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前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有证候判定规范、证候疗效评价、证候物质基础、方剂配伍规律等的4个主要领域,但其共同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中医证候结构表征,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针对中医证候的结构表征研究,以脾气虚证候的发生规律为切入点,通过理论推证结果与临床数据分析结论相互印证,来揭示证候的结构特征,建立起了中医证候的拓扑结构数学模型,挖掘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数学科学基础,在证候基础研究上体现出中医理论的自身规律与临床诊疗特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对中医证候基础持续50 多年的研究,使“证候问题”变成了“证候难题”,中医证候成了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的“科学问题”。探析“证候难题”症结所在,证候是具有“功能性结构”和“实质性结构”双重结构特性的独特复合体。揭秘中医理论体系固有规律蕴藏的数学科学内涵,探寻证候客观量化表征的方法,破译出证候的“功能性结构”,打通中医学理论体系知识创新的关键技术线路,为揭示证候的“实质性结构”奠定基础,才能有希望重新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与伟大实践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从研究中医证候的发生规律入手,发现了中医证候内蕴的拓扑结构,形成了挖掘中医证候结构的拓扑学方法。这一方法学的优势体现在,可以实现中医证候信息完整保留基础上的分析运算,使证候结构拓扑分析结果的自然性与病机演变规律相吻合。运用拓扑学的方法,可以破解出中医证候的复杂结构,阐释中医证候判定标准的科学内涵,建立中医证候的判定诊断标准,形成"四特征五阶段"新辨证方法,并为探索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提供理论依据;可以阐释中医理法方药精准对应的规律,建立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可视化系统,形成辨证论治水平的评价体系;可以还原中医诊疗原型的基本结构,阐释中医诊疗原型系统,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随着中医证候复杂结构的破解和释译,找到了中医证候理论的数学科学基础,使中医证候理论与现代科学有了对话与交流的结合点,有希望开启中医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谢世平  左刚 《世界中医药》2011,6(5):369-371
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和中医理论的更深层次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证候的研究,而当今对中医证候的研究多注重于某一证型或某一层次的研究,缺乏从整体上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证候的系统性研究,系统生物学的引入为中医证候学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并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证候结构内涵的发掘过程 中医理论的推动和发展基于临床实践,而临床实践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证候”,历代对证候的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然而对证候本身的结构系统研究及完整的揭示则未见突破,作者自70年代初期即开始埘证候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辩证逻辑角度探寻证候概念的形成轨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证候概念同自然科学中的所有概念一样,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从经验积累到前科学概念,从前科学概念到科学概念,进而与原有理论体系相融合的基本环节,其形成轨迹是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而演进的,即甲骨文和《马王堆医书》从疾病的表象——症状开始,到《内经》对包括症状在内的一切与疾病相关的内容进行分誊,分类后《伤寒论》实现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飞跃,并使之最终与中医理论体系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而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存在动态演化过程,并且具有点集拓扑结构的数学内涵。以脾气虚证候与脾阳虚证候为例,运用临床数据,对其构成要素、发生过程与拓扑结构特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脾气虚证候与脾阳虚证候的构成要素存在着与临床数据不相符合的地方,主要是构成要素的缺少,证候的发生过程与拓扑结构特征、临床数据与理论研究结果相吻合,运用临床数据修正后的证候点集拓扑结构表达公式可以用F(证候)=YyV(Yy+Yx)V(Yy+Xy)V(Yy+Yx+Xy)V(Yy+Xy+Xx)V(Yy+Yx+Xx)V(Yy+Yx+Xy+Xx)进行表达。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指导并进行中医证候生物学意义上结构的研究,而且可以使证候"数学结构→物理结构→生物结构"的研究路径更为清晰,并且为主要中医理论的现代语言描述提供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候是中医理论的精粹部分,其生物学基础研究是证明中医科学性和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转录组学从分子水平研究证候相关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以探索证候生物学基础,目前在证候研究中得到一定应用。本文对中医证候转录组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转录组学内涵及研究方向、转录组学相关技术、中医证候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和调控网络分析,并阐述了证候转录组学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方法学的改进必然促进科学的发展。以往忽视方法学研究,影响中医快速发展。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方式,已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在尪痹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应用具有典型意义,包含目标体系、实施手段、疗效评价(证候赋分体系、量表学)等;循证医学理念、视觉模拟刻度法、数字分级法、Wong-Bake脸、Likert等级评定等丰富了疗效评价的内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量表学的科学方法,编制中医辨证量表,是实现证候量化诊断可行的研究思路。在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制定过程中,四诊条目的科学分级及合理量化是保证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前提和基础。目标管理在中医风湿病领域的引入,必将促进中医风湿病的发展,促进中医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昊雪萍  刘家强 《光明中医》2008,23(10):1421-1423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相互协调组成了有机整体。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知识,结合脏腑功能失调后的各种临床表现,并在原来脏腑辨证“基础证候”的基础上,根据病机发展的趋势、方向、部位、主证的不同,进行的深入细化的辨证分型,所建立的更为完善的五脏系统辨证体系。脏腑辨证细化分型完善的证候结构层次结合证候基因组学,可以在证候的基因组学的研究中,结合模块理论,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中医学的本质,在实践中证明证候深刻的内涵,从而证明中医理论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工程科技是科学理论与技术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实用性是其重要特征。中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进行中医研究与探索,构建系统完善的中医领域工程科技体系,对中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中医特色诊断技术、中医现代诊断与检验技术、中医大数据与信息分析技术等3个方面,就中医领域工程科技发展现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以为更好地进行中医领域工程科技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临床与基础近10 年研究进展显示,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与现代医学相比差距逐年增大,中医药科技为临床诊疗提供的支撑不足;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于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各研究领域未取得应有的拓展甚或日趋萎缩,概念内涵清晰表述严密的理论远未建立,中医基础学科群尚未分化形成,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远未显现。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表明,中医学是尚未摆脱古代科学技术特征的整体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则是尚未摆脱自然哲学形态的直观描述性理论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主要放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应借鉴遵循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理论发展的途径,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突破。因此,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着力做好两大研究:研究脏象的活体结构与功能机制,追踪最新科技发展及时用于脏象研究,并重视病、证、尤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起中医基础理论的三级学科群。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证论治的数学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逻辑是层次极高的逻辑。建立阴阳五行逻辑公式体系,用数学方法研究中医辨证理论,探讨解决中医界几千年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中医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任何一门科学缺少了数学这一工具便不能确切地刻划出客观事物变化的状态,更不能从已知数据推出未知数据来,因而就减少了科学预见的可能性,或者减弱了科学预见的精确度”。作者应用数学方法表达中医辨证论治,使得中医理论问题得到显著简化。限于篇幅,本文略去了大量的数学推导,仅就建立阴阳五行逻辑公式体系进行讨论。应用该公式体系不仅可以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论证,使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得到逻辑上的证明,而且可以由一脏或一腑的盛虚推出适用的中药,从而使诊断治疗规范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中西医学临床诊疗思维特点与同异,探讨两种医学诊断要素、关联的数理特征和规律。方法:运用离散数学的图论、集合与映射理论,结合信息学及其技术,辅以医院病案信息,对中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病史采集思维与行为方式、以及对诊断结论的抽象与命名等规律特点进行描述分析和关联比较,构建现代中医诸诊合参模型。结果:1.传统中医理论学与现代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存有本质差异但在临床信息采集内容与手段上存有共性,离散数学适于表达这两类医学诊断原则与理论特征;2.糅合中西方医学中多种蕴含客观和数理规律的观察指标进行诸诊合并参构建了一种现代中医诊断模型,可用作临床诊断实践的思维规律框架;3.实例阐释了某一西医诊断的中医疾病和证候分布呈多样性,有部分可集中分布于少数几个病证类型。  相似文献   

15.
博物学传统与数理传统是科学史上同样重要的两大研究范式。近代之前的中医学,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的博物传统,而考察中国博物传统的一个最佳标本正是中药药性理论与"本草"学。在近代科学与文化背景下,中医学对自身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建立起了以西医模式为参照的中医学科体系,思维方式从博物传统向数理传统嬗变,使近代中医学呈现出与传统中医学不同的面貌。这种思维模式的变化对当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观察取决于知识背景,理解取决于认识水平。"研究中医药知识的演进,不能不关注博物传统知识体系与数理传统知识体系在近代的交融与碰撞,需要寻找合适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门学科的概念是该学科理论大厦的砖瓦和基石,经典中医学基本概念建立有不合理性,违背科学结构学基本原则,如古代自然哲学概念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替代作用,哲学与中医学之间的概念混淆等。中医现代化首先要解决中医学基本概念建立的规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逻辑是层次极高的逻辑。建立阴阳五行逻辑公式体系,用数学方法研究中医辨证理论,探讨解决中医界几千年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中医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任何一门科学缺少了数学这一工具便不能确切地刻划出客观事物变化的状态,更不能从已知数据推出未知数据来,因而就减少了科学预见的可能性,或者减弱了科学预见的精确度”。作者应用数学方法表达中医辨证论治,使得中医理论问题得到显著简化。限于篇幅,本文略去了大量的数学推导,仅就建立阴阳五行逻辑公式体系进行讨论。应用该公式体系不仅可以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论证,使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得到逻辑上的证明,而且可以由一脏或一腑的盛虚推出适用的中药,从而使诊断治疗规范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广仁 《山西中医》2000,16(5):9-11
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指出在继承性研究中,要科学地评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既承认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重大影响,又不能把中医学说成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纠正偏颇或错误认识,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继承性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是明确中医学固有理论和概念的内涵,为中医学理论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应以整体观察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6):482-485
科学结构学是科学学的分支,目的在于探讨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模式。中医学基本构架是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起主导作用,成为经典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由于长期的量变积累,出现了自然哲学概念与中医学概念的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药现代化是中药走出国门、为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必要基础,是振兴传统中药产业的必经之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各种挑战:重金属超标、有效成分含量低、创新性弱、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间的矛盾等。如何应用生命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研究发现,内生真菌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药材生产的质和量影响较大。故该文对内生真菌在揭示药用植物道地性、中药材栽培种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进行阐述,探讨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