激痛点(MTrPs)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MPS患者,随机平均分为RTE组和传统针刺组,对患者进行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TrPs弹性评分、疼痛评分的差异并研究两者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 治疗后RTE组的弹性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 和疼痛评定指数均明显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弹性评分与VAS、PRI、现时疼痛强度 (PPI)均呈正相关(均r>0且P<0.05),其中弹性评分与VAS的相关程度最强(r=0.673, P=0.000)。MTrPs弹性评分与VAS在不同疗程中的变化趋势近似,均呈下降趋势(P<0.05)。RTE组的显效率为86.7%,累计无复发率为93.33%,传统针刺组的显效率为60%,累计无复发率为57.14%,RTE组的显效率及累计无复发率均明显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 RTE引导下针刺MTrPs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明显优于传统触诊法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利用触发点疼痛原理对肱骨外上髁炎进行诊断及改善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1-01/2004-12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对患者有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部位反复针刺,每隔7~12天治疗1次。治疗两三次。辅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改善周围循环的药物3-6个月。并做肘外侧肌和内侧肌的牵张锻炼。疗程结束,按自拟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疼痛评定,共分为6分,1分为无痛,6分为严重疼痛。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治疗后的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0&;#177;0.40),(4.40&;#177;1.03)分,t=16.8,P〈0.001]。结论:肱骨外上髁肘外侧肌群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原因,对受累肌肉进行触发点疼痛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是一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对扳机点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很感兴趣。本文总结了在这方面已发表和将要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肌筋膜疼痛综合征Travell 在总结扳机点所致MPS 的鉴别特征时指出:肌筋膜扳机点是位于骨骼肌或其相关联的筋膜中的,单独持续存在的过度激惹灶,在其他结构中(如皮肤、瘢痕、关节囊、韧带、骨膜等)可以有其他种类的扳机点,如果在压痛点上施加压力时不产生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处肌肉形态及组织学特性的价值。方法 以28例MPS患者(36个MTrPs)为病例组,33名健康志愿者(33个正常肌肉点)为对照组。由2名检查者分别测量病例组MTrPs (上斜方肌)厚度、剪切波传播速度(SWV)及杨氏模量值(E),1名检查者测量对照组上述参数,1周后2组均重复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名检查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以Pearson检验分析MPS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上斜方肌厚度、SWV及E的相关性。结果 2名检查者重复测量一致性、时间一致性及检查者间一致性均好或优(ICC 0.73~0.98)。病例组MPS患者上斜方肌厚度、SWV及E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S患者VAS评分与上斜方肌厚度无相关性(r=0.016,P=0.945),与SWV (r=0.709,P<0.001)、E (r=0.653,P=0.002)均呈正相关。结论 灰阶超声联合SWE可定量评估MPS患者MTrPs处肌肉形态及组织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肌筋膜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病症,是由各种损伤后治疗不彻底或频发持续的慢性劳损产生的无菌性炎症所致,临床以腰背、颈肩和关节周围等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笔者自1982年始,用自拟温经活血汤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本病178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剪切波速度(SWV)评价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MPS患者(MPS组)和8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定指数(PRI)和现时疼痛强度(PPI)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使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观察斜方肌组织弹性,并记录SWV值。所有MPS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的常规治疗,将疗效达到显效及痊愈的患者根据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继续以SWV值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进行治疗者为继续治疗组,未继续治疗者为停止治疗组,两组患者随访1年,比较治疗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MPS组患者平均SWV值(4.35±1.56)m/s,对照组平均SWV值(1.53±0.5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18,P=0.000)。治疗过程中MPS患者VAS评分和SWV值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49、2.631,P=0.000、0.018)。MPS患者治疗后显效及痊愈者63例,显效率78.8%;治疗后MPS患者的VAS评分、PRI、PPI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S组治疗后平均SWV值(2.63±1.09)m/s,显著低于治疗前(4.35±1.5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84,P=0.000)。继续治疗组30例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停止治疗组33例患者(6.7%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0,P=0.003)。结论 SWV值能客观反映MPS患者的斜方肌组织硬度,可作为MPS患者疗效评价的较好指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特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骨化性肌炎是发生于软组织特别是肌肉内的一种瘤样病变,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另一类为进行性骨化性肌炎。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疾患,是一种全身性的疾患。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常常由于创伤、手术等很多致病因素引起,少数无明显诱因,该病往往会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根据病因学的研究,有很多预防和治疗方法,局限性骨化性肌炎的治疗应该采用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肌筋膜是人体运动系统中肌骨组织的重要支撑结构,具有明确的机械力传导效应及多功能感受器,与机体运动性能密切相关。运动损伤极易伴发肌筋膜组织纤维化,导致疼痛及运动性能显著下降;而肌筋膜处理技术在解决组织纤维化及远隔部位肌骨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基于肌筋膜构成及生物力学特点对其在运动损伤中扮演的角色及在康复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20.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治与康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painsyndrom,MPS)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发生于人体的很多部位,是腰背痛、颈肩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因。以下从不同方面探讨及分析了MPS的常见病因和病理表现,并对颈后部、腰背部、前臂及手部等3个常见部位MPS的致病原因、诊断、治疗及康复进行论述,同时对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