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采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在用药期间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用药情况,对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给予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用药情况,制定对应预防对策,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包括有药物因素(27.59%)、配伍不当(24.14%)、疗程过长(20.69%)。结论规范中药汤剂用药制度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现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一些控制对策,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临床出现的46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并统计分析发生原因。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物配伍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炮制方法错误、用药剂量不对、患者属于过敏体质、采用金属器皿进行煎煮等。结论:中药不良反应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必须加强学习中药知识,科学合理配伍,严格控制中药药品质量,才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伍彧 《河南中医》2020,40(5):677-680
毒性中药的使用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恰当地辨体用药,合理配伍,用药剂量控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安全范围内,规范炮制,同时把握好药物的煎煮方法与煎煮时间,充分考虑患者服药时间的长短,服用方法是否正确,如此,中药的毒性可降低或避免。"十八反"中的中药,要尽量避免使用,中药"十八反"配伍,并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使用时一定要谨慎,确保安全用药。单纯两种相反中药配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多种中药配伍,药物之间会相互影响,可使药物毒性降低,疗效提高。在患者特定的病理生理条件下,医师应结合临床经验,充分考虑患者的证型、体质,准确辨证。对于特殊人群,使用中药要谨慎合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同时,要做好临床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并且有相应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药汤剂的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并探讨中药汤剂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0例中药汤剂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建议。结果:经统计,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配伍不当3(10.00%)例、药物因素8(26.67%)例、剂量过大5(16.67%)例、个体差异2(6.67%)例、疗程过长4(13.33%)例、服用不当3(10.00%)例、炮制不当3(10.00%)例、误服误用2(6.67%)例。结论:临床医生需重视中药汤剂的不良反应,纠正错误的中药认知,规范临床使用,进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上中药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原因,总结相应药学服务对策。方法:选取120例服用中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表现、发生原因及药物对策。结果: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P0.05);静脉注射给药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给药方式(P0.05);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41.67%)和消化系统(33.33%);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用药量过大者43例(35.83%),配伍不当者46例(38.33%),体质较差者20例(16.67%),用药方法不当者11例(9.17%)。结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加强中药用药知识宣传,提高药品配伍合理性及药品质量监督等,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中医科收治的480例各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86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评估患者用药安全性。结果:入组86例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未辨证施治、炮制技术不当、药物用法与用量不当、中西药联合方案不合理。入组病例不同性别、同一因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药学临床应用领域,合理用药是保证临床疗效与服务质量的关键,中药师在工作实践中应加强中药材配伍、炮制、煎煮以及辩证等管理工作,消除用药不良安全隐患,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方法选取120例接受中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中药应用情况,对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120例患者中,40例患者没有进行辨证论治,32例患者的用法和用量错误,22例患者为中西药联用不合理,20例患者为中药炮制不合理,6例患者为其他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加强中药配伍、煎煮、对症、辨证以及炮制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遵循相关的流程,提高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中药治疗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分析相应的控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01月~2013年01月期间出现的60例使用中药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控制不良反应的对策。结果:经统计发现,本组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中药用量不当、辨证不清、药物配伍不当、炮制方法错误、煎煮不当及个体差异等;针对上述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明确辩证,合理用药、科学合理配伍以及严格控制药品质量等。结论:中药不良反应危害较大,导致其发生的原因较多,应引起足够重视。临床必须加强中药知识的学习,查找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用药管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0,(10)
目的:考察肿瘤患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109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从性别、年龄分布、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9例ADR报告中涉及11种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肿瘤患者的个体因素、药物本身和使用方法均有相关性。结论: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安全性的监测,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毒性中药的配伍炮制剂型与给药途径在安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毒性中药治疗的98例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对使用毒性中药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毒性中药的配伍炮制剂型与给药途径在患者治疗用药中的作用。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在98例接受毒性中药治疗的患者中有23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没有按规定剂量使用10例,中药炮制不当8例,中西药联合使用不当4例,其他原因1例。结论:在毒性中药的使用过程中,配伍炮制剂型与给药途径对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必须严格规范使用,安全合理用药,通过科学的配伍炮制剂型与给药途径为患者进行科学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武汉市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分析评价工作,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武汉市2012年16个区自愿上报的8 65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8 650例报告中,41~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大,占31.82%;引起ADR的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给药,占73.61%;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为主,占53.77%,其次是中成药,占9.85%;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25.73%.新的、严重的ADR报告887例,占10.25%.结论:应加强对生产和经营企业的ADR上报和监测工作;重视抗感染药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加强对头孢菌素类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和ADR的跟踪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ADR报告223例,分别从患者年龄、ADR表现、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3例ADR报告涉及71种药品.其中,抗菌药物有32个品种,ADR 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有10个品种,ADR 28例,占12.56%.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最多(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37例),占总例数的16.59%.小于9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05例,占47.09%);其次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29例,占13.01%).结论:在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黄连等4种中药水煎剂对离体人牙根管内粪肠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选取84颗新鲜拔除的人单根管牙,截取6mm高的柱状牙根。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黄连水煎剂组、五味子水煎剂组、大黄水煎剂组、连翘水煎剂组)和3个对照组[甲醛甲酚(FC)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2颗牙。常规根管预备后灭菌制备感染粪肠球菌根管模型,阴性对照组不感染细菌,放置0.9%氯化钠注射液,余每组根管均感染细菌,分别放置上述不同药剂,3天、7天后分别培养并测量细菌的透光度。结果黄连水煎剂组3天与甲酫甲酚组3天组间无差别(P>0.05);连翘水煎剂组3天与阳性对照组3天组间无差别(P>0.05);五味子水煎剂组3天与阴性对照组7天组间无差别(P>0.05);大黄水煎剂组3天、黄连水煎剂组7天与甲酫甲酚组7天组间无差别(P>0.05);连翘水煎剂组7天与阳性对照组7天组间无差别(P>0.05);其余各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种中药中,黄连、五味子、大黄均有不同程度抑制粪肠球菌的作用,黄连作用最强。黄连抑菌作用与FC相同。连翘无抑制粪肠球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不合理使用以及中药不良反应现状,探讨医疗机构通过临床合理使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中药的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采用调查回顾的研究方法,收集惠州市某三甲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的1年内关于使用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告,从相关剂型、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以及年龄分布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611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50.8%);涉及多个组织器官,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54.17%);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54.99%);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以中药注射剂最高(73.49%)。结论: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同时必须重视中药ADR的发生,加强中药ADR的预防和监测,保障中药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针灸任脉穴合生化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宫内组织物残留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诊断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药组、西药组及中药组,7天后复查超声检查及观察症状判断疗效。结果:针药组的有效率为77.4%,西药组的有效率为51.9%,中药组的有效率为57.1%。针药组与西药组的疗效比较以及针药组与中药组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与中药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任脉穴合生化汤在治疗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流产后宫内组织物残留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中医汤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来我院治疗的80例患者病历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将患者根据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西医治疗,实验组确诊后进行采中药汤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中效果。结果:实验组中95%治疗效果比较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治疗后HAMD积分为(11.02±5.63)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较高,采用中药汤剂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明饮治疗青光眼术后视神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病人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2个治疗组,分别采用复明饮,甲钴胺进行治疗。通过治疗前后病人在血压、脉搏、视力、眼压、视野、视觉电生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治疗组具有稳定病人视力、眼压的作用;复明饮治疗组可以改善病人的视野、增强视网膜电活动、改善视神经传导能力;对血压、脉搏无不良影响。结论:复明饮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病人的视神经损伤具有修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引起药物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5年至2012年9月收集的27例中药注射剂所致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例ADR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累及7个系统/器官;男15例(57.3%),女12例(42.7%);ADR多发于35-59岁年龄组共19例(70.3%);大部分ADR发生在用药30min内(8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用药部位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发生的比例较高(21.9%)。结论医院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黄连水煎液对小鼠胰岛修复功能的影响,探讨黄连对高血糖的治疗作用及初步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氧嘧啶造高血糖模型,观察黄连水煎液对胰岛依赖型小鼠糖尿病模型体质量、血糖、胰岛B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黄连水煎液能降低模型小鼠血糖,并能有效控制模型小鼠体质量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中分别在第7、14天黄连水煎液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西药(二甲双胍)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理观察:黄连水煎液组胰岛B细胞形态均比模型组和西药组好,且成剂量依赖性。结论:黄连水煎液能显著降低胰岛依赖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能有效控制模型小鼠体质量下降,但短期效果均不如二甲双胍;并且对胰岛B细胞形态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汤剂能充分适应辨证施治需要,疗效快,易吸收,作用强等特点,应用广泛。以往对中药汤剂研究集中在配伍、炮制及煎煮方面,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研究较少。中药汤剂使用依从性是治疗基础。中药汤剂使用存在非依从性现象。提高病人依从性:①注重汤剂抓取、制备简单化,改善汤剂外观,适当加入辅料改善口感。②注重汤剂服用、吸收方便性。加入某一种药物配伍以改善汤剂的外观和口感。③注重汤剂费用低廉、效果灵验。有效沟通医、药、病三者关系,及时地解释处方用药的原因和意义,耐心解答病人的咨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