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单肺通气期间七氟醚对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七氟醚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抑制程度。方法:选择34例开胸行非肺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七氟醚组(12例)、氟烷组(14例)、氯胺酮组(8例)。在双肺通气30分钟、单肺通气2分钟、10分钟、30分钟及60分钟同时采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分流率。结果:双肺通气30分钟时三组分流率无明显差别。七氟醚、氟完与氯胺酮相比能明显增加单肺通气期间肺分流率,抑制HPV,PaO2、Pac  相似文献   

2.
单肺通气条件下经皮经肝射频消融治疗肝顶部肝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n WB  Wang ZY  Zhang YF  Ding XM  Wang BQ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7):1179-1181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条件下经皮经肝射频消融(PRFA)治疗肝顶部肝癌(LCHD)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12月间连续应用左侧单肺通气条件下PRFA治疗10例LCHD患者(单肺通气组)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相同、癌灶大小相近、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原则,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非单肺通气条件下PRFA治疗LCHD的10例患者,与单肺通气组一一配对(对照组)。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癌灶直径,用,检验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和不完全消融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癌灶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单肺通气组的平均穿刺针数[(3.4±0.4)次]明显低于对照组[(6.1±0.8)次](P〈0.01);两组在治疗时间和射频消融直接产生的费用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肺通气组无低氧、肺不张、肺感染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也无血气胸、腹腔内出血、胆瘘等射频针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中发生经皮穿刺相关性并发症2例,其中气胸和胸腔积液各1例;两组均无死亡发生;单肺通气组不完全消融率为10%(1/10),对照组为40%(4/1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肺通气组的医疗不良事件(并发症和不完全消融)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60%)(P〈0.05)。结论左侧单肺通气有助于提高PRFA治疗LCHD的效率、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肺叶支气管填塞通气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n=12):A组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B组为肺叶支气管填塞气囊组。麻醉诱导后,A组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B组先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再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入支气管填塞气囊。两组均先行双肺通气30min,再行肺隔离通气至少30min,A组为单肺通气。B组为肺叶支气管填塞通气。术中监测气道压。分别于清醒仰卧位自主呼吸空气时(L)、侧卧位双肺通气30min(T1)和肺隔离通气30min(T2),抽取桡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和血红蛋白,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采用放免法测定动脉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浓度。结果 与A组比较。仅T2时B组PaO2升高,气道压、Qs/Qt及TXB2浓度均降低(P〈0.05)。与Tn比较,T1时两组Qs/Qt均升高(P〈0.05),TXB2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R时A组Qs/Qt和TXB2浓度升高(P〈0.05),而B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k-PGF1α浓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叶支气管填塞通气可以通过降低开胸手术期间的肺内分流来提高机体的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时肺泡征募技术对肺机械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侧卧位行肺切除患者。单肺通气(OLV)时,肺泡征募(ARM)持续1分钟后紧接着对通气肺给予5cmH2O呼气末正压。在下列各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改变数据:双肺通气时(TLVbaseline)、单肺通气前(OLVpre-ARM)、ARM后20分钟(OLVpost-ARM)以及双肺通气结束时TLVend。结果 TLVbaseline时PaO2/FiO2为358±126,OLVpre-ARM降为235±113(P〈0.01),OLVpost-ARM上升到351±120(P〈0.01)。在ARM期间,心指数从3.04±0.71/m2OLVpre-ARM下降到2.4±0.61/m2(P〈0.05),OLVpost-ARM时恢复到3.1±0.71/m2(P〉0.05)。ARM能够肺泡开放且引起通气侧肺静弹性阻力明显下降(16.6±8.9 cmH2O/ml OLVpost-ARM vs 22.3±8.1 cmH2O/ml OLVpre-ARM)(P〈0.01)。结论胸科手术侧卧位OLV时,对通气肺实行ARM能够使肺泡开放,改善氧合和呼吸机械力学。但应注意ARM引起的短暂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5.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Qs/Qt )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A组)和全麻组(B组)。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20分钟、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出Qs/Qt等。结果:单肺通气时,两组病人Qs/Qt较双肺通气时显著增加(P<0.01),PaO2显著降低(P<0.05)。单肺通气15、30分钟时,A组病人Qs/Qt显著大于B组(P<0.01);PaO2显著低于B组(P<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全麻复合硬膜0.05)。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时间,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引起Qs/Qt增加,PaO2降低,可能与硬膜外阻滞削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机制(HPV)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大鼠单肺通气急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以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空白组(灌注液组,P1组)、灌注液加入丙泊酚36mg/L组(P2组)、24mg/L组(P3组)、12mg/L组(P4组)。双肺通气记录流量-压力曲线,利用非线性回归计算肺血管膨胀系数(α)和固有阻力(R0)。随后行单肺通气,记录单肺通气肺动脉压(PAP)及流出液PO2,并计算各组的PAP百分比(△PAP%)、PO2百分比(△PO2%)。结果△PAP%P1组高于其它三组,而P4组高于P2组(P<0.01或P<0.05);单肺P2组氧合指数(OI)显著低于其它三组(P<0.01);四组单肺OI显著低于同组双肺OI(P<0.01);P2组△PO2%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5)。结论丙泊酚剂量依赖性抑制单肺通气的HPV,但气体交换功能只有在达到一定的程度方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兔单肺通气炎性介质反应水平及肺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9只,随机分为电针非穴位组(EN组)、电针穴位组(E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3只。麻醉后右肺实施单肺通气3h。EN、EP两组于单肺通气开始时实施电针刺激,EN组取双侧足三里穴旁1cm处,EP组取双侧足三里穴处,双肺通气前、单肺通气前及单肺通气后测血液中性粒细胞水平。实验结束处死,测定肺组织TNF-α、IL-6、IL-8、IL-10含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EP组单肺通气后氧合指数高于EN组及C组(P〈0.05),血液中性粒细胞明显低于EN组及C组(P〈0.05),肺组织TNF-α、IL-6、IL-8亦明显降低(P〈0.05),而IL-10明显增高(P〈0.05);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和岀血较少,仅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调节炎性反应来减轻单肺通气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8.
胸科手术中单肺通气期间不同通气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观察胸科手术病人麻醉中单肺通气(OLV)期间不同通气方式的效果。方法 10例择期胸科手术成年病人,ASAⅠ~Ⅱ级,在OLV期间首先采用全潮气量(10ml/kg)不加PEEP,随后采用半潮气量(5ml/kg)同时施加7cmH2O PEEP两种通气方式,保持每分通气量不变。在开胸后OLV前,OLV时采用敏种通气方式后30min,以及恢复双肺通气(TLV)后30min分别进行血气分析,同时监测气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肺超声评分(LUS)评估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模式与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通气功能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男67例,女13例,年龄45~75岁,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VCV通气模式组(V组)和PCV-VG通气模式组(P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常规麻醉诱导,采用保护性通气策略:VT 7 ml/kg,呼气末正压(PEEP)5 cmH2O,FiO2 40%。采用床旁肺超声评估患者双侧肺部共12个区域的LUS。记录入室时(T0)、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20 min(T1)、建立人工气腹后30 min(T2)、气管导管拔除后15 min(T5)的LUS评分。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记录T1、T2、气腹后1 h(T3)、手术结束时(T4)的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气道平均压(Pmean)、动态肺顺应性(Cdyn)、VT。记录术后3、7 d内PPCs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T5时P组整体、前部、外侧、后部、左肺、右肺、上肺及下肺LUS明显降低(P<0.05);T2时V组整体及部分区域(后部、下肺及右肺)LUS明显降低,T5时V组整体及部分区域(外侧、下肺及左肺)LUS明显升高(P<0.05)。与V组比较,T1、T2、T5时P组整体及各区域LUS评分均明显降低,PaO2明显升高,T1、T5时PaCO2明显降低,T1—T4时Ppeak明显降低,Pmean、Cdyn明显升高,T4时Pplat明显降低(P<0.05)。术后3 d内P组PPCs发生率明显低于V组[4例(10%)vs 11例(28%),P<0.05]。
结论 LUS能够显示手术期间PCV-VG模式和VCV模式下肺通气的非均匀性和体位性变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下,PCV-VG模式明显改善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肺通气及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中经皮电刺激穴位对单肺通气期间肺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将择期开胸手术患者46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E组在麻醉诱导前30min开始经皮电刺激两侧孔最、肺俞穴。分别于平卧双肺通气30min(T1)、侧卧双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15min(T3)、30min(T4)、60min(T5)各时点抽取桡动脉血及中心静脉导管血2mL,检测和计算pH、PaCO2、PaO2、SaO2、PvO2、SvO2、Hb、Qs/Qt。结果:两组患者PaO2、SaO2在单肺通气(T3、T4、T5)后开始下降(P〈0.05),E组在T3、T4、T5时点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Qs/Qt在单肺通气(T3、T4、T5)后开始升高,E组在T3、T4、T5时点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孔最、肺俞穴位可以降低单肺通气时的肺内分流率,改善肺的氧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protective lung ventilation mode,PLV)与压力通气模式(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拟于我院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计144例,按随机序列号分为PLV组和PCV组,每组72例。PLV组潮气量6 ml/kg,吸呼比1∶2,呼吸频率16次/min,呼气末正压5 cmH 2O(1 cmH 2O=0.098 kPa);PCV组设定通气压力维持潮气量8 ml/kg,吸呼比1∶2,呼吸频率12~16次/min。分别于气管插管后5 min(T1)、气腹后10 min(T2)、气腹后20 min(T3)、撤除气腹后10 min(T4)记录患者气道峰压(airway peak pressure,Ppeak)、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Pmean),并计算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Cdyn)。于T3、T4时点行血气分析记录PaO 2、PaCO 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i-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A-aDO 2),并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结果:PLV组T3时点Ppeak、Pmean显著高于PCV组,但Cdyn低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V组T4时点Ppeak显著高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T3时点Ppeak、Pmean较T1时点显著升高,而Cdyn显著低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V组T3时点Ppeak、Pmean显著高于T2时点,Cdyn显著低于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V组T3时点PaO 2、OI显著高于PCV组,而PaCO 2、A-aDO 2显著低于P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4时点PaO 2、OI较T3时点显著升高,而PaCO 2、A-aDO 2较T3时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4时点PaO 2、PaCO 2、A-aDO 2、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而言,PCV有助于维持患者呼吸动力学稳定,而小潮气量PLV有助于维持患者术中氧合功能,二者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对比,研究支气管封堵器(bronchial blockers tube,BB)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肺大疱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组(A组)和BB组(B组),A组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B组采用BB.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插管情况,并比较麻醉后即刻(T0)、单腔通气后20min(T1)、单腔通气后60 min(T2)、恢复双腔通气后60 min(T3)时点的血气分析情况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结果 B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blood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低于T0和T3时,且T2时低于T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1T2时B组患者的PaO2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blood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和T3时比较,两组患者T11T2时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eau pressure,Pplat)、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Ppeak)均升高,且B组患者Ppeak和Pplat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有11例出现声音嘶哑和咽痛,发生率为27.5%,而B组为3例,发生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B用于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用于合并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通气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65~75岁,ASAⅡ或Ⅲ级,合并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BMI 18.5~23.9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容量控制通气(VCV)组(V组)和PCV组(P组)。新鲜气流量均为2L/min,FiO_260%,VT_8~12ml/kg(P组调整吸气压),I∶E 1∶2,RR 12~16次/分。调整通气参数维持PET_CO2 35~45mm Hg。直至手术结束后气管导管拔除期间两组均分别维持以上通气模式及呼吸参数。于气管插管后5min(气腹前)(T_1)、气腹开始后30min(T_2)、气腹结束后10min(T_3)时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吸气阻力(Raw)和动态肺顺应性(Cdyn),采集桡动脉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_2/FiO_2)、呼吸指数(RI)、死腔通气率(VD/VT_)和肺内分流率(Qs/Qt)。记录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和拔管后2h内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V组比较,T_1~T_3时P组Ppeak、Pplat和Raw明显降低,Cdyn、PaO_2/FiO_2明显升高,RI、VD/VT_、Qs/Qt和拔管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及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V模式可安全用于合并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其通气效果好,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容量控制通气(VCV)、压力控制通气(PCV)及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对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HCPH)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血气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120例HC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VCV组、PCV组及PCV-VG组,每组40例。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患者围术期指标及各时间点[插管后气腹前10 min(T0)、气腹后30 min(T1)、气腹后1 h(T2)、气腹结束10 min(T3)]心率等用( ±s)表示,多组间采用重复方差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T0比较,T1~T2时三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平均压力(Pmean)、气道峰值压力(Ppeak)、动脉氧分压(PaO2)、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升高(P<0.05),动态肺顺应性(Cdyn)明显降低(P<0.05)。PCV-VG组在T1~T2时间段Ppeak均低于VCV组和PCV组(P<0.05),在T1~T3时间段Pmean均低于VCV组(P<005)。PCV-VG组和PCV组在T1~T2时间段Cdyn均高于VCV组(P<0.05),PCV-VG组在T2刻高于PCV组(P<0.05)。术后第7天PCV-VG组与PCV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VCV组(P<0.05);PCV-VG组肺不张发生率显著低于VCV组(P<0.05)。 结论对于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HCPH患者,PCV-VG模式可以降低气道压力,改善肺顺应性,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肥胖患者胃减容手术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择期腹腔镜下胃减容手术肥胖患者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28~52岁,BMI 34~43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PEEP 10 cmH2 O...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麻醉期间,肺保护性通气联合不同方法肺复张后对呼吸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46~72岁,BMI 17~27 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三组:序贯肺复张组(XG组,n=20)、随机肺复张组(SJ组,n=21)和无肺复张组(DZ组,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从麻醉诱导期开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氧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氧浓度为100%,氧气流量2 L/min,吸呼比为1∶2。A组:从诱导期(即自主呼吸消失后,予面罩机械通气5 min)开始全程通气模式:VT6 ml/kg,RR 16次/分,PEEP为5cm H2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手控通气,气道压力维持40 cm H2O,持续30 s);B组:诱导期通气模式:VT10 ml/kg,RR 10次/分,插管后通气模式:VT6 ml/kg,RR 16次/分,PEEP 5cm H2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C组:全程通气模式均为VT10 ml/kg,RR 10次/分。记录插管前(T0)、气腹后(T1)、手术开始30 min(T2)、60 min(T3)、放气腹(T4)时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计算肺顺应性(CL),并在T0、T1、T3、清醒拔管后吸空气5 min(T5)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及肺内分流率(Qs/Qt)。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住院天数。结果与T0时比较,T1~T4时三组Ppeak和Pmean均明显升高,C组Ppeak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T2时C组Pmean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三组CL在气腹后明显降低(P0.05),T3和T4时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PETCO2在气腹后明显升高,T2~T4时C组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OI随着时间延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三组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Qs/Qt随着手术进行呈上升趋势,与T0时比较,三组在T3时明显上升(P0.05),C组明显大于A组和B组(P0.05);T5时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仅C组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结论与常规通气相比,对接受妇科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有利于肺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加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机械通气对肺功能正常患者人工气腹期间呼吸力学及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4月,45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维持用药相同,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气腹前3组通气参数均设定为潮气量(VT)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吸呼比(I∶E)=1∶2。气腹后通气参数设定分别为:Ⅰ组VT=6 ml/kg,RR=18次/min,PEEP=5 cm H2O;Ⅱ组VT=10 ml/kg,RR=10次/min,PEEP=0;Ⅲ组(对照组)同气腹前。分别在气管插管后(T0),手术开始(T1),气腹5 min(T2),气腹30 min(T3),气腹60 min(T4),拔气管导管前15 min(T5),拔气管导管后20 min(T6)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并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分别在T0,T3,T4,T6时点抽取动脉血监测血气,并根据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CO2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等计算氧合指数、呼吸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结果 3组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及心率、PaO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T0时相比,Ppeak气腹后升高(P〈0.05),Ⅱ、Ⅲ组更明显;Pmean气腹后也升高(P〈0.05),Ⅰ组最明显;Cdyn气腹后明显降低(P〈0.05),Ⅱ组最明显;PETCO2明显升高(P〈0.05),Ⅰ组更明显;气腹后pH值明显降低(P〈0.05),Ⅰ组最明显;Ⅰ、Ⅲ组PaCO2气腹后明显升高(P〈0.05),Ⅱ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机械通气时(T0、T3、T4)相比,3组A-aDO2拔管后(T6)明显降低(P〈0.05),Ⅰ组更明显;氧合指数拔管后(T6)明显降低(P〈0.05),3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呼吸指数拔管后明显降低,Ⅰ组最明显(P〈0.05)。结论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加低水平呼气末正压可以有效降低术中气道压,改善肺顺应性,增加肺通气效率,可以安全地应用于腹腔镜手术呼吸管理中。  相似文献   

19.
COPD患者肺叶切除术时低潮气量通气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时低潮气量通气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COPD患者28例,年龄65~84岁,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常规潮气量组(TV组,n=14)和低潮气量组(LV组,n=14).均于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TV组潮气量(VT)为10 ml/kg,呼气末正压(PEEP)为0;LV组Vr为5~6 ml/kg,PEEP为0~5 cm H2O.采用旁气流法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及动态肺顺应性(Cd).于平卧位双肺通气10 min(T1)、侧卧位单肺通气90 min(T2)、术毕平卧位双肺通气10 min(T3)及术后24 h(T4)时取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及呼吸指数(RI);取颈内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 与T1时比较,2组T2-4时血清TNF-α及IL-6浓度升高(P<0.05);与TV组比较,LV组T2-4时血清TNF-α及IL-6浓度降低(P<0.05),T1-3时Ppeak及Raw降低,T2.3时Cd升高(P<0.05).T1-4时2组OI、RI及P(A-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VT,通气可通过降低炎性反应,减轻COPD患者肺叶切除术时机械通气诱发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选择性肺叶通气对肺功能不全患者开胸术中肺内分流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34例,年龄64~79岁,体重50~8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合并中重度肺功能不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7):单肺通气组(A组)和选择性肺叶通气组(B组).A组患者使用支气管堵塞器堵塞主支气管实施单肺通气;B组患者使用支气管堵塞器堵塞肺叶支气管,实施选择性肺叶通气.于麻醉诱导前(To)、侧卧位双肺通气30 min (T1)、单肺通气或选择性肺叶通气60 min(T2)和术毕(T3)时,记录气道平台压(Pplat)和气道峰压(Ppeak);采集桡动脉、中心静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和IL-8的浓度.结果 A组3例患者(18%)发生低氧血症,B组均未发生低氧血症,A组低氧血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与A组比较,B组T1 -3时Pplat、Ppeak降低,T2时Qs/Qt降低,T2.3时TNF-α、IL-6和IL-8浓度降低(P<0.05).结论 中重度肺功能不全患者开胸术中,实施选择性肺叶通气可降低肺内分流,减轻炎性反应,有助于减轻机械通气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