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36例接受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8例.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IA)剂量+背景剂量模式,C组镇痛药物配方为布托啡诺10 mg,E组镇痛药物配方为布托啡诺10 mg+右美托咪定300μg,镇痛...  相似文献   

2.
周晓琪 《现代肿瘤医学》2021,(20):3568-3572
目的:探究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胸外科确诊并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247例早期NSCLC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29例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设为肺叶切除组,将118例接受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患者设为亚肺叶切除组。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录入分析数据,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肺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及短期复发情况。结果:亚肺叶切除组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症例数大于肺叶切除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胸腔引流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优于肺叶切除组(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FEV1%、MVV%、FVC%较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亚肺叶切除组FEV1%、MVV%、FVC%整体情况优于肺叶切除组(P<0.05)。两组术后1年内均无复发、死亡病例出现。结论: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对肺功能保留有重要意义,且对于高龄、术前合并基础病的早期NSCLC患者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门诊Leep刀宫颈锥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宫颈不典型增生Ⅱ-Ⅲ级"需进行Leep刀宫颈锥切术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单纯丙泊酚麻醉;B组采用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麻醉。对其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比较。监测MAP、HR、SpO2等指标。记录术中丙泊酚用量及术毕苏醒时间,术后15分钟疼痛评分等情况。结果:苏醒时间A组比B组延长,有统计学差异。术中与术前MAP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术中与术前HR、SpO2比较,A组有统计学差异,B组无统计学差异。术中MAP、HR、SpO2等指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疼痛评分B组小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丙泊酚用量B组比A组也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门诊Leep刀宫颈锥切术,具有起效迅速、麻醉效果好、术后清醒快、不良反应少、术后镇痛良好等特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布托啡诺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部肿瘤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我院90例腹部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行自控静脉镇痛.布托啡诺组(B组):布托啡诺12mg;舒芬太尼组(S组): 舒芬太尼150μg;布托啡诺联合舒芬太尼组(BS组): 布托啡诺4mg+舒芬太尼100μg.三组均加入胃复安30 mg及生理盐水总共配制成200ml.监测并记录用药后4、8、12、24、48小时患者的镇痛效果(采用VAS评分)和镇静效果(采用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及总的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按压次数.结果:三组患者镇痛效果均确切可靠,三组患者总的PC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小时后 B组VAS评分显著高于S组和BS组(P<0.05),12小时后B组Ramsay评分显著高于S组和BS组(P<0.01),用药全程S组和BS组VAS评分及Ramsay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显示B组头晕较S组和BS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舒芬太尼具有与单用舒芬太尼相似的镇痛作用,而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可以作为临床术后镇痛的一种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早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电视全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围手术期间,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电视全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81例初诊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给予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3年的生活质量及3年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有7例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17.1%;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合计1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2).术后第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2个月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为29.3%,对照组的生存率为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4).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生存质量高,术后3年生存率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无明显差异,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保留前锯肌的小切口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检测两种手术后患者的急性期反应,比较两种手术患者机体的创伤情况大小。 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临床诊断为I期和部分II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胸腔镜手术组和小切口开胸手术组,比较两种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效果,并检测患者血清中CRP、TNF-α、IL-6和IL-10的含量,以辅助判断机体的急性期反应程度,比较两种手术对机体的创伤情况。 结果: 从2005年7月至2007年1月,共有65位患者入组,其中行胸腔镜根治性肺叶切除术30例,保留前锯肌的小切口开胸手术35例,两种手术患者的带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无明显差别;胸腔镜手术可以做到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和保留前锯肌的小切口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较轻,止痛药服用时间短。胸腔镜手术后1天血清CRP、TNF-α、IL-10的含量均低于小切口开胸手术(48.84±16.89vs65.28±19.80;67.54±18.43vs81.38±21.72;55.49±9.87vs74.28±14.97)。 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以做到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与小切口的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急性期反应低、对机体的创伤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可能优于保留前锯肌的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将103例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44例),观察组在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对照组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直视下行肺叶切除术,现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直视下肺叶切除术治疗NSCLC的疗效相当,但是前者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是临床治疗NSCLC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9.
叶菊花  时红云 《癌症进展》2016,14(6):559-562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胸腔镜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全胸腔镜组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免疫细胞水平、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全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管引流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肺通气30 min后、单肺通气结束后、手术结束时,全胸腔镜组CI、CO、MAP、SV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手术后7 d NK、CD4+、CD8+、CD4+/CD8+免疫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手术后7 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4.55%)低于对照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胸腔镜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4.55%、18.18%、88.64%,对照组分别为11.36%、25.00%、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侵袭性小,可有效维护肺癌患者血流动力学、免疫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120例,依据术中是否中转开胸将患者分为开胸组(24例)及未开胸组(96例),分析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开胸组年龄≥65岁、肺结核病史、肿瘤直径≥3.5 cm、病变位于肺上叶、胸膜粘连程度≥4级发生率均高于未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既往病史(肺结核)、肿瘤位置(肺上叶)、胸膜粘连程度(≥4级)是影响肺癌患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年龄较大、具有肺结核病史、病变位于肺上叶、胸膜粘连程度≥4级的肺癌患者需慎重选用胸腔镜手术,以降低术中中转开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肺通气期间不同麻醉深度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维持深度麻醉,即脑电双频指数(BIS)为36~45,B组维持中度麻醉,即BIS为46~55,C组未行BIS监测。比较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即刻(T1)、单肺通气60 min(T2)、缝皮结束即刻(T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应激指标皮质醇及血糖的变化情况。结果 T1、T2、T3时刻A组的血糖浓度分别为(5.28±0.49)mmol/L、(5.34±0.49)mmol/L、(5.40±0.47)mmol/L,皮质醇浓度分别为(142.75±31.45)ng/ml、(181.36±19.62)ng/ml、(153.81±33.92)ng/ml;B组的血糖浓度分别为(5.63±0.35)mmol/L、(6.06±0.19)mmol/L、(5.79±0.44)mmol/L,皮质醇浓度分别为(168.45±31.16)ng/ml、(171.09±25.28)ng/ml、(159.39±18.77)ng/ml;C组的血糖浓度分别为(6.35±0.56)mmol/L、(7.04±0.26)mmol/L、(6.17±0.54)mmol/L,皮质醇浓度分别为(191.13±46.00)ng/ml、(283.25±30.07)ng/ml、(183.01±19.71)ng/ml。C组T1、T2、T3时刻的血糖及皮质醇浓度均较A、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T1时刻的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1、T2、T3时刻的MAP分别为(69±5)mmHg(1 mmHg=0.133 kPa)、(67±6)mmHg、(75±7)mmHg,B组分别为(80±8)mmHg、(79±4)mmHg、(84±9)mmHg,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组T1、T2、T3时刻的心率、MAP与各自T0时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T1、T2时刻的心率、MAP与T0时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应行BIS麻醉深度监测,并使之维持于46~55,这不仅可抑制应激反应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早期疗效。方法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我科收治 82 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 45 例接受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手术,37 例接受常规经椎间孔入路手术。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手术节段、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腿痛的程度,使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腰部功能,末次随访时使用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3.38±0.61) 次、(9.60±1.07) min、(69.56±15.03) min 和 (10.18±2.88) ml,常规组中对应值分别为 (9.70±1.33) 次、(20.08±1.23) min、(78.78±15.20) min 和 (12.57±3.84) ml,改良组中术中透视次数、内镜引入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中术前、术后 1 天、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2 个月的腿痛 VAS 分别为 7.53±1.27、2.87±0.92、2.38±0.75、1.91±0.79、1.62±0.61 和 1.42±0.66,相应时间点的 ODI 分别为 71.11±8.94、25.56±4.80、22.13±5.00、19.11±4.68、16.36±4.50 和 14.04±4.10。常规组中相应时间点上腿痛 VAS 分别为 7.43±1.30、2.73±0.87、2.22±0.67、1.78±0.71、1.54±0.69 和 1.32±0.75,相应时间点的 ODI 分别为 68.54±8.12、23.73±5.78、20.70±5.10、18.05±4.82、15.24±4.23 和 13.08±3.58。两组组内术后 1 天、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 12 个月的腿痛 VAS 和 ODI 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两组同一时间点上组间比较腿痛 VAS 和 OD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疗效,改良组优 15 例,良 24 例,可 5 例,差 1 例,优良率 86.67%;常规组优 11 例,良 20 例,可 5 例,差 1 例,优良率 83.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中各有 2 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 4.44% 和 5.4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中有 1 例 (2.70%) L5~S1 侧隐窝狭窄患者出现术后感觉迟钝,给予药物及理疗后 3~4 周症状完全缓解。结论经皮内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安全且高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降低术中辐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椎体一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联合对侧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对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8 年 5~12 月收治的 67 例胸腰椎 OCVFs 患者。其中试验组 (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31 例,对照组 (传统双侧 PKP) 36 例。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率、Cobb’s 角矫正情况以及椎体前缘和中部的高度变化,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试验组手术时间 (33.35±11.34)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60±2.34) 分和 (1.95±0.63)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18.78±3.07) mm 和 (28.22±4.98)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19.21±4.35) mm 和 (30.82±3.31) mm,Cobb’s 角分别为 (26.84±4.79) °和 (13.66±3.13)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42.10±12.26)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85±1.87) 分和 (2.11±0.45)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20.31±4.76) mm 和 (26.76±2.21)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20.88±3.16) mm 和 (29.79±1.96) mm,Cobb’s 角分别为 (25.13±3.02) °和 (13.38±1.21) °。两组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VAS 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所有患者两侧缘高度改善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手术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但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度、VAS 评分的恢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共有 9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 (试验组 5 例,对照组 4 例),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与双侧 PKP 术式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同时两种术式对疼痛改善程度、伤椎的复位效果以及骨水泥渗漏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在手术操作时间上明显优于双侧 PKP 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在肝癌手术患者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全身麻醉下经腹行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n=30):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及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T组)和对照组即单纯全身麻醉组(C组)。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七氟醚、瑞芬太尼的用量以及术后使用PCIA补救性镇痛按压次数;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术后2 h、4 h、6 h、24 h的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患者康复状况。  结果  围术期试验组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平稳;术中麻醉药用量比较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且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2、4、6 h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追加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在术后4 h和24 h的炎性因子CRP、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6.2±7.6)vs.(37.2±10.4)h]、胃肠道恢复时间[(37.8±13.1)vs.(44.7±13.7)h]和术后住院时间[(6.1±0.7)vs.(8.1±0.9)d]均少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TAPB阻滞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浸润降低了患者对伤害性刺激和疼痛的敏感性,可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减少芬太尼等麻醉药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概率,减少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五聚蛋白3(PTX3)对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耐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i-RNA(si-RNA组)、si-PTX3(si-PTX3组)、siRNA+pcDNA3.1(siRNA+pcDNA3.1组)、si-PTX3+pcDNA3.1(si-PTX3+pcDNA3.1组)、siRNA+pcDNA3.1-TLR4(siRNA+pcDNA3.1-TLR4组)和si-PTX3+pcDNA3.1-TLR4(si-PTX3+pcDNA3.1-TLR4组)转染至SH-SY5Y细胞中。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的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32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TX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EdU增殖实验检测各组SH-SY5Y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水平。结果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PTX3 mRNA的表达水平为0.87±0.07,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13±0.06,P<0.05);免疫组化检测PTX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qRT-PCR结果一致。si-PTX3组细胞中PTX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5±0.05和0.45±0.66,低于si-RNA组(分别为0.95±0.08和1.02±0.10;均P<0.05)。si-PTX3组细胞EdU阳性率、侵袭率、VEGF、MMP-1、P-gp和MRP-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9.73±1.22)%、(8.45±1.06)%、0.25±0.05、0.19±0.03、0.19±0.06和0.16±0.07,均低于si-RNA组[分别为(31.86±1.86)%、(28.12±2.96)%、0.58±0.07、0.44±0.06、0.46±0.08和0.51±0.05;均P<0.05]。si-PTX3+pcDNA3.1组细胞EdU阳性率、侵袭率、VEGF、P-gp蛋白、TLR4、p-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9.49±1.68)%、(8.48±1.36)%、0.10±0.15、0.18±0.07、0.45±0.06、0.25±0.05,均低于siRNA+pcDNA3.1组[分别为(38.21±2.67)%、(26.39±2.14)%、0.49±0.05、0.52±0.06、0.93±0.14和0.82±0.06;均P<0.05]。siRNA+pcDNA3.1-TLR4组细胞EdU阳性率、侵袭率、VEGF、P-gp、TLR4和p-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2.73±5.18)%、(50.45±3.25)%、2.17±0.17、2.15±0.16、2.68±0.16、2.48±0.13,均高于siRNA+pcDNA3.1组(均P<0.05)。结论降低PTX3的表达能抑制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并降低其耐药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为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单侧乳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84例实施单侧乳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瑞芬太尼-七氟烷组):常规麻醉诱导成功后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与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观察组(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七氟烷组):从麻醉诱导开始,泵注右美托咪定维持至手术结束,其余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同对照组。观察测定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躁动评分,以及术后6 h、12 h、24 h、48 h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前5 min (T0)的收缩压、心率和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上存在差异(P<0.05)。然而对比两组患者苏醒拔管前(T1)、拔管后即刻(T2)和拔管后 5 min(T3)的生命体征数据,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患者各期的收缩压均明显升高(均 P<0.05),心率均明显增快(均 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评分和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使麻醉复苏期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并可减轻乳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和术后疼痛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而且患者获得了更好的麻醉体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皮经孔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术后联合康复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疼痛、机体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8例LDH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54例术后给予康复治疗(观察组),54例给予常规功能锻炼(对照组)。术前,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腰部功能变化情况、腰部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术后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最终有效随访患者:观察组42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术后6周[(2.08±1.14)vs.(2.65±1.22)]、3个月[(1.41±1.02)vs.(1.84±1.01)]的VAS(下肢)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周[(3.18±1.04)vs.(3.71±1.02)]、3个月[(2.11±1.05)vs.(2.68±1.02)]的VAS(腰部)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周[(16.99±2.77)vs.(18.07±2.14)]、3个月[(12.48±1.16)vs.(15.04±1.32)]、6个月[(9.58±1.19)vs.(11.35±1.15)]、12个月[(8.59±1.01)vs.(9.25±1.18)]的ODI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周[(17.28±1.47)vs.(15.65±1.32)]、3个月[(20.48±1.46)vs.(18.81±1.47)]、6个月[(22.76±1.17)vs.(21.05±1.05)]、12个月[(23.73±1.65)vs.(22.11±1.25)]的JOA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SF-36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6周[(18.12±4.88)vs.(16.68±5.45)]、术后3个月[(25.85±4.24)vs.(21.82±4.85)]、术后6个月[(35.47±5.67)vs.(30.25±5.48)]、术后12个月[(33.34±5.32)vs.(29.65±6.97)]的身体机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55.24±5.33)vs.(53.01±4.95)]的躯体角色(role physical,RP)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周[(18.03±3.51)vs.(16.01±3.43)]、术后3个月[(23.55±4.41)vs.(20.16±4.14)]、术后6个月[(33.18±5.22)vs.(30.48±5.45)]、术后12个月[(46.32±5.71)vs.(41.16±5.53)]的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周[(51.92±3.42)vs.(50.05±3.56)]、术后3个月[(67.0±4.25)vs.(60.0±3.75)]、术后6个月[(69.05±5.48)vs.(64.05±5.22)]、术后12个月[(67.34±5.02)vs.(62.42±5.11)]的活力(vitality,V)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MacNab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92.7%vs.75.0%,χ~2=5.028,P=0.025)。结论PTED联合康复治疗优于单一的PTED,能缓解早期腰背部及腿痛,早期及远期改善机体功能及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采用单枚和双枚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手术过程及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2019年7月,本研究共纳入29例,双针组(n=15)采用2枚1.2 mm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单针组(n=14)采用1枚1.5 mm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术后均采用石膏制动2周.统计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及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及各个测评功能区的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7.0% vs 44.2%)、胸胃综合征(2.3% vs 14.0%)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出院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82.6±10.4)分 vs(73.8±9.9)分]和满意度(48.8% vs 27.9%)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 FD、SD 测评功能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4.4±1.2)分 vs(15.3±1.1)分,(14.5±1.2)分 vs (15.6±1.4)分;均 P<0.05],AD、MF、SA 测评功能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1.7±2.3)分 vs(18.9±2.6)分,(12.6±1.1)分 vs(11.8±1.2)分,(8.2±0.7)分 vs(7.6±0.8)分;均 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降低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