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对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国内外学者仍有较大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为手术治疗NSCLC时正确处理纵隔淋巴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Naruke等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168例NSCLC施行肺叶(全肺)切除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系统性廓清术,分析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及分布情况。结果手术共清除纵隔淋巴结1143组,平均每例清扫6.8组,病理证实有纵膈淋巴结癌细胞转移(N2)的332组,N2转移率29.0%。最大径≤3cm(T1)肿瘤和最大径〉3cm(T2)肿瘤间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发生3组或3组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33.3%、42.4%。N2跳跃式转移发生率为14.3%。结论在上叶癌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居多,中下叶癌则跨区域转移居多。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跨区域性和多发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MLN)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该院182例术前拟诊、术后病理确诊的早期周围型NSCLC患者。将已发生MLN转移(N2期)的82例患者记为观察组。未发生MLN转移(N0期)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发生MLN转移的单因素情况,并实施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总结相应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N2期的MLN转移率中,女性、吸烟史、咳嗽、胸痛、咯血、肿瘤家族史、结节大小02 cm、钙化、血管集束征等因素与之无显著相关性。男性占54.9%(45/82),消瘦占67.1%(55/82),既往肿瘤史占18.3%(15/82),结节大小22 cm、钙化、血管集束征等因素与之无显著相关性。男性占54.9%(45/82),消瘦占67.1%(55/82),既往肿瘤史占18.3%(15/82),结节大小23 cm者占79.3%(65/82),毛刺占53.7%(44/82),分叶占26.8%(22/82),胸膜皱缩占32.9%(27/82),边界清楚占23.2%(19/82),空泡征占9.8%(8/82),密度均匀占31.7%(26/8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30/100),42.0%(42/100),7.0%(7/100),14.0%(14/100),31.0%(31/100),9.0%(9/100),11.0%(11/100),6.0%(6/100),2.0%(2/100),10.0%(10/100)(均P<0.05)。整理所得数据后发现,结节大小23 cm者占79.3%(65/82),毛刺占53.7%(44/82),分叶占26.8%(22/82),胸膜皱缩占32.9%(27/82),边界清楚占23.2%(19/82),空泡征占9.8%(8/82),密度均匀占31.7%(26/8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30/100),42.0%(42/100),7.0%(7/100),14.0%(14/100),31.0%(31/100),9.0%(9/100),11.0%(11/100),6.0%(6/100),2.0%(2/100),10.0%(10/100)(均P<0.05)。整理所得数据后发现,结节大小23 cm时发生MLN转移为<2 cm时的3.678倍;密度不均者是均匀者的5.857倍;胸膜皱缩者是非皱缩者的3.254倍;边界不清者是边界清楚者的8.257倍;有空泡征者是无空泡征者的7.122倍;消瘦者是无消瘦者的28.261倍。Logistic回归性分析,消瘦和既往肿瘤史、结节大小23 cm时发生MLN转移为<2 cm时的3.678倍;密度不均者是均匀者的5.857倍;胸膜皱缩者是非皱缩者的3.254倍;边界不清者是边界清楚者的8.257倍;有空泡征者是无空泡征者的7.122倍;消瘦者是无消瘦者的28.261倍。Logistic回归性分析,消瘦和既往肿瘤史、结节大小23 cm、密度均匀、胸膜皱缩、边界清楚以及空泡征7个因素均为N2期发生M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早期周围型NSCLC,发生MLN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结节大小>2 cm、密度不均、胸膜皱缩、边界不清、空泡征以及消瘦和含既往肿瘤史等,值得临床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对112例肺癌患者施行手术切除并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清除898组淋巴结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率为24.1%,N2(包括N1+N2)淋巴结转移率30.4%。原发肺癌(T)分期T1、T2、T3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35.3%。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具有较多的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肿瘤部位及肺癌的病理学类型与淋巴结的转移无明显关系。外科治疗中应注意广泛清扫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胸部增强CT检查的86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记录肿瘤的大小、位置、密度、分叶、胸膜凹陷程度、CT值,以及是否显示纵隔淋巴结及其数目、大小和周围情况。以患者的病理报告作为参考标准。结果纵隔淋巴结的数目、大小、界限,肿瘤的大小、密度、位置、胸膜凹陷程度及病理类型是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不仅与淋巴结有关,并且与其边界、肿瘤大小、位置、密度等其他CT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手术切除的老年NSCLC患者100例,取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比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iNOS阳性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病理特征iNOS阳性表达情况;生存曲线分析NSCLC患者iNOS表达与预后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癌组织iNOS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不同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化iNOS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iNOS阳性表达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淋巴结转移iNOS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NSCLC患者iNOS阳性表达总生存期(OS)时间显著短于iNOS阴性表达(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和iNOS阳性表达为影响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NSC...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气道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透壁针吸活检(EBUS-TBNA)诊断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258例肺癌伴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转移病例进行EBUS-TBNA检查结果。结果 2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TBNA检查,234例通过EBUS-TBNA获得病理学证据(其中非小细胞肺癌193例,小细胞癌48例),22例获取阴性结果,该22个阴性病例通过胸腔镜、纵隔镜或手术等方法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癌。诊断淋巴结转移癌敏感性90.70%,特异性100%。结论 EBUS-TBNA是判断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病变性质的有效检查技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65例术后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分为纵隔淋巴结(pN2期)跳跃转移组(21例)及非跳跃转移组(44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大小、部位和术后转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跳跃转移组发生多组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36.4%(16/44)显著高于跳跃转移组的9.5%(2/21;χ2=8·571,P=0·036)。跳跃转移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44个月,5年生存率为41%;非跳跃转移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26个月,5年生存率为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5,P<0·05)。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可以作为肺癌术后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3,RR=0·347)。结论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临床Ⅲ期NSCLC患者生存期较无跳跃式转移的患者长,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跳跃式转移可能是pN期肺癌中的一个亚群。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跳跃式N2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该院收治的182例NSCLC患者,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并行肺癌切除、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分为跳跃转移组(51例)和非跳跃转移组(131例),分析性别、组织学分型、T分期、肿瘤部位等因素在两组病人间的差异。结果 (1)T1、T2期肿瘤的N2跳跃转移明显高于T3、T4期(P=0.048),周围型肺癌跳跃转移明显高于中央型肺癌(P=0.005);跳跃转移组更易发生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P=0.026)。(2)N2跳跃转移与非跳跃转移在不同性别、不同肺叶、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CLC患者中,跳跃式N2转移有其特有的转移规律,对于T1、T2期及周围型肺癌患者,在无肺内、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仍然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并且更易发生单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采用双源CT(DS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33例行DSCT检查的肺癌患者,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已转移与未转移患者标准化点浓度(NIC),ROC曲线分析NIC对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结果133例肺癌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转移119例(89.47%),纵膈淋巴结分区转移率最高的区域为肺叶间淋巴结(75.94%),最低的区域为肺门淋巴结(2.26%)。单纯的N1、N2、N3及N2+N3转移率低(3.76%,3.76%,5.26%,3.01%)N1+N2转移率30.83%,N1+N2+N3转移率35.34%;发生转移患者动脉期、静脉期NIC水平明显低于未发生转移患者(P<0.05)。 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向远、自肺门至纵隔、多站、逐站转移的规律,少见孤立性、跳跃性转移。DSCT能量成像参数定量分析,可作为术前判断肺癌患者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差异.方法 收集我院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直径≥0.5 cm)的患者98例,其中胸腔镜肺叶切除术40例,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58例,术后两周均行PET-CT检查并明确纵隔淋巴结有无阳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术后淋巴结的清扫有无差异.结果 PET-CT检查结果提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术后的纵隔淋巴结阳性率为7.50%(3/40),常规开胸肺叶切除组术后的纵隔淋巴结阳性率为5.17%(3/58).两组术后淋巴结清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够让非小细胞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取得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同样的效果.同时胸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方法总结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并确诊为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诊断要点。结果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2~63岁,平均41.25±21.2岁。诊断依据是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咳嗽、消瘦、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8例(50%)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活检或穿刺病理确诊。16例经胸部CT扫描,肿大淋巴结位于右纵隔8例,左纵隔4例,双侧纵隔4例,12例行增强CT扫描有环形强化表现,占75%,其中2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亦呈环形强化表现。13例行PPD试验(5u)的患者中有12例(92.3%)阳性(8例强阳性,2例中度阳性,2例弱阳性),仅1例阴性。血沉12例增快,4例正常。12例经病理确诊,其中7例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1例经淋巴结穿刺病理证实,1例经胸腔镜活检病理证实,1例经支气管镜TBLT活检病理证实,1例经纵隔镜活检病理证实。1例误诊为食道平滑肌瘤而手术病理为肉芽肿改变,凝固性坏死,经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明确诊断。结论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少见,并易误诊为其它疾病,但结合临床仔细体检发现浅表肿大淋巴结并活检,胸部增强CT扫描有环形强化,结合结核毒血症状、PPD试验和血沉等指标诊断并不困难。疑难病人可行纵隔镜或胸腔镜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年至10月至1997年4月期间收治的29例成人纵隔巴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中男10例,女19例,平均年龄39.8岁,胸部X线表现为双侧肺门肿大7例,左侧肺站肿大8例,右侧肺门肿大14例,经抗结核治疗28例治愈,1例因合并结核脑膜炎而自动出院。结论 尬纵隔淋巴结结核简易被易被误诊为其他肺啊疾病,在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