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心脑在病理、生理上均存在重要联系,因而创立了"心脑同治"学说。心、脑均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二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心脑同治"已逐渐成为中医和西医学术界的共识。心脑同治的理论不能仅仅局限于心和脑二者之间,在二者之间有"肾脏"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肾脏来解读"心脑同治"理论,论述心脑肾的病理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心脑肾通过督脉维系着密切关系、肾虚是心脑病变的重要原因。治疗上心脑同治与养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浅谈心脑同治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庞树朝  张军平 《中医杂志》2012,53(7):555-557
中医学认为,心脑共主神明,心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络脉的通畅流利,后天气血的充分濡养.络脉损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络病经久不愈,可致心血瘀阻、失养,出现“神伤”.基于心、脑二者生理病理的密切联系,针对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同时侵犯机体,难以有效控制的现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以心脑同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辨证把握,有助于中医药发挥其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理论对心、脑功能的认识以及心和脑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联系阐述了脑心同治理论提出的生理病理学基础。重点阐明脑心同治理论在双心疾病治疗中应用的基础,指出炎性反应是脑心同治共同的病理基础,"气痰瘀同治"是"脑心同治"的主要治法。进一步明确了脑心同治理论的适用范围,评价了脑心同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和脑在中西医理论体系中均有密切的生理络属性和病理相关性。从中医整体观角度分析,参附汤除治疗心阳气衰微之证外,对于因阳气不足导致的缺血性脑损伤也同样具有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人参和附子对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多重的药理作用。因此,具有大补元气,回阳固脱功效的经典名方参附汤具有"心脑同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脑同治睡眠障碍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欢  于睿  梁健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617-1619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机制交替紊乱,包括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主要来源于中医对"神"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认为从神的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心主识神、脑主元神以及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实验理论的研究。从"心主神明"和"心脑同治"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治疗。文章基于"心脑同治"角度对改善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心脑同治睡眠障碍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深化其治疗机制,从神经网络和信号通路层面深入研究中药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睡眠障碍疾病奠定深厚的诊疗和理论研究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6.
"脑心同治"理论是指心脑血管疾病的同时治疗和同法治疗,其秉承了"异病同治"的基础理论。中医对心与脑的关系有着心脑相通的认识,西医也认为脑和心关系非常密切,并且心脑血管疾病都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以上可为"脑心同治"提供了可性行。  相似文献   

7.
论心脑血管疾病的脑心同治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从现代医学和中医理论两方面分析和探讨心脑之间生理和病理的联系,可以得出脑心同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五脏角度认识脑心同治。方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与五脏相关理论来认识与理解。结果:脑心同治与五脏密切相关。结论: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中认为脑与心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方面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病患者继发认知障碍是老年人群的常见并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长期生存质量,心血管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脑灌注不足,脑部病变,继而引起认知障碍,心血管危险因素也会增加患者继发认知障碍的风险,积极寻求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尤为重要。中医基于“整体观念”提出“心脑相通”,心脑相通共主神明,心伤可累及脑,导致神志异常,是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的病因。后世医家基于“异病同治”和心脑相通,提出“心脑同治”。“心脑同治”包含两种含义,一为不同疾病归同一病因病机,可用同一方法治疗;二为异病共存,针对相同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该文系统探讨了心血管疾病继发认知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心脑同治的防治策略,认为气血不足是基础,瘀毒互结阻脉、损窍是关键,调畅气血,活血解毒通脉、通窍为其主要治法,以期丰富“心脑同治”的理论内涵,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心脑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心、脑均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二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若在治疗上只是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则十分容易造成顾此失彼。中医学认为,人体心脑无论是在病理、生理上均存在重要联系,因而创立了"心脑同治"学说。"心脑同治"也不仅仅只围绕于"心""脑"二者之间,其中"肾"(肾系统)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中医"肾"理论认为肾精亏虚是导致心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在治疗上滋肾大法与"心脑同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心主血脉是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脑为奇恒之府,充养脑髓,脑得心血则功能正常,调节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心脑疾病常同时发展。心脑血管的发生发展也伴随着心主脉的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是气虚为本,气虚所致瘀痰为标实,日久入络发展演变的终末阶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血脉的病因广泛,但其病机主要是血脉凝塞不通,气血为之闭阻。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引发的症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动脉粥样硬化累及脑动脉就会出现中风的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疾病的共同“证”,也就是常讲异病同治,为心脑同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迪  唐仕欢  卢朋  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88-4296
中医"脑心同治"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尽管"脑心同治"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潜在的机制尚未得到全面的阐释。为了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该研究基于数据科学的思想以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种疾病——脑中风和冠心病为例,对"脑心同治"机制进行深入挖掘。该研究从药物、靶标、通路、疾病多个角度出发,整合应用各类数据资源,采用文本挖掘、生物网络以及富集分析方法来识别心脑血管疾病间的潜在关联特征以及具有"同治"功能的药物特性,从而从多个水平揭示"脑心同治"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脑心同治”理论是在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则指导下,在心脑密切的生理关系及心脑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动脉粥样硬化)上提出的,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整体观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同源于动脉粥样硬化,同治于动脉粥样硬化。中医学认为中风和胸痹大多属于气虚血瘀证,证同则治同,即异病同治,脑心同治。中医学强调整体观,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36-1238
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分别归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病""胸痹心痛"等范畴,两者病位虽然不同,但联系却相当紧密。心脑血管病的病位在心脑之络脉,络、脉是心脑沟通的渠道,其病理基础络脉损伤,络脉失养、络脉瘀阻及毒损络脉的病理改变是一致的。因此从络病理论探讨心脑同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心脑同治明确了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15.
论心脑同治     
庄欣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95-1896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心脑之间病理、生理的联系,论述了心脑同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论心脑同治     
庄欣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95-1896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心脑之间病理、生理的联系,论述了心脑同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心、脑在生理、病理上存在密切联系,在治疗上应本着"心脑同治"的原则,但临床上对于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不能局限在心、脑二者之间,还应重视到"肾虚"和"瘀血"两方面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从"肾虚血瘀"理论探讨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心脑同治,体现"肾虚血瘀"是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机,在治疗上应补肾活血与心脑同治并举,并重视其治未病作用。  相似文献   

18.
心肌缺血后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脑损伤,临床上心脑疾病相互影响且有复杂的双向通路,该类疾病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长期应用西药部分患者不耐受。中医从整体观念及异病同治出发,在该类疾病治疗上优势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证实中医可通过自由基损伤、炎症、细胞凋亡、兴奋性氨基酸、线粒体功能障碍等通路治疗该类疾病。此文对心病及脑进行了概述,探讨了心脑同治的中医基础,阐述了心病及脑的各种机制特点,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内涵,对心脑同治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256-259
临床上脑缺血患者常伴有心脏功能障碍,而引起脑缺血常见原因有心律不齐、房颤等,表明心脏和大脑之间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心主血脉,阐明了血脉是心脑相关的内在物质基础,心脑依靠脉络紧密相连形成心脑轴,神明通过心脑轴使心气入脑。西医理论认为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支直接控制心脏,并通过脑循环、心激素、心磁场等影响脑。心脑之间在病理生理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心-脑轴系统在脑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心-脑轴神经通路探讨脑缺血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明确心脑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有助于丰富脑心同治论,同时为研发多靶点药物预防和治疗脑缺血提供一种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已经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疾病的重点靶器官(脑、心脏)特有的功能不同,临床治疗学发展成为以专科(心病科、’脑病科)为主,而一个专科很难联系到心、脑同防同治。为此,根据心脑血管疾病在生理病理上的紧密相关,相互影响,并充分领悟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赵步长教授提出“脑心同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创制了脑心通胶囊等“脑心同治”中药新药。“脑心同治”概念的提出,为探索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的治疗策略、提高临床疗效,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