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探究体重指数(BMI)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观察性队列研究。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全身麻醉下接受非心脏手术后入ICU的老年患者350例,年龄≥65岁。使用CAM-ICU法每天2次评估术后7d内谵妄发生情况。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79例(22.6%)患者发生术后谵妄。参照WHO亚洲人BMI参考标准,将患者分为偏瘦(BMI18.5kg/m2)、正常(BMI18.5~22.9kg/m2)、偏胖(BMI 23.0~24.9kg/m2)、肥胖(BMI 25.0~29.9kg/m2)、重度肥胖(BMI≥30.0kg/m2)5个等级,将BMI分级代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正常BMI者比较,偏瘦者术后谵妄风险增加(OR 2.551,95%CI 1.101~5.909,P=0.029),而偏胖、肥胖与重度肥胖者不增加术后谵妄风险。对BMI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出谵妄风险增加的拐点BMI为20.0kg/m2,根据此拐点将BMI转换为二分类变量并代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BMI20.0kg/m2者术后谵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OR 2.679,95%CI 1.438~4.990,P=0.001)。结论对于非心脏手术后进入ICU的老年患者,低体重指数(BMI20.0kg/m2)是增加术后谵妄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个体化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8年3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57例,收集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3,95%CI:1.076~1.214)、2型糖尿病(OR=4.591,95%CI:2.14~9.846)、ASA评分III级(OR=4.262,95%CI:1.600~11.352)、ASA评分IV级(OR=5.396,95%CI:1.868~15.583)、全身麻醉(OR=1.281,95%CI:1.066~1.540)及手术时间(OR=1.018,95%CI:1.001~1.035)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52~0.885);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于1的直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8.760,P=0.363)均显示该模型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具有良好准确度。[结论]本研究基于年龄、2型糖尿病、ASA分级、麻醉方式及手术时间这5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可为临床个体化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1月~2014年12月57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接受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术前内科合并症、术前卧床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25例发生严重术后谵妄(25/572,发生率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麻醉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2,95%CI:1.05~1.19,P=0.001)和全身麻醉(OR=5.03,95%CI:2.10~12.04,P=0.000)是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和全身麻醉是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发生严重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2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7例、股骨颈骨折132例),根据是否出现POD分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并存病、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D的危险因素,观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组间年龄(χ2=13.813,P=0.001)、术前并存病(χ2=19.281,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t=5.101,P=0.041)、麻醉方式(χ2=32.63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0~80岁和80岁组POD发生率高于年龄70岁组,OR值为3.427(95%CI:1.584,7.415)和6.247(95%CI:1.965,19.862);受伤至手术时间≥7 d组POD发生率高于1~3 d组,OR值为14.279(95%CI:5.391,37.819);术前并存病≥3种组POD的发生率高于≤2种组,OR值为4.069(95%CI:2.024,8.182);全麻组POD发生率高于椎管内麻醉组,OR值为3.988(95%CI:1.848,8.608);POD组和无PO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和42.0%。结论高龄、术前并存病多、受伤至手术时间长、全麻是老年髋部骨折发生PO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A型主动脉夹层3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0例、女55例,年龄(48.5±10.3)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谵妄组与对照组,研究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全组发生谵妄共169例,发生率为50.4%。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二聚体水平(OR=2.480,95%CI 1.347~4.564,P0.01)、术中最低平均动脉压(OR=0.667,95%CI 0.612~0.727,P0.01),术后机械通气时间(OR=2.771,95%CI 1.506~5.101,P0.01),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OR=1.911,95%CI 1.065~3.430,P0.05)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谵妄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术前D二聚体升高、术中平均动脉压过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认识上述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可控因素,对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共8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出现谵妄者92例,男58例,女44例,其中颈椎手术38例,腰椎手术54例,而其余745例患者术后无谵妄。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术前主要内科合并症、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是否发生低氧血症以及术后是否使用止痛泵等,寻找谵妄相关危险因素。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血红蛋白值、糖尿病史、脑卒中病史、手术时间及术后低氧血症在谵妄组和非谵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血红蛋白低(OR=2.026,95%CI 1.229~3.338,P=0.006),高血压病史(OR=1.633,95%CI 1.008~2.646,P=0.046)、慢阻肺疾病史(OR=2.222,95%CI 1.147~4.302,P=0.018)、颈椎手术(OR=1.544,95%CI 1.298~1.994,P=0.048)、手术时间长(OR=1.010,95%CI 1.004~1.016,P=0.002)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红蛋白低、高血压病史、慢阻肺疾病史、颈椎手术、手术时间长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D)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BS)术后谵妄(PO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择期行DBS的PD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资料、术后资料及POD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52例)及非谵妄组(155例)。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组间比较, 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O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207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有52例(25.1%)患者发生POD。与非谵妄组比较, 谵妄组患者的年龄较大, 术前改良Hoehn-Yahr(H-Y)分级较高, 术后第1天数字分级评分法(NRS)疼痛评分明显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校正比值比(OR)1.09, 95%置信区间(CI)1.03~1.16, P=0.002]、术前改良H-Y分级(校正OR 2.67, 95%CI 1.42~5.00, P=0.002)以及术后第1天NRS疼痛评分(校正OR 1.44, 95%CI 1.22~1.70, P<0.001)是DBS 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患者行DBS后谵妄的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心脏胸科手术患者异常苏醒(苏醒期谵妄和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全凭静脉麻醉下择期行非心脏胸科手术患者160例,男119例,女41例,年龄18~80岁,ASAⅠ~Ⅲ级,麻醉维持BIS值在30~60。在气管导管拔除后、达PACU后10min和出PACU时采用Riker镇静躁动量表(SAS)评估苏醒程度,SAS评分≥5分为苏醒期谵妄,SAS评分≤2分且持续时间达正常苏醒者清醒时间平均值+3倍标准差者为苏醒延迟。结果 66例(41.3%)患者发生苏醒期谵妄;17例(10.6%)患者发生苏醒延迟。BMI25.0kg/m2(OR=0.825,95%CI 0.747~0.911,P0.001)增加苏醒期谵妄的危险;老年(OR=0.766,95%CI 0.642~0.914,P=0.003)、BMI18.5kg/m2(OR=1.769,95%CI 1.224~2.557,P=0.002)和术中低血压(OR=0.123,95%CI0.018~0.833,P=0.032)增加苏醒延迟的危险。结论高BMI是苏醒期谵妄的危险因素;老年、低BMI和术中低血压是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与术后谵妄(POD)的相关性,以及睡眠参数与PO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9—12月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7例,男71例,女26例,年龄60~75岁,ASAⅠ或Ⅱ级。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未发生POD组(nPOD组)和发生POD组(POD组)。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采用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术后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前1 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睡眠质量,并记录入睡时间、觉醒次数、觉醒时间、睡眠时间等睡眠参数。术后1~7 d采用意识评估(CAM)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术后7 d内共有24例(25%)患者发生POD。与nPOD组比较,POD组术前合并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升高,觉醒次数明显增多,觉醒时间明显延长,有效睡眠时间明显缩短,觉醒占总睡眠比例(WASO)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觉醒次数增加(OR=3.868,95%CI 1.645~9.006,P=0.002)和有效睡眠时间缩短(OR=3.802,95%CI 1.577~9.174,P=0.003)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睡眠障碍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OD风险增加,睡眠中断以及有效睡眠时间缩短进一步增加POD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80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有无发生POD分为谵妄组(17例)与非谵妄组(163例), 统计POD发生率,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80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POD, 发生率为9.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年龄、年龄≥75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211, 95%CI 1.036~1.415,P<0.05]、糖尿病史(OR 6.209, 95%CI 1.659~23.737,P<0.05)、术前贫血(OR 3.646, 95%CI 1.011~13.150, P<0.05)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OD有一定的发生率, 年龄、糖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加速康复外科(E R A S)与肝切除术后水电解质紊乱的相关性并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52例ERAS管理和233例传统管理的肝切除术后患者临床资料,然后进行倾向性匹配后分析液体及主要电解质补充量与血清电解质紊乱情况,Logisti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连续7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P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国际肝脏外科研究组(ISGLS)术后胆瘘分级,将B、C级胆瘘定义为临床相关胆瘘。将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14例病人作为胆瘘组,未发生胆瘘和发生A级胆瘘的59例病人为无胆瘘组。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胆瘘组感染性并发症(85.7% vs. 55.9%)、严重并发症(64.3% vs. 28.8%)及术后住院时间>30 d发生率(64.3% vs. 30.5%)均高于无胆瘘组(P<0.05)。术后第1天γ谷酰转肽酶(GGT)(OR=1.005,95%CI 1.001~1.010,P=0.015,最佳截断值209.4 U/L)、胆肠吻合口数量(OR=3.101,95%CI 1.161~8.288,P=0.024)、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OR=6.791,95%CI 1.254~36.783,P=0.026)和术前胆管炎(OR=4.662,95%CI 1.045~20.804,P=0.044)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0.822(P=0.000,95%CI 0.678~0.967)。结论 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第1天GGT、胆肠吻合口数量、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和术前胆管炎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符合指征的病人应积极行胆道引流并定期监测围手术期胆汁病原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对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腹膜透析并发相关感染的患者及102例同期入院行腹膜功能及透析充分性评估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照是否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NLR及PLR的最佳截断值进行分组,分析NLR、PLR等指标与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NLR、PLR、NLR联合PLR对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结果相关性分析提示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与NLR、PLR、腹透液白细胞计数及hs-CRP呈正相关(均P<0.01);而与血清白蛋白、血镁、血磷呈负相关(均P<0.01)。NLR与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PLR、腹透液白细胞计数及hs-CRP呈正相关(均P<0.01);与血镁及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均P<0.01);与血磷无相关性(P>0.05)。PLR与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NLR、腹透液白细胞计数及hs-CRP呈正相关(均P<0.01);与血镁、血磷及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低血清白蛋白(OR=0.808,95%CI 0.748~0.874,P<0.01)、低血镁(OR=0.001,95%CI 0.000~0.015,P<0.01)、低血磷(OR=0.324,95%CI 0.165~0.635,P=0.01)、高hs-CRP(OR=1.246,95%CI 1.149~1.351,P<0.01)、高NLR(OR=1.570,95%CI 1.315~1.815,P<0.01)、高PLR(OR=1.010,95%CI 1.006~1.014,P<0.01)是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低血清白蛋白(OR=0.837,95%CI 0.704~0.995,P=0.043)、高hs-CRP(OR=1.296,95%CI 1.149~1.461,P<0.01)及高NLR(OR=1.522,95%CI 1.055~2.195,P=0.025)是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从ROC曲线可以看出,NLR、PLR、NLR联合PLR及hs-CRP诊断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的敏感度分别为64.8%、53.5%、94.4%、93.0%,特异度分别为87.3%、87.3%、98.0%、90.2%。结论与腹膜透析未发生相关性感染的患者相比,腹膜透析相关感染人群的NLR、PLR、腹透液白细胞计数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而白蛋白、血镁、血磷明显降低。且高NLR、高hs-CRP、低血清白蛋白是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此外,NLR联合PLR对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hs-CR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择期手术患者3359例,男1538例,女1821例,年龄≥65岁,ASAⅠ—Ⅳ级,根据术后24 h是否排气分为两组:已排气组(n=1463)和未排气组(n=1896).比较两组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是否合并高血压、麻醉方式、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随访静息疼痛评分、术前住院时间、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根据术后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正常出院组(术后住院时间≤14 d)和延迟出院组(术后住院时间>14 d),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延迟出院的因素。结果共纳入908例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正常出院组比较,延迟出院组的年龄明显偏高,术中失血量明显增多,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前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075,95%CI 1.287~3.346,P=0.003)、手术时间>3 h(OR=1.997,95%CI 1.181~3.375,P=0.010)、术中失血量≥800 ml(OR=2.898,95%CI 1.449~5.794,P=0.003)、PACU时间>60 min(OR=1.745,95%CI 1.064~2.859,P=0.027)、术前住院时间≥7 d(OR=1.805,95%CI 1.114~2.924,P=0.016)、术前有合并症≥2个(OR=2.912,95%CI 1.513~5.825,P=0.003)是导致患者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前住院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后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比值(CAR)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行择期手术治疗的31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8例,女性124例,年龄(61.0±12.9)岁(范围:21~86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CAR的最佳截点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CAR与C反应蛋白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效能。结果 28.5%(89/312)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OR=0.977,95%CI:0.957~0.998,P=0.034)、术前C反应蛋白(OR=1.209,95%CI:1.055~1.386,P=0.006)、术后第3天CAR≥0.325(OR=0.033,95%CI:0.016~0.067,P<0.01)是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术后第3天CAR的最佳截点值为0.325,曲线下面积为0.872;术前C反应蛋白的最佳截点值为1.735 g/L,曲线下面积为0.626;术后第3天CAR较术前C反应蛋白具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79.9%比55.1%)。结论术后CAR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术后第3天CAR≥0.325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髋部骨折患者术詹谵妄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79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67例术后转入ICU。用ICU意识紊乱评估方法(CAM-ICU)进行监测,有7项因素被选作谵妄的危险因素予以分析:骨折前痴呆史.合并血管危险因素.贫血.低蛋白血症、脱水、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结果:19例(28.4%)患者在手术后7d内发生谵妻。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既往痴呆史(OR=3.16,95%Cl 1.24~8,15)、术后脱水(OR=3.64,95%cl 1.02~7.44).合并三个及以上的血管危险因素(OR=3.76,95%cl 1.38~1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有既往痴呆病史(RR=3.06。P=0.014),合并三个及以上的血管危险因素(RR=3.74,P=O.021)。结论:ICU髓部骨折患者手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采用CAM-ICU牟亩助诊断和观察.能提高诊断率.骨折前痴呆史、合并三个及以上的血管危险因素是发生手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炎性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价值。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空军第986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233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5年随访结果,将患者分成生存组(99例)和死亡组(13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炎性指标水平,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术后存活预测模型。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和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大小(OR=1.379,95%CI:1.094~1.737)、浸润深度(OR=2.020,95%CI:1.126~3.622)、NLR(OR=1.496,95%CI:1.009~2.219)、PLR(OR=1.927,95%CI:1.060~3.504)和CAR(OR=2.326,95%CI:1.479~3.657)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术后生存模型的C-index为0.831(95%CI:0.781~0.911),校准预测曲线和理想曲线拟合良好。结论术前NLR、PLR和CAR与结直肠癌术后生存呈负相关,且列线图具有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骨科接受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4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05例,女218例;年龄为70~98岁,平均78.6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9例,31-A2型141例,31-A3型43例;362例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72 h,平均46.6 h。统计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情况。对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麻醉方式、术前准备时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3例患者中49例(11.58%)术后发生谵妄,其中29例发生于术后第1天,20例发生于术后第2天;374例(88.42%)患者未发生谵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谵妄患者与未发生谵妄患者在受伤至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及电解质紊乱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48 h(OR=3.386,95%CI:1.362~6.638)、隐性失血量>600 mL(OR=10.292,95%CI:1.244~35.091)、术后电解质紊乱(OR=4.157,95%CI:1.595~7.626)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受伤至手术时间长、隐性失血量多与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行肝脏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肝脏切除术的肝癌患者100例,男72例,女28例,年龄65~80岁,BMI<30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术后3 d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两组:非并发症组(n=69)和并发症组(n=31).于术后1~3 d采用3D?谵妄评估(C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