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2.
84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包含《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了解学生自然情况的调查问卷,对南京市2所小学的84名高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母亲在教养子女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养方式有所不同,小学高年级的女生更加受到母亲的过分保护;城市与乡村相比,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母亲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结论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及子女性别影响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养方式,母亲在教养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父母文化程度与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广州地区200名男性在校中学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分析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养育方式各因子的关系。【结果】 父母亲文化程度与家庭情感温暖、理解无显著相关,母亲文化程度与母亲对儿子的拒绝、否定、惩罚、严厉倾向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养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儿子接受负性情感教育的机会增多,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以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意识量表(PHSS)为测试工具,对157名初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青少年的行为与合群2个自我意识分量表得分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EMBU和SCL-90对太原市某中学655名高中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并对两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太原市某中学高中生父母对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养方式优于男生和低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良好的教养方式与SCL-90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不良的教养方式则与之呈正相关;性别和学习成绩也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253名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城乡上的差异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安徽300名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尊无性别、城乡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受城乡环境、子女性别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自尊与其感受到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密切;性别、城乡对自尊均无显著影响;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自尊的影响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 于2009年采用精神发育与健康状况评定问卷(DAWBA)、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拟调查表对辽宁省8488名中小学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7.99%,女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0.82%;男生抑郁障碍、多动障碍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相关,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对立反抗性障碍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相关,多动障碍与母亲过分干涉因子相关,多动障碍、对立反抗性障碍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相关,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多动障碍与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抑郁障碍、多动障碍和对立反抗性障碍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相关,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多动障碍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相关,抑郁障碍、多动障碍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相关,抑郁障碍和多动障碍与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犯罪青少年进行父母养育方式调查 ,并与同龄正常青少年学生为对照 ,了解犯罪青少年在父母养育方式上是否存在误区。 【方法】 采用EMBU量表对 2 0 0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 2 0 0名男性在校中学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 【结果】 观察组中单亲家庭占 43 .4%,其父母及本人的文化素质低、家庭经济条件差 ,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观察组中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但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显著减少 (P <0 .0 5 ) ,父母拒绝否定、严厉惩罚、过度保护、过度偏爱行为显著增多 (P <0 .0 1)。 【结论】 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及家庭养育方式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单亲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文化素质低、家庭情感温暖理解减少 ,而负性情感教育增多 ,对男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应提倡正性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0.
少年犯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为测定预防少年犯罪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对本市少年犯管教所的190名男性少年犯进行调查,并选取普通中学男生作为对照。结果 少年犯个性特征具有精神质,神经质倾向,父母化程度低,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且人格维度中的P(精神质或心理变态),N(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多数因子呈显相关。结论 青少年犯罪与其个性特征,父母教养不当,父母化程度低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济南市3所高校随机抽取95名贫困大学生和121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父母教养方式评问卷(EMBU)和一般情况问卷测试。结果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差异无显著意义,两者的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父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偏爱被试、性别和户籍可预测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极应对方式。同时,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惩罚严厉可预测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结论父母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利于贫困大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安徽省宣城市某普通中学八年级116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结果核心家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单亲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学生;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时,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较少;而采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时,易出现如焦虑、抑郁、敌对情绪及人际冲突等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心理健康量表的各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不同的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情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中学生消极情绪与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关系特点。方法 在4个省辖市的市区、郊区、县城和农村随机抽取17所中学,采用集体匿名自填问卷方法调查,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 过去1年内中学生有过消极情绪组发生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的比例和种类数均高于无消极情绪组,男生有消极情绪发生自杀意念、离家出走想法、打架及吸烟危险行为的OR值分别为4.205、2,479、1.464和1.427,女生有消极情绪发生自杀意念、离家出走想法、饮酒、毒品或成瘾药物使用及不健康的饮食行为的OR值分别为4.983、2.503、1.404、1.717和1.419。结论 消极情绪与其他健康危险行为有一定的聚集性,消极情绪是发生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学生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纠正与干预应同时重视其心理及情绪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学毕业班学生睡眠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提高中学毕业班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针对2所中学在校191名毕业班学生进行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以PSQI总分≥8分作为判断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34.6%的中学毕业班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日间功能障碍(59.7%)、入睡时间(58.6%)、主观睡眠质量占31.4%、睡眠障碍占15.2%4个成分上。初三、高三学生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学毕业班学生PSQI总分及大多数成分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性正相关,但在睡眠效率与睡眠时间二成分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无显著相关。结论中学毕业班学生睡眠质量不尽人意,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高度相关,各个部门及学生自身应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人格、父母人格及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筛查学生心理问题,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416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根据筛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常组与问题组学生人格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学生家长的人格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学生的父亲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学生的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因子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湖州市中学生自我表露状况,为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对浙江省湖州市53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我表露的学校经历、亲密友谊维度评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表露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学校经历、观点态度、身体发育维度评分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表露的兴趣爱好、学校经历、观点态度、亲子关系、亲密友谊维度评分生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标人为最要好的同性朋友性别和生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标人为最要好的异性朋友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学生自我表露状况一般,需对不同性别、年级、生源中学生自我表露进行分别引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儿期养育方式对青少年期综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方面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自拟)、青少年自评量表(YSR)、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SLEC)对66名婴儿期采用隔代养育的青少年(研究组)和67名婴儿期采用亲子养育的青少年(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多元方差分析显示,两种养育方式的青少年综合心理健康无差异,(Wilks’λ=0.881,F=1.85,P=0.0660.05);控制了婴儿期主要养育人受教育年限和生活事件混杂因素影响后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亲子养育青少年社交方面优于隔代养育青少年(2.54±0.24vs3.44±0.25,F=6.38,P=0.0130.05)。结论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综合心理健康的远期影响有限,应当加强隔代养育儿童社交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学生日常行为方式与性格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203名,调查其体育活动、业余爱好、学习兴趣、提任职务和交友情况,同时用艾森克(EPO)人格问卷测试其性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体育活动多者E分明显较高(P〈0.05)、N分明显较低(P〈0.01);经常从事业余爱好者P分和N分明显较低(P〈0.01)、E分明显较高(P〈0.01);对学习感兴趣者P分和N分明显较低(P〈0.01)、L分明显较高(P〈0.01);担任职务多者和交友多者E分明较高(P〈0.05或0.01)。结论大学生行为方式与性格有关,性格较外向、情绪较稳定、为人随和、易与人相处者从事上述活动较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