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研究证明,环氧合酶抑制剂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对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均可产生抑制作用,且在不同品种NSAIDs中结果也相当一致,具有肯定的抗肿瘤作用。本文介绍NSAIDs的抗肿瘤机制及其在非消化系肿瘤中的实验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祁珩  李迎 《临床内科杂志》2013,30(8):533-535
目的 评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出院后服药差异分为:观察组,87例,长期服用选择性NSAIDs;对照组,95例,仅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接受血运重建术、2级以上心力衰竭以及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NSAIDs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高血压、接受血运重建术、2级以上心力衰竭及猝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79%(12/87)和9.47%(9/95)、14.94% (13/87)和10.64%(10/95)、22.99% (20/87)和12.63% (12/95)、3.44% (3/87)和2.10%(2/95,P均<0.05).服用NSAIDs使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分别为:高血压(OR=1.48,95% CI:1.26~ 1.69)、接受血运重建术(OR=1.33,95%CI:1.17 ~ 1.53)、2级以上心力衰竭(OR=1.84,95% CI:1.49 ~2.06)及猝死(OR=1.42,95%CI:1.29~1.68).结论 心肌梗死后患者服用选择性NSAIDs会显著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关胃肠道损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PGs)生成而起到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临床上广泛用于风湿性疾病、炎性疾病、软组织疾病和运动性损伤、疼痛等治疗及预防心血管疾病、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阿尔茨海默病等。1898年德国拜耳公司合成了阿司匹林,标志着抗炎治疗时代的开始,在以后近一个多世纪里,NSAIDs以其明显的疗效、低廉的价格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NSAIDs在为广大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反应,特别是对胃肠道的…  相似文献   

4.
大量研究表明,NSAIDs除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外,还对大肠和小肠有副作用。60%~70%。长期服用NSAIDs的病人可产生无症状性肠病,表现为少量出血及蛋白丢失。 NSAIDs与大肠 NSAIDs对“正常”结肠的损害:NSAIDs对大肠的损害多为个别病例报道。以Fenem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引起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并出血的特点。方法收集177例经胃镜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并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NSAIDs组(50例)和非NSAIDs组(12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NSAIDs组年龄高于非NSAIDs组,女性患者比率高于非NSAIDs组;有上腹痛症状者比率低于非NSAIDs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NSAIDs组;NSAIDs组反流性食管炎和急性胃黏膜损害患者多于非NSAIDs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少于非NSAI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AIDs引起的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并出血有其特点。掌握其临床特点并在临床中合理规范用药,可最大限度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是消化性溃疡(PU)的主要病因.NSAIDs相关PU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应用NSAIDs时,可选用胃肠毒性较低的非选择性NSAIDs,并与质子泵抑制剂或米索前列醇合用;或单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高危患者考虑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NSAIDs相关PU的发病率.治疗NSAIDs相关PU最有效的方法是停用NSAIDs,然后应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以促进溃疡愈合;不能停用NSAIDs的患者,应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以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和预防并发症发生.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是否增加心、脑血管血栓形成的危险,有待进一步研究.新一代安全性较高的NSAIDs正在研制中.  相似文献   

7.
新一代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已证实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致胃肠粘膜损害,主要表现为出血、糜烂和溃疡,故在使用NSAIDs时应注意监测。 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年老体衰者,尤为女性、肝肾功能衰竭以及有消化性溃疡和/或胃肠道出血病史的病人,还包括饮酒或服用抗凝剂的病人,大量服用NSAIDs、阿司匹林和NSAIDs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黄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96例,分为大黄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法为口服奥美拉唑和清除幽门螺杆菌;大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大黄粉口服.观察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大黄治疗组痊愈19例(39.6%),好转26例(52.4%),无效3例(6.2%),总有效率93.8%;对照组痊愈16例(33.3%),好转22例(45.8%),无效10例(20.8%),总有效率79.2%;经x2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粉与西药结合治疗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回顾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ISI、SCI/SSCI/AHCI及Collaboration Controlled Trial Register数据库、中文数据库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NSAIDs治疗FAP的临床疗效的前瞻性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4年7月。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Rev Man 5.2软件对NSAIDs治疗FAP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纳入12篇文献,502例患者。对此12篇文献进行系统描述,在减少FAP患者腺瘤性息肉的直径及大小方面,NSAIDs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足够证明证实NSAIDs可降低FAP患者腺瘤性息肉的直径及大小;其中6篇文献的结局指标为FAP息肉的好转,对此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比较,NSAIDs可使息肉好转(RR=6.17,95%CI:2.31~16.51);大多数研究明确表明NSAIDs在治疗FAP患者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 FAP患者对NSAIDs有较好耐受,对于FAP患者,NSAIDs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已知幽门螺旋菌(HP)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95%的十二指肠溃疡和67%~87%的胃溃疡都与该菌的感染有关。而HP阴性的患者则多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有关。为减少胃镜检查的工作量,作者提出一种胃镜检查前的筛选方法,即对那些年龄小于45岁、HP血清学检测阴性且未服用NSAIDs的患者不作胃镜检查,其检出病理学的敏感度为96%~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我国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胃肠道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对服用NSAIDs的胃肠道危险因素的认知。方法全国28家医院进行多中心横断面非干预现场问卷调查研究,共1649例OA患者参与调查问卷。结果服用NSAIDs的OA患者主要是膝关节受累(74.89%)。胃肠道危险因素最常见的是使用高剂量NSAIDs(56.03%)、高龄(38.75%)和吸烟(30.50%),32.93%的OA患者存在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52.82%存在1个或2个危险因素。知晓NSAIDs可增加胃肠道风险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酗酒(61.40%)、胃肠道溃疡(54.35%)、消化道出血/穿孔病史(45.92%)。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OA患者中,28.04%知晓服用高剂量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胃肠道风险增加。心血管风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其次是高血脂。结论使用NSAIDs时应均衡胃肠道和心血管风险后再选用。NSAIDs使用应以缓解症状的最小剂量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消化性溃疡协同致病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胃溃疡40例(A组)、十二指肠溃疡40例(B组),另选消化内科其他就诊非消化性溃疡患者50例作为对照(C组),比较三组NSAIDs使用情况、H.pylori感染率,比较H.pylori(-)/NSAIDs(-)、H.pylori(+)/NSAIDs(+)、H.pylori(-)/NSAIDs(+)、H.pylori(+)/NSAIDs(-)时三组分布例数。结果A组NSAIDs使用率显著高于B、C组(P0.05),B组H.pylori阳性率显著高于A、C组(P0.05)。H.pylori(+)/NSAIDs(+)、H.pylori(-)/NSAIDs(+)时A组占55.6%、50.0%高于另外两组,而H.pylori(+)/NSAIDs(-)时B组占比较高。H.pylori(+)/NSAIDs(+)是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OR值为20.013。结论NSAIDs与H.pylori均为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因素,但两者并无协同作用,以H.pylori感染风险更高,而两因素在胃溃疡患者中具有显著协同作用,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完整资料,据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前10 d是否服用NSAIDs分为NSAIDs组(n=122)、非NSAIDs组(n=201)。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仔细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详细记录两组基线资料、症状、胃镜检查特点及NSAIDs患者用药情况,分析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及影响老年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NSAIDs组年龄、心脑血管例数均明显高于非NSAIDs组,腹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非NSAIDs组,无临床症状比例明显高于非NSAI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溃疡多发于胃部,非NSAIDs组胃溃疡多发于十二指肠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多发病灶占比高,非NSAIDs组单发病灶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122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74例,服用消炎药10例,止痛药38例,服用不同非甾体抗炎药患者胃镜下溃疡形态、大小、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均可能是诱发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发病年龄高于非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且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胃部,而胃溃疡中多累及胃窦位置,无显著临床症状,胃镜检查下溃疡多发占比高,服用不同种类NSAIDs药物在溃疡大小、形态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及Hp感染均是老年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十分突出,得到临床广泛重视。近年来随着诊断手段的不断发展,发现NSAIDs的小肠黏膜损害的发生率也不低。NSAIDs导致小肠黏膜损伤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可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炎症、溃疡、出血、狭窄及穿孔等。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就NSAIDs导致的小肠黏膜损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具有良好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明显。目的:探讨风湿性疾病患者NSAIDs胃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服用NSAIDs至少2周的风湿性疾病患者行问卷调查和内镜检查。结果:共109例患者纳入研究。52例(47.7%)患者发生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其中黏膜糜烂36例(33.0%),溃疡13例(11.9%),糜烂和溃疡同时存在3例(2.8%);29例(26.6%)患者病变位于胃部,11例(10.1%)位于十二指肠球部,12例(11.0%)为复合性损伤。各类风湿性疾病患者间的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服用不同种类NSAIDs患者间的损伤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溃疡发生率随NSAIDs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上升(P〈0.05)。高龄(≥60岁)、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联合应用泼尼松可增加NSAIDs胃病发生的风险。结论:风湿性疾病人群中NSAIDs胃病的发生率较高,损伤多发生于胃部,以糜烂为主。传统NSAIDs、高龄(≥60岁)、且pylori感染和联合应用泼尼松是风湿性疾病患者发生NSAIDs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调查我院1997年1月-2001年12月间因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收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人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2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46例患者,其中服药组86例,未服药组360例。2组病人在性别、出血方式、既往消化性溃疡史、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具体部位、糜烂,以及是否需要内镜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是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血红蛋白在服药组下降更明显(P=0.004);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01),而未服药组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较服药组更高,分别为72.5%和53.4%(P=0.001)。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和Hp感染状态对NSAIDs相关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影响。结论 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及其常见并发症出血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收集60岁以上老年消化性溃疡病(PUD)连续住院患者784例为研究组,再根据有无并发出血将研究组分为出血亚组(416例)与非出血亚组(368例);选同期住院的60岁及以上老年慢性胃炎患者261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明确诊断,并进行Hp快速尿素酶试验,统计患者NSAIDs的服用情况。结果①研究组服用NSAIDs的百分率及H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出血亚组服NSAIDs者的Hp阳性率(22.6%)低于未服NSAIDs者(73.8%)(P<0.05);③非出血亚组服NSAIDs者的Hp阳性率(30.0%)低于未服NSAIDs者(82.0%)(P<0.05);④研究组出血亚组中无论胃溃疡(GU)还是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服用NSAIDs百分率均高于非出血亚组(P<0.05);出血亚组中GU患者Hp感染率(62%)比非出血组(82.5%)明显降低(P<0.05),而出血亚组中DU患者Hp感染率(66.7%)与非出血组(70.6%)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①老年人PUD的发病与Hp感染及服用NSAIDs密切相关,②服用NSAIDs可以增加老年PUD出血的危险性,而Hp感染并不增加老年PUD出血的危险性。③老年人PUD(不论出血和非出血)服NSAIDs者Hp感染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5年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1周内是否服用过NSAIDs,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对临床资料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53例非食管胃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中有76例(10.1%)发病前1周内有服用过NSAIDs药物史。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出血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AIDs组年龄明显偏大,伴有心脑血管病和骨关节病,出血前常无消化道症状,与非NSAID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AIDs组内镜检查以胃溃疡和糜烂出血为主要病变,与非NSAIDs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人应尽量减少NSAIDs的使用,必须服用者应注意观察上消化道症状,必要时加服胃黏膜保护剂干预以减少或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来评价预防性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否能降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ny,ERCP)后胰腺炎的发病率,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有关NSAIDs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3月。由2位研究者按Cochrane Reviewers’Handbook 4.2.2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用Rev Man 5.1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1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包括2 481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研究。11个RCT研究结果显示:预防性使用NSAIDs可显著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RR=0.48,95%CI:0.37~0.61,P0.00001)。4个RCT研究结果显示:预防性使用NSAIDs可降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RR=0.63,95%CI:0.47~0.83,P=0.001)。结论 Meta分析表明预防性使用NSAIDs能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但尚不能说明预防性使用NSAIDs能降低ERCP术后2 h、24 h血淀粉酶含量,鉴于纳入研究较少,样本量小,且质量不高,各研究评价方法变异性较大,并且存在评价时间的不同,因此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和规范的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预防性应用NSAIDs对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心包炎的治疗推荐1推荐阿司匹林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联合胃保护药物作为治疗急性心包炎一线药物(Ⅰ类推荐,A级证据)。2推荐秋水仙碱作为辅助阿司匹林/NSAIDs治疗急性心包炎的一线药物(Ⅰ类推荐,A级证据)。3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可指导制定治疗疗程及评估治疗效果(Ⅱa类推荐,C级证据)。4对于存在阿司匹林/NSAIDs和秋水仙碱禁忌证或治疗失败的急性心包炎患者,在排除感染或存在特殊适应证(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