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建  王晓艳 《重庆医学》2015,(15):2114-2116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滤过(HF)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机体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HD)联合HP进行血液净化,而观察组则采用HP联合 HF进行血液净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生存时间、全血胆碱酯酶活力、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血清 TGF‐β1、TNF‐α、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5),治疗后血清 TGF‐β1、TNF‐α以及IL‐6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血液净化疗法治疗AOPP疗效肯定,以 HP联合HF方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胰腺癌手术后对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胰腺癌手术患者80例,分为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段血浆中各指标水平。结果(1)两组术前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3d血清IL‐6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5d血清IL‐6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d血清IL‐6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同一时间段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术后IL‐10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1、3d血清IL‐10水平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同一时间段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术后1d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5dTNF‐α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3d血清TNF‐α水平高于术前(P<0.05),而术后5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血清TNF‐α,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TS疗法能明显降低胰腺癌术后的炎性反应,改善免疫抑制,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辅助细胞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T辅助细胞因子Th1和Th2的表达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10例正常人和8例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NF-γ)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IL-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IL-10的表达水平增高(P<0.01),而INF-γ与IL-4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中Th12细胞因子表达为IL-2的下调,Th2细胞因子表达为IL-10的上调,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在发病72 h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水平,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内大梗死组血清炎症因子高于中、小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P<0.05);试验组的易损斑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能及时提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可利用炎性生物分子标志物协助对缺血性卒中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肖超  陈臣  陈荣富  郝勇 《重庆医学》2015,(5):700-702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血清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观察128例KOA患者在塞来昔布(200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前,治疗后3 d ,治疗后1、2、4周血清IL‐1及 TNF‐α水平,并进行疼痛评估。结果塞来昔布治疗后3 d ,KOA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IL‐1及TNF‐α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之后随治疗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后2周维持较稳定水平。结论塞来昔布抑制IL‐1及TNF‐α的促炎作用,从而抑制KOA患者的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6.
易晔  卢远航  冀倩倩 《重庆医学》2015,(19):2667-2669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透析时间超过6个月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50例,分为HFHD组和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组,每组各25例。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LFHD组患者血IL‐6、TNF‐α、hs‐CRP、MD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 SOD、GSH‐Px显著降低(P<0.05);HFHD组与治疗前相比,IL‐6、TNF‐α、hs‐CRP、MDA 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SOD、GSH‐Px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长期LFHD可加重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及炎性反应,HFHD可缓解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脓毒血症患者抗炎、促炎指标动态变化在临床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2010~2011年该院 EIC U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集诊断明确后第1、3、5、7天清晨血清样本,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促炎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抗炎指标(IL‐4、IL‐10)血清浓度,同时动态监测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结果两组 TNF‐α、IL‐1均呈早期上升,病程进展第3天达到峰值水平,之后逐渐下降,在相同监测时间点死亡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5)。两组IL‐4在第5天达到峰值水平后下降,在相同监测时间点死亡组指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IL‐10在第5天达到峰值水平后下降;死亡组IL‐10水平呈现逐渐升高,并维持高位,第3、5、7天IL‐10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APACHE Ⅱ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死亡组则呈上升趋势并维持高评分值。结论 TNF‐α、IL‐1在脓毒血症早期呈迅速升高并达峰值,IL‐4、IL‐10升高并达峰值时间较促炎指标延后,其中IL‐10持续维持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刘小惠 《重庆医学》2015,(4):524-526
目的:探讨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 )患儿血清和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ELISA法检测58例患儿成对血清和关节液中MMP‐1、MMP‐3、TIMP‐1,IL‐1、IL‐6和 TNF‐α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回顾分析病历记录并建立临床和实验室疾病活动性适应证判定标准,探讨这些因子的水平和疾病活动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JIA组血清和关节液中MMP‐1、MMP‐3、IL‐1、IL‐6、TNF‐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MP‐1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关节液中MMP‐1、MMP‐3、TIMP‐1、IL‐1、IL‐6、TNF‐α浓度明显高于血清浓度(P<0.01)。JIA组关节液中IL‐1与M M P‐1呈正相关,而IL‐1与T IM P‐1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JIA的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细胞因子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9.
王晓玲  宋政  潘振球 《重庆医学》2016,(21):2976-2978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本院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均行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7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血乳酸水平、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改善情况,治疗24、48 h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观察48 h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LVWI)的改善情况;观察治疗7d后患者病死率、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情况;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及乳酸水平,以及CI、心率、尿量、MAP、Sc‐V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疗效明显,可改善患者炎性因子与乳酸水平及循环功能,其安全性较高,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与血清骨桥蛋白、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关系。【方法】SLE患者24例,男性2例,女性22例,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按Bombardier的评分标准,SLE活动指数(SLEDAI)积分〉9分为活动期,≤9分为缓解期。将上述SLE患者分为活动期(16例)和缓解期(8例)两组。正常对照组16例,男性4例,女性1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OPN和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者比较,活动期SLE患者血清OPN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OPN和IL—10这两种细胞因子可能与SLE的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 37(IL-37)、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18(IL-18)和干扰素 γ(IFN-γ)进行研究,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IL-37 的表达及其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012 年 12 月 -2015 年 12 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风湿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32 例和体检中心正常健康者 32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 32 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将 32 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 IL-37、IL-6、IL-18 和 IFN-γ 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37 mRNA、IL-6 mRNA、IL-18 mRNA 和 IFN-γmRNA 的表达。结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患者血清IL-37、IL-6、IL-18 和 IFN-γ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者(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 IL-37 与血清IL-6、IL-18、IFN-γ 均呈正相关(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IL-6、IL-18、IFN-γ 水平是血清 IL-37水平的影响因素(均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组 IL-37 mRNA、IL-6 mRNA、IL-18 mRNA 和 IFN-γmRNA 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0.0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37 mRNA 与 IL-6mRNA、IL-18 mRNA 和 IFN-γmRNA 均呈正相关(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L-6 mRNA、IL-18mRNA、IFN-γmRNA 表达量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37 mRNA 表达量的影响因素(均 <0.05)。结论新发现的炎症因子 IL-37 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与 IL-6、IL-18 和 IFN-γ 炎症因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IL-37、IFN-γ和IL-10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深圳龙岗中心医院2016年9月—2017年4月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25例为结核组,同期2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核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中IL-37、IFN-γ和IL-10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血清IL-37、IL-10水平较对照组升高[(308.87±62.52)vs.(144.72±45.26) pg/mL;(400.75±46.89) vs.(62.75±5.85) pg/mL],IFN-γ水平下降[(167.25±12.71) vs.(195.50±13.7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仍有升高[(120.25±17.04) vs.(62.75±5.85)p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7及IFN-γ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IL-37、IL-10水平上升[(308.87±62.52)vs.(137.88±62.47)pg/mL;(400.75±46.89) vs.(120.25±17.04) pg/mL],IFN-γ水平下降[(167.25±12.71) vs.(195.75±4.9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IL-37与IFN-γ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IL-37、IFN-γ和IL-10水平呈现与活动性肺结核病情相关的动态变化,IL-37对抗结核免疫的负性调节可能与抑制IFN-γ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L - 18、sFas和sFasL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6 2例SLE患者血清的IL - 18、sFas和sFasL含量。结果 :SLE患者血清中的IL - 18、sFas和sFas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SLE患者血清IL - 18水平的增高与sFas增高呈正相关 (γ =0 4 72 ,P <0 0 1)相对活动期患者血清IL - 18水平的增高与sFas增高呈正相关 (r =0 5 13,P <0 0 1)。而其它组间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IL - 18和sFas可作为SLE活动度及评价治疗疗效的有用指标 ,而sFasL在协助诊断SLE方面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血清IL-37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200例作为结直肠癌组,另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IL-37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清IL-3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直肠癌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清IL-3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血清IL-37水平降低。临床分期高、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生存时间短的患者血清IL-37水平低于临床分期低、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长的患者(P?<0.0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类型、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患者血清IL-3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IL-37水平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RlR=0.043(95% CI:0.014,0.102)]、淋巴结转移[RlR=0.038(95% CI:0.016,0.097)]、远处转移[RlR=0.049(95% CI:0.013,0.120)]和IL-37水平[RlR=0.067(95% CI:0.028,0.168)]是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L-37水平降低,血清IL-37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白介素-35(IL-35)和白介素-37(IL-37)水平,探讨活动期IBD患者血清IL-35、IL-3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IBD患者,其中7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活动期45例、缓解期25例)作为UC组,33例克罗恩病(CD)患者(活动期18例、缓解期15例)作为CD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IL-35和IL-37水平。结果活动期和缓解期UC、CD组血清IL-35、IL-3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期UC、CD组血清IL-35和IL-37水平分别低于缓解期UC、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期IBD患者血清IL-35与IL-37水平呈正相关(r=0.875,P<0.05)。结论 IL-35和IL-37在IBD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较低,且参与IB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 ,SLE)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4(interlukin 4,IL 4)、γ 干扰素 (interferon gamma ,IFN γ)水平 ,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LE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IL 4和IFN γ水平。结果  ( 1)SLE活动组血清IL 4水平和IL 4/IFN γ值明显升高 ,与非活动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 2 )血清IFN γ水平 3组 (SLE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 )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 3)SLE患者激素治疗后血清IL 4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IL 4、IFN γ作为区分CD4 T细胞亚群的指标之一 ,间接反映了Th1、Th2细胞活化状态 ;SLE患者血清IL 4水平、IL 4/IFN γ值明显升高 ,且与病情活动性相关 ;IFN γ水平无明显变化 ,说明活动性SLE患者存在Th2细胞优势活化状态 ,破坏了体内Th1/Th2正常平衡状态。血清IL 4水平可作为SLE病情活动性监测指标之一 ,并可作为疗效判断指标之一。寻找有效方法调节SLE患者血清IL 4水平 ,从而调节体内Th1/Th2平衡 ,将为治疗SLE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夹心(ELISA)法检测22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IL-10和sFas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2水平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IL-12和sFas与SLE免疫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26例IL-10及IL-12的异常表达及其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白细胞介素(IL)-10、IL-12异常表达的相互关系,探讨IL-10对IL-12分泌的影响。方法:取26例SLE患者及正常对照18例志愿者的外周血(PBMCs),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培养上清中IL-10、IL-12水平;在SLE患者及正常对照PBMCs中分别加入正常人血清、SLE血清、SLE血清 IL-10抗体,PHA刺激培养24h,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PBMCs培养上清中自发产生和PHA刺激诱生的IL-10及IL-12P40水平均异常增高。然而仅血清IL-10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但血清IL-12P40水平、PBMCs培养上清自发产生的及PHA刺激诱生的IL-12P40水平均与SLEDAI呈正相关。尽管SLE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IL-12P40血清及PBMCs培养上清水平呈正相关,但体外实验时,在PBMCs培养中,加入SLE血清,可显著抑制IL-12的产生,采用IL-10抗体中和掉SLE血清中的IL-10后,正常人或SLE患者的PBMCs培养上清中IL-12可明显增多。结论:SLE患者IL-10及IL-12表达水平异常增高,且血清水平与SLE活动性正相关;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SLE血清中IL-10可明显抑制IL-12的分泌,但在细胞因子网络环境中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痛风患者不同阶段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37、IL-1β及IL-18水平,探讨IL-37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20例初发痛风患者(痛风组,急性发作期和完全缓解期)、2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37、IL-1β及IL-18的水平,比较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和完全缓解期各指标的表达差异,以及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及完全缓解期与其他两组各指标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急性发作期患者IL-37水平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L-1β和IL-18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的IL-1β和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37的水平仅略高于完全缓解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IL-37、IL-1β及IL-18水平均高于高尿酸血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缓解期仅IL-37水平高于高尿酸血症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的IL-37水平与其ESR、CRP、IL-1β、IL-18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IL-37可能作为一个抑炎因子参与了痛风的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7(IL-37)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手术切除的结肠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检测其IL-37的表达量;培养结肠癌HT2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转染空白pcDNA3.1质粒的空白质粒组、转染表达IL-37的pcDNA3.1重组质粒的IL-37质粒组,MTS检测3组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qRT-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淋巴细胞瘤-2(Bcl-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L-37、p-STAT3及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IL-37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 <0.05);3组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CyclinD1、Bcl-2、MMP-2、MMP-9 mRNA相对表达量,p-STAT3、p-Akt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37质粒组的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CyclinD1、Bcl-2、MMP-2、MMP-9 mRNA相对表达量,p-STAT3、p-AKT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空白质粒组。结论 IL-37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减少,上调IL-37的表达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该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STAT3/Akt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