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目的: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比较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概念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诸方面的异同。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1—01/2005—05的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文献,检索词“fibromyalgia syndrome,myofascial painsyndrome”,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2000—01/2005—05的与慢性软组织损害、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文献,检索词“慢性软组织损害、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相关主题的书籍3本。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专题的临床试验文献及所有相关的综述文献,筛除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论述相关课题的正反意见的综述作为纳入标准。对文献中有关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结果:共收集到“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英文文献216篇,中文文献57篇,“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英文文献67篇,中文文献19篇,慢性软组织损害中文文献6篇,删除内容几近重复的文献,剩余20篇。①发病机制: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包括睡眠困扰、生长激素水平下降、心理异常、血清5-HT 3受体异常等,但这些发病因素都不一定是病因,而是疾病产生的症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发生于创伤、劳累过度或肌肉长时间维持在收缩状态之后,后者常见于长时间在书桌前从事读写或计算机工作者,同时本病还可见于患有颈或下腰部骨关节炎的患者中;软组织外科学认为,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是由于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形成的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化学性刺激,作用于鞘膜外神经末梢,结合椎管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痛。②临床表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躯体、髋部和肩带部位的疼痛和僵硬感,也有患者可出现肌肉疼痛、无力,患者有特殊痛点存在,而在压痛点邻近区正常;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特征是与触发点相关的局部肌肉、骨骼出现疼痛和压痛,疼痛部位深并可伴有烧灼感;慢性软组织损害病变范围可广可狭,主要取决于病变时间长短和就诊时患者是否存在椎管内炎症反应。③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患者具有广泛疼痛的病史,指压检查中18个部位中有11个阳性压痛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颈后、下腰部、肩和胸部是最常累及部位;慢性软组织损害患者只要有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部的疼痛、酸胀、麻木、冷热异常等症状,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后,均可诊断为某某部位慢性软组织损害。④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常用水杨酸盐、局部治疗、生物反馈法、行为改善法、催眠疗法、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进行规律的有氧锻炼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除镇痛药物外,对受累部位予以按摩和超声有一定的益处;慢性软组织损害的治疗除药物、理疗外,中国特有的推拿按摩、针灸、手法及银质针松解术在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纤维肌痛综合征可基本覆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概念,而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概念相比在诊断、治疗方面更完善,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是先进而准确的。 相似文献
3.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治与康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MPS)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发生于人体的很多部位,是腰背痛、颈肩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因。以下从不同方面探讨及分析了MPS的常见病因和病理表现,并对颈后部、腰背部、前臂及手部等3个常见部位MPS的致病原因、诊断、治疗及康复进行论述,同时对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干预和康复手段在过去十余年中有着重大的发展和变化。本文综述最新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相关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6)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局部疼痛综合征,以激痛点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医师越来越关注此病,因其发病形式多样、发病部位不定、症状轻重程度不一,故易出现误诊,为让更多医师掌握此病,本文对流行病学、激痛点、临床特点、临床检查、诊断标准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MPS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疼痛性疾患,尤其常见于运动员,虽然概念的提出已有数十年之久,但尚未被医务工作者广泛认识。近十年来,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已日趋成熟,推动了国内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与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7.
慢性软组织损害的概念与纤维肌痛综合征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亿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5,9(30):204-206
目的: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比较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概念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诸方面的异同。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1-01/2005-05的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文献,检索词“fibromyalgiasyndrome,myofascialpainsyndrome”,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2000-01/2005-05的与慢性软组织损害、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相关文献,检索词“慢性软组织损害、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相关主题的书籍3本。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专题的临床试验文献及所有相关的综述文献,筛除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论述相关课题的正反意见的综述作为纳入标准。对文献中有关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结果:共收集到“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英文文献216篇,中文文献57篇,“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英文文献67篇,中文文献19篇,慢性软组织损害中文文献6篇,删除内容几近重复的文献,剩余20篇。①发病机制: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包括睡眠困扰、生长激素水平下降、心理异常、血清5-HT3受体异常等,但这些发病因素都不一定是病因,而是疾病产生的症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发生于创伤、劳累过度或肌肉长时间维持在收缩状态之后,后者常见于长时间在书桌前从事读写或计算机工作者,同时本病还可见于患有颈或下腰部骨关节炎的患者中;软组织外科学认为,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是由于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形成的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化学性刺激,作用于鞘膜外神经末梢,结合椎管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痛。②临床表现: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躯体、髋部和肩带部位的疼痛和僵硬感,也有患者可出现肌肉疼痛、无力,患者有特殊痛点存在,而在压痛点邻近区正常;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特征是与触发点相关的局部肌肉、骨骼出现疼痛和压痛,疼痛部位深并可伴有烧灼感;慢性软组织损害病变范围可广可狭,主要取决于病变时间长短和就诊时患者是否存在椎管内炎症反应。③诊断: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是患者具有广泛疼痛的病史,指压检查中18个部位中有11个阳性压痛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颈后、下腰部、肩和胸部是最常累及部位;慢性软组织损害患者只要有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部的疼痛、酸胀、麻木、冷热异常等症状,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后,均可诊断为某某部位慢性软组织损害。④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常用水杨酸盐、局部治疗、生物反馈法、行为改善法、催眠疗法、三环类抗抑郁药物、进行规律的有氧锻炼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除镇痛药物外,对受累部位予以按摩和超声有一定的益处;慢性软组织损害的治疗除药物、理疗外,中国特有的推拿按摩、针灸、手法及银质针松解术在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纤维肌痛综合征可基本覆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概念,而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概念相比在诊断、治疗方面更完善,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慢性软组织损害的学说是先进而准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以肌群压痛点为穿刺点,穿刺针抵达骨质后,调节热凝温度为75℃,时间为30s,行穿刺点射频热凝;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缓解优良率和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是8.0±0.9、7.3土1.1、3.8±1.0、1.4士1.2;疼痛程度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P〈0.01);治疗后1周内使用止痛药人次为85%,1个月后为10%(P〈0.05);3个月后全部停用止痛药。【结论】射频热凝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创伤微小、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孙星炯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3,23(3):150-150
临床上肌筋膜疼痛在胸廓反射性综合征中占主要地位 ,多见于劳动年龄 (30~ 5 0岁 )者 ,常常发作 ,使活动受限 ,原因多样 ,尚无根治疗法。近来倾向于应用联合理疗法———超声脉冲电联合疗法 ,可以增强疗效。作者观察了 1 2 6例胸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 ,年龄 30~ 6 0岁 ,男女 相似文献
10.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治与康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painsyndrom,MPS)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发生于人体的很多部位,是腰背痛、颈肩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因。以下从不同方面探讨及分析了MPS的常见病因和病理表现,并对颈后部、腰背部、前臂及手部等3个常见部位MPS的致病原因、诊断、治疗及康复进行论述,同时对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能量激光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73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自身对照 ,采用波长830nm ,输出功率 5 0 0mW砷化镓半导体激光仪辐射治疗扳机点 2 0分钟 ,每日 1次 ,共 5次 ,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自测、扳机点触压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 ,患者疼痛强度自测评分从 ( 7 2 4± 2 4)降至 ( 2 2 1± 1 2 2 ) (P <0 0 0 1) ,扳机点压痛显著改善。结论半导体激光治疗能降低疼痛强度 ,减轻压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2组患者均采用压痛点注射镇痛液治疗,观察组在压痛点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压痛点注射和体外冲击波均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中外文数据库中关于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370例MP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组与激痛点注射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35,95%CI(-1.02,0.32),P=0.30]。体外冲击波组较其他治疗组(电针、推拿按摩、牵伸训练)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疼痛[MD=-0.78,95%CI(-0.99,-0.58),P0.00001]。体外冲击波组与安慰剂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1.15,95%CI(-3.18,0.88),P=0.27],但结合森林图中黑色菱形的重心偏移程度可知治疗效果更倾向于体外冲击波组。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优于激痛点注射、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程度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Pub Med、EBSCO、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肌内效贴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触发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0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RCT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潜在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5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组在干预后和随访时的疼痛治疗效果均具有显著性优势(干预后:MD=-1.14,95%CI-1.88^-0.40,P=0.002。随访时:MD=-0.69,95%CI-1.16^-0.22,P=0.004)。干预时间(P=0.024)和随访时间(P=0.020)是随访结果主要异质性来源。结论肌内效贴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方面有优势。治疗时间或随访时间越长,肌内效贴的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5.
颈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和头部牵涉痛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调查颈肌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特征,观察利用不同部位颈肌在不同辅助镇痛下的牵张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不同颈部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明确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位置,并做正确诊断;根据诊断对这些病人在不同镇痛方法下进行不同的肌牵张疗法,有些病例在牵张前加用针刺破坏触发点或扎断挛缩增粗的纤维。治疗后教病人在家做自我牵张法和随访,并对治疗前后做VA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本法对颈部肌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治疗有效,并且方便易行。但治疗者必须理解其致痛病理和牵张治疗的基本原理,同时需要积累诊断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病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MPS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自拟一般资料问卷调查病人基本信息,并采用简氏Mc Gill疼痛问卷(Jane's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简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Jane's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F-12)、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eck Depression Self-rating Questionnaire,BDI)、贝克焦虑自评问卷(Beck Anxiety Self-rating Questionnaire,BA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其疼痛、生活质量、情绪及睡眠状态,并与同期来我院体检的8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筛选影响MPS病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1)观察组疼痛部位、激痛点数目多超过3个,疼痛频次每周5.98±1.54次,每周疼痛持续时间长达12.35±15.25 h。(2)观察组SF-MPQ总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DI表、BAI表、PSQI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SF-12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4)MPS病人SF-12与疼痛部位、激痛点数目、SF-MPQ总分、VAS评分、BDI、BAI、PSQI评分呈负相关(P<0.05)。(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疼痛部位、激痛点数目、SF-MPQ总分、VAS、BDI、PSQI均为影响MPS病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论:MPS病人生活质量水平低下,以躯体疼痛维度生活质量最差,病人疼痛程度、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均为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处肌肉形态及组织学特性的价值。方法 以28例MPS患者(36个MTrPs)为病例组,33名健康志愿者(33个正常肌肉点)为对照组。由2名检查者分别测量病例组MTrPs (上斜方肌)厚度、剪切波传播速度(SWV)及杨氏模量值(E),1名检查者测量对照组上述参数,1周后2组均重复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名检查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以Pearson检验分析MPS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上斜方肌厚度、SWV及E的相关性。结果 2名检查者重复测量一致性、时间一致性及检查者间一致性均好或优(ICC 0.73~0.98)。病例组MPS患者上斜方肌厚度、SWV及E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S患者VAS评分与上斜方肌厚度无相关性(r=0.016,P=0.945),与SWV (r=0.709,P<0.001)、E (r=0.653,P=0.002)均呈正相关。结论 灰阶超声联合SWE可定量评估MPS患者MTrPs处肌肉形态及组织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比较体外冲击波(ESW)与超声波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40例腰MP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组和超声波组,每组20例;分别进行ESW治疗和超声波治疗,ESW组给予频率8.0 Hz、压力0.2 MPa、能量流密度0.08~0.12 mJ/mm2、冲击次数1000次的ESW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周;超声波组给予1.0 MHz、100%持续型、强度l.0 W/cm2的超声波治疗,每次持续1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和腰椎关节活动度(ROM)评定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活动范围,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腰椎ROM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W组治疗后的VAS评分较超声波组明显降低(P<0.05);ESW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改善程度)明显大于超声波组(P<0.05),ESW组治疗后腰椎关节活动度(ROM)明显高于超声波组(P<0.05)。ESW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95.0%)高于超声波组(7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SW治疗腰MPS的疗效优于超声波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肌肉疼痛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待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春景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96,16(4):145-149
本文介绍了肌肉疼痛综合征的概念、分类、病因和病理、疼痛生理和电生理研究,指出肌肉疼痛综合征包括运动过后引起的肌肉疼痛、过用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和纤维肌痛,并简述了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