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前额叶锥体神经元的NMDA受体的单通道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5):321-324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多巴胺(DA)对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细胞贴附式膜片钳技术进行单通道记录,观察不同浓度DA对急性分离的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当DA浓度为0逐渐升高到60 μmol/L时,NMDA受体通道的电流幅度由(2.78±0.68)pA升高到(5.42±1.26)pA;短开放时间常数变化不明显,但长开放时间常数由(13.59±1.26)ms升高到(36.19±1.17)ms;长关闭时间常数由(19.73±1.46)ms降低到(2.67±0.75)ms;通道开放概率由0.25±0.09升高到0.56±0.25;当DA浓度继续由60 μmol/L升高到100 μmol/L时,NMDA受体通道的电流幅度回落到(3.56±0.79)pA,长开放时间常数回落到(14.40±1.37)ms;长关闭时间常数恢复为(17.74±1.79)ms,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通道开放概率由0.56±0.25降低到0.17±0.08.[结论]DA可以影响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的活动,而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低浓度有明显促进作用,高浓度则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黑质致密部(SNc)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锥体神经元NMDA受体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6-OHDA损毁大鼠SNc后,全身应用NMDA受体阻滞剂MK-801后锥体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结果全身应用NMDA受体阻滞剂MK-801后,PD组大鼠锥体神经元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的NMDA受体敏感性下调。  相似文献   

5.
大鼠视皮层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电流的发育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视皮层神经元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发育变化。方法 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记录出生后 14、2 1、2 8d龄Wistar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然后在人工脑脊液中加入荷包牡丹碱 ( 2 0 μmol/L) ,记录谷氨酸受体电流 ;接着在人工脑脊液中同时加入荷包牡丹碱 ( 2 0 μmol/L)和 6 氰基 7 硝基喹啉 2 ,3 二酮 ( 2 0 μmol/L) ,记录NMDA受体电流 ,并计算NMDA受体和谷氨酸受体的峰电流的比率。结果 大鼠睁眼后 ,视皮层神经元的NMDA受体电流的下降时间显著变短 (P <0 0 5 ) ,而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NMDA受体电流和谷氨酸受体电流比率逐渐变小 (P <0 0 5 )。结论 随着视觉输入的增加 ,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NMDA受体电流的时程变短 ,其电流成分在谷氨酸受体电流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6.
王爽  高捷  苏兴利  郭玉芳  霍健  王湘  曾文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6):656-657,663
目的:研究5,7-双羟色胺(5,7-DHT)损毁大鼠中缝背核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锥体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5,7-双羟色胺损毁大鼠中缝背核后,mPFC锥体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锥体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显著升高(P<0.001),使其从0.52±0.10H z升至1.25±0.20H z,放电形式趋向爆发(P<0.001)。结论:脑内5-HT递质系统对内侧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的电活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实验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吗啡对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方法:实验中用终浓度为10μmol/L的吗啡处理细胞48h,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A,进行以下方面的实验: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IA的特性及鉴定;吗啡对神经细胞IA的电流密度-电压曲线(I—V曲线)的影响。结果:记录到一快速激活并快速失活的外向电流,该电流可被2mmol/L的特异性IA阻断剂4-AP阻断;吗啡慢性处理能引起大鼠皮质神经细胞IA增强,当膜电位在-25mV~+65mV时,吗啡慢性处理组电流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吗啡能引起神经细胞IA增强.使神经元处于超极化状态,导致其活动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抑郁大鼠脑内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NR1mRNA、NR2BmRNA的表达及中药颐脑解郁方的干预作用。方法二级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抑郁组、治疗组、对照组,后3组采用慢性应激方法结合孤养法建立抑郁模型,治疗结束后,取脑组织,采用逆转录PCR(RT-PCR)实验方法,研究NR1mRNA、NR2BmRNA在抑郁模型大鼠脑内左前额皮质、海马的表达及中药颐脑解郁方的干预作用。结果抑郁组大鼠海马、前额皮质的NR1、NR2B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中药颐脑解郁方干预后可明显降低NR1mRNA、NR2BmRNA在脑内的表达。结论抑郁模型大鼠脑内NR1mRNA、NR2BmRNA表达升高,中药颐脑解郁方可使之明显下调,中药颐脑解郁方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下调NMDA受体(NMDAR)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惊厥样放电对发育中大鼠皮层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1,NR1)表达的远期影响。材料与方法以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无镁诱导的反复惊厥样放电为模型。根据对培养6d皮层神经元的不同处理分为三组:正常DMEM培养液组(GONT1)、正常细胞外液组(CONT2)和无镁细胞外液组(MGF)。神经元分别在上述三种液体中孵育3h,然后恢复正常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分别应用实时定量PCR与Westernblot方法在培养7、12及17d时测定皮层神经元NMDA受体1mRNA与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在正常DMEM培养液中,NR1 mRNA与蛋白的表达在培养7d时处于较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以培养12d为最低。与GONT2和GONT1组相比,MGF组NR1 mRNA与蛋白的表达在培养7d皮层神经元均明显降低,在12d时明显增高(P〈0.05)。GONT2组与GONT1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发育中皮层神经元早期无镁诱导惊厥样放电对NMDA受体1mRNA与蛋白表达具有远期影响,提供了神经元早期惊厥样放电引起远期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1 NMDA受体在脊髓外周伤害感受器传入冲动产生中的作用谷氨酸是伤害性初级传入的重要递质,其受体亚型分为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多种。以往研究已证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激活参与外周伤害性信息在脊髓背角中的传递。免疫电镜细胞化学研究显示,突触前NMDA受体做为自身受体存在于脊髓背角中谷氨酸能初级传入末梢上;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实验提示NMDA受体也存在背根神经节细胞中。我们推测并从功能上证实此类受体也分布在第一级传入神经元的外周轴突末梢上,对传入神经纤维伤害性传入冲动的产生起易化作用。实验是给大鼠足掌…  相似文献   

11.
应用北京医科大学培育的听源性癫痫易感大鼠P77PMC,以癫痫不易感大鼠Wistar为对照,系统研究了NMDA受体亚单位Ⅰ(NR1)与白细胞介素1(IL1)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实验在整体、脑片、神经细胞培养及分子水平进行。所得较有意义的结果如下:(1)在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整个发育过程中脑内NR1mRNA的表达,以及成年鼠脑内NMDA受体活性(MK801结合)都高于对照组Wistar大鼠。惊厥后P77PMC脑内NR1mRNA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惊厥后24h比惊厥前增加111%~202%;NR1反义寡核苷酸脑室注射(每μl10μg)可显著减轻P77PMC大鼠惊厥程度,并可对谷氨酸引起的体外神经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抑制谷氨酸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由此证实NR1参与惊厥的发生发展,并与P77PMC大鼠的遗传性癫痫易感性关系密切。(2)在神经细胞培养中IL1β可明显剂量依赖性地(1~25U·ml1)提高NR1mRNA的表达,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可阻断此效应;IL1β可剂量依赖性地提高NR1受体活性,因此提示IL1具有兴奋性神经调质的作用,其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慢性间歇性低氧对大鼠认知功能及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影响。 方法 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0 mL/L间歇低氧组(50 mL/L CIH组)。50 mL/L CIH组采用低氧舱模拟间歇低氧环境制造低氧模型,在间歇低氧7 d、14 d、21 d、28 d时间点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免疫印迹法检测观察前额叶皮层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8(caspase-8)蛋白表达的变化,TdT介导的脱氧核甘酸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50 mL/L CIH组逃避潜伏期在14 d、21 d、28 d时间点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跨越目标象限时间亦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50 mL/L CIH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从14 d起随低氧时间延长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目标象限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50 mL/L CIH组额叶皮层神经元caspase-8的表达在各个时间点均增加,于28 d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额叶皮层神经元出现明显结构受损、神经元密度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增高( P<0.05),且神经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 P<0.05)。 结论 重度慢性间歇性低氧可以引起大鼠前额叶皮层的病理学改变,可能通过促进促凋亡因子caspase-8阳性表达,引起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3.
新生大鼠反复惊厥对NMDA受体表达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反复惊厥对大鼠脑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以及成年期认知功能和惊厥阈的长期影响。方法:生后6d(用P6表示,下同)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只,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1次,每次持续30min,连续6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两组大鼠于P60-P65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于P75时给予大鼠腹腔注射戊四唑(PTZ)测定大鼠的惊厥阈。随即断头处死大鼠,分离大脑皮质和海马,匀浆提取细胞膜蛋白,应用免疫印记法测定NMDA受体亚基l(NRl)和NR2A-2D表达的变化。结果:从P6l至P65,两组大鼠寻找平台时间均逐渐缩短,惊厥组大鼠在P65的平均寻找平台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惊厥组大鼠注射PTZ后发生惊厥的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大脑皮层,惊厥组大鼠较对照组NRl和NR2B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在海马这两种亚基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惊厥组较对照组NR2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NR2C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两组在皮层和海马均无NR2D表达。结论;新生大鼠反复惊厥可导致远期认知障碍,同时伴有NMDA受体的数量和结构上的长期改变,NMDA受体表达的这种改变可能在发育期惊厥导致的脑长期认知功能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檗碱对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培养大鼠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观察小檗碱(berberine,Ber)对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过氧化氢(H2O2)及撤血清培养引起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培养的大鼠胚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在NMDA500μmol/L作用10min、或H2O2100μmol/L24h、或无血清培养48h后,细胞的死亡率及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明显增加,抗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生成增多。Ber10、30μmol/L能显著降低细胞死亡率、LDH漏出率及MDA的生成,且能明显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提示:Ber可拮抗NMDA、H2O2及撤血清培养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其机理可能与其减少膜脂质过氧化物生成,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氟乙醚反复惊厥对发育中大鼠脑内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三氟乙醚致发育期大鼠惊厥30次,分别于末次惊厥后1、3、7 d灌注固定、断头,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脑内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在末次惊厥后1 d,海马齿状回、CA1、CA3脑区NR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135.2%、144.7%、146.3%(P值均<0.01),惊厥后3 d,表达有所减弱,但在CA1、CA3区仍高于正常水平, 分别为对照组的133.8%、125.7%(P<0.05),惊厥后7 d,表达恢复接近正常水平.在末次惊厥后1 d,NR2A蛋白表达在上述脑区均明显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135.6%、129.4%、130.5%(P<0.01),惊厥后3 d,蛋白表达开始下降,虽然仍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13.2%、113.7%、114.3%,但差异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11,0.12, 0.17 ),惊厥后7 d,下降接近正常水平(P值均>0.05);NR2B亚基蛋白表达,在末次惊厥后1 d、3 d有轻度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发育期大鼠三氟乙醚致反复惊厥后脑内NR1亚基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在海马CA1、CA3区可持续至3天,NR2A亚基蛋白表达仅在末次惊厥后1 d显著增加,而NR2B表达无显著改变,提示惊厥后脑内NR亚基的构成可能发生了改变,并且可能进一步对大鼠脑兴奋性及其发育产生较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谷氨酸NMDA受体在介导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ABR)中的作用。方法: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大鼠RVLM双侧各微注射0.1μ1的50mol/L,氯胺酮,观察动脉血压,心率以及ABR的变化。结果:双侧RVLM内微注射氯胺酮后动脉血压和心率明显下降(P〈0.05),同时能部分或完全阻断ABR(P〈0.05)。结论:谷氨酸NMDA受体在维持交感心血管活动的紧张性兴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惊厥后大脑皮质N 甲基 D 门冬氨酸 (NMDA)受体亚基NR1蛋白表达及其功能改变与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P77PMC大鼠按惊厥后不同时间随机分为 6组 ,免疫组化每组 6个样本 ,配基结合实验每组 5个样本 ,制备大脑冰冻切片和大脑皮质突触膜。利用免疫组化技术 ,观察听源性癫痫易感大鼠P77PMC惊厥后不同时间NR1亚基蛋白的表达 ,应用配基结合实验观察听源性惊厥大鼠P77PMC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3H MK80 1的结合改变 ,以及NMDA受体激动剂对其结合的影响。结果 :大脑皮质在惊厥后 4hNR1蛋白表达即开始增加 ,2 4~48h达高峰。反应体系中无任何NMDA受体激动剂时 ,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 3H MK80 1的结合有增加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当反应液中加入NMDA受体激动剂时 ,惊厥后大脑皮质突触膜对 3H MK80 1的结合明显增加 ,除惊厥后 4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 ,其他惊厥后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 1)。结论 :听源性惊厥大鼠P77PMC惊厥后 ,大脑皮质NMDA受体NR1亚基蛋白表达增加 ,NMDA受体对其激动剂的敏感性增加 ,提示NR1亚基参与了P77PMC大鼠惊厥的发生与发展 ;受体兴奋性的改变可能与神经网络兴奋性增高及癫痫易感性的保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